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能自強也。」——《禮記·學記》
學生時代,最喜歡的莫過於圖書館看書和舊書市場淘換舊書,尤其是對繁體豎排的書籍情有獨鍾。大學四年,在舊書市場「淘寶」得來的各種書籍不下千冊,甚為喜愛。如今,由於各種各樣的理由或藉口,學習的時間真的很少了。
在「大學習、大討論、大調研」活動中,我認真學習,有了自己的一些感悟。但感觸最深的,莫過於對自己知識儲備、知識運用等方面的不足。俗話說,書到用時方恨少,在「大學習」活動中,這種感覺尤為明顯。
中國科學院院士裘法祖有一句座右銘:「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這三個看似相矛盾的詞語,卻被完美的組合在一起,給人以啟迪。因為學習了,所以才「知不足」。如果什麼都不學,如何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呢?甚至連「知不足」「知足」都不會知曉吧?
魯迅先生在《不滿》一文中寫到:「不滿是向上的車輪,能夠載著不自滿的人類,向人道前進。」因為「不滿」「不足」,才會不斷反省,從而不斷完善自我,最終到達希望的彼岸。而「只知責人不知反省的,最終會「禍哉禍哉」。
「旦旦而學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因為學,所以「知不足」,因為「知不足」,所以學。正是這種「知不足」,才使得人不斷學習提升,不斷成為完善的人。
因為「知不足」,所以學。學習了,便會少一些「知不足」。因為學習,不僅僅是知識技能的提升、見識閱歷的增長,更是對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的改造。
老子說:「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慘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貪慾歷來是人性的大敵,是罪惡的根源,是災難的禍首。於是儒家尊崇「君子」,佛家追求「無欲」,道家講究「無為」,正所謂「知足常樂」。學習不是為了禁慾,而是為了追求心靈的滿足,人格的升華。
「知不足」方得「知足」。不斷學習才會明白自己的缺點和不足,才知從何改正。高瞻遠矚方能取人之長、補己之短,做事情要知不足是我們不可或缺的人文精神。人什麼時候最幸福?有人說,人在被需要的時候最幸福。那麼,如何才能被需要,感受到幸福呢?我想,不斷學習,不斷完善提高自我是有效的途徑。只有自己變得更強大,才會更加「被需要」,從而獲得更多的知足。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因為不斷有「源頭活水」的注入,不斷填滿「不知足」的「半畝方塘」,使得人生「清如許」。因為學習讓人一生坦蕩,安於所有,心底無私天地寬。海倫·凱勒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但她心存美好,沒有怨天尤人自暴自棄,她說:「我沒有見過這個世界,所以我可以描繪出更加美麗的世界。」即便看不見,也能勇敢的克服困難,創造自己的輝煌。
立身以立學為先。書山有路,學海無涯。「不知足」是「書山」的「路」,「學海」的「船」,唯有永不停歇方能到達巔峰,採擷「知足」的果實。
新時代,新徵程。新的徵程不可能一帆風順,黨員幹部不要畏懼,要正確認識「知不足」,因為「知不足」,所以才知足。
文/王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