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已經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詩,蘇州的中秋時節,景色怡人,層林盡染,一輪殘月照耀在江面,柔和的漁火與之相映成趣。
然而,詩人並沒有好心情欣賞如此美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一個「愁」字道出了詩人苦悶的心情。
張繼出身寒門,勤奮刻苦,一舉考取了秀才、舉人,準備禮部主辦的會試,考取貢士。
就在這時,張繼認識了一個姑娘,出身官紳之家的王曉薇,王曉薇年芳二八,對張繼情有獨鍾。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王曉薇的父母怎會捨得自己的女兒嫁入寒門吃苦,說啥也不同意這門親事。
然而王曉薇什麼事情都可以順從父母,唯獨自己的終身幸福要自己做主。無奈之下,父母妥協了,答應王曉薇嫁給張繼,但是,條件是張繼必須考中進士。
這對於張繼來說,高興之餘又有幾分惆悵,縱使有百分之九十九的成功機率,他還是擔心那百分之一的失敗,為了自己的前途,為了不辜負心愛的人,張繼只能全力以赴。
在狹小的空間裡完成三天的考試,張繼快著忐忑交上了答卷。在揭榜的那天,張繼仔細查看黃榜,始終沒有發現自己的名字。
張繼仿佛墜進了萬丈深淵。無法面對心愛的人,也無法面對父母。張繼原本是湖北襄樊人,到達蘇州的時候,張繼實在是沒有勇氣沿長江西進了,他在楓江上租了一條漁船,喝著濃酒,排解心中的苦悶,隨口訡出了那首著名的《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當我們知道了這首詩的創作背景,再來品餵這首詩,是不是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受五代以來佛教的影響,在蘇杭一帶,有半夜敲鐘的習慣。佛家認為:世間有108種煩惱,寒山寺的大鐘從夜晚23點40分開始敲起,到零點正好敲完108下,可以帶走一切煩惱憂愁。張繼痛定思痛過後,決定再赴長安,參加下一次會試考試。
天寶十二年,公元753年 張繼考中進士及第。在進士榜上 屬於二甲。
唐代科舉,進士分為進士出身、進士及第、同進士出身三個級別。
考上進士的張繼最後官至御史,終年卒於洪州。而他的戀人王曉薇早已嫁作他人婦,命運竟然如此的不公和捉弄人。
一首《楓橋夜泊》,成全了張繼,又成全了寒山寺。寒山寺因《楓橋夜泊》而聞名於世,位列全國十大名寺之列。
寒山寺,因寒山而得名。寒山是一個人名,背後有一段故事:唐朝初年,有一位隋朝後裔,相貌矮小,參加科舉考試落選,原因很簡單,古代選拔官吏,要求「身材風偉、書法俊美、文理優良」,很顯然,第一條他就不滿足,儀表堂堂才能對得起皇帝顏面。
落選之後,他流浪天涯,來到了浙江天台山,在山上的寒巖洞裡居住,自稱「寒山」。寒山經常到天台山的國清寺蹭飯吃,面對這樣一個胡言亂語的怪人,寺廟裡的和尚都不搭理寒山。唯獨和尚拾得對他照顧有佳,二人從此成為好友。
貞觀年間,拾得和尚出任妙利普明院主持,寒山也跟隨而去,最終寒山死在了寺院,拾得和尚把寺院改名為「寒山寺」。
寒山在寒山寺寫了大量簡單明理的禪理詩,拾得利用東渡日本的機會,又把這些禪理傳到了日本,在日本竟然發展成為一個派別——寒山拾得派。而寒山寺也成了寒山派心中的聖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