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裡挑一#
浙江舟山3歲半的樂樂,5月6日就要上幼兒園了。
樂樂家是雙職工,最近都是奶奶從老家來幫忙帶樂樂,但奶奶有腰椎間盤突出、高血壓等毛病,帶起樂樂來很吃力。
樂樂媽媽決定還是按時送他去上幼兒園。
但媽媽也有些擔心,因為根據目前的防疫政策,只要班上有一個孩子體溫測出為37.3℃及以上,就算發燒,全班就要原地隔離,直到這個孩子到醫院做完新型病毒抗體檢測、核酸檢測等,確認沒有感染新型病毒後,全班才能解除隔離。
樂樂上小班,上學期班上幾乎每個星期都有孩子生病。
另一方面,樂樂媽媽也擔心測體溫這件事,因為很多時候,孩子體溫升高並不一定就是發燒。
復學,家長、孩子、學校如今每天這樣過
全國多個省份都在近期紛紛開學。
包括幼兒園,很多省份都宣布將在5月6日後開學。
學校每天都會多次給學生測量體溫,體溫只要達到37.3℃,就算發燒,要全班隔離。
復學的防疫工作到底是怎樣的?家長、學生、老師都要做哪些事?
1藥網調查了一下浙江省杭州市的復學防疫政策,以杭州一民辦小學為例,來給大家講一講。
家長:
每天填寫健康申報表,每天孩子上學前都要給孩子測體溫,只要達到37.3℃,都不能來上學。每天都要給孩子準備好「健康包」,裡面裝至少2個口罩、餐巾紙、溼巾紙、酒精消毒溼巾紙、餐具等。不能太早送孩子入校,必須在指定時間段入校。放學了不能晚接,到時間了就要馬上接走。家長不能進學校,送東西也要在外面送。如果接到老師電話,孩子在校期間測溫達到37.3℃,就要自行開車來接走孩子去醫院做檢測,包括新型病毒抗體檢測、核酸檢測等。學生:
早上到校要晨檢,保持1米距離。吃飯餐具自帶,吃飯保持1米距離。喝水保持1米距離。上廁所保持1米距離排隊。室內上課戴口罩。課間休息離1米遠才能聊天。同學之間不能互相借東西,自己用自己的。在校期間一天測2-3次體溫,體溫達到37.3℃就要配合老師不動。早上要吃牛奶雞蛋,不準喝粥。老師:
室內上課必須全程戴口罩。只能在講臺區活動,不能在教室走來走去。每天都要給教室消毒。每天給學生測幾次體溫。一旦學生體溫達到37.3℃,立刻給校醫打電話,全班(包括老師)進行原地隔離,發熱學生由校醫帶到學校隔離區隔離。立刻聯繫學生家長,開車帶去指定醫院做相關檢測。(如學生有明確接觸史,由120直接從學校送去指定醫院檢測)新型病毒血清學抗體檢測結果出來前,全班不得解除隔離,直到結果呈陰性,才可隔離。
杭州一女生測出體溫37.8℃,全班隔離
按照現行的防疫政策,學生體溫只要達到37.3℃就算發熱,就要去醫院進行相關檢測。
但實際上,每一個人都會有一個體溫,並且這個體溫並不是固定不變的。不同部位的基礎代謝率不同,新陳代謝所產生的熱量也會不同,也就是說即便是同一個人,不同部位的溫度也是不盡相同的。
一般來說口腔舌下溫度為37度左右,腋下溫度為36~37度左右,而直腸溫度為36.5-37.7左右,不同的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溫度。
4月21日,杭州一所中學有女生中午測體溫時,用額溫槍測到為37.8℃,全班隔離。女生爸爸立刻開車帶她去兒童醫院進行檢測,到醫院時護士量體溫是37℃,但根據防疫要求,她還是進行了全套檢測,後來結果是,全部正常。
這名女生也沒有任何其他生病症狀,醫院沒有開藥。她爸爸共計付出檢測費用300多元。
檢測結果出來後,全班解除隔離,但這個女生還不能復學,需要再在家觀察48小時後才能去學校。
哪些情況可能導致體溫升高?
體溫升高並不一定是發燒,特別是對於孩子來說,除了生病外,很多情況都有可能導致體溫升高。
1. 運動後馬上測體溫,可能體溫升高。
孩子如果進行了劇烈活動或勞動等肌肉活動,產熱量會明顯增高,可能導致體溫上升。
2. 剛吃完了飯測體溫,可能體溫升高。
很多學校都會中午進行測溫。如果是剛剛吃了飯之後測體溫,體溫也會有所上升。
3. 精神緊張和情緒激動也可使體溫升高。情緒激動時,交感神經興奮,測出來的體溫可能會高。
4. 女生生理期測體溫,也可能溫度偏高。
5. 環境因素,所處環境溫度高,測出的體溫可能偏高。
撰稿:阿基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