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知不足、不知足,人生,不求完美,但求實在,建議轉發收藏

2020-12-22 不白閱讀

喜歡的可以點讚或轉發關注一下哦,每天一篇經典文章,品味人生百態,不白閱讀,讓您沒有白閱讀。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這是一個人應有的態度,應有的覺悟,應有的境界。

知足

知足就是要知足常樂。

我國春秋時期的哲學家、思想家老子曾說:「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最好是用知足常樂心態去看待問題,這樣才會使自己失落的心靈找到平衡點,這時知足常樂的心理狀態會幫助你儘快調整心情,冷靜地總結失敗的教訓,從而放下包袱,重拾信心,以力再戰。

知不足

而知不足,就是要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也就是說,人貴有自知之明。因為樓外有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任何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與那些優秀的人相比,自己總會在某些方面有著這樣或那樣的不足。一個人要想繼續進步和發展,就要學會學會知不足,善於知不足,就要有自知之明,就要正確評估自己,就要知道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不知足

知足能使人安詳、平靜、達觀、灑脫、超然;不知足能使人渴望、激情、拼搏、奮進、登攀。知足者,貴在知不可行而不行。不知足者,智在知可行而必行。如果知不可行而強行,必無功而返;如果知可行而不行,則會錯失良機。在現實生活中,一個人能夠知足地對待名利,又能不知足地對待事業,知足就會成為不知足的輔助和鋪墊,不知足就成了知足的凝聚,這是人生境界升華。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卻很難,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用智慧去把握,用行動去實踐。一個人如果能夠設身處地地做到知足、知不足、不知足,人生則更精彩,更美麗,事業則會更順利,更輝煌。

仔細想想,一輩子真的好難。活著,活著,不知道為啥活了;處著,處著,不知道為啥散了;愛著,愛著,不知道為啥變了。

太多的問題沒有答案了,太多的答案無法改變了,提醒提醒自己,咋開心咋活吧。

人生,大不了就是一生一死;感情,大不了就是一聚一散;心情,大不了就是一悲一喜;生活,大不了就是一起一落。

該翻篇的,就翻篇;該過去的,就過去。累了就睡覺,醒了就微笑。活著,沒什麼大不了。

生活有苦有甜,才叫完整;心情有悲有喜,才叫體會;日子有陰有晴,才叫自然。

一生很短,不必追求太多;心房很小,不必裝的太滿。人生,不求活得完美,但求活得實在。

同一樁事,想得少則無憂,想得多則是自尋煩惱;同一個問題,看到光明的一面則喜,看到灰暗的一面則憂。是你的走不了,莫強留,不是你的留不下,莫強求。

人這一輩子怎麼活都是活,跨不過的門坎,別硬跨。得不到的感情,別強求。珍惜當下才配擁有,懂得放下才有從容。

人生如茶,品過才知濃淡;生命如途,走過才知深淺。

人人都有苦衷,事事都有無奈,快樂在時,好好把握;心不快時,別太難過;生活再苦,還得活著。這就是人生,酸、甜、苦、辣、鹹,一輩子。

喜歡的可以點讚或轉發關注一下哦,每天一篇經典文章,品味人生百態,不白閱讀,讓您沒有白閱讀。

相關焦點

  • 知足?知不足?!
    這一句話暗示給我們,有自知之明並不容易,否則這一句話就用不著冠以」貴「了;還有一句話就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了。也說的是要把握一個度的問題了。三、知足才能常樂。人生苦短,若一輩子為名利金錢而奮鬥,走到路的盡頭回首時,其實這些不過是蒼白。
  • 「知不足」方得「知足」
    中國科學院院士裘法祖有一句座右銘:「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學問要不知足。」 知足、知不足、不知足,這三個看似相矛盾的詞語,卻被完美的組合在一起,給人以啟迪。因為學習了,所以才「知不足」。如果什麼都不學,如何能知道自己的不足呢?甚至連「知不足」「知足」都不會知曉吧?
  •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品味知足人生。 這就是知足! 人生總有遺憾,總會不完美。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多想想生活中好的一面,這就是知足。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
    領導幹部的修養、行止,也需要把握好這樣的辯證法,既要知足又要知不足,在此基礎上,有所為有所不為。   所謂知足,是說在個人待遇上要懂得滿足。遵紀守法,靠外力約束,更靠內心自覺。「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一些落馬的領導幹部,職位不可謂不高,權力不可謂不大,為何還走上違法犯罪之路?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知足。不知足,則不知止。
  • 八首竹子詩詞:五月知竹,人生知足
    五月知竹,人生知足,讓我們一起品讀詩歌,品味知足人生。《竹石》 清·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雖然遭遇貶謫,蘇軾依然能夠笑對人生,在失意中尋找生活的樂趣。得即高歌失即休,多背多恨慢悠悠。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這就是知足!
  • 南懷瑾:知足常樂,知足即富!
    知足,是對生活的一種態度,也是做人的一種成熟。所謂的知足,不是停止進步,不是放棄理想,而是沒有太多的欲望和私心,能看淡一些財富,能看輕利益好處。人生才幾十年,生活上如果物質欠缺,卻能知足、守本分,有餘力則付出;如此雖物質貧困,但心靈世界卻很豐富。
  • 茶味人生隨意過,淡泊知足苦後甘
    人生路漫漫,與其過著疲倦不堪的生活,不如試著度過茶味般的人生。正是應了那句話:「茶味人生隨意過,淡泊知足苦後甘」。人這一生,恍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生活往往壓得你喘不過氣來,與其這般,倒不如順其自然,過著淡泊知足的生活。
  • 人到無求品自高,事能知足心常樂
    從友人發的微信圖片說開去,「人到無求品自高,事能知足心常樂」。此人生退休養心之法也,其中道理參半。青壯年皆不宜用此法,人生應順應自然規律變化,到什麼時候明白什麼道理。青少年如朝陽,如太陽初升,應蒸蒸日上。
  •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老子智慧告訴人們怎麼知止、知足
    老子在這裡的「守」字,我個人分析有兩個意思,一是再多的東西都不可能長久保持,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生帶不來,死帶不走,最終都是他人的。另一個意思,這些東西太多,就會改變人的本性,成為金玉的奴隸,也就是成為一個守財奴。「金玉滿堂,莫之能守」還只是一個禍患,老子提著提出來的,「寶貴而驕,自遺其咎。
  • 唯吾知足,且讓我吃著麵包等愛情
    唯吾知足謝謝大傢伙兒的知冷知熱,前幾天收到了不少單身紅包。最近,我頹廢得自己都說不過去。一到周六日,直接睡得死豬似的。那種累,你根本就沒有辦法理解。唯吾知足之前,看到這組圖的水槽很有特點。我也不太確定,這是唯吾知足抑或吾唯知足?趕緊查查,我更傾向於前者的解釋。據說,與一隻蜘蛛的進化有關。它先認為,人生最珍貴東西是得不到。
  • 生活,不攀不比,適合自己,知足就好!
    親愛的讀者朋友們,大家好,歡迎收看本期的情感勵志美文,今天和大家分享的內容是:生活,不攀不比,適合自己,知足就好!大千世界裡,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生活,生活不是戰場,我們沒必要爭個高低,人情冷暖,親身經歷才能體會到那種感覺!自己的日子,不需要多麼的奢華,或者多麼的悲哀,只要是適合自己的,就可以了!
  • 六月知竹,人生知足!
    做一個品味高雅的人,不世俗,不勢利,堅守內心,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真正的幸福,不在於擁有多少財富,而在於內心的安定與豐盈。六月,萬物生長,草木繁盛,此時的竹子也迎來了一年中生長最快的時候。而對於竹子,古代文人墨客從不惜溢美之詞,古詩文當中也留下了大量詠竹的詩詞。
  • 活得舒坦,懂得知足!
    經常知足和二保持感恩。經常知足,讓你擁有平和的心態,收穫幸福的生活;保持感恩,讓你懂得尊重與包容,獲得他人的認可。茫茫人海中世事無常,做一個感恩並知足的人,用開朗的心態面對生活,生活也會充滿陽光,知足,很多人,都在追求一個完滿的人生,然而,這是很難實現的。上天不會把所有的好事,都集中在一個人身上。得到了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
  •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人要懂得知足
    ,人要懂得知足,得知道什麼叫滿足。」其實人生一輩子,每一個人的人生,都充滿了許多的落寞,也充滿了許多的輝煌。人生一世,要知道,一個人輝煌到極致,或許就會逐漸變得落寞,就像月亮一樣,太圓了,就會逐漸變成彎月了。人生一輩子太不容易知足,那麼自己就會逐漸走向下坡路。
  • 懂知足,懂惜福,生活才會更幸福
    生活在這個世界上,我們每天忙忙碌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每個人,也都有自己的活法,各有各的追求,各有各的愛好,沒有對錯,蘿蔔白菜,各有所愛,誰在誰的眼中,都不一定完美,我們也做不到
  • 「半」字人生
    「半」字人生 求半即知足,知足當可常樂,這並非是消極,而是一種睿智。□車 銳  「半」是一種完美的人生境界。世間之事多存缺憾,我們常常強迫自己去追求一種完美,卻總是落得滿心傷懷,故此,人生當求半而不貪全,當我們貪戀追求一種完滿,有時卻如水中逐月,更可悲的是,我們還覺得自己是在積極地求取進步。  求半即知足,知足當可常樂,這並非是消極,而是一種睿智。
  • 俗語中的大智慧:事能知足心常愜,人到無求品自高
    這裡說的「無求」,不是對學問、對事業的不求進取,不是一籌莫展的消極態度或者庸人哲學,而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低級趣味的困擾。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無求與自強是不可分割的,這正是這句話所反映的辯證法思想。人生在世離不開名利,但對這些「身外之物」,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保持一定的警覺。 「無求」,是人生品格的體現,淡泊名利的人生是可望而難及的境界。
  • 何以知足,淡泊得以知足
    茅房是吾居,雕梁畫棟我不想,風雨不漏足矣。粗餚是吾食,山珍海味我不想,一日三飽足矣。醜婦是吾妻,俏麗美貌我不想,糟糠賢惠足矣。 皇帝聽言,非常讚許,龍顏大悅,當即收回成命,詔旨任方鈍為朝廷戶部尚書。
  • 不知竹也知足,知竹也不知足|「逸我清聽」霞山堂劉光寫竹展
    這座宅子更為人所知的是閩籍書畫名家陳子奮的舊居。如今宅子的主人和劉光一樣也是愛竹成痴。兩進的院落隨處可見竹製的家具和竹製擺件,裝點空間的所有植物也是各式各樣的竹,掛上劉光的四十餘件竹畫,真可謂是走到哪兒都是置身於「竹間」。
  • 一個懂得感恩的人,必定會有一顆知足的心!
    善良的人總是快樂,感恩的人總是知足:俗語說: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感恩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善於發現生活中的感動並能享受這一感動的思想境界。感恩父母,感恩家人,感恩朋友,感恩生活……包括感恩逆境和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