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藩鎮割據的形成:安史之亂雖然被平定了,但是其餘孽毀了大唐

2020-12-17 騰訊網

大家都知道,中晚唐時期,唐朝廷面臨的一個很大的危機是藩鎮割據。藩鎮割據削弱了唐朝中央的力量,間接導致了唐朝的滅亡,那麼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唐朝的藩鎮割據是如何形成的?

1、要說清藩鎮割據,就必須提到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對唐朝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甚至對此後中國歷史的走向也是意義深遠的。在安史之亂之前,唐朝是開放、自信的,而在安史之亂後唐朝邊疆收縮,再也不復昔日盛世大唐的風貌了。

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就曾描寫道:「平時安西萬裡疆,今日邊防在鳳翔」,這首詩就很好地描述了安史之亂後唐朝的窘境。

大家或許覺得,唐朝最終平定了安史之亂,就好像西漢漢景帝平定了七國之亂一樣,國家從此就安定了。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漢景帝時期,朝廷還是非常有作為的,而且漢景帝十分信任周亞夫,即使周亞夫使得景帝的弟弟梁王置身危險中時,景帝也能支持周亞夫。但是安史之亂就不同了,安史之亂發生在唐玄宗天寶年間,唐玄宗這個人真的是太過玄幻,開元年間和天寶年間的他判若兩人,開元時期的唐玄宗甚至不輸唐太宗,而天寶年間的唐玄宗則是昏招頻出。

當安史之亂爆發時,唐玄宗為了儘快平叛,對出徵有功的將軍和降將,都授予了節度使的官職。在此之前,節度使只設立在邊疆。而如此一來,只設在邊疆的方鎮,在內地各處也普遍設置起來。其中這些控制一方的方鎮將領如果持節就稱節度使,如果不持節就稱防禦使、經略使或是團練使

2、方鎮的行政地位

在唐朝廷廣設藩鎮之前,方鎮只存在於邊疆,且地位道以下、州之上。而與之對應的職官層次則是採訪使——節度使——刺史。

但是,安史之亂爆發後,採訪使實際上已經無力統轄方鎮,因此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因此,唐肅宗年間,將開元以來的十五道罷黜,改採訪使為各鎮觀察處置使。

這樣做的後果是使得方鎮合二為一了。方鎮領袖具有了行政統轄權,方鎮實際上成為了有權管理州縣的一級行政區。到了唐朝末期,唐朝設立的方鎮多達四五十個,而唐朝史記控制的區域只有首都京兆府及附近的幾個州。

而除此之外的州縣則盡為節度使所有,這些人手握重兵,自然不再服從朝廷的指揮,這樣一來方鎮實際上就和古代的諸侯國異曲同工,因此人們也將其稱為藩鎮,而各節度使手握重兵、不服從朝廷的現象被稱作「藩鎮割據」。

3、唐朝廷對藩鎮割據的應對措施

對於分布在不同地域的藩鎮,唐朝的應對措施也是截然不同的。首先是分布在陝西、四川和江淮以南的藩鎮,由於陝西、四川靠近首都,而江南富庶,因此朝廷不能容忍這些地方脫離自己的管轄。而且這些地方的節度使割據勢力較弱,因此這些地域的藩鎮割據唐朝尚可掌控。

當時有一位同華節度使叫周智廣,他自以為實力雄厚,因此不把朝廷放在眼裡。有一次他叫囂道,如果他在睡覺時把腿一伸,就可以在頃刻之間把都城長安踏平。而結果便是,被郭子儀率領唐軍頃刻之間踏平。

而對於河朔諸鎮,唐朝採取的政策則是不同的。因為這些人本就是安祿山、史思明殘部,腦後生反骨,平定安史之亂後,唐朝無力繼續剿滅這些餘孽,為了安撫他們,只得各授節度使稱號,領河朔諸鎮。

這樣的藩鎮有以下幾個:盧龍節度使李懷仙、成德節度使李寶臣、魏博節度使田承嗣、相衛節度使薛蒿,相衛鎮後後來被田承嗣吞併,因此就成了三鎮,即所謂的河朔三鎮。

這三鎮的節度使本來就是跟著安祿山、史思明叛亂的,因此獨立性質比較強,他們名義上服從朝命,但實際上割據一方,在自己的轄區內自置官吏,而且還不向朝廷交納賦稅。對於這些藩鎮,唐朝廷雖有心討伐,但總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只得聽之任之,以求暫時安穩。

中晚唐時期,朝廷也在一直明裡暗裡地密謀削藩,唐德宗時期推行了兩稅法,這使得朝廷的財富收入增加,因此朝廷決定進行削藩。這樣做的後果是激怒河朔諸鎮各自稱王,並聯合起來反抗。

而淮西節度使李希烈與涇原節度使朱沘則是直接發動叛亂,雖然德宗經過努力,控制住了局面,殺死了李、朱二人,也使得河朔諸鎮的節度使去掉了王號,但是他也不得不就此放棄了削藩的主張。

唐憲宗時,兩稅法的成效已經徹底凸顯出來,中央政府的財政大為改觀,因此中央培養出了一支比較精銳的神策軍,於是憲宗又開始削藩。唐軍在裴度與李愬的指揮下,陸續取得勝利,並且平定了實力較為強大的淮西節度使,這使得諸鎮節度使大為恐懼,紛紛表示歸附唐朝中央政府。憲宗也因此被稱為「中興之主」。

但好景不長,唐憲宗本人被宦官毒殺,此後的中央再也無力控制藩鎮,繁鎮割據一直伴隨到唐朝滅亡。

相關焦點

  • 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什麼不取消節度使,徹底解決藩鎮割據問題
    但是,這只是一個因素,甚至這個因素能不能站住腳也不好說。因為古代一直就是地廣人稀,不是發愁人口過剩而是發愁地不得墾。正是因為安史之亂引發的再一次北人南遷,所以江淮地區才得到更深刻地開發。同時,安史之亂後,人口逃亡太多,北方又有了大量荒廢的土地,這時候重新建立均田制豈不整合事宜。所以,均田制瓦解而導致府兵制完結,可能真的站不住腳。
  • 唐朝的藩鎮制度是如何出現的?安史之亂後,唐朝為何不廢除它
    我是狼君,一個愛讀歷史的工科小夥兒 安史之亂,是三鎮節度使安祿山和平盧軍兵馬使史思明聯合發動的一場反叛戰爭。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毫不客氣的說,直接打折了大唐的「脊梁骨」,但就是這樣一個折了「脊梁骨」的「殘廢」,卻在安史之亂後又延續了140餘年,藩鎮制度在其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 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傷亡達三十多萬,大唐經此一戰由盛轉衰
    對於安史之亂大家應該並不陌生,這場發生在唐朝玄宗時期內戰整整持續了八年之久,大唐盛世經此一役也徹底從盛轉衰。自唐朝建立以來,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之後的唐高宗與武則天在位期間也分別繼承了太宗時期盛世狀態,到了玄宗時期自然也沒有落下,開創了「開元盛世」。
  • 王朝末年,君臣猜忌,大唐帝國離心離德
    宋威是一名老將,曾經為唐王朝多次出徵,平定禍亂,但是有康承訓平定龐勳反而獲罪的前車之鑑,朝廷對功臣的打擊與殺戮,宋威選擇「留賊」,並且打起了將來賊做天子,我為功臣的主意。藩鎮割據作為中央集權的離心勢力而存在,是與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相矛盾的。安史之亂的發生,使唐王朝的國力損耗,國勢為之一衰,作為主戰場的地區更是損失嚴重,「東周之地,久陷賊中,宮室焚燒,十不存一。百曹荒廢,曾無尺椽。中間畿內,不滿千戶。井邑榛棘,豺狼所嗥。既乏軍儲,又鮮人力東至鄭、汴,達於徐方,北自覃懷,經於相土,人煙斷絕,千裡蕭條。」
  • 唐朝雖然是一個偉大的朝代,但同時也是一個民不聊生的亂世
    那麼回答一定會是漢朝和唐朝,因為在漢朝和唐朝時期中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同時,中國的影響遠播四海。而在漢朝和唐朝之間,絕大多數的人又會選擇唐朝,為什麼呢?因為唐朝有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同時,不同於宋明,唐朝又是一個開放的王朝,所以自然贏得了今天絕大多數中國人的青睞。但是今天我要告訴你,雖然唐朝確實是一個偉大的時代,但是唐朝也是一個民不聊生的亂世。
  • 安史之亂爆發前,唐朝十大邊軍重鎮都是什麼狀態?
    我們知道,唐朝在玄宗天寶年間一共設置了九個節度使和一個嶺南五府經略史,統稱為是天寶十節度,其中範陽、平盧、河東三鎮最終發生了叛亂,是為安史之亂。 那麼在天寶年間,唐朝各大邊鎮的軍備到底是個什麼情況?除了叛唐的邊鎮外,其餘的邊鎮又是什麼狀態呢?
  • 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
    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轉折點,也是大唐從一個開放帝國向一個內斂國家的轉變。從此以後,盛唐氣象不再,疆土日益緊縮,華夏精神低沉。那麼,安史之亂究竟意味著什麼?為什麼至今國人都無法完全走出其影響?
  • 唐史:代宗君臣佞佛,重迷信而輕人事,導致河北藩鎮割據
    百家原創作者:三七二十一聊歷史唐朝,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繁榮的朝代,沒有之一,唐朝做到了萬國來朝的盛世,但中國有句老話,盛極必衰,這是每個朝代都不可避免的情況,包括唐朝,唐朝自從安史之亂後,開始走向衰落,外有吐蕃等外敵入侵,內有奸臣、權臣當政
  • 為何北魏的軍鎮不可能達到唐朝藩鎮的效果?
    北魏有位讀者朋友在看了本人日前發表的文章《藩鎮割據的啟示——中原王朝長治久安的最佳模式》之後,給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按照本人的邏輯推導,應該是北魏的六鎮制度才是更好的。從表面上看,北魏的軍鎮與唐代的藩鎮相差無幾:轄區設置在戰略要地,實行軍事化管理,轄區的駐軍及其家屬和平民叫做鎮民,主官叫鎮將,全權負責轄區內的軍事和民政事務。然而,唐朝的藩鎮與北魏的軍鎮之間有三個非常明顯的不同點,從而確定兩者不同的作用和命運!首先,兩者成立的目的有著本質的差別。
  • 為什麼唐朝的異姓王如此之多?
    李嗣業死於安史之亂中圍攻相州的戰爭中,算是武將的最好歸宿了。郭英乂郭英乂出身將門,憑藉戰功不斷升遷,參與了擊敗吐蕃入侵喝平定安史之亂,被封定襄郡王,後在部將叛亂中被殺。僕固懷恩僕固懷恩,鐵勒族,跟隨郭子儀參與平定安史之亂,被封大寧郡王,後因宦官駱奉先陷害舉兵反叛,被郭子儀擊敗。辛京杲辛京杲,跟隨李光弼參與平定安史之亂,被封晉昌郡王。
  • 利用刺史來瓦解節度使,究竟是唐朝皇帝瘋了,還是一劑良方?
    安史之亂爆發後,中央軍隊一觸即潰,唐朝廷只得調用西北舊有藩鎮(以郭子儀等率領的朔方軍為代表),來作為平叛的主力,同時在中原大州要郡,廣設藩鎮,以牽制安史叛軍,再輔以「悉原其罪,超予封賞」的招降政策,費了八年的時間,終於將這一場叛亂平定。
  • 朱泚,一位精緻利己主義者,受兩代帝王恩寵卻險些成為大唐掘墓人
    而唐朝藩鎮問題的嚴峻,在安史之亂後,唐德宗時期達到了一個高潮,本來是唐德宗想要解決河北三鎮問題,但沒想到直接導致了河北和中原之地的混戰,對唐德宗打擊最大的就是涇原兵變了,唐德宗倉皇逃離長安,差點走上唐玄宗的老路。
  • 不愧是大唐,宦官專政都是「獨一檔」的存在
    而且由於宦官身份的特殊性,很容易形成專權局面。唐朝宦官專權是從唐朝中期開始的。唐德宗(李适)時期,因為安史之亂以後,唐朝的藩鎮割據之勢已經形成,有了安史之亂這個前車之鑑,唐德宗對於領兵在外的將領們都不放心,於是便派出宦官竇文場和宦官霍仙鳴二人,讓他們到左右神策軍中去做監軍。
  • 唐朝的「霍去病」王忠嗣,要是他還活著,安史之亂還會發生麼?
    王忠嗣被稱之為唐朝的「霍去病」,英勇無敵,可惜就是英年早逝,過早被誣陷以至於抑鬱而終,有人說要是王忠嗣還活著,安史之亂是否還會發生呢?安史之亂更讓人無奈的是,李隆基罷黜了王忠嗣之後,繼續任命哥舒翰率領軍隊去石堡城攻打吐蕃,石堡城地勢險要,眼看自己國家就要被滅,可謂全民皆兵對付唐軍。哥舒翰雖然最終拿下石堡城,可是唐軍損失了8萬精兵,因此唐朝元氣大傷,很長一段時間不敢再私自攻打其他地方。
  • 北京民族歷史:藩鎮割據時期幽州的民族文化融合
    這些少數民族在安史之亂後,逐漸本土化,使幽州的民族融合進一步深入。由於幽州藩鎮長期偏據唐帝國東北一角,與塞外的少數民族頻繁接觸,並且遠離中原文化中心,社會風貌也沾染了更多的邊塞胡風。安史之亂平定後,廣德元年(763年)安史舊將、偽署幽州節度使李懷仙降唐,唐仍故地任命其為幽州節度使。幽州鎮自此肇始。從廣德元年,至後梁均王乾化三年(913年)為李存勖政權所滅,存在時間長達150年。
  • 安史之亂中,他殺妾饗軍,力保大唐不亡,死後成神
    755年,唐朝邊將安祿山發動叛亂,率15萬精兵南下,很快攻陷洛陽、長安。一般而言,都城一旦被攻破,這個王朝基本上就滅亡了,但唐朝卻經過幾年的奮戰,竟然將叛亂平定。這是因為叛軍一直未能攻入江淮地區,因為這裡是唐朝的經濟命脈。
  • 大唐帝國啟示錄:成也運河,敗也運河!
    在中國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之中,唐朝可以說是對後世影響最大的王朝之一,無論是唐朝在亂世中的迅速崛起,或者是千古一帝李世民的豐功偉績和弒兄殺弟間的功過爭議;還是唐朝中間誕生的中國唯一女皇帝武則天的秘密、民間傳說中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愛情;亦或是安史之亂中慷慨激昂的烈士和兇殘的叛軍之間的鬥爭……可以說有無數人都在研究分析,企圖找到大唐帝國興起和衰落的密碼。
  • 唐朝那麼強,長安為何被攻陷6次?李世民:這鍋我不背
    許多人不知道的是,開創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唐朝,其都城長安竟然被攻陷過6次。長安是世界四大文明古都,中國有13個朝代都建都於此,但到了最強盛的唐朝,長安卻接二連三被敵軍攻破,讓人覺得非常不可思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