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破浪的典故從何而來
「乘風破浪」當屬這個夏天的熱詞之一,它營造出的一種光明浪漫的英雄主義氛圍,令人難忘。
一個振奮人心的詞彙,背後一定有著不同凡響的典故。「乘風破浪」這個成語,就源自南北朝時期的名將宗愨。
宗愨的名字不好讀,名聲卻真不小。其後兩百多年的一個秋日,王勃登上滕王高閣,寫下「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之長風」的名句,寄託自己的青雲志。而另一位詩人李白,在人生至暗時刻,亦吟出「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以此表達自己永不言棄的遠大理想和勇氣。毫無疑問,在他們心中,宗愨是值得學習的榜樣。
宗愨出身於南北朝時期南陽涅陽的一個官宦士族之家。當時的社會環境中,人們普遍認為習文是正業,他的叔父宗炳是東晉名士,家族兄弟也都以讀書學禮為主業,然而他卻整天只愛好舞槍弄棒,年紀輕輕就成為鄉親們口中不成器的典型。
終於有一日,叔父無奈,想問問這個特立獨行的孩子到底有什麼志向。此時的宗愨,大約是提著一柄劍,雲淡風輕卻又聲重萬鈞地說:「願乘長風,破萬裡浪。」
一個終日混跡於練武場的「粗野」少年,居然能說出如此文採斐然的話來,實在出人意料。然而,這個「乘風破浪」的夢想,卻著實把叔父嚇了一跳。宗炳長嘆一聲:「汝不富貴,即破我家矣。」他擔心,這小傢伙語出不凡,一定不會走尋常路,說好聽些是抱負遠大,說難聽了就是不安分守己,長大後要麼人生有大成,建功立業,要麼搞得雞犬不寧,家道敗落。
所幸,宗愨選擇了前者,他的一生都在踐行「願乘長風,破萬裡浪」這八個字。
元嘉九年,宗愨告別家鄉,投江夏王劉義恭麾下,由此展開了他的軍旅生涯。在江夏軍府的十五年間,他從一名新兵成長為「一劍能當百萬師」的將帥之才。
元嘉二十三年,宗愨迎來了自己軍旅生涯的高光時刻。彼時,已歸順劉宋王朝的林邑國發生叛亂。宋文帝授宗愨為振武將軍,隨主帥圍攻區粟城。宗愨作為主將,分兵數道,偃旗潛進,進逼至象浦。林邑國傾全國之力來戰。他們擺出了大象陣,這是中原宋軍見所未見的場面——身披鎧甲的象陣浩浩蕩蕩地殺過來,宋軍不能抵擋,節節敗退。
好在宗愨不僅有勇,而且有謀。史書中只記載了他的一句話:「吾聞獅子威服百獸。」他想到了用百獸之王獅子來對付大象。可兩軍對壘,上哪兒去找獅子?宗愨又靈機一動:自己做!他讓士兵們趕製出一批獅子模型,推到陣前與象群對峙。林邑國的大象們一見假獅子,都受驚而奔潰。就這樣,林邑軍大敗,宋軍長驅直入,一舉拿下敵國都城。
其後,宗愨又參與了多次討伐地方叛亂的戰爭。宋孝武帝大明三年,竟陵王劉誕據廣陵造反,他聲稱宗愨是他的助手,起兵時會支持他。宗愨聽說後,立即請旨去捉拿劉誕。等朝廷大軍兵臨廣陵城下,宗愨縱馬繞城大呼:「我是宗愨!」劉誕的部下頓時軍心瓦解,終被打敗,城破人亡。
公元465年,宗愨病逝,被追贈為徵西將軍,加諡號肅侯。
縱觀宗愨的一生,生逢亂世,四處徵戰,卻可謂戰無不勝,少年時代「乘風破浪」的誓言,在攻堅克難中愈發擲地有聲。這除了源於他的勇武和智慧,還和他的胸襟與德行分不開。徵服林邑國一戰,宋軍攻破敵方城池之後,在林邑國不可勝計的金銀財寶面前,宗愨嚴明軍紀,要求部下不許搶劫、私藏私分。而他自己率先垂範,對戰利品「一無所取,衣櫛蕭然」。一心只為高遠志,金錢財寶這些身外之物,絕非他之所求。
誰說「願乘長風,破萬裡浪」是不靠譜的空想呢?在數不清的烈日炎炎中滴下的汗水中,在無數個中宵舞劍無人觀賞的深夜裡,夢想的種子正一點點生根萌芽、開花結果。
文字來源: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 推文精選 /////////
為你們點讚
主編 | 孫芹寶
副主編 | 於曉芸 杜林梓 成雪
發布 | 杜林梓
值班審核 | 成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