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是晚唐詩人張繼在姑蘇城外楓橋夜泊時所作,描寫詩人所處的幽靜環境與詩人的旅夜心情。
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經過多人的實地查證,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
寒山寺始建於南朝梁代,相傳因唐代僧人寒山、拾得曾住此而得名,在今蘇州市西楓橋鎮。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楓橋寺。寺曾經數次重建,現在的寺宇,為太平天國以後新建。寺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被日本人運走,下落不明。楓橋原名「封橋」,也因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而改名。
整首詩以樸素的詞語,近乎白描的手法,把楓橋秋天的夜裡,漫天霜霧,一輪殘月.江邊孤獨的楓樹,江中漁火點點。夜半寒山寺的鐘聲不時傳來,夾雜烏鴉的啼叫,一艘卻在此時靠岸停泊的客船,一一呈現在讀者的眼前,或明或暗,或冷或暖,讓原本幽靜的夜裡越發顯得清冷。
在這首詩裡,無論從視覺,感覺,還是詩人的思想,以非常形象,從色彩.聲音,反映出客人的愁緒,在詩情畫意中交織,讓人讀來身臨其境。詩人通過描寫楓橋夜景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孤舟客子等景象,表達了詩人的羈旅之思,家國之憂,以及身處亂世尚無歸宿的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