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楓橋夜泊》的感想

2020-12-21 小話詩詞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唐天寶十五年,也就是公元756年,作者乘船經水路到達姑蘇城外時,已近黃昏,唐代規制,地方城門未時關閉,因而無法入城,只好泊船松江之上過夜,暫行暫止,我想古人寫詩也不會無緣無故,或許借物遣懷,或許詠物言志,或許借景抒情,或許有感四季天象之變化無常,節日花卉,鳥獸魚蟲,遊覽名勝,遍賞古蹟,都市江村,傷離別,思鄉思親,塞外與江南並舉,風雲雷電名山大川江河湖海,琴棋書畫酒,愛情與諷怨,饋贈酬答,甚至偶爾玩個自題簡直類似於現在的朋友圈自拍。

張繼此詩絕妙之處在於用記敘的方式描寫了夜泊楓橋時的情景,又運用了靜態與動態結合的手法描寫了人與景的協調。本詩將敘述與描寫交織交錯在一起,就像織布用的經線與緯線一樣,結合本詩的時間觀和空間觀的把控,更加顯的大氣磅礴,有經天緯地的從容感。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此兩句大抵能推理出寫詩的時間,農曆初七初八,月球在太陽以東90°左右,日落後6小時跟著落下。此刻的月相,就是上弦月,詩中「烏啼」並不是指烏鴉在啼叫,而是指月亮從烏啼山落下的意境,烏鴉生活習性,晚上一般不會飛翔啼叫,但是如果受到驚擾,也會飛鳴。三國時曹操的《短歌行》中就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句子,唐代王王維也有《鳥鳴澗》:「人閒桂花落,夜靜春山空。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幾首詩可以相佐。那麼問題就來了,到底是月亮落下烏啼山還是月落驚擾了烏鴉而發出鳴叫,其實這已經不重要了,倒是作者匠心獨運的傑出才智與巧妙安排,才恰如其分地將月落的靜與烏啼的動揉捏在一起,又應情應景的將畫面錯落的安置與詩句之中,運用如此的手法,就不難理解江楓漁火對愁眠一句了,寒山寺前的松江上有兩座橋,一座是江村橋,一座是楓橋,當時在江村橋下面應該是已經擠滿了停宿的漁船,船夫只能將船停泊于楓橋之下,所以才有楓橋夜泊的話語,如此推理,則合情合理,半夜漁火又是怎麼回事呢,漁家辛勞,當然是為一天的勞作而做準備,如半夜動火做飯,縫補漁網收拾漁具都有可能,兩橋相對燈火微明,一點燈光,兩處閒愁,此情無計可消除!寂寥之情相伴自然環境的霜寒之境,詩便成!蘇州地處江南,農曆十一月就有霜,江風微寒,水天相接,地面上的霜廣闊而遼遠,延伸到江岸的盡頭,由此而推測此詩作於冬月七八日,當時最有可能的就是作者為了躲避安史之亂的戰火,坐船到江浙一帶逃難,錦繡的前程和正待有一番作為的仕子之情在安史之亂的戰火中而消失。作者的失意之情,沮喪之情,,失落之情無法言表,仕宦之途渺茫,正所謂「文章千古好,仕宦一時榮」,雖然夜已深,但是愁煩之心導致無法入眠,輾轉反側,遂側立船頭,點點漁火引燃詩人情愫,人立於船頭,周圍遠近高低之景將作者置於中心點,像極了攝影中的廣角鏡頭與長焦鏡頭,兩種鏡頭的切換,自然流暢,沒有任何剪輯畫面,沒有任何PS鏡頭,沒修圖沒打碼沒美顏,一氣呵成,雋永留長。

於情於理也好,揆情度理也好,總之過分牽強附會的解釋都是枉然,如果過度的摳字眼,要讓詩中每一句都去對應景物,則全詩便索然無味了。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作者側立船頭,以一種置身事外的心境看周圍的風景,以一種置身事外的心境傾聽靜寂的夜晚聲音,忽而遠處的寒山寺傳來鐘聲,靜動的結合達到了一種高度的契合,以詩人為中心,物我合一,人與自然的一種和諧之美,這一聲鐘聲打破了寂靜的夜晚,驚醒了烏鴉,蕩滌了作者的心靈,讓夜晚的一切有了短暫的喧鬧,但又很快回復了寧靜。人在江湖,怎能置身事外,往往更多的是一份身不由己吧。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王安石的《泊船瓜洲》,想來都是一理。

讀《唐詩三百首》書影

抄寫的《泊船瓜洲》詩

書影

相關焦點

  • 讀《楓橋夜泊》歷史古詩有感
    讀唐朝張繼的《楓橋夜泊》有感,一輪圓圓的月亮掛在天片,照亮了整個漆黑的夜晚,孤獨的月亮掛在天邊顯得格外悽涼,讓人情不自禁的感受到了悽涼孤獨,(另有史書記載月落是一個地名,所以有解釋說在月落這個地方),烏鴉在遠處不停的啼叫,好似要撕破喉嚨一樣,讓人聽了毛骨悚然甚是悽涼,天氣寒冷,此時在江邊,橋上
  • 品讀江蘇|夜泊楓橋,大運河邊「一宿千年」
    讀經典詩詞 品美麗江蘇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蘇州是一座水做的城市。但正是憑藉著這一首《楓橋夜泊》,張繼的光芒就永遠不會黯淡。在每一個朝代,《楓橋夜泊》都吸粉無數。唯一的例外,是宋代歐陽修曾在《六一詩話》中對「夜半敲鐘」提出質疑,但《石林詩話》《庚溪詩話》等紛紛列舉出白居易、溫庭筠等人的詩作來證明唐代佛寺的確夜半打鐘。
  • 煙雨夜讀|楓橋夜泊,心若琉璃
    文 | 煙雨客這位唐代詩人才華橫溢,可流傳下來的詩作不過50首,卻有一首夜泊楓橋的詩,千古傳唱,至今不衰。詩人名叫張繼,詩為楓橋夜泊。楓橋夜泊 / 夜泊楓江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讀古詩 知情懷(楓橋夜泊-張繼)
    楓橋夜泊唐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圖片來自網絡這首《楓橋夜泊》是我所喜歡的唐詩之中最喜歡的幾首其一,也是很小時候就熟記在心了,這麼多年了,讀過的文章詩歌不知多少了
  • 《楓橋夜泊》,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情懷
    這首詩是晚唐詩人張繼在姑蘇城外楓橋夜泊時所作,描寫詩人所處的幽靜環境與詩人的旅夜心情。宋朝大文豪歐陽修曾提出疑問表示:「詩人為了貪求好句,以至於道理說不通,這是作文章的毛病,如張繼詩句「夜半鐘聲到客船」,句子雖好,但那有三更半夜打鐘的道理?經過多人的實地查證,才知蘇州和鄰近地區的佛寺,有打半夜鐘的風俗,也叫「無常鍾或「分夜鍾」。
  • 日本人為什麼把《楓橋夜泊》這首詩寫入教科書?
    唐詩更是日本人喜愛的中國文化之一,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在日本的影響力甚至超越了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等著名大家。《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夜泊》這首詩不長,但自傳到日本後,就在日本口耳相傳,深受上流社會以及普通民眾的喜爰。
  • 夜泊楓橋,大運河邊展開最美畫卷
    但正是憑藉著這一首《楓橋夜泊》,張繼的光芒就永遠不會黯淡。 除此之外,歷代詩人、詩論家都對《楓橋夜泊》推崇有加,紛紛吟詠楓橋,留下「烏啼月落橋邊寺,欹枕猶聞半夜鍾」(宋·孫覿);「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宋·陸遊);「正是思家起頭夜,遠鍾孤棹宿楓橋」(明·高啟);「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清·王士禎)等佳句。甚至曾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濤聲依舊》,也是巧妙地化用了《楓橋夜泊》,表達了現代人和古人千年相通的愁懷。
  • 張繼《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楓橋江邊的碼頭,又迎來了趁夜而來的客船。 注釋 楓橋:在今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楓橋街道閶門外。
  • 楓橋夜泊/張繼(轉載)
    詩的第二句接著描繪「楓橋夜泊」的特徵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朧夜色中,江邊的樹只能看到一個模糊的輪廓,之所以徑稱「江楓」,也許是因楓橋這個地名引起的一種推想,或者是選用「江楓」這個意象給讀者以秋色秋意和離情羈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裡傷春心」,「青楓浦上不勝愁」,這些前人的詩句可以說明「江楓」這個詞語中所沉積的感情內容和它給予人的聯想。
  • 夜泊楓橋,聽寒山寺晚鐘
    如果說蘇州是一位精緻玲瓏、溫婉有約的女子,那麼楓橋應是她眸子:含情脈脈,多愁善感,流淌著千年的愁緒。冬天的楓橋,遊人三三兩兩,傍晚昏黃的晚霞,灑在寫著「楓橋夜泊處」的河岸牆壁上,仿若透過千年的目光。幾行飛雁,在高空掠過,留下一聲長鳴。
  • 帶著堅果R2 感楓橋夜泊
    這篇唐代著名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相傳這篇古詩的著作時間正好是『安史之亂』之際,因當時江南政局安定,所以不少文士紛紛逃到今江蘇、浙江一帶避亂,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泊舟蘇州城外的楓橋。江南水鄉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著這位懷著旅愁的客子,使他領略到一種情味雋永的詩意美,寫下了這首意境清遠的小詩。也讓無數後人在讀完這首詩後對姑蘇留下了美好的映像。
  • 《楓橋夜泊》一首見證華夏民族興衰榮辱的詩
    那人、那詩、那歌、那碑都跟張繼那首魔力滿滿的《楓橋夜泊》有關。我們先來欣賞一下這首詩吧:楓橋夜泊唐代: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他臨駕崩前,讓人精心刻制了一塊《楓橋夜泊》詩碑,要它做自己的陪葬品。武宗如願以償,此碑做了他的殉葬品。不僅如此,唐武宗臨終前頒布遺旨:《楓橋夜泊》詩碑只有朕可刻石品鑑,後人誰也不準與朕齊福,若有人擅刻詩碑,必遭天譴之懲!
  • 江楓漁火:落榜生張繼和他的《楓橋夜泊》留下的千年謎團
    他是在什麼情況下寫下的這首《楓橋夜泊》?據說,那一年的深秋時節,科舉落榜失意的張繼,眼看著同窗好友一個個榜上有名,自己卻名落孫山。落榜後,張繼非常失望,他一個人獨自來到蘇州。站在蘇州城外,觸景生情,有感而發,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楓橋夜泊》。
  • 日本人為何獨愛張繼的《楓橋夜泊》,還寫入日本教科書
    然而同時他也是幸運的,正是這一特殊的時代,特殊的經歷,特殊的夜晚,孕育出了這首傳於後世百年的佳作—《楓橋夜泊》。    「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將唐代的「古月」送給了日本南北朝時期的「今人」兩個時代人的靈魂通過這輪明月發生了共鳴,家與國的情感均借著這首佳作迸發開來,這便是《楓橋夜泊》在日本南北朝時期風靡的原因之一了
  • 張繼《楓橋夜泊》為何受日本獨愛,寫入日本教科書,幾乎人人會?
    回頭來看唐代大詩人張繼的千古名篇《楓橋夜泊》,被日本獨愛並編入教科書、幾乎人人都會,似乎就不會那麼震驚了。可能還有些匪夷所思:國人耳熟能詳可能是李白《靜夜思》,畢竟《楓橋夜泊》蘊含的意境並非人人都能領悟。
  • 張繼的《楓橋夜泊》愁緒滿詩飛
    他的文章從不刻意雕琢,如一股清流,意境深遠,其中以一首《楓橋夜泊》最為著名。這首詩寫的是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逃往江南躲避戰亂,夜晚將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的所見所感。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為什麼日本獨愛《楓橋夜泊》這首詩
    《楓橋夜泊》這首詩究竟描繪了什麼,蘊含了什麼樣的情感,中國唐詩數以萬計,為什麼日本人那麼狂熱這首詩呢?在日本的許多地方都被刻有《楓橋夜泊》,日本小孩幾乎都能夠背誦這首詩,甚至寫入了日本教科書。《楓橋夜泊》漫畫「寒山」在日本具有特殊的情節,《楓橋夜泊》成唐詩的佼佼者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三水國學│楓橋夜泊詩碑—文物中的海藍之心?
    《楓橋夜泊》是一首家喻戶曉的七絕。詩人張繼歷經安史之亂,旅經寒山寺,以客船夜泊者的角度,勾勒出了一副深秋孤寂的圖景,字裡行間隱含著憂國憂民的情懷。這首詩的原題叫做《夜泊楓江》,因為作者寫這首詩時那座橋名為「封橋」,並非「楓橋」。出乎原作者意料的是,這首羈旅詩影響竟如此深遠,後人直接將「封橋」改名為「楓橋」。
  • 讀詩疑惑:《楓橋夜泊》有八個謎團,搞懂了才能理解詩意!
    《楓橋夜泊》是唐代詩人張繼,在安史之亂後,途經姑蘇城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按照比較流行的理解,此詩精確而細膩地描述了一位四處漂泊者對江南深秋夜景的觀察和感受。此詩勾畫了月落烏啼、霜天寒夜、江楓漁火、夜半鐘聲等感知,有景有情、有聲有色,將身處亂世、四處漂泊的家國之憂、羈旅之愁充分地表現出來。那麼,真的如此嗎?恐怕未必。
  • 《楓橋夜泊》中,為何半夜敲鐘
    初唐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已經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詩,蘇州的中秋時節,景色怡人,層林盡染,一輪殘月照耀在江面,柔和的漁火與之相映成趣。然而,詩人並沒有好心情欣賞如此美景。張繼原本是湖北襄樊人,到達蘇州的時候,張繼實在是沒有勇氣沿長江西進了,他在楓江上租了一條漁船,喝著濃酒,排解心中的苦悶,隨口訡出了那首著名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當我們知道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再來品餵這首詩,是不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