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楓橋,大運河邊展開最美畫卷

2020-12-14 騰訊網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蘇州是一座水做的城市。河道縱橫,一座座古橋串聯起古城的街巷脈絡。在蘇州的古橋中,地處寒山寺外,橫跨古運河的楓橋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膾炙人口,傳頌千古,堪稱歷代吟誦蘇州詩詞中的經典之作。

蘇州著名畫家顏文樑先生筆下的《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楓橋邊那個無眠夜

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裡楓橋獨有名。楓橋究竟始建於何時,如今難以考證,但至少在唐代,楓橋就已是水陸要衝,舳艫相接。明初姚廣孝在《重修寒山寺記》中如此回溯楓橋的繁華:「北抵京口,南通武林,為衝要之所。舟行履馳,蟬聯蟻接,晝夜靡間」。

不過,在唐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後,楓橋迎來的卻不是裝滿糧食的漕船,而是一艘艘擁擠的客船,滿載著來自長安、洛陽的難民、官員和文士,其中就包括兩年前剛剛中了進士的襄陽人張繼。

範成大《吳郡志》中說:楓橋「在閶門外九裡,自古有名。南北客經由,未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唐宋時,人們坐船出入蘇州城,一般都要在楓橋邊短暫停留。

楓橋和鐵鈴關。楓橋風景名勝區 供圖

那是一個深秋之夜,天氣格外寒冷,夜色籠罩了楓橋和運河,烏鴉(也有學者認為是烏臼鳥)悽厲的叫聲在寒氣中迴蕩。孤獨的張繼僵臥舟中,看著岸邊的楓樹和水面上漁舟燈火難以入眠。此時,不遠處寒山寺的鐘聲傳來,更勾起了他的羈旅之思和家國之憂。遠方的親人是否平安,漂泊的日子何時結束,國家的動亂還要持續多久……張繼再也睡不著了,他翻身披衣坐起,取來紙筆,寫下了這首浸潤著愁緒和憂思的《楓橋夜泊》。

在燦若星辰的唐代詩人中,張繼並不算名家。除了中過進士,他只當過洪州鹽鐵判官等普通官職。張繼流傳下來的詩也不多,宋人葉夢得說,到南宋時,張繼的詩存世就只有三十多首而已(《石林詩話》)。但正是憑藉著這一首《楓橋夜泊》,張繼的光芒就永遠不會黯淡。

美麗的楓橋夜景 楓橋風景名勝區 供圖

在每一個朝代,《楓橋夜泊》都吸粉無數。唯一的例外,是宋代歐陽修曾在《六一詩話》中對「夜半敲鐘」提出質疑,但《石林詩話》《庚溪詩話》等紛紛列舉出白居易、溫庭筠等人的詩作來證明唐代佛寺的確夜半打鐘。除此之外,歷代詩人、詩論家都對《楓橋夜泊》推崇有加,紛紛吟詠楓橋,留下「烏啼月落橋邊寺,欹枕猶聞半夜鍾」(宋·孫覿);「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宋·陸遊);「正是思家起頭夜,遠鍾孤棹宿楓橋」(明·高啟);「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清·王士禎)等佳句。甚至曾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濤聲依舊》,也是巧妙地化用了《楓橋夜泊》,表達了現代人和古人千年相通的愁懷。

楓橋景區的張繼雕像。楓橋風景名勝區 供圖

寒山聞鍾,三塊詩碑歷盡滄桑

寺以詩興,詩以寺名,用這句話來概括《楓橋夜泊》與寒山寺的關係實在是貼切。寒山寺始建於南朝梁天監年間,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傳唐貞觀年間高僧寒山曾雲遊至此,因此也被稱為「寒山寺」。

自從《楓橋夜泊》問世後,寒山寺名重禪林,「黃童白叟皆知有寒山寺也」,四方遊客絡繹不絕。古鐘、詩碑,寺內這兩個與《楓橋夜泊》有關的古物最受到人們的關注,也歷盡了千年滄桑。

「夜半鐘聲到客船」,遊客來到寒山寺,總會敲一敲古銅鐘。除夕聆聽寒山寺鐘聲,是老蘇州人古老的守歲年俗。毫無疑問,張繼寫下《楓橋夜泊》時,寒山寺內就有一口大鐘,但隨著元朝末年寒山寺毀於戰火,這口「鍊冶超精,雲雷奇古」的唐鍾已一起湮滅。

寒山寺古鐘 視覺中國 供圖

明嘉靖年間,在本寂禪師主持下,寒山寺再次鑄造巨鍾,並修建鐘樓。才子唐伯虎特地為這次盛舉撰寫了《姑蘇寒山寺化鍾疏》。可惜的是,此鍾在後來倭寇入侵中也被毀,「鍾遇倭變,銷為炮」(《百城煙水》)。如今,保存在寒山寺內八角樓上的古鐘,是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江蘇巡撫陳夔龍重修寒山寺時仿舊鐘樣式重新冶鑄的,此鍾含有烏金,撞擊時鐘聲洪亮,聲聞數裡。

寒山寺照壁 視覺中國 供圖

不過,在蘇州民間始終流傳著一個說法,寒山寺的明嘉靖銅鐘並未被「銷為炮」,而是被倭寇劫到日本,康有為曾為此寫詩:「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楓」。但這口嘉靖明鍾是否真的流落到日本,確切的下落又是怎樣,至今還是未解謎團。

寒山寺八角樓 視覺中國 供圖

「楓橋夜泊詩碑」是寒山寺又一張文化名片。據《吳郡圖經續記》記載,早在北宋,宰相王珪就手書《楓橋夜泊》詩並刻上石碑。明代,著名畫家文徵明也刻制了一通詩碑,歷經風雨,而今能辨認的不到十字,依然可以感受文徵明超逸神俊的書法造詣。

清末,著名文學家、經學家俞樾感於文徵明碑漫漶剝泐,在陳夔龍重修寒山寺之際,書寫刻制了「楓橋夜泊詩碑」。此碑正面為張繼詩,後附跋語:「寒山寺舊有文待詔所書唐張繼楓橋夜泊詩,歲久漫漶。光緒丙午,筱石中丞於寺中新葺數楹,屬餘補書刻石。俞樾」。時至今日,俞樾石碑依然保存在寒山寺,是人們來到寒山寺要駐足細品的古物。

俞樾《楓橋夜泊》詩碑拓片

一宿千年,擦亮「楓橋夜泊」品牌

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如今的寒山寺和楓橋,不再承載離愁和別緒,而幻化為大運河畔一幅美麗的畫卷。

走進江蘇省級文保單位寒山寺,記者看到,重修於清末的建築群、俞樾詩碑、羅聘所繪寒山拾得像碑刻、嶽飛詩碑等文物均保存完好。寒山寺南側的大鐘大碑園內,重達108噸的仿唐銅鐘堪稱「世界第一大鐘」,令遊客嘆為觀止。2008年樹立起來的「楓橋夜泊詩碑」,正面刻俞樾手書《楓橋夜泊》,16.9米的高度,使它擁有了「世界第一大詩碑」的美譽。

寒山寺 視覺中國供圖

走出寒山寺,去尋找當年張繼的泊舟之處。重建於清末的楓橋和江村橋如兩道彩虹,橫跨在古運河上。明代抗倭關隘——鐵鈴關巍峨屹立,見證了儒雅蘇州人內在的剛強。這裡還是1949年4月27日三野29軍解放蘇州,打響第一槍的地方,如今已建為紅色教育基地。

今日鐵鈴關 楓橋名勝風景區供圖

去年12月8日,在為期半年多的景觀提升改造後,楓橋風景名勝區正式向社會免費開放,成為蘇州市第一個免費開放的省級風景名勝區。景區負責人告訴記者,現在的楓橋景區是一座歷史文化生態公園,充分挖掘了楓橋的詩詞文化、漕運文化、城關文化、市井文化、紅色文化,豐富了「古橋、古關、古鎮、古寺、古運河」五古特色。景區內,江楓草堂、吳門古韻戲臺、漕運展示館、漁隱村、唐寅詩碑、夜泊處、愁眠軒、碧薇軒、驚虹渡等20餘處自然人文景觀鋪陳有序,精彩紛呈。

楓橋夜景 楓橋名勝風景區供圖

「楓橋夜泊」遊船夜遊項目也已啟動,各地遊客登上「客船」,聆聽古寺鐘聲,觀賞兩岸靈秀夜景,那一刻,仿佛與千年前的張繼心靈相通。

楓橋夜景 楓橋名勝風景區供圖

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局長陳大林介紹,他們將進一步利用好大運河資源,擦亮「楓橋夜泊」文旅品牌,打造楓橋書場、楓橋夜泊水上遊等系列項目,讓遊客在楓橋聽一段正宗的蘇州評彈,品一口地道的蘇州美食,體驗「一宿千年」的浪漫詩意。

來源:新華日報·交匯點記者 於鋒

製圖:朱丹清 張琦

編輯:董雙

相關焦點

  • 品讀江蘇|夜泊楓橋,大運河邊「一宿千年」
    但正是憑藉著這一首《楓橋夜泊》,張繼的光芒就永遠不會黯淡。在每一個朝代,《楓橋夜泊》都吸粉無數。唯一的例外,是宋代歐陽修曾在《六一詩話》中對「夜半敲鐘」提出質疑,但《石林詩話》《庚溪詩話》等紛紛列舉出白居易、溫庭筠等人的詩作來證明唐代佛寺的確夜半打鐘。
  • 張繼《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楓橋江邊的碼頭,又迎來了趁夜而來的客船。 注釋 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楓橋街道閶門外。
  • 楓橋夜泊/張繼(轉載)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裡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
  • 為什麼日本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
    《楓橋夜泊》這首詩究竟描繪了什麼,蘊含了什麼樣的情感,中國唐詩數以萬計,為什麼日本人那麼狂熱這首詩呢?在日本的許多地方都被刻有《楓橋夜泊》,日本小孩幾乎都能夠背誦這首詩,甚至寫入了日本教科書。《楓橋夜泊》漫畫「寒山」在日本具有特殊的情節,《楓橋夜泊》成唐詩的佼佼者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夜泊楓橋,聽寒山寺晚鐘
    如果說蘇州是一位精緻玲瓏、溫婉有約的女子,那麼楓橋應是她眸子:含情脈脈,多愁善感,流淌著千年的愁緒。冬天的楓橋,遊人三三兩兩,傍晚昏黃的晚霞,灑在寫著「楓橋夜泊處」的河岸牆壁上,仿若透過千年的目光。幾行飛雁,在高空掠過,留下一聲長鳴。
  • 帶著堅果R2 感楓橋夜泊
    這篇唐代著名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相傳這篇古詩的著作時間正好是『安史之亂』之際,因當時江南政局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也讓無數後人在讀完這首詩後對姑蘇留下了美好的映像。
  • 《楓橋夜泊》一首見證華夏民族興衰榮辱的詩
    那人、那詩、那歌、那碑都跟張繼那首魔力滿滿的《楓橋夜泊》有關。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吧:楓橋夜泊唐代: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他臨駕崩前,讓人精心刻制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要它做自己的陪葬品。武宗如願以償,此碑做了他的殉葬品。不僅如此,唐武宗臨終前頒布遺旨:《楓橋夜泊》詩碑只有朕可刻石品鑑,後人誰也不準與朕齊福,若有人擅刻詩碑,必遭天譴之懲!
  • 清朝無名詩人,妙手偶得佳句,境界堪比唐詩,超越《楓橋夜泊》!
    據《全唐詩》記載,唐朝流傳下來的詩作超48000餘首,大家耳熟能詳,家喻戶曉的至少超過300首,其中張繼《楓橋夜泊》便是其中之一。唐·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張繼在姑蘇城外楓橋夜泊時所作,描寫詩人所處的幽靜環境與詩人的旅夜心情。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經過多人的實地查證,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
  • 張繼的《楓橋夜泊》愁緒滿詩飛
    他的文章從不刻意雕琢,如一股清流,意境深遠,其中以一首《楓橋夜泊》最為著名。這首詩寫的是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逃往江南躲避戰亂,夜晚將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的所見所感。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日本人為什麼把《楓橋夜泊》這首詩寫入教科書?
    唐詩更是日本人喜愛的中國文化之一,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在日本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著名大家。《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這首詩不長,但自傳到日本後,就在日本口耳相傳,深受上流社會以及普通民眾的喜爰。
  • 讀《楓橋夜泊》的感想
    楓橋夜泊唐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此詩絕妙之處在於用記敘的方式描寫了夜泊楓橋時的情景,又運用了靜態與動態結合的手法描寫了人與景的協調。本詩將敘述與描寫交織交錯在一起,就像織布用的經線與緯線一樣,結合本詩的時間觀和空間觀的把控,更加顯的大氣磅礴,有經天緯地的從容感。
  • 三水國學│楓橋夜泊詩碑—文物中的海藍之心?
    《楓橋夜泊》是一首家喻戶曉的七絕。詩人張繼歷經安史之亂,旅經寒山寺,以客船夜泊者的角度,勾勒出了一副深秋孤寂的圖景,字裡行間隱含著憂國憂民的情懷。這首詩的原題叫做《夜泊楓江》,因為作者寫這首詩時那座橋名為「封橋」,並非「楓橋」。出乎原作者意料的是,這首羈旅詩影響竟如此深遠,後人直接將「封橋」改名為「楓橋」。
  • 《楓橋夜泊》中,為何半夜敲鐘
    初唐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已經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詩,蘇州的中秋時節,景色怡人,層林盡染,一輪殘月照耀在江面,柔和的漁火與之相映成趣。然而,詩人並沒有好心情欣賞如此美景。張繼原本是湖北襄樊人,到達蘇州的時候,張繼實在是沒有勇氣沿長江西進了,他在楓江上租了一條漁船,喝著濃酒,排解心中的苦悶,隨口訡出了那首著名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當我們知道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再來品餵這首詩,是不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 煙雨夜讀|楓橋夜泊,心若琉璃
    文 | 煙雨客這位唐代詩人才華橫溢,可流傳下來的詩作不過50首,卻有一首夜泊楓橋的詩,千古傳唱,至今不衰。詩人名叫張繼,詩為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讀《楓橋夜泊》歷史古詩有感
    讀唐朝張繼的《楓橋夜泊》有感,一輪圓圓的月亮掛在天片,照亮了整個漆黑的夜晚,孤獨的月亮掛在天邊顯得格外悽涼,讓人情不自禁的感受到了悽涼孤獨,(另有史書記載月落是一個地名,所以有解釋說在月落這個地方),烏鴉在遠處不停的啼叫,好似要撕破喉嚨一樣,讓人聽了毛骨悚然甚是悽涼,天氣寒冷,此時在江邊,橋上
  • 你知道《楓橋夜泊》嗎?江楓漁火殊勝之地,蘇州風景如畫的地方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張繼的《楓橋夜泊》,千百年來,凡是來蘇州的遊客,都要來楓橋領略一下楓橋的詩情畫意。今天就去了解一下這個江楓漁火殊勝之地。楓橋古鎮位於江蘇省蘇州市楓橋路底楓橋景區內,是一座由京杭大運河孕育出繁榮的古鎮。
  • 欣賞《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等三幅書法作品及創作特點
    一、行書作品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作者:馮彬藏墨行書作品: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作者:馮彬藏墨筆者今天帶來的拙作分別是唐 · 張繼《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詩、唐 · 劉禹錫《浪淘沙·其一》詩、近代毛澤東的《七律
  • 張繼的楓橋夜泊,究竟表達了多麼濃鬱的愁意?
    楓橋夜泊【作者】張繼 【朝代】唐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這首詩,是一首描寫夜泊楓橋的景象和此時詩人的感受的詩。全詩以一「愁」字統起,第二句意象密集:落月、啼烏、漫天霜、江楓、漁火、不眠人,造成一種意韻濃鬱的美妙情境。第二句既描寫了秋夜江邊景色,又充分表達了作者思鄉之情。後兩句作者在詩中用:城、寺、船、鐘聲這些空曠的意境,表達了詩人的幽寂之情。
  • 讀古詩 知情懷(楓橋夜泊-張繼)
    楓橋夜泊唐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圖片來自網絡這首《楓橋夜泊》是我所喜歡的唐詩之中最喜歡的幾首其一,也是很小時候就熟記在心了,這麼多年了,讀過的文章詩歌不知多少了,很多時候,獨自時,便會想起這首詩,浮現腦海,甚至感覺身臨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