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自建五層博物館:收藏上千件日本侵華史料

2020-12-27 環京津網

河南西平縣有座「復興博物館」,在這座五層1500平方米的私人博物館裡,七旬老人李東海將6萬餘件藏品安奉於此,其中不乏諸多罕見的日本侵華史料。

河南西平縣有座「復興博物館」,這座五層1500平方米的私人博物館是由該縣一名收藏愛好者李東海所建。今年70歲的李東海從上中學收藏一本名著開始至今,數十年如一日的踐行著「收藏夢」。2017年,「復興博物館」建成後,李東海和一些收藏愛好者將整個五層樓展館布置成「紅色收藏」、「農耕文明」、「古代藝術」三個展廳,包含新石器時期的石刀石斧、秦磚漢瓦、佛像、清代「五彩聖旨」、名人字畫、瓷器、唐卡、歷史資料、報刊等6萬餘件藏品全部安放於三展廳,並免費對外開放。

從上中學收藏一本名著開始至今,今年70歲的李東海數十年如一日踐行著「收藏夢」。

2017年,「復興博物館」建成後,李東海和一些收藏愛好者將整個五層樓展館布置成「紅色收藏」「農耕文明」「古代藝術」三個展廳,包含新石器時期的石刀石斧、秦磚漢瓦、清代「五彩聖旨」、名人字畫、唐卡、佛像等6萬餘件藏品全部安放於此,並免費對外開放。

值得一提的是,展廳內收藏的抗日戰爭中繳獲的軍刀、日軍榴彈炮殼、日本地圖以及日本畫報等,種類繁多。

1933年,大阪朝日新聞社特撰的《最新世界大地圖》將海南島以西的海域稱作「東京灣」;1935年,大日本雄辯會講談社繪製的非常時國防一覽《東亞太平洋地圖》標註了蘇聯、美國、日本等的兵力、戰艦、飛機;1937年,大阪每日新聞社編纂的《最近東亞形勢圖解》標註了各地資源物產……李東海介紹說:「這些都是日本在抗日戰爭前期繪製的地圖,把東北地區全標註為『滿洲國』,充分暴露了日本侵華的野心。」

在「支那事變畫報」和「上海事變寫真畫報」中,記者見到這些由大阪每日新聞社和朝日新聞社出版發行的刊物雖歷時80餘年,但多數保存完好,內容詳實,畫面清晰。其中,在扉頁「南京入城式」中,刊登著「南京大屠殺」主犯松井石根騎著高頭大馬的照片。

畫報中照片和文章均為當年日本隨軍記者拍攝採寫,真實記錄了日軍攻佔南京的戰役和戰況,」李東海介紹說,「這些為了炫耀日軍的侵華戰績也成為日本侵略中國罪行的鐵證」。

李東海還展示了兩張中華民國時期泛黃的「妓女請領許可執照申請書」,申請人為兩名日本籍女子,因貧自願為娼,在天津「夢春樓」和長春「百花樓」從業。李東海說:「這就是民間所說的『妓女證』,這也是日本帝國主義對婦女壓迫的佐證。」

中國收藏家協會常務理事陳集倫表示,幾十年來,李東海從天南地北搜集來這些彌足珍貴的日本侵華史料,每一件都是真實的存在,每一件都控訴著日本侵略者的罪行。

據知,該博物館收藏的日本侵華相關的實物罪證以及書籍、畫報、地圖等史料共有千餘件,開館至今已免費接待參觀者近10萬人次。

編輯/郭琳琳

相關焦點

  • 一老人收藏的兩地圖冊成日軍侵華的又一鐵證
    2005-02-24 09:57:22 | 來源:新華社 | 作者:趙家志   一位年過七旬的老人
  • 樊建川:辭去副市長成富豪,自建博物館估值80多億卻要捐出去
    河南有位叫李東海的70歲老人,在西平縣自建了一座私人博物館——「復興博物館」,高五層,共1500平方米,裡面藏有近 6萬餘件藏品,這些都是李東海老人數十年如一日辛苦收集而來的藏品。自建成博物館以來,李東海老人就一直免費開放博物館,還會為參觀者講述每件藏品的經歷,既是館長,又是講解員。
  • 上海松江市民張金春:從日本「淘」回侵華史料
    上海松江博物館內,張金春正向布展人員介紹著手上的一本本雜誌。為紀念抗戰勝利70周年,松江博物館於8月28日起,舉辦「鐵血雲間——松江抗戰記憶」展覽,張金春將自己從日本買回來的老畫報、舊書籍,暫時貢獻出來,向觀眾展示日本侵華歷史鐵證。   近90本雜誌,摞起來70餘釐米高,全是張金春從日本「淘」回來的,「總共花了30多萬日元,值!」
  • 老人借錢購日軍侵華物證 建博物館引2萬人參觀
    博物館的一排藏品是哥哥許三林參加抗日戰爭的遺物80歲的許雙才穿著打了補丁的褲子,生活上異常節儉,但為了收集日軍侵華的物證,他卻十分慷慨,十幾年前借遍親朋湊齊8萬元,買回兩把日本軍刀多年來,許雙才建立的私人博物館參觀人數已達兩萬餘人。「這些藏品是日本侵華的有力證據,我們應該銘記那段歷史。」借錢搜集日軍侵華物證許雙才的博物館取名「芳菲園」,在河北省元氏縣東關村,由臨街一幢兩層樓房和後面一排瓦房組成。
  • 劉鐵飛為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捐贈史料
    劉鐵飛館長捐贈的日軍高密慰安所建築殘件近日,紅高粱抗戰紀念館收到一份《捐贈證書》,劉鐵飛館長將館藏的日軍高密慰安所部分史料捐贈給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作為二戰時期日軍"慰安婦"制度的史料佐證,現已收藏於中國"慰安婦"歷史博物館。對紅高粱抗戰紀念館的捐贈與支持,我們表示衷心的感謝。
  • 石家莊市民收藏侵華日軍家書:塘沽登陸到石(圖)
    ■寫信士兵屬日本戰犯土肥原賢二手下 經由天津、石家莊進犯邯鄲大名    ■談剛開始越洋參戰時語氣就像「出國遊」 是記錄日軍侵華珍貴史料  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省會收藏愛好者楊學志輾轉而得的一封日軍家書引起眾多歷史學者的興趣。
  • 《日軍戰爭實記》等罕見史料在穗展出
    《日軍戰爭實記》等罕見史料在穗展出 2014-07-04 18:28:49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責任編輯:   廣東省博物館4日舉辦「甲午海祭——紀念甲午戰爭120周年展覽」,展出由日本出版記錄戰爭過程和屠殺罪行的圖冊,以及日本參戰官兵戰後獲得的從軍紀念章等侵華罪證及250張圖片,和鄧世昌所用的西洋鍾等60多件文物。  此次展覽還在中國首次展示出對甲午戰爭有相當參考價值的《日軍戰爭實記》50篇,其中刊登大量隨軍記者拍攝圖片,還原當時戰爭真實的場景。
  • 河南新鄭:七旬老人耗時二十年建民俗展館
    70歲的王大發一提起收藏的老物件,立刻神採奕奕。僅民俗類的各式燈具,王大發收藏的就達上百件。沈磊 攝王大發收藏民俗器物已經有20多年,收藏的老家具、根雕、農耕具、酒具等各類器物被分門別類擺在家中的每間屋子裡,有價值的達到1萬件。儘管因為收藏導致居住條件不佳,但王大發一點不在乎,反而更加痴迷。
  • 21年,這名侵華日軍來中國謝罪了22次,第一件壞事:搶松花蛋
    1992年,一名72歲的老人獨自從北京騎行到山東泰安,這樣的消息在現在都是大新聞,何況他的身份是原日本侵華老兵,目的也不是為了旅遊,而是為了謝罪!>其實,鹽谷保芳並不想當兵,不知從哪道聽途說的「殘疾人可以不去當兵」,他親自用刀在左手食指上狠狠砍了一刀,因為當兵開槍需要食指,可惜他砍錯了手,直到今天,左手的食指是彎曲的——他被分至侵華日本陸軍第
  • 見證受降的日本軍刀回寧!9月9日起將在南京民間抗戰博物館展出
    中國江蘇網訊 歷經70多年的漂泊輾轉,一把見證南京受降的日本投降軍刀,也是見證中國抗戰勝利的重要文物回歸南京。今年的8月15日是日本投降75周年,南京民間抗日戰爭博物館今天宣布,南京受降儀式上的一把日軍軍刀已由該館收藏,這也是目前明確去向的僅存的一把。
  • 78歲老人在家辦起「農家博物館」 收藏月餅模具等老物件上千件
    宋瑞慶老人收集的月餅模具在洛陽市伊濱區李村鎮南宋村,有一位78歲的老人,名叫宋瑞慶,他從2014年開始收集各種農具、工具等生產生活老物件兒,如今已收集了上千件藏品,在自家院裡辦起了「農家博物館」。沿著渠濱路,走進李村鎮南宋村,問起宋瑞慶老人,誰都知道:「過了小橋,往左拐,一看大門就知道了。」走進宋瑞慶老人家,院子中、屋子裡,滿是老人收集來的各式老物件兒,鐵犁、耙、、十齒耙、牲口套……機械紡花車、大小食盒,辦紅白事兒用的條盤和酒盅酒壺……凡是和農家相關的物品幾乎應有盡有。
  • 七旬老人收藏瓦當40年成「磚家」 曾在廢墟中找瓦摔倒昏迷
    在這座深受窯文化薰陶的小鎮上,活躍著一支專門收藏瓦當、京磚、磚雕的民間收藏家,今年72歲的董紀法就是其中最為痴迷的一位。攝影&視頻/嘉興日報 田建明 王振宇出品/騰訊新聞點擊視頻觀看:七旬老人收藏瓦當40年成「磚家」 從此有了「江南瓦當」這個詞董紀法1948年出生,幹窯人,收藏瓦當超過40年。
  • 曆書、木犁、蓑衣……雲和這家博物館集結了千餘件「老貨」
    在雲和縣石塘鎮長汀村,有一家特殊的博物館,裡面全都是上了年紀的「老物件」。七旬老人徐美富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收藏農耕、生活、樂器等老物件,這1000餘件老物件承載了中國農村千百年來的歷史,近年來他還在自家的老房子裡面辦起了博物館,將農耕文明代代相傳。彌足珍貴的老物件走進徐美富老人的長汀農耕文化微博館,一件件古老的物件映入眼帘。
  • 僑鄉晉江村民自建「博物館」:定格僑村印象
    僑鄉晉江村民自建「博物館」:定格僑村印象 2018-01-21 16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孔慶玲   中新社福建晉江1月21日電 題:僑鄉晉江村民自建
  • 「九·一八」歷史博物館首次展示《支那事變戰史》,揭露日本侵略行徑
    7月7日上午,瀋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與全國多家抗戰類紀念館,同步舉行「銘記歷史 共祈和平」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83周年主題活動。此次活動包括:「頌歌英雄、共憶英雄魂、英雄心中記、輕聲的訴說」四項主體內容。10時零8分,中央廣播電視總臺中央電視臺在瀋陽向全國進行了現場直播。
  • 濟南警察博物館8月1日起正式開放 需提前一周預約
    8月1日起,濟南警察博物館對外開放。齊魯網實習記者 陳星紅 攝市民參觀濟南警察博物館。齊魯網實習記者 陳星紅 攝      齊魯網濟南8月1日訊(實習記者 陳星紅 曹寧)從今天起,濟南警察博物館正式對外免費開放,開放時間為每周二、四、六上午9:30—11:30,下午14:00—16:00,參觀者需提前一周實名預約。
  • 日本最有名的古董名刀之一,卻收藏在中國軍事博物館
    原本收藏在圓明園的文物「十二生肖獸首」,就是流失海外的古董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但是在抗日戰爭期間,日本也有數量相當多的古董被留在中國,準確的來說,應該是被中國軍隊繳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一把叫做「虎徹」的古董名刀,是開國將軍韓練成在海南島從日本中將伍賀啟次郎手中繳獲,建國後,捐獻給軍事博物館收藏。
  • 韶關始興耄耋老人自建「客家風俗民間博物館」
    在韶關市始興縣頓崗鎮周所村上張祠堂內有一間客家風俗民間博物館,收藏著各種不同年代的老物件。人們在這裡追尋著舊時的生活印記,感受社會發展的變遷。 當記者今天走進頓崗鎮周所村上張祠堂這間民間博物館,一件件不同年代的老物件訴說著歷史的點點滴滴。
  • 寧波藏家收藏竹藝品千件要辦博物館
    昔日小眾珍玩的竹藝收藏,如今也蔚然成氣象。  寧波藏家金再軍是一位「骨灰級」竹藝收藏發燒友。他專收明清、民國年代的竹編。十多年來,他已收入上千件不同年代的竹編竹器精品。在收藏過程中,他一次次地體味到了時間的震撼、歷史的美感、文化的多元。
  • 日本侵華史研究:一個粗略的回顧
    日本侵華重大歷史事件中有三件特別重大,與此相對應,日本侵華史研究中有三個大熱點:甲午戰爭是第一件,甲午戰爭史研究是第一個。 甲午戰爭是遠遠超過侵臺之役的一場大規模的日本侵華戰爭,有的歷史學者把它與1937年開始的日本全面侵華戰爭(中國抗日戰爭)列為同一級別,稱之為第一次中日戰爭,而將後者稱為第二次中日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