-
還原揚州江都爆炸遇難者:億萬富翁救火身亡(圖)
在揚州江都,前天火災爆炸事故中喪生的老總徐永和是一個頗有點傳奇色彩的人物。在朋友眼中,徐永和特別能吃苦,「什麼事情都喜歡親力親為」、「不太放心讓別人去做」,這或許能解釋何以以其億萬富豪的身價,他為何還要衝到事發現場。 艱難創業 一個人從江都騎車去上海賣螃蟹 「徐總小時候家裡特別困難」,徐永和的好朋友、有著30多年私交的周斌介紹。徐永和出生在江都市高徐鎮農村,父親「成分」不好,家裡特別不寬裕。
-
從揚州跑到江都就為打卡這家苗家菜
從揚州跑到江都就為打卡這家苗家菜本以為挺遠的,從揚州走文昌路直達江都10點40左右就到了店開在小區裡所以停車不是很方便,門口只有三個車位可能來得太早了,只有我們一桌點了很多招牌,雖然兩個人也是點了滿滿一桌鮮牛肉是剛到的,老闆說還沒來得及下冰箱點了一斤,(不知道可以半斤點)酸湯底鍋真的是絕了,喝了好幾碗裡面的豬腳也是脆皮的,一點也不油膩酥肉應該是類似臘肉,佔著辣椒粉太滿足味蕾了本來改掉了芥末牛肉,店家告知兩個女生吃不了這麼多
-
揚州早茶店之江都老蘇北,江都人吃早餐的不二之選
(解釋一下,揚州市於2011年將江都市劃為揚州市的一個轄區,而江都與揚州中間地帶還沒有完全開發連接起來,所以江都目前還沒有完全融入揚州),首先店面位置處於江都的老城區東方紅路36號,周邊沒有停車場,只能停在店北邊的路邊(可能有被貼單的風險),我們也是停在很遠處走過來的,一般來這吃早茶的顧客交通工具還是以非機動車為主。
-
揚州江都豬肉價格終於「鬆動」?重回「十元時代」有希望
豬肉降價啦「今天排骨38塊錢一斤,前些天最貴時43塊錢一斤;五花肉25塊錢一斤,最貴的時候37塊錢一斤。」昨日早晨,在城區潤江路的小雨肉鋪前,記者看到,有四五位市民在挑肉。店主老鄭說,肉價掉了,吃肉的人明顯多了。肉價高時,一天只能賣八九十斤,現在一天能賣近兩百斤。
-
揚州江都聖誕商業美陳案例,螞蟻美陳
揚州江都商場定製的聖誕商業美陳從溝通到生產再到安裝一共歷時10天,在短短的10天內螞蟻將揚州江都聖誕商業美陳:主場景聖誕美陳,幕牆燈飾畫中庭吊飾全部完工。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本次揚州江都商場的聖誕商業美陳設計圖紙:
-
江都新農合醫保居然不能直接在揚州使用!
近日,有江都市民反應在揚州某醫院辦理手術住院,江都醫保卡居然無法使用,原來在揚州看病需要本人持有長居地證明,這真是一件荒唐的事情,江都難道不屬於揚州?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江都市,設立揚州市江都區,以原江都市行政區域為江都區行政區域。自此江都與揚州爭議便不斷,首先是公交系統,之前的藍皮小客車已經逐步淘汰,換上了亞新新能源客車,脫胎換骨版的改變。
-
揚州江都:電競行業「華山論劍」 「長三角電競之都」 來了!
騰訊、網易、暴雪等數十家電競產業頭部企業及200多名行業嘉賓在揚州江都「華山論劍」,共同探尋中國電競產業發展路徑。 中共揚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張長金表示,「 電競產業作為新業態的重要組成,正成為數字內容領域新的經濟增長點,同時在傳承、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帶動文旅消費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多的作用。這為我們推動古老運河煥發時代風採找到了新的思路、新的結合點。我們希望以此活動為紐帶,讓更多的電競界朋友成為我們的合作夥伴,共同推動江都電競、揚州文旅走深走實、行穩致遠。」
-
江都王家樓王氏族譜與《揚州十日記》
南明弘光元年,清順治二年(1645)四月,清軍多鐸南下攻打揚州,南明弘光朝兵部尚書史可法督師揚州軍民進行了殊死抵抗。農曆四月二十五城陷,清軍在城內進行了血腥屠殺。當時的倖存者王秀楚記下了城破後十天中的親見親聞,名曰《揚州十日記》。 《揚州十日記》是一本記史著作。
-
濱江鰣魚(揚州江都)
(百家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據民國《新修江都縣誌》記載:鰣魚「四月始由海入淡水,濱江處時有之」。揚州濱江一帶,歷來是鰣魚的主產地。鰣魚,形秀體扁,銀鱗細骨,鱗似梅瓣,鱗下多脂,其肉細嫩,其肪肥鮮,非一般魚類所能媲美。
-
于氏富貴在塘頭一一塘頭地名的由來(揚州江都塘頭鎮)
揚州江都塘頭古稱東塘,當地于氏家族第十五代於齊慶所著《小尋暢樓詩文集》記載:「家世居東塘村,村去城六十裡而近」。上溯東塘歷史,清乾、嘉朝江都籍學者顧鑾所編《廣陵攬古》記載:「東塘,或雲在揚州之東……。其按《通鑑》云:唐淮南節度史高駢檄四方兵討黃巢,出屯東塘。
-
一門俊秀、三世文名的東原宗家(揚州江都宜陵鎮)
江都東原宗家,本系宋名將東京留守宗澤的後裔。其中一支遷興化為土著,其家族在小海場經營鹽場發達起來。到宗名世的父輩又舉家遷到江都東原(宜陵)東南十二裡的謝橋長莊,並以其姓氏命名住地為「宗家院」。從這以後,屬興化派江都分支的宗家,逐漸成為官宦之門與詩文之家。
-
家鄉的斬肉(揚州江都)
家鄉的斬肉李志傑獅子頭是揚州名菜,我們這兒叫斬肉,也叫肉圓。小時候,只在過年時,母親才會用熱油炸一大盆斬肉,用醬油紅燒。正宗的揚州獅子頭,肥瘦按比例切丁,做成肉圓,不放醬油,白湯燉,講究原汁原味。家常的做法是紅燒,看著喜慶。數九寒天,一盆斬肉擺放一個星期也不壞,回鍋的斬肉格外香。春節期間,每頓飯時,熱幾個斬肉,油汪汪,紅亮亮,再配一些新鮮蔬菜,比如青菜啦,茼蒿啦,刀豆啦,紅中藏綠,無論是斬肉還是蔬菜,都是極可愛的。這是一份家鄉大菜。
-
一餐可供2萬人,揚州「最大」食堂在江都開夥!
8月21日一家專業從事學校、機關、企事業單位團體餐以及超市便利店鮮食生產加工和配送企業揚州沐源現代供應鏈有限公司在我區邵伯鎮正式揭牌這也標誌著揚州最大的「大食堂」沐源中央廚房正式運營沐源中央廚房的規劃建築面積1萬平方米,總投資1億元,一期工程投資4000萬元,打造一座現代化的中央廚房,生產各種營養餐、淨菜、麵點和麵包,為中小學、機關、企事業單位團膳和400家連鎖超市便利店鮮食實行統一配餐服務
-
揚州粉妝巷百年老手藝 小小醬牛肉頻頻走出國門
隨著氣溫下降,粉妝巷的牛肉生意開始迎來旺季,每天的銷量不斷攀升。記者日前走進這家牛肉店,發現一塊小小的醬牛肉頻頻走出國門,這也說明了揚州老手藝人的真功夫。陳晨 攝 百年老手藝,祖孫三代靠賣牛肉謀生 「老孔,給我挑一塊腱子肉,姑娘回來了,就好這麼一口。」近日,家住江都區的七旬老人何美鳳倒了兩趟公交車,專程趕到粉妝巷北巷口這家牛肉店,只為購買一塊五香醬牛肉。 醬牛肉哪裡都有得賣,為何何美鳳非得趕到老城區的粉妝巷來購買?
-
400多年前,揚州為何要修建文昌閣?
26日,一本研究文昌閣的專著《揚州文昌閣》首發,該書首次系統地梳理了揚州文昌閣的前世今生,圖文並茂地解答了人們關於文昌閣的諸多疑惑。400多年前,揚州為何要修建文昌閣?又有哪些故事呢?一大明朝開國100多年後,曾經凋敝不堪的揚州逐漸恢復了元氣,市河以西,府學恢復舊有規模,江都縣學新建在府學北駱駝嶺上,並有所增建,府學向南,是揚州府衙和江都縣衙隔街相望,河東三元巷口則建有紀念宋代揚州三位狀元的三元坊以及兩淮巡鹽御史衙門,縣府所在地實際已處在城市中心,卻並無橋梁與對岸三元坊相通。
-
芋頭湯(揚州江都飲食文化)
芋頭湯,江都人俗稱其為芋頭丁兒湯。其做法相當簡單:先將芋頭一個去皮,洗淨,切成芋頭丁;再將半斤左右肥瘦適中的豬肉,分開肥,瘦,分別切成肉丁備用。做菜時,先倒入少量花生油將肥肉丁炸油。(百家號:江都史話 原創作品 轉載請註明出處)中醫理論認為,秋冬飲食以甘,平為主。而芋頭,含有豐富的粘性蛋白與多種微量元素,能增強人體的免疫功能,具有補氣,益腎,開胃,生津的作用,因而,它能增進食慾,邦助消化,增強體質。
-
瘦豬肉、牛肉、雞胸肉熱量差不多,為何減肥者忌吃豬肉?
牛肉價格偏貴,雞胸肉難吃,如果對比各項數值,其實相差也不大,為何要忌豬肉?今天輕妞就和大家說說瘦豬肉、牛肉、雞胸肉熱量差不多,為何減肥者忌吃豬肉?其實,中國的減肥健身出現的比較晚,大多是參照西方國家知識進行的總結。
-
塘頭老丫頭滷菜還不錯(揚州江都郭村)
塘頭老丫頭滷菜還不錯(揚州江都郭村)李志傑昨天去小紀,傍晚回頭時經過塘頭新十字路口,匆匆騎行中,發現路東有一家滷菜攤。攤位上的「老丫頭滷菜」的招牌很顯眼。近來不怎麼吃豬肉,就要了四分之一的鹽水鵝,外加一張漿皮。攤主麻利地將鵝肉切片,裝進包裝盒中,澆了多多的鵝滷子。不說別的,這鵝塊就切得好,薄薄的又均勻一致。鹽水鵝皮薄肉瘦,形態飽滿,色黃油亮,口感細密緊緻,鵝香特濃,與別處所嘗不盡相同。漿皮稍爛,母親吃正好。猶喜愛漿皮裡的花生米,香,脆。
-
江都王陵曾出土"五格火鍋" 格子分放不同肉食(圖)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南京博物院也藏有不少揚州出土的「寶貝」。記者昨從南京博物院獲悉,這個暑假,南京博物院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並通過本報邀請揚州的學生們一同參與,值得一提的是,將有不少揚州文物亮相「博物館中的人文歷史課堂」之中。 都有哪些互動活動?
-
「豬肉做的牛肉」為何能大行其道?
近日,一位寶雞市民反映,他們在一家餐館吃飯時,點的鐵板牛肉竟是豬肉。記者來到寶雞金臺區行政大道的「湘味館」餐館,就餐的食客絡繹不絕。記者在餐館菜單上找到了鐵板牛肉,單價28元。對於鐵板牛肉為何用豬肉的質疑,服務員振振有辭:「用豬肉做成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