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討論社區團購時,我們到底在討論什麼?

2020-12-13 手機鳳凰網

最近幾年,我發現了一個真理:越是熱門的、風口上的概念,雖然研究的人很多,但是反而不容易被研究透徹。準確地說,當市場上所有人都在研究一個概念或一種業態的時候,反而是整體研究質量比較差的時候,絕大部分觀點都是自相矛盾的,或者乾脆就是錯誤的。

2016-17年,手遊行業特別熱門的時候,絕大部分對手遊的研究都停留在淺層次。2017-18年,短視頻行業也是如此。2019年,直播帶貨又是如此。現在輪到社區團購了。每個人都在研究,每個人都在讀材料、調研、找專家訪談,每個人都形成了自己的觀點!在投資圈也好,網際網路圈也好,零售圈也好,如果你不對「社區團購」這件事情表態,好像都不好意思出來見人。

然而,市場並不真正理解社區團購——就像市場在2017年不理解手遊,2018年不理解短視頻,2019年不理解直播帶貨。從歷史經驗看,一個熱門概念至少需要熱上兩年左右,才能比較充分地被研究、理解。雖然「社區團購」這個業態早在2018年就誕生了,但是確實是在2020年的「宅家紅利」期間成為風口的;所以悲觀估計,我們大概要到2022年才能把這個業態理解的比較透徹(如果屆時還有人在做社區團購的話)。

此前,本怪盜團撰寫過一篇關於社區團購的分析文章,收到了不少反饋,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從那以後,我又進一步與一些社區團購領域的專業人士進行了交流。我發現,現階段圍繞社區團購的爭議,主要是一些根本性的、方向性的爭議;這些爭議離解決還差得遠,差得很遠、很遠。

現在在社區團購戰場上的參戰者,無論是網際網路巨頭還是創業公司,圍繞這些根本性爭議,尚未達成一致結論。所以,無怪乎投資人和媒體也無法達成一致結論——如果我們調研的是不同的公司、訪談的是不同的管理層或執行者,我們可能收到完全不一樣的結論!你會認為我「不接地氣」,我則會認為你「沒有做正確的調研」。這些根本性、方向性的爭議,大致可以歸納如下:

1.「社區團購」和傳統的「生鮮電商」(「買菜」)有沒有協同性?

2.絕對的低價是不是社區團購最大的殺手鐧?

3.社區團購到底能不能完全脫離微信群去運作?

4.除了農產品這樣的非標品,社區團購能不能做標品?

我認為,上述四個問題就是社區團購在當前的「基本路線衝突」。圍繞這五個問題的「是」或「否」,可以形成8種組合,也就是8種「社區團購模式」。我們就像盲人摸象一樣,在「基本路線衝突」的迷宮當中爬行,誰也說服不了誰。

任何商業模式的正確或錯誤,都是要在商業競爭當中解決的。既然現在還不可能解決問題,我們不妨坐下來好好理解一下:問題究竟是什麼。讓我們一個一個看吧。

「社區團購」和傳統的「生鮮電商」(「買菜」)有沒有協同性?

關於這個問題,大家一致認為:前置倉模式肯定不適合社區團購,因為成本太高;盒馬鮮生那樣的模式也不適合,也是因為成本太高。大部分人都承認:生鮮電商的「半小時達」模式和社區團購的「次日達」模式,在倉儲和物流兩個環節是無法通用的。

問題在於,「無法通用」不意味著「完全沒有協同性」。生鮮電商和社區團購業務能夠使用相同的管理團隊和業務骨幹嗎?可以使用一套中心倉嗎?可以依託大賣場等本地零售業態去做社區團購嗎?最後一個問題尤其重要!

不久之前,阿里(09988)全面控股了高鑫零售(06808)(大潤發的母公司)。此前,阿里的生鮮電商業務「淘鮮達」已經在一定程度上依託於大潤發,那麼社區團購能否也依託大潤發呢?對於上述問題,阿里管理層在三季報電話會議上沒有表態;但是我私下認為,阿里一定在嚴肅地考慮這種可能性。阿里本來就不欣賞生鮮電商的前置倉模式;與盒馬鮮生相比,大潤發無疑更適合作為社區團購的基地。

如果大潤發能做社區團購,那麼其他大型零售商都會蠢蠢欲動,戰局就會出現根本性的改變——本來是網際網路公司的遊戲,現在要變成零售公司與網際網路公司的競爭。肯定會有人提出:依託零售賣場做社區團購,仍然無法實現絕對的成本優勢,仍然會敗下陣了。這就同時涉及到第二個問題了!所有的問題都是互相交纏的,所以討論起來特別複雜。

絕對的低價是不是社區團購最大的殺手鐧?

毫無疑問,目前社區團購最大的殺手鐧就是絕對低價:在低線城市,時間是不值錢的,人們對價格高度敏感,會為了一斤菜便宜幾分錢而盤算半天。網際網路公司在短期通過巨額補貼取得價格優勢,在長期則希望通過簡化流通環節、提高供應鏈效率而達到可持續的低價。

問題在於:今後仍然是如此嗎?社區團購真的只能聚焦於低價,與用戶體驗、差異化等特徵毫不搭界嗎?如果真是如此,那社區團購就會變成一種非常沉重、長期利潤率有限的「零售生意」,而沒有什麼「網際網路成分」了。這顯然不是網際網路公司和投資人所期待的;這樣一片江山根本沒有必要打下來,甚至根本打不下來,因為用戶只顧價格、毫無忠誠度。

市場不可能被簡單粗暴地劃分為「高端市場」和「下沉市場」兩塊,在此之間存在巨大的中間地帶;在「下沉市場」,也存在大量不僅僅在乎價格的人。中國的人口基數這麼大,很可能會有幾百萬到幾千萬人對價格「有點敏感」,卻又「沒那麼敏感」的「中間人群」——這很可能是未來社區團購利潤最豐厚、最值得爭取的地帶。

上文提到的大潤發等零售賣場做團購的成功可能性,就有賴於這個「中間人群」的大小。本地零售賣場很可能無法提供最低價(因為需要分攤賣場的運營成本),但是能夠提供一定的品牌保證和差異化商品。這可能是社區團購戰局最大的變數,也是最不容易得到解答的問題。

社區團購到底能不能完全脫離微信群去運作?

「團長」和「微信群」是社區團購在現階段的兩大支柱。沒有社區團購服務能脫離本地的「團長」而運營,絕大部分團長則高度依賴微信群。團長從社區團購小程序當中選取商品連結,發到本地社區微信群當中,用戶在微信群裡點擊小程序完成交易,是一個非常完美的微信電商閉環。

那麼問題來了:這到底是常態,還是權宜之計?隨著社區團購習慣的養成,社區團購行為可不可以脫離微信群,直接在小程序或頭部APP當中完成?如果有這一天,那麼團長在很大程度上就被架空了。低線城市往往是熟人社會,要完全擺脫團長或許很困難,但要把團長邊緣化還是不難的。

事實上,當前也有很多社區團購服務是完全在APP上進行的,基本不經過微信群。許多網際網路公司雖然扔不開微信群,卻千方百計地誘導用戶到APP上下單。回想一下:2018年以前,拼多多也是高度依賴微信群和小程序;現在它仍然依賴微信群,但是自己APP的原生流量已經佔據主流了。

不過,我們需要警惕:從事社區團購的公司,尤其是創業公司,往往傾向於貶低微信的力量、強調自身APP的「用戶黏性」——因為這樣可以忽悠投資人,為自己謀求更高的估值。資本市場希望社區團購公司有「獨立性」,社區團購公司就會給自己虛構出「獨立性」。至少在今天,要完全脫離微信群去做社區團購,在大部分情況下是不可能、沒有意義的。但是,再過兩三年呢?

如果答案是「有可能」,那麼阿里、字節跳動等「非騰訊系」公司的機會就大了。如果答案是「不可能」……我們大概只有在美團(03690)、拼多多(PDD.US)、滴滴和騰訊(00700)投資的創業公司當中尋找贏家。

除了農產品這樣的非標品,社區團購能不能做標品?

任何家庭的日常需求,既包括生鮮這樣的非標品,也包括礦泉水、衛生紙、包裝食品這樣的標品。此時此刻,社區團購在商品方面的主戰場是生鮮。很多人認為,用戶沒有必要進行標品的社區團購,因為標品價格談不上誰比誰更便宜,而且已經有足夠多的購買渠道了。

真的如此嗎?按照本怪盜團的理解,很多用戶還是會樂意在團菜的同時,順手團幾瓶礦泉水或調味品,哪怕這些標品的價格沒有優勢(但也不能有劣勢)。社區團購公司一般會歡迎這種行為,畢竟會增加GMV(也會增加一些重量)。另外,熟悉零售行業的人會贊成:標品也可以壓縮成本、提供絕對低價,儘管空間沒有生鮮那麼大。舉個例子,為品牌商和經銷商去庫存就是一種可行的方法。

與傳統電商相比,社區團購有一個巨大劣勢:一般無法送貨到家,因為商品太沉了。在低線城市,大部分社區團購用戶都是去團長家取貨,或者由團長義務送貨上門。所以,在買標品的時候,用戶理論上會傾向於在淘寶/京東/拼多多下單,雖然慢一點,但是遠遠更方便。那麼,如果社區團購未來能解決送貨上門問題呢?或者,如果社區團購公司能夠將生鮮和標品的物流分開呢?那就完全是另一番場景了。

在非常長期的未來,還存在一種(好高騖遠的)可能性:網際網路公司把農業改造了,把大部分農產品「標準化」「商品化」,從而讓生鮮也變成了「標品」。這可不是什麼天方夜譚——在幾十年前,國內市場還不存在即飲茶、即飲咖啡這樣的標品,甚至連飲用水都還沒實現標品化。也許在我們這一代人退休前,真的能看到農產品變成以標品為主的行業。那真會是一番激動人心的景象,不過因為太遙遠,為了防止挨罵,本怪盜團就不展開討論了。

總而言之,在社區團購領域,我們現在所處的狀態是:

市場一致認為社區團購無法平移、無法共享生鮮電商的供應鏈和團隊,但是對於兩者之間能否形成某種協同效應尚無定論;我能想到的協同效應,是依託於大潤發這樣的本地零售賣場。

在初期,社區團購的殺手鐧確實是「絕對的低價」,但是在長期,大家都希望發掘「中間人群」,只是這個人群的規模不好判斷——如果規模很小,那麼社區團購可能被證明是一種無利可圖、又苦又笨重的生意。

在現階段,大部分社區團購行為是圍繞著「團長」的微信群進行的,但是大家都希望把流量導向APP,也都想說服投資者自己能獨立於微信;如果這是事實,阿里、字節跳動等「非騰訊系公司」還有機會。

在可見的未來,社區團購在商品端的競爭集中於生鮮這樣的非標品;標品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附加值不會太大。在很長的未來,生鮮或許也會「標品化」,但那就是另一個故事了。

當然,現在市面上關於社區團購,大約有1/3的討論分析是圍繞著「網際網路公司是否搶了菜販子的生意」「社區團購是否缺乏夢想和技術含量」「為什麼網際網路公司不去造火箭和光刻機」等奇怪的道德綁架問題進行的。本怪盜團不是倫理學專家,也沒怎麼研究過社會學和人類學,因此對這些問題不感興趣。我的意見是:如果人們確實關心社區團購的「道德問題」,那麼最好是單獨拎出來討論,而且在社會科學的學術框架之內討論;千萬不要把商業問題和道德問題放在一起討論,尤其不要用自己不成熟、似是而非的「道德框架」去討論。

我們討論任何問題的時候,首先要明確「問題是什麼」,畫出清晰的邊界線,使用何時的分析框架。單純進行情緒的宣洩、把不同的問題混為一談,無助於討論和解決問題。當然,這種討論方式可能特別適合自媒體獲取流量,也可能特別適合某些專業投資人顯示自己的道德優越性、獲得廉價的掌聲和滿足感。

(編輯:馬火敏)

相關焦點

  • 為什麼社區團購的果蔬比較便宜?社區團購對我們有什麼影響?
    最近兩天,很多朋友在討論在哪個平臺上買菜更便宜,是美團買菜,快團團,還是盒馬優選...不管是美團買菜,還是快團團,或者是盒馬優選,都可以稱之為社區團購品牌。今天,我們就來說說聽起來很玄乎的「社區團購」是什麼,對我們普通人有什麼影響。社區團購怎麼玩?社群團購與傳統菜市場相相別,後者主要是線下流程,前者側重線上流程。
  • 當我們討論威士忌的東方風味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當我們討論威士忌的東方風味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劉嘉酈 2019-10-21 18:20 來源:澎湃新聞
  • 當我們說「社交新零售」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社交+微商,成了社交新零售,成就了小仙燉社交+砍價,成了拼購電商,成就了拼多多社交+LBS,成了社區團購,成就了興盛優選……鐵打的社交,流水的配角,社交能加什麼,完全取決於人們的想像力。當我們說「社交新零售」時,我們究竟在討論什麼?它是如何影響我們的消費生活?品牌面臨風風火火的社交新零售,又該如何面對?下面,不妨一起來探索一下~社交新零售究竟為何物? 其實,「社交新零售」也不算新了。
  • 當我們在討論香檳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這個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是什麼?十有八九有人會回答「82年的拉菲」。要是問得再多一些,這世界上最好的香檳是什麼?十有八九人們會告訴你,「香檳不就只有一種嗎?還有區別?」如果你的問題再細一些,問對方到底啥是香檳啊?你大概會受到數量眾多的白眼,「香檳就是有氣的葡萄酒啊,傻孩子!」
  • 社區團購討論不關情?可也有人說:吃不起的豬肉是沒散戶豬在跑呢
    文:溫暖的葉楠大叔圖:配圖網絡侵刪導讀庚子年是多事之秋,疫情防控之下使社區團購,站在風口上了。社區團購火了火了。當各大電商平臺,在社區攻城掠地,在刷數據大秀肌肉時。因為隨著社區團購討論的人越多,菜販和小店主們的日營業額一直在下降,攤位前的冷清關乎他們的收入,關乎著他們的生計,當然也關乎他們的心情……小區居民或上班時、或晚上在暖暖的被窩裡,在幾大優選平臺之間對比著下單,不用在這冬日的寒風中早起去菜場……價格還便宜呢,多好!
  • 討論《中國詩詞大會》時 我們在討論什麼
    評論指出,《中國詩詞大會》的成功告訴我們,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要激發人們對傳統文化的興趣,就能在傳統文化推廣上收到理想的效果。 一片喝彩聲中,新華社發表的評論則提醒,古詩詞的正確打開方式不止背誦。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不可否認,背誦是創作的基礎,沒有數量的積累,一切都是空談。
  • 社區更新·漫步|討論:社區在地組織的可能性
    在與大魚營造交流的過程中,他們提出了這樣的疑問:專業人員(設計師等)是否應該參與自家社區的社區營造?作為一個在地的社會組織,大魚營造的部分成員就住在新華路街區,並在自己家門口進行社區營造的實踐。此次討論會上,圍繞這個問題,大家進行了一次辯論。辯論後,「社區更新觀察團」的嘉賓與新華路街區的街坊又圍繞「青年與社區」展開了討論。青年如何參與社區事務?社區如何吸引青年參與?
  • 社區團購悄然走進生活
    「因為要上班的緣故,我們沒辦法像父母那樣,去市場買新鮮又價廉物美的商品,更多時候我們只能依賴網上購物。比如說果蔬這些,剛開始的時候,只要能買到,又能送到家門口就已經很不錯了。現在考慮得更多的是,既然花了那麼多錢,肯定希望買的商品更新鮮,更超值。」小周獨自一人生活在成都,讀書時,小周就愛網購,大到衣櫥、家電,小到紙巾、牙刷,她幾乎都在網上解決。
  • 我們討論舒適圈的意義
    所以,舒適圈到底是神還是鬼?心理學研究中關於人對於外部世界的認識,分為三個區域:舒適區(comfort zone),學習區(stretch zone)和恐慌區(stress zone)。知道自己的舒適圈,又沒有本事留在圈裡,那還考慮什麼跳不跳,這個問題對你而言,根本不存在。舒適圈是動態的。羅素有一句話:參差多態乃是幸福本源。人這種生物,感知從來就不是從一而終的。舊的舒適圈待久了,膩了,就會想到圈外看看,尋找新的舒適圈,根本不用你拉他出來,他自己就會走。
  • ProgPoW再次成為以太坊社區討論焦點,多數成員轉為反對
    據外媒近日報導,ProgPoW突然再一次火了起來,Santiment的數據顯示,這是目前以太坊社區討論最多的話題之一。目前還不清楚到底是誰有權與礦工進行此類談判,甚至為什麼礦工會被問到減少發行量的問題。一位開發人員表示:「我最近重新聽了核心開發人員的所有電話會議錄音,從中找到了討論ProgPow的地方(第 38 次電話會議,第45- 57 次會議之間的每一次錄音,如果有遺漏的話,請告訴我),以了解我們在這方面討論的過程。
  • 社區團購,真的搶老百姓飯碗了嗎?
    一位業內人士告訴小易,在烏魯木齊的一些便利店和超市店主,已經成立「反社區團購」聯盟,起因是拼多多旗下的多多買菜進入當地市場後,打起了價格戰。 那麼問題來了,抵制社區團購,他們到底是在抵制什麼?價格戰不是新鮮玩意,巨頭搶市場也司空見慣,為什麼這一次的牴觸情緒如此高漲?
  • 京東也加入社區團購混戰?網際網路巨頭密集發力的社區團購真香?
    10 月底開始,快手針對社區團購的第一批調研人員已奔赴湖南長沙,重點考察湖南本地企業興盛優選,時間持續約兩周。不過到底是親自下場還是以投資形式入場,尚未確定,目前來看,快手不排除通過投資入場。同時,有接近字節跳動的人士透露,字節跳動已經開始考慮孵化社區團購業務,在討論方案中,項目被命名為「今日買菜」。
  • 社區團購的江湖混戰中,巨頭們到底在搶什麼?
    ,炮火猛烈刀槍劍影的,那麼,巨頭們這場混戰中,到底是在搶什麼?社區團購為什麼開始混戰?這社區團購的賽道上,搶團長成為了常規操作,同一個便利店的店主可能同時擔任了四五個平臺的團長,現在處於混戰的早期階段,大家都能看出來社區團購很熱鬧,大佬們紛紛入局,但是社區團購到底是怎樣的?
  • 資本內卷百姓遭殃,「社區團購」起死回生對我們生活有什麼改變
    社區團購從2015年開始已經存在5年了,本來我覺得已經涼透了,沒想到2020年,社區團購靠在這些資本大鱷的補貼下,又復活了,不得不說我作為一個農民的兄弟、正義的使者,看到1分錢就能買個吃,也是禁不住誘惑了(真香),這個薅資本大鱷的羊毛可是太爽了,如果能一薅那就能一直爽
  • 社區團購新風口,網際網路巨頭新戰場,它對我們有啥好處?
    一分錢一個的蘋果,一分錢一瓶的醬油,11元一斤的前腿瘦肉……從蔬菜瓜果到蛋奶肉禽,社區團購的頁面中,價格便宜到懷疑人生的商品一應俱全。什麼是社區團購?社區團購到底是個什麼東西?簡單來說,社區團購就是在網上買瓜果蔬菜、糧油食品。當天下單,第二天到社區附近配送點去取的一種購物方式。相比於線下的超市,它的最大優勢就是價格低,因為團購平臺上的商品都是直接來自產地,中間省去了很多環節,再加上用的以銷定採的模式,不用擔心滯銷,所以價格比較低廉。尤其是最近在各大電商大戰的時候,各個團購平臺為了獲客推出很多的補貼政策,首單商品基本上相當於白送。
  • 社區團購到底是在提高效率,還是在搶奪飯碗?
    不參與討論,也許是對這個話題的最大尊重。因為一旦參與,不管持什麼立場,都是有風險的。不回復吧。可是,不回復,又覺得是辜負。唉。算了。我給你講個故事吧。我們先說,那麼,這個想法到底可不可行呢?在麥克萊恩有這個想法之前,水路運輸主要是靠「散船」。什麼是散船?就是一包一包的東西,由碼頭工人,從一個碼頭搬上船,散裝在船艙內、甲板上。運到另一個碼頭後,再由那個碼頭的工人,搬下船。
  • 社區團購到底動了誰的奶酪?
    社區團購到底動了誰的奶酪?網際網路發展到今天,確實給我們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比如網上購物,可以讓人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喜歡的東西。自從外賣平臺和打車軟體開始了燒錢拉用戶的損招之後,許多新的風口都開始用這招,比如,快手和抖音都是拉一個新人返多少錢,還有那個什麼看小說的軟體,也是下載就有錢賺,只是網際網路發展了這麼多年,各家都積累了很資本,很多方向已經都做了,最近這群找不到新風口的資本家瞄上了社區團購這個風口。
  • 這首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深意,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吧
    這首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深意,我們一起來討論一下我們在昨天就講到了許嵩這一個才子在最佳歌手裡面他的所表達的心情,今天我們不說許嵩在近幾年做的這些歌曲,我們說一下在我們學生時代聽得最多的那一首歌有何不可?這首歌的背後,到底還隱藏著怎樣的深意,我們的許嵩大才子當時是用的什麼樣的心情去把這首歌給創造出來的,我們接下來往下看。
  • 供應商斷供社區團購!社區團購這門好生意是怎麼被做砸的
    所以規定旗下的經銷商操作社區團購平臺時「必須要有公司授權」、「價格不得低於公司的終端零售價」、「影響惡劣將取消經銷權」。除了華海順達,漯河市衛龍商貿有限公司等其他供應商也紛紛立下戰書,發布類似停止供貨的通知。看這架勢,似乎要跟社區團購平臺硬槓到底了。
  • 我們為什麼必須討論蔚來?
    那麼,如果僅以現在這個時間點討論蔚來,其討論的核心是什麼呢?這就出現一個問題,當時蔚來到底是冤大頭,還是說蔚來堅信換電模式是電動車發展的技術路徑呢?這個答案沒有人知道了,但是這個具有前瞻性的技術概念確實成功了。這個成功不僅僅是產品層面的,更是說蔚來把這個換電模式轉換成了國家支持的政策,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競爭壁壘,避免了特斯拉對自己的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