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內德的職業生涯將永遠終結於球迷的遺憾中。圖/Osports
一直以來,我對踢前腰位置的球員心存偏愛。不僅因為前腰這個位置在足球戰術發展史中扮演著重要角色,還因為前腰球員一般是進攻的發起者、組織者,這讓他們在每次進攻中都引人注目。
為何引人注目?因為想要在瞬息萬變的球場上,在對方嚴絲合縫的防守體系下,找出或創造出機會,你通常需要一些想像力。在一般人看來,這是一種天賦,很難學習和複製。
本周宣布退役的荷蘭前腰斯內德就屬於這樣的球員。2009-2010賽季,他在穆裡尼奧治下的國際米蘭奉獻出了職業生涯最高光時刻。那是一支戰術紀律,尤其是防守紀律極為嚴明的球隊,這是穆裡尼奧一貫的建隊思路。就連靈動迅猛如埃託奧,也要在球隊需要時客串邊後衛。但隊內只有一人例外:斯內德。有人調侃說,那支國際米蘭的戰術就是,只有斯內德負責思考,其他人負責埋頭苦幹。
大部分球迷在斯內德退役時,都會感嘆那座本該屬於他的金球獎。理由是那個賽季的斯內德,將天賦發揮到了足以比肩甚至超越梅西和C羅的高度。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是肯定梅西和C羅的足球天賦,並將兩人設定為一種最高行業標準;二是把斯內德描述為追趕者,且對他的天賦予以高度肯定。
人們對職業球員有著一種長久以來的誤解,認為天賦是主導他們成功的主要因素。事實上過去35年,英格蘭青訓營學徒成為職業球員的轉換率僅為0.7%。而如果算上那些在其他大眾渠道接受足球培訓及參加足球比賽的人口,全英格蘭每30000名足球人口中才會誕生一名職業球員。這也就是說,參與足球運動的大部分人無法走上職業足球道路。
可其實這些被淘汰的大多數中,不乏天賦出眾者,甚至很多人的天賦在已成名的球星之上。北京國安後腰李可就告訴我,他剛進入阿森納少年隊踢球那會兒,天賦最出眾的一名前鋒如今只能委身於周日業餘比賽,因為他的全職工作是一家保潔公司的清潔工。而諷刺的是,他當時擠走的,正是如今熱刺當家球星、英格蘭隊長哈裡·凱恩。後者在10歲那年因「天賦有限」,慘遭阿森納解約。
在現代職業足球世界裡,天賦這種虛無縹緲的東西,正被這個酷愛量化的體系無視。缺乏管理的天賦只能讓你偶爾出彩,而職業聯賽要的是穩定和持久。畢竟每三四天打一場比賽,光靠天賦可不夠。真正發揮作用的,是勤奮和好學。
道理其實不難解釋,馬爾科姆·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提出過「一萬小時定律」,即無論做任何事,只要堅持一萬小時,基本上就可以成為該領域的專家。同理,想要在足球運動上有所成就,除了與生俱來的天賦,更需要從童年時代就傾注大量時間和精力。
在眾多關於斯內德的回顧報導中,我注意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斯內德小時候總在自家車庫練球,用球瞄準車庫開關。他經常一踢就是一個下午——你可以說這是他的興趣所在,可促使他一踢就是一下午的,恐怕更多是那種與興趣相伴的勤奮。
至於好學,這恐怕是斯內德與那一年金球獎失之交臂的最重要原因。就在斯內德發布退役消息的同時,我讀到了一篇C羅評價梅西的報導。葡萄牙球星表示,我和梅西每一年都在進步,這點上我們是相同的。足球發展得太快了,戰術、技術層面還是顯而易見的,就運動科學而言,5年前俱樂部還在擔心球員會喝太多酒,5年後的今天,俱樂部開始擔心球員喝太多咖啡從而導致脫水。
而斯內德,似乎從未試圖改變踢球方式,因此在那個高光賽季後,他再也難復當年之勇,一步步從可以比肩梅羅的巨星,隕落成最終遭東家解約的中年大叔。
他依然天賦十足,只是他的職業生涯將永遠終結於球迷們的遺憾中。
□朱淵(旅歐作家)
編輯 王希翀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