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你的專屬評論員,「每年讀300本書、讀書不挑食」的軒轅。
今天要為你評論的書是一本漫畫書,書名是《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番外篇):中國傳統節日》。這本書的作者,就是我們非常熟悉的那位漫畫高手陳磊,網名「混子曰」。
那我們今天的書評依然按照「一問一答一觀點」的方式進行,帶你享受評論式讀書法的樂趣和高效!
問題
那我們今天的問題就是——
端午節到底是不是源於「紀念偉大的詩人屈原」?
答案
答案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樣——
屈原自己也要過端午節,他也吃粽子。
早在屈原年代以前,端午節就已經存在了。
觀點
媽媽告我的「盜版」故事
我不知道你小時候怎麼樣,但是我小的時候邊吃粽子邊就問我媽:「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
我記得我的母親大人就跟我講——
戰國時期,諸侯割據,戰亂頻發。
其中有一個諸侯國叫楚國,楚國有一位國王叫楚懷王。這位楚懷王,剛當上皇帝的時候,信任一位大臣,這位大臣就是大名鼎鼎的屈原。
後來楚懷王聽信奸臣,不再重用屈原。
再後來秦國攻打楚國,一路攻打到了楚國的國都郢都。
屈原又委屈又憤怒,就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江自盡。
當地的百姓,不想河裡面的魚把屈原給吃掉,就往河裡面扔粽子。他們想,河裡面的魚,有了粽子吃就不會吃屈原了。
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就把這一天定為了端午節。
故事的真相是這樣的
結果我讀了這本《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發現屈原不僅他自己也過端午節,而且他自己還吃粽子呢!
這個就很尷尬了……
只能說明,要麼就是母親大人給我的版本有問題,要麼就是這本漫畫書在說謊。
於是我又查了一本書,叫做《節日之書:餘世存說中國傳統節日》。
結果餘世存老師也說,早在屈原的年代以前,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就已經有了,端午節已經存在了。
那沒有辦法,我只能承認,端午節並不是源於紀念屈原。
那端午節是怎麼誕生的呢?
其實端午節的誕生跟一個節氣有關係,那就是夏至。
夏至不僅是一年當中白天最長的日子,而且夏至在農曆的五月。
根據《半小時漫畫中國史》這本書所說,先秦那會兒的氣溫,比現在要高。
中原地區都快趕上熱帶了,沒準兒還能看到熱帶的動植物。
總之就是,農曆五月那會兒天氣特別的熱。天氣一熱,微生物肯定會比較容易繁殖,人們也就很容易生病。
所以在古代的時候,五月就被視為毒月和惡月。
大家就覺得,一到農曆五月,這天氣不僅熱還不吉利。
而端午的「端」是初始的意思,「午」是數字五的通假字,所以「端午」就是「初五」的意思。
五月初五就變成了惡月中的惡日,也就是最不吉利的那天。
古人既要避暑,也要避邪,可以說非常辛苦。
古人在夏至時要祭祀,用的貢品是叫角黍的東西,而角黍,就是粽子的前身。
人們在五月初五的時候又很辛苦,大家都想著我們得吃點好的東西,那吃什麼好呢?
離夏至比較近,乾脆就吃角黍吧!結果最后角黍就變成了端午節的美食,夏至反而漸漸不吃角黍了。
後來角黍當中的黍米變成了糯米,角黍也就變成了粽子。
總之,端午很早之前就有了,起初的時候也不是為了紀念誰,完全就是古人避暑、闢邪,乃至於避難的絕地求生之日呀!
所以在屈原最絕望的時候,選擇這麼一個特殊的日子投江自盡,也就不奇怪了。
根據《節日之書》這本書所說,端午節紀念的歷史人物除了屈原之外,其他人也都是熱血之人。
比如介子推,血氣上湧,抱樹而死。
比如曹娥,像屈原一樣號哭,又像屈原一樣在端午日投江而亡。
比如伍子胥,掘墓鞭屍以報父兄之仇,過韶關一夜愁白了頭,視死如歸端午日被投入大江……
這些人的故事都與端午有關。
也許,正是因為端午陽極血熱,熱血的人才更容易走向成仁取義之路。
你如果對中國傳統節日感興趣的話,可以讀一下書評當中提到的這兩本書。
本期書單已經附到了文稿的最後,供你參考。
書單/參考書目(文獻)
書名:半小時漫畫中國史(番外篇):中國傳統節日 作者:陳磊·半小時漫畫團隊書名:節日之書:餘世存說中國傳統節日 作者:餘世存好,那今天的軒轅書評就到這裡,咱們明天接著聊,明天見嘍,拜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