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族歷史:藩鎮割據時期幽州的民族文化融合

2020-12-14 愛做飯的老李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唐前期東北蕃族和突厥勢力的發展以及唐王朝所採取的羈縻政策,對幽州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受唐初蕃族的歸附和唐玄宗時期邊防政策的影響,大量的少數民族勢力加入到幽州。這些少數民族在安史之亂後,逐漸本土化,使幽州的民族融合進一步深入。由於幽州藩鎮長期偏據唐帝國東北一角,與塞外的少數民族頻繁接觸,並且遠離中原文化中心,社會風貌也沾染了更多的邊塞胡風。安史之亂平定後,廣德元年(763年)安史舊將、偽署幽州節度使李懷仙降唐,唐仍故地任命其為幽州節度使。幽州鎮自此肇始。從廣德元年,至後梁均王乾化三年(913年)為李存勖政權所滅,存在時間長達150年。縱覽幽州鎮150年的歷史,其顯著特點是動亂十分頻繁。

幽州鎮之所以頻有叛亂,首先與幽燕地區社會風氣有很大關係。幽州鎮位於三鎮最北端,地處邊陲,長期以來即為胡漢錯居的地區,漢代即言此地「其俗愚悍少慮,輕薄無威」,民風強悍、粗獷。西晉末,匈奴、鮮卑等少數民族大量內遷,對幽州地區的社會習尚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長期的習俗薰染和文化積澱使幽州人生性好鬥,崇尚武力,君臣觀念十分淡薄。正如史書所言:彼幽州者…其民剛強,厥田沃壤。遠則慕田光、荊卿之義,近則染祿山、思明之風。二百餘年,自相崇樹,雖朝廷有時命帥,而土人多務逐君。習苦忘非,尾大不掉,非一朝一夕之故也。俗本兇悍的社會風氣成為幽州多軍亂的豐厚土壤。開放、多元是唐代安史之亂前文化風格的主流色彩,對異族、異域文化的認同和吸收是當時社會的普遍心理。

幽州由於其位於中原、蒙古草原、東北平原及黃土高原等幾大地理單元的交接地帶以及處於農業文化與遊牧文化銜接過渡的特殊地理區位,幽州又是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以來經受少數民族文化衝突、融合最為劇烈的地區之一,使得其社會文化的變遷更為明顯,成為北方各少數民族文化與幽州文化結合的一種新的胡漢文化融合交流的多元統一。唐代少數民族向幽州地區的內遷,導致了幽州地方文化特徵的變化。隋唐五代是邊疆民族內遷的重要時期,幽州在安史之亂前是突厥、奚、契丹以及中亞胡人的重要遷入地,幽州城的居民相當一部分是少數民族或是混血人種,從幽州城坊(裡)的名稱如肅慎坊、賓坊、歸仁裡、歸化裡等等亦可見幽州城各民族會聚聚居的情形。

大量少數民族入居幽州,使幽州成為僑治蕃州最為集中的地區,容納了突厥、奚、契丹、室韋、新羅等數個民族,順、瑞、燕、夷賓、黎、歸義、鮮、崇等二十幾個僑治蕃州,所領蕃戶在天寶中至少二萬多戶,約佔幽州漢蕃總戶的三分之一,而活躍於此的少數民族遠遠超過此數,他們對幽州社會文化的影響可想而見。這些少數民族與北魏時期少數民族不同,他們不是以徵服者的身份進駐,而是以依附的身份進入,所以他期們對當地社會風貌的影響有賴於唐王朝對他們的態度,從時間上來看少數民族大量入住幽州是在武后以及玄宗時期,一直到安史之亂前,唐王朝對少數民族文化都是採取兼容並蓄的政策,對少數民族文化認同和吸收是當時社會的普遍心理,所以少數民族的一些風俗習尚在幽州得以廣泛的傳播。

如源於西蕃,流行於北方各遊牧民族之間的上波羅球戲在幽州非常盛行,在當時幽州節度使的衙府之後,就設有一處著名的球場。在安史叛亂時期,受命駐守幽州的叛軍首領史朝清,就非常喜歡波羅球戲。會聚於幽州的諸多民族雖背景各有不同,但遊牧民族的勁悍剛勇之氣則是其顯著特徵,這種特質與幽州原有尚武之風的傳統組合再塑形成一種新的社會風尚,並進而成為幽州的主導社會風尚,而原有的儒雅崇儒之風逐漸衰弱,居於幽州的各少數民族或部落合居或個別雜處,因其勁悍善戰,相當一部分進入軍隊貢職,這樣,幽州才能夠吸收、容納大量的少數民族。安祿山成為節度使之後,更助長了胡風的盛行。《安祿山事跡》載:每商(胡商)至,則祿山胡服坐重床,燒香列珍寶,令百胡侍左右。群胡羅拜於下,邀福於天。

祿山盛陳牲牢,諸巫擊鼓歌舞,至暮而散。安祿山用這種獨特的胡族宗教儀式來籠絡胡商,所以,在安祿山成為幽州節度使之後,胡族的風俗信仰在幽州當地更為廣泛的流傳。與胡風盛行的同時是朝廷禮儀的淡漠和儒學的衰微;(史思明)令其妻為親蠶之禮於幽州東郊,以官屬妻為命婦,燕羯之地不聞此禮,看者填街塞路。範陽盧秀才墓誌雲:(盧需)自天寶後三代或仕燕或仕趙,兩地皆多良田畜馬,生年二十未知有人曰周公、孔夫子者,擊毛求飲酒,馬射走兔語言習尚無非攻守戰鬥之事。《資治通鑑》卷考異引《薊門紀亂》稱:自暮春至夏中,兩月間,城中相攻殺凡四五,死者數千,戰鬥皆在坊市閭巷間,但兩敵相向,不入人家剽竊一物,蓋家家自有軍人之故,又百姓至於婦人小童,皆閒習弓矢,以此無虞。

由此可以看到,幽州處於激烈的徵戰環境,使人們普遍經受了戰爭的錘鍊。安史之亂後,聞於燕薊間的儘是豪邁有勇力者,(薛)嵩生燕薊間,氣豪邁,不肯事產利。(張)孝忠以勇力聞於燕、趙。(趙萬敵)驍悍聞於燕、趙。許多文人北走燕薊在其詩歌中反映了幽州的社會風貌,杜甫《後出塞)漁陽豪俠地,擊鼓吹笙竽。高適《薊門行》:幽州多騎射,結髮重橫行。一朝事將軍,出入有聲名。紛紛獵秋草,相向角弓鳴。安祿山胡化幽州的結果,使得幽州尚武傾向增加,崇儒文化淡化。雖然幽州藩鎮由於割據的環境,強調武力的作用,對文化的忽略為不爭的事實,缺少與長安、洛陽兩都的文化交流與傳播。因此唐後期幽州藩鎮武質氣息極重,文化氛圍不如兩京文化中心濃厚。

河朔藩鎮胡化風氣即使特別濃重,當地仍保持了一定儒家的文化。唐後期幽州藩鎮的官僚大都世居本土,較少遷移,但是世居幽州的家族,子孫或優於武功,或優於文學,並不純粹以武功安身立命。如劉濟之父劉怦為盧龍軍校,並非出身於詩禮傳家的門第,而劉濟本人卻對經籍甚為留心,並且劉濟任節度使時期,對幽州的文化多有建設,特在涿州修建文宣廟,興復儒學。《全唐文》卷四八韋穩《涿州新置文宣王廟碑》備述其事:天下郡縣,悉有文宣王廟,而範陽郡無然此為邑者,率以多故,未遑建置,春秋釋奠,蓋伺州之已事,假籩豆寄升降於故階。迨今幽州盧龍節度觀察等使工部尚書御者何?史大夫彭城劉公,建中初假道州縣操長是邑,睹茲遺闕,喟然嘆息,顧其僚曰:吾宰三百裡,作人父母,必權輿斯廟,以為人紀。

乃視縣前近裡之爽塏,心規其制,口劃其地,度廣狹之量,平廬舍之區,發其居人,直以官俸,給以瓦木丹鐵之費,匠人作徒之要,又以家財散之。人不知役,廟倏雲構,聖賢之像備,饋尊之器具,庭除肅然,黎元翕如,皆不待施而悅,不待教而變。於是置食錢二百萬徒三千員,洙泗之風,集於期月,張仲武父祖均為幽州軍將,但他有從文的經歷。考察一些世居幽州的家族,也可以發現這一特點。《全唐文》卷六一四王叔平《唐故監察御史裡行太原王公墓志銘(並序)》:公諱仲堪,字仲堪,其先太原人也…五代祖衝,徙居幽州安次縣,子孫家焉,今則又為邑人也。為郡右族,繼生才賢…儒墨傳家,以孝悌自任,故時君不得而官之矣。

皇考令仙,蘊孫吳之術,好立奇功,累以勳伐,稍遷大理評事。公即評事府君之元子…速乎弱冠,乃為燕趙聞人。經史該通,詞藻豔發。本道廉察使賢而薦之,自鄉賦西遊太學,群公卿士,聆其聲而交之,所居結轍,名動京邑。大曆七年進士擢第。稽古之力,自致青雲,所謂拔乎其萃,為山九仞者也。解褐授太原府參軍事,服闋,本道節使奏授幽州大都督府戶曹參軍,以能轉兵曹參軍事,雍容府寮……子婿前鄉貢明經清河張存。王仲堪曾祖以儒學傳家,而其父則是以軍功入仕,王仲堪本人又是以文學進身仕途。為其作銘的王叔平為其族弟,為盧龍節度掌書記,子婿也是明經出身。由此可見,在幽州邊鎮,雖然武功備受重視,但是並沒有完全廢棄儒學文化,仍有一些士人參與科舉考試,保持科舉仕進出身的正途。文章到這就告一段落了,大家如果喜歡小編的文章請轉發並且評論哦!感謝閱讀!

相關焦點

  • 幽州地處西晉北部邊境,王浚有割據幽州以圖存之心
    幽州為西晉十九州之一,治所在薊縣(今北京西南),統轄北平郡、上谷郡、廣寧郡、代郡、遼西郡及範陽國和燕國,轄地相當於今河北北部和山西東北部。幽州地處西晉北部邊境,故亦為戰亂所不及,王浚因此有割據幽州以圖存之心。
  • 北京中華民族園,了解中華各民族的文化及民族風情
    中國有56個民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但是有一個地方可以讓你一日看盡56個民族的風土人情。來北京中華民族園,了解中華各民族的文化以及民族風情,同時感受民族園四季的氣息和大自然的美好。北京中華民族園營業時間:08:30-晚16:50 北京中華民族園地點:北京市朝陽區民族園路1號信息來源:大河票務旅遊北京中華民族園以展示中華五十六個民族的民俗文化為主題,既是集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建築、民俗風情、歌舞表演、工藝製作以及民族美食為一體的大型民族文化基地,也是一座復原、收藏、陳列和研究中國56個民族文化、文物
  • 唐朝藩鎮割據的形成: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了,但是其餘孽毀了大唐
    大家都知道,中晚唐時期,唐朝廷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危機是藩鎮割據。藩鎮割據削弱了唐朝中央的力量,間接導致了唐朝的滅亡,那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唐朝的藩鎮割據是如何形成的?
  • 我國民族地區行政區劃的歷史變遷
    )  行政區劃是一個融合地理因素、文化因素、歷史因素和政治因素的概念,其形成的前提是統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的建立。  通過前期文獻檢索發現,目前國內學術界大多從「治人」的角度來研究歷史上統治階級對少數民族的治理,如研究不同歷史時期的民族政策、民族關係、民族問題等,少有學者從「治地」的角度來探索歷史上統治階級對民族地區的管理,特別是對歷史上封建王朝對民族地區設置的行政區划進行研究。
  • 新加坡多民族融合的文化
    根據對新加坡公民的整體統計,華人佔據新加坡人口的絕大多數約76%,另外,新加坡也有15%的馬來人,7%的印度人和其他一些民族的人口。在新加坡,既不會因為是華人而倍感親切,也不會因為是其他種族的人而備受歧視,這與新加坡多民族融合的政策是分不開的。
  • 三國時期內戰頻繁,外部民族都在幹什麼?為何不入侵中原?
    三國時期是我國漢朝在統治崩潰以後,群雄割據,全國沒有實現統一的一段特殊時期。在這段時間內,魏蜀吳三方互相攻伐不斷,各地的生產與生活也沒有恢復到漢朝統一時候的狀態。用「戰事不斷」這四個字來形容三國時期,是非常貼切的。
  • 從民族節慶到推廣窗口 「賽裝節」的民族文化推廣之路
    如今,絲路雲裳·七彩雲南2020雲上民族賽裝文化節即將盛大開幕。賽裝節的魅力究竟幾何?近年來,雲南省又是如何發掘賽裝節魅力,成功推介雲南民族文化的?起源於1300多年前的傳統節日服飾是一個民族特有的文化標識,是穿在身上的歷史。
  • 中國文化,民族的特質,民族性格概說
    大家好,我是康麥二,今天和大家來聊一下中國文化,民族的特質,民族性格概說。每個民族都是一個世界,其內部山與階級、階層、職業、信仰等種種差異,各色人等的文化心理呈現複雜狀況。然而,同一民族由於有著共同的語言、共同的地域、共同的經濟生活和共同的歷史淵源,承接著大體一致的文化積澱,因而又具有表現於共同文化上的共同的心理素質,或曰民族性格。例如,人們一談起英國人,便想到「紳士風度」;一議及德國人,便與「精確」聯繫起來;此外,美國人的開放性格,日本人的善於博採異邦,也是眾所周知的特色。
  • 西夏王朝的建立來源於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嗎?
    導讀:西夏建立民族党項確實是在唐朝開明的民族政策下才避開日益崛起的吐蕃來到大唐西北。在這片孕育華夏文明的黃土高原上,党項部族繁衍生息的同時也在用自己的忠誠報答著大唐的恩情。在平定黃巢起義收復長安的過程中党項人付出了數千族人戰損、首領拓跋思恭弟弟拓跋思忠戰死的代價。
  • 地理、文化、信仰,「戰鬥民族」俄羅斯為何會形成「獨特」的民族...
    各國對俄羅斯的印象差異如此之大也並非空穴來風,那麼究竟是何種因素導致的俄羅斯民族演化成當今殘暴與善良、反叛和服從、注重個性又強調集體的民族性格?今天我們從俄羅斯民族的發展歷史角度一一揭密。一 「戰鬥民族」的性格根源追蹤俄羅斯的性格形成過程就不得不先說說它的民族或者說人種起源,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今天「戰鬥民族」的形成與其早期的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 中國北方民族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烏桓鮮卑文化學術研討會...
    近日,由中國秦漢史研究會、赤峰學院和阿旗人民政府主辦,阿旗旗委宣傳部、文旅體局、民委、融媒體中心、烏桓鮮卑文化研究會承辦的「中國北方民族歷史文化學術研討會暨第二屆烏桓鮮卑文化學術研討會」在阿旗召開。郭豔秋指出,近些年來,阿旗旗委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發展,依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始終把打造特色文化旗縣作為重要的發展目標,經過不懈努力,阿旗公益性文化事業的基礎設施得到顯著改善,堅持以蒙古民族文化為切入點,蒙古汗廷音樂、阿日奔蘇木婚禮等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文化遺產,得到了廣泛傳承和發展。
  • 人民日報: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國家統一和民族進步
    這是我國幾千年來能夠保持「大一統」,文明綿延不絕、疆域基本穩定、眾多民族未曾分散且日益團聚的重要原因之一。中央集權制度成熟於秦朝,它有助於國家統一。但對於少數民族地區,歷代中央政府實行羈縻制度,允許其在地方社會制度、生產方式和文化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自主權利。這是因為我國歷史上各民族在經濟、社會和文化方面千差萬別,只有承認差異並制定相應的尊重差異的制度,才能維持國家統一。
  • 挖掘、整理、宣傳西藏自古以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事實刻不...
    研究西藏歷史,離不開中華各民族之間政治的、地理的聯繫和文化、經濟的交流,離不開中華民族形成的歷史背景及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認同。中國大一統的歷史形成,是與境內各民族的歷史發展進程相一致的,從這一角度看,西藏的歷史不是封閉的,也不是排他性的,更不是單一民族的歷史,而是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結果,是敞開胸懷接納各民族文化、文明,又能夠主動融入到中國大歷史的開放性的歷史發展過程。藏民族歷史發展悠久。
  • 和民族大融合有關
    其實關於這個南北方文化差異,與歷史上的文化大遷移,以及民族大融合,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畢竟從古至今,整個華夏大地的格局也並非一成不變的,再加上人類具有天生的流動屬性,所以也就形成了現如今的局面。其實本來文化的根基都在北方,但是由於歷史原因,經濟中心的遷移,也導致南方地區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所以我國對於戰略布局的重心也逐漸南移,這也就是為什麼北方地區屢屢遭到當時匈奴人等遊牧民族的進犯。畢竟農業文明有可處持續性,但同樣也有不可忽視的缺點,那就是缺乏流動性。
  • 歷史反哺現實 漢文化研討會喚醒民族文化精髓
    由中華漢文化協會、漢宏巖文化傳媒有限公司主辦的 「漢文化崛起之愛國主義教育研討會」,於4月30日在北京舉行。研討會針對漢民族文化流失的現象,提出漢文化重新崛起的呼籲,傳承優良的漢文化傳統,希望運用歷史的思想成就反哺當今社會,促進中華民族文化復興夢的早日實
  • 先秦時期華夏中原周邊部落民族簡介
    通過如此一系列戰爭,黃帝逐步統一黃河中下遊流域的各個部落,形成了一定程度的中央政權,與此同時各個部落相互融合,各個部落文化也形成一種身份認同,於是產生了「華夏」族。東夷、南蠻、西戎和北狄是對堯舜時期東南西北四周部落民族的泛稱,並不是一個具體部落民族。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這些都是舜帝時期周邊部落民族。由於時間久遠以及史料欠缺,這些部落民族的起源基本都不可考。
  • 為何北魏的軍鎮不可能達到唐朝藩鎮的效果?
    北魏有位讀者朋友在看了本人日前發表的文章《藩鎮割據的啟示——中原王朝長治久安的最佳模式》之後,給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按照本人的邏輯推導,應該是北魏的六鎮制度才是更好的。北魏的軍鎮制度,源於北魏統一整個華北,政治經濟中心逐漸難移,為了向北防禦柔然等遊牧民族的侵襲,向南與南朝對峙,而在南北兩個方向上設置軍鎮以加強防禦,由於南北朝的對峙階段,主動權基本上都掌握在北朝一方,南部邊境的軍鎮作用有限,故而通常來說的軍鎮指在北方邊境的沃野、懷朔、武川、撫冥、柔玄、懷荒這六個。
  • 昨天是國際博物館日,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揭牌開館,「西京風華...
    厚重的長號和震天的鼓樂聲中,「蕭太后」率文武大臣駕臨西京大同仿佛穿越千年,演繹西京繁華;遼金時期的茶酒文化演示、遼金佩飾寶髻瑤簪製作等讓遊客置身於遼金元時期市井文化和百姓生活中……5月18日是國際博物館日,當日上午,位於大同市清遠西街的遼金元民族融合博物館正式揭牌開館,「西京風華——遼金元民族融合文化展」也正式向公眾開放。
  • 七彩雲南民族賽裝文化節推動雲南民族文化強省建設
    民族賽裝助力雲南文化產業發展  雲南省民族文化資源豐富,各民族歷史上都有賽裝傳統。  從2016年在永仁直苴彝族賽裝節的啟動儀式,到楚雄彝族火把節期間的民族服裝服飾展示巡演;從深圳、雲南、北京、上海等文化產業博覽會上的營銷推介,到楚雄彝繡走出國門走到了法國巴黎、義大利米蘭、西班牙、紐西蘭、印度、中國香港、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從2016年10月,國際名模、著名時裝設計師馬豔麗的「千年彝繡」亮相北京國際時裝周,到2017年,「雲秀–香格裡拉」引爆北京時尚服裝界
  • 北京遼代壁畫墓:胡化形制凸顯民族融合風貌(圖)
    現場出土文物東魏墓葬及銘文磚  特色  「胡化」形制凸顯區域民族融合風貌  墓葬群年代跨度長,是此次大興黃村考古發現的突出特點,120餘座墓葬連接起了東漢、北朝、唐、遼、金五個時代的墓葬文化演進。而這其中鮮明的「胡化」烙印,印證並凸顯了北京地區歷史上長期處於漢、胡雜居的社會現實,是多民族彼此交流、融合、共存的結果。  東漢墓葬全部為小型磚室墓,均為單人葬。外面用磚做成棺的樣子,因此又稱為「磚棺墓」。墓葬均為平民墓,出土有陶器和銅錢等隨葬品。該墓葬最大的特點是「磚棺」均為梯形,南側寬,北側窄,南側高,北側低。這種形制的「棺」具有「胡人」的喪葬文化因素(即漢人「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