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2020-12-21 鄉下老果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是晚唐詩人張繼在姑蘇城外楓橋夜泊時所作,描寫詩人所處的幽靜環境與詩人的旅夜心情。

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經過多人的實地查證,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

寒山寺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楓橋原名「封橋」,也因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而改名。

整首詩以樸素的詞語,近乎白描的手法,把楓橋秋天的夜裡,漫天霜霧,一輪殘月.江邊孤獨的楓樹,江中漁火點點。夜半寒山寺的鐘聲不時傳來,夾雜烏鴉的啼叫,一艘卻在此時靠岸停泊的客船,一一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或明或暗,或冷或暖,讓原本幽靜的夜裡越發顯得清冷。

在這首詩裡,無論從視覺,感覺,還是詩人的思想,以非常形象,從色彩.聲音,反映出客人的愁緒,在詩情畫意中交織,讓人讀來身臨其境。詩人通過描寫楓橋夜景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表達了詩人的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憂愁。

相關焦點

  • 張繼的楓橋夜泊,究竟表達了多麼濃鬱的愁意?
    楓橋夜泊【作者】張繼 【朝代】唐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這首詩,是一首描寫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此時詩人的感受的詩。全詩以一「愁」字統起,第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漫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鬱的美妙情境。第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景色,又充分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後兩句作者在詩中用:城、寺、船、鐘聲這些空曠的意境,表達了詩人的幽寂之情。
  • 讀古詩 知情懷(楓橋夜泊-張繼)
    楓橋夜泊唐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圖片來自網絡這首《楓橋夜泊》是我所喜歡的唐詩之中最喜歡的幾首其一,也是很小時候就熟記在心了,這麼多年了,讀過的文章詩歌不知多少了,很多時候,獨自時,便會想起這首詩,浮現腦海,甚至感覺身臨其境
  • 唐代詩人張繼:一生只有一首名篇《楓橋夜泊》,卻讓人銘記千年!
    唐朝是盛產詩人的時代。在唐朝有名有姓的2536位詩人中,有一位詩人名叫張繼,他不是詩作名家,仕途也不順利,曾一度落榜回鄉,但他卻是唐朝一位非常重要的詩人。說唐朝的詩人和詩作,不得不提張繼和他的《楓橋夜泊》。正是這首《楓橋夜泊》使他能夠在璨若繁星的大唐詩人中,穩穩地佔有一席之地。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有千古詩句流傳的詩人夜宿白馬寺,一首唐詩意境堪比《楓橋夜泊》
    這是唐詩當中的絕世名篇《楓橋夜泊》。這首詩的作者張繼是一個落第的舉子,帶著滿腹的悽涼和失落走在回鄉的路上夜不能寐,感覺到到了「月落烏啼」,聽到了「夜半鐘聲」,輾轉反側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句。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大唐盛世迎來了最大的挑戰。詩人張繼在一個秋風秋雨的夜晚趕路,投宿白馬寺。
  • 夜泊楓橋,大運河邊展開最美畫卷
    在蘇州的古橋中,地處寒山寺外,橫跨古運河的楓橋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膾炙人口,傳頌千古,堪稱歷代吟誦蘇州詩詞中的經典之作。 遠方的親人是否平安,漂泊的日子何時結束,國家的動亂還要持續多久……張繼再也睡不著了,他翻身披衣坐起,取來紙筆,寫下了這首浸潤著愁緒和憂思的《楓橋夜泊》。 在燦若星辰的唐代詩人中,張繼並不算名家。除了中過進士,他只當過洪州鹽鐵判官等普通官職。張繼流傳下來的詩也不多,宋人葉夢得說,到南宋時,張繼的詩存世就只有三十多首而已(《石林詩話》)。
  • 張繼的《楓橋夜泊》愁緒滿詩飛
    張繼是唐代詩人,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他的文章從不刻意雕琢,如一股清流,意境深遠,其中以一首《楓橋夜泊》最為著名。這首詩寫的是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逃往江南躲避戰亂,夜晚將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的所見所感。
  • 江楓漁火:落榜生張繼和他的《楓橋夜泊》留下的千年謎團
    在我們耳熟能詳的唐代詩人中,張繼可能是知名度比較低的一個。這個「生卒年不詳、生平事跡亦不詳」的張繼,一生不過寫了三四十首詩。但是,他卻僅憑一首《楓橋夜泊》,在全唐朝2700多名詩人所作的四萬多詩中,獨秀於林,傲視群雄,熠熠生輝。
  • 清朝無名詩人,妙手偶得佳句,境界堪比唐詩,超越《楓橋夜泊》!
    據《全唐詩》記載,唐朝流傳下來的詩作超48000餘首,大家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至少超過300首,其中張繼《楓橋夜泊》便是其中之一。唐·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張繼《楓橋夜泊》中所「愁」的是什麼?是如張曉風所說的落榜嗎?
    在名家如林的唐代詩人之中,張繼的名氣並不是很大,留下的詩也不多,但一首《楓橋夜泊》卻伴隨著蘇州城的美景,伴隨著寒山寺的鐘聲流傳了上千年。    按著張曉風的說法,張繼在創作《楓橋夜泊》之時,是在落榜返程途中。但事實似乎並不是這樣的。《楓橋夜泊》創作於天寶十四年爆發的安史之亂之時。
  • 品讀江蘇|夜泊楓橋,大運河邊「一宿千年」
    在蘇州的古橋中,地處寒山寺外、橫跨古運河的楓橋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膾炙人口,傳頌千古,堪稱歷代吟誦蘇州詩詞中的經典之作。(2020年9月18日新華日報《人文周刊》版面)月落烏啼,楓橋邊那個無眠夜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裡楓橋獨有名。
  • 楓橋夜泊/張繼(轉載)
    「霜滿天」的描寫,並不符合自然景觀的實際(霜華在地而不在天),卻完全切合詩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從四面八方圍向詩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氣中正瀰漫著滿天霜華。整個一句,月落寫所見,烏啼寫所聞,霜滿天寫所感,層次分明地體現出一個先後承接的時間過程和感覺過程。而這一切,又都和諧地統一於水鄉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圍和羈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從這裡可以看出詩人運思的細密。
  • 三水國學│楓橋夜泊詩碑—文物中的海藍之心?
    《楓橋夜泊》是一首家喻戶曉的七絕。詩人張繼歷經安史之亂,旅經寒山寺,以客船夜泊者的角度,勾勒出了一副深秋孤寂的圖景,字裡行間隱含著憂國憂民的情懷。這首詩的原題叫做《夜泊楓江》,因為作者寫這首詩時那座橋名為「封橋」,並非「楓橋」。出乎原作者意料的是,這首羈旅詩影響竟如此深遠,後人直接將「封橋」改名為「楓橋」。
  • 煙雨夜讀|楓橋夜泊,心若琉璃
    文 | 煙雨客這位唐代詩人才華橫溢,可流傳下來的詩作不過50首,卻有一首夜泊楓橋的詩,千古傳唱,至今不衰。詩人名叫張繼,詩為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五上語文:21課《楓橋夜泊》知識點教學.jpg
    五年級上冊語文(五四制部編教材)21、古詩詞三首楓橋夜泊張繼(唐)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二、重點單詞:1、夜泊:夜間停船靠岸。2、霜滿天:空氣極冷。3、漁火:漁船上的燈火。五、《楓橋夜泊》賞析:描寫了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船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遊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深遠的小詩。表達了詩人旅途中孤寂憂愁的思想感情。
  • 帶著堅果R2 感楓橋夜泊
    這篇唐代著名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相傳這篇古詩的著作時間正好是『安史之亂』之際,因當時江南政局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也讓無數後人在讀完這首詩後對姑蘇留下了美好的映像。
  • 日本人為什麼把《楓橋夜泊》這首詩寫入教科書?
    唐詩更是日本人喜愛的中國文化之一,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在日本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著名大家。《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這首詩不長,但自傳到日本後,就在日本口耳相傳,深受上流社會以及普通民眾的喜爰。
  • 《楓橋夜泊》只有張繼才能寫出來
    我們隨著這首詩的意境,跟隨詩人到達唐朝的那個時刻。一個秋天的晚上已經下了霜。張繼躺在漁船上,點點漁火和秋天的楓葉異常蕭瑟。江南姑蘇城外的寒山寺這個時候的鐘聲響起來了。那麼這裡面有一個知識點了。每個廟宇都有一個鐘鼓樓。晨鐘暮鼓。張巨聽到的這個鐘應該就是早上的鐘聲。應該就是三點多。佛家講究三點過起來念經講座。這個時候天地能量正微弱,那必須要打起精神來抵抗這個時候的微弱。
  • 名家解讀丨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在唐肅宗至德年間,張繼曾經在現在浙江紹興一帶盤桓甚久,也曾經在蘇州一帶滯留,我們想這首《楓橋夜泊》應該就是寫在此時,大概是在安史之亂結束之後。  詩的題目叫《楓橋夜泊》,就是在夜晚將客船停泊在楓橋的邊上。楓橋是橋的名字,我們現在也很難確知它為什麼叫做楓橋,有人說是因為在這橋的邊上種植有楓樹。
  • 《楓橋夜泊》一首見證華夏民族興衰榮辱的詩
    那人、那詩、那歌、那碑都跟張繼那首魔力滿滿的《楓橋夜泊》有關。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吧:楓橋夜泊唐代: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他臨駕崩前,讓人精心刻制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要它做自己的陪葬品。武宗如願以償,此碑做了他的殉葬品。不僅如此,唐武宗臨終前頒布遺旨:《楓橋夜泊》詩碑只有朕可刻石品鑑,後人誰也不準與朕齊福,若有人擅刻詩碑,必遭天譴之懲!
  • 張繼《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楓橋江邊的碼頭,又迎來了趁夜而來的客船。 注釋 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楓橋街道閶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