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大習俗,也是端午節重要的民間活動。賽龍舟其實是為了送走「瘟神」,剛開始的端午節其實不是為了屈原,因為端午節的出生比屈原還要早,那時候的端午節其實就是我們現在的五一「勞動節」。那麼,問題來了,屈原到底吃不吃粽子?
端午節是中國傳統的四大節日之一,(四大節日:端午節,春節,中秋節,清明節)又號稱端陽節,龍節,重午節,龍舟節等多達二十個名稱,但是我們現在基本上都是喊端午節。「端午」一詞剛開始出現是在西晉《風師記》中「仲夏端午五月五日也」,古代「端」的意思就是開始的意思,即為「初」,「端午」也被稱為「初五」,因此五月初五也被稱為「端五節」。
在古代,端午節其實是「勞動節」,古人認為五月初五是「惡日」,這時陽氣最盛,盛極而衰,陰氣即將復生,是蛇,蠍,蜈蚣,蜘蛛,蟾蜍,五毒盛行的時候,這一天要大張旗鼓,搞衛生免疾病。所以古代的端午節其實就現在的勞動節。到了戰國時期,因楚國詩人屈原在汨羅江投江自盡,而剛好那天的時間五月五日。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屈原,才把端午節和屈原聯繫到了一起。如果屈原不是在五月五日這天投江,或者早一個月,晚一個月,還會將端午節和屈原聯繫在一起嗎?而我們現在只知道端午節就是紀念屈原的。
端午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活動,那就是賽龍舟,直到現在,這項風俗都完整的保留下來。賽龍舟的名字上面為什麼有個「龍」字,因為賽龍舟是龍圖騰的產物,所以就叫賽龍舟。在古代,是用來祭祀用的一種物品,目的是為了祛除病害,消除災害,以及闢邪保佑自己。在後來,由於生產力的提高,勞動力的發展,賽龍舟漸漸變成了一種娛樂活動。屈原的精神又得以發展,後來經過歷代人的改進,賽龍舟的規則慢慢形成,最終現在變成了一種賽事,但是賽龍舟的精神還是完整地保留了下來,體現出了民族的凝聚力,團結,和不屈的精神。
在古代,「賽龍舟」其實是送瘟神。人們無法解釋瘟疫的發生,便歸咎於「瘟神」作怪。在一些地方,龍舟甚至被視為載滿瘟疫的船,人人喊打。賽龍舟就是想把瘟神送走。所以在後來人們把屈原和賽龍舟結合起來了,就變成了端午賽龍舟,因為賽龍舟剛好把屈原的精神表現出來,當然也是為了更好的紀念屈原。
粽子的誕生是比屈原還要早的,但是為什麼屈原又和粽子掛上鉤了呢?那麼屈原他自己吃不吃粽子?
粽子是在春秋之前就出現了的,但是那時候粽子都是用來祭祀用的,而不是拿來吃的,那個時候祭祀用的物品一般都很神聖,可以說祭祀用完了基本上就一直擺在那裡發黴變質。到了晉代,粽子就慢慢演變了端午節必備的食物,慢慢的就演變成為了現在只要到了端午節就必須吃粽子。民間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人物,而粽子是在春秋時期,所以粽子比屈原要早出生。因為屈原是投江自盡的,而百姓為了不讓江裡面的魚蝦不食屈原的肉身,所以每到端午節的時候就要往江裡面投放粽子等為首的食物讓魚蝦吃,以此來保佑屈原的肉身。這才有了屈原和粽子的關係。
端午節從古至今都是民間為了闢邪而過的節日,但知識分子們,尤其是近現代的知識分子們認為闢邪什麼的太迷信,於是極力宣揚端午是紀念屈原,順便樹立個忠君愛過的典型。然而,屈原到底有沒有吃過粽子?我就不知道了。你們知道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