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後,一檔電視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突然火了。「我本來以為收視率會低呢,沒想到周圍人天天等著看」「我媽一邊看一邊問我,唐朝詩人是不是李白最厲害……」這幾天的論壇上,諸多熱議指向綜藝節目《中國詩詞大會》。從16歲「詩詞達人」到點評嘉賓,甚至主持人的串詞,皆成熱點。印象中,古詩詞除了學生課堂學習,似乎離社會生活有些遠。此番熱潮,很是出乎意料。
《中國詩詞大會》為什麼這麼火?《人民日報》發表的評論認為,古詩詞雖然「曲高」,但「和者眾」,從50後、60後到00後,都有著咿呀學詩的共同經歷和共同記憶。正是這共同的記憶,構成了文化傳承的大眾基礎,所以《中國詩詞大會》能靠著「熟悉的陌生題」,大面積地喚起觀眾的參與感。
《華商報》發表的文章則以為,「詩詞綜藝熱」是時代的聲音。它的理由是,任何一種流行現象的背後,都對應著複雜而深刻的社會現實和社會心理。「詩詞綜藝熱」的出現,有著深刻的時代背景。這一熱點與當代國人強烈呼喚傳統文化回歸的時代背景緊密相連,是國人文化自信的體現。公眾並非一味喜歡庸俗流行主義,依然有著高層次的文化需求。只要傳統文化找到好的表現方式,肯定受歡迎。
「有趣」、「有效」,是《齊魯晚報》評價《中國詩詞大會》的兩個關鍵詞。這篇評論的標題叫《有趣的詩詞大會,有效的文化傳承》。評論指出,《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激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就能在傳統文化推廣上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片喝彩聲中,新華社發表的評論則提醒,古詩詞的正確打開方式不止背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不可否認,背誦是創作的基礎,沒有數量的積累,一切都是空談。但是,若止步於背誦、不懂欣賞、不深究內涵,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果僅停留在「知道主義」,恐怕很難形成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基因鏈條。更應沿著古人的生花妙筆一路上溯,去探尋那份執著,用心感受詩意之美。
從電視節目《中國詩詞大會》的被熱議,到國民與詩歌之間無隔閡,到底有多遠?一切可能仍不足以樂觀。《新京報》評論以它一貫的理性風格坦陳,「詩詞大會」火了,國人與詩詞之間仍有隔膜。對詩詞大會最好的態度,不是僅僅將其視為一場大會,看完熱鬧也就散了。事實上,比起背誦,日常的吟唱、體悟似乎更加重要。退一步講,實在沒時間,哪怕偶爾翻翻,體悟一下古詩詞之美,也是極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