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的變遷,很多老物品逐漸消失,被現代用品所替代。在韶關市始興縣頓崗鎮周所村上張祠堂內有一間客家風俗民間博物館,收藏著各種不同年代的老物件。人們在這裡追尋著舊時的生活印記,感受社會發展的變遷。
當記者今天走進頓崗鎮周所村上張祠堂這間民間博物館,一件件不同年代的老物件訴說著歷史的點點滴滴。展櫃裡,陳列著熱水壺、銅鍋、馬燈、四方燈、量鬥、外國造的八掛鍾、兒童用的古裝風娟等,這些具有年代感的生活用品、生產工具,如今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成了時代的記憶。
這些老物件的收藏者張發學今年已經80多歲,他告訴記者,退休後在旅遊的過程中受到一些博物展品的啟發,特別是看到過去好多用物在社會的變革中被淘汰,為了讓後人銘記歷史和過去的生產生活,決定收集老物件,籌辦客家風俗民間博物館。到目前為止,館內已收集有一百二十多件展品。這些展品多數以捐贈為主,分為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兩大類。館內所有展品都有一張屬於自己的「名片」,而這些「名片」都是張發學手工製作。「過一下塑,這樣就不容易壞,可以保管幾十年,讓捐贈者有榮耀感。」
如今,80多歲的張發學老人還走街串巷收集老物件。頓崗鎮周所村上張祠堂內的客家風俗民間博物館也免費對市民開放,年輕人通過觀看實物,可以了解到父輩們過去生活的不易和艱辛;而對於許多老人來說,看到曾經陪伴的老物件很親切,仿佛看到過去的歲月。
下一步,博物館將積極籌劃資金,進一步升級展品,做好宣傳資料。通過老物件留住過去的舊時光,喚起心底裡那份難掩的鄉愁。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卜瑜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卜瑜
通訊員:賴金豔、譚爽、鄧楚妍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童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