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犯了致命錯誤的《楓橋夜泊》,為何能流傳千年

2021-01-18 執筆讀春秋

張繼的《楓橋夜泊》因為意境優美,自唐代以降一千多年,幾乎「逢詩集必收錄」。這一首詩很多人小時候都背誦過,八十年代的時候,還被人編寫成流行歌曲傳唱。

可是許多人不知道,這首詩中描寫了一些「可能是錯誤」的現象。因此自從宋朝時起,一直受到諸多文人指責和批評。其中,爭議最大的就是「夜半鐘聲到客船」中的「鐘聲」,怎麼會出現在「夜半」;以及「江楓」是什麼,「霜漫天」又是什麼「超自然現象」。

宋代大文豪歐陽修在他的《六一新話》中點名批評了《楓橋夜泊》,說:一些詞人為了貪圖對「意境」的描寫而違背常理。「理有不通,亦是語病」,一個有語病的詩句,肯定不是好詩句。

於是,和歐陽修持相同觀點的一派,與堅持有「夜半鐘聲」的另一派,爆發了一場曠日持久的大爭論,反而讓這首詩出了名。

其實,在爭論大爆發之前,《楓橋夜泊》的藝術特色就得到了唐代文人的認可。多次被選錄進不同的詩集。後人因為張繼這首詩,不斷「題詠楓橋」,硬生生把普通的楓橋打造成了著名風景區,張繼的詩作又反過來借景色出名。二者互為因果,雪球越滾越大,一滾就是一千多年。

很多人愛上這首詩,是因為他們從詩裡看到了美麗的風景。其實他們不知道,這首詩講了一個「鬼故事」。

一、《楓橋夜泊》的「鐘聲」之謎

張繼的《楓橋夜泊》有三個謎題,其一是詩的第一句提到的「月落烏啼霜滿天」。我們都知道,霜是降於地面的,它雖然也可以落到樹的枝丫上,但是絕不可能像大雪一樣「漫天」。

同樣是自然界中因嚴寒導致的水分結晶,只有雪花才能一片一片,緩慢地在天空中飄灑而下。因為過程較慢,才能將其視為瀰漫飄飛於天空之中。可是,「霜」不是雪,霜是因為寒冷而凝結在物體表面上的水氣。

其實,張繼在詩的第一句中說「霜漫天」是一種誇張的修辭手法。寒氣自地面升騰而起,月落的夜晚,江面上的冷得連空氣中的水分都開始結了冰霜,所以才說「霜漫天」。

張繼詩中的第二個謎題是「江楓」。江楓指的是什麼?有人說是指江岸上的楓樹,有人說是指「楓橋」。後來才知道,原來張繼是化用了《楚辭·招魂》中的詩句。

屈原在《招魂》中寫到:「湛湛江水兮上有楓,目極千裡傷春心。」張繼把它歸納成了一個詞,就叫「江楓」。它既代表著秋天的傷感,又代表著對逝去故人的思念。「江楓」代表的楓樹林結合「漁火」,來「對愁眠」,有一種由靜入動,由熱鬧到冷清的感受。

張繼詩中最後,也是曾經最大的一個謎題,是寒山寺夜半響起的鐘聲。人們普遍認為:寺院的鐘聲總是在早晨或中午。並且「暮鼓晨鐘」,晚上難道不應該敲鼓嗎?歐陽修也因此對張繼這句詩大加批評,「文理不通」,根本就是一個病句嘛!

這種情況,比「為賦新辭強說愁」的少年人還要過分。那少年人,只是感情上造假,你直接來一個大病句。這樣的病句詩還出了名,不能忍!

不過,歐陽修的批評文章一出,張繼的「粉絲」們也沒閒著。一個叫葉少蘊的人,也寫了一本詩話張繼作證說:歐陽修以為寒山寺不會夜打半鍾,事實上是他自己不懂。吳中的山寺,人家就是夜半打鐘。

另一個叫陳巖尚的人也寫了一本詩話說:歐陽修不了解情況,我在姑蘇一帶當過三年官。當地寺廟經常夜半三四更打鐘。一間寺廟打鐘,別的寺廟聽到了,就集體打鐘。現在還這樣打,可能就是唐朝傳下來的習慣。

《唐詩紀事》還特別給這種「夜半鐘聲」起了一個別名,叫「無常鍾」。這無常聽起來有點「鬼意思」,倒和張繼詩中招魂的「江楓」意境暗合了。不過,後來有人考證出白居易、皇甫冉等唐代詩人都曾經在詩中提到這種「半夜鍾」。於是,爭論才拉下了帷幕。

二、《楓橋夜泊》背後的「鬼故事」

張繼這首詩之所以出名,除了因為文壇上的這一場大爭論之外,主要還是靠它本身的氣質。

在《楓橋夜泊》開頭的兩句詩中,共用了六個意象,簡單明了,含蓄抒情,畫面感極強。後來元朝的馬致遠作《天淨沙·秋思》的時候,一連用了九個詞,營造出了一種西風古道的極致畫面感,不知是否從中受到過啟發。

張繼是湖北襄陽人,唐代天寶十二年(753)年進士及第。他是一個才氣出眾,好作詩而「而不講究」的人。在唐才子傳中說,張繼是一個極有抱負的人。他喜歡發表一些關於時事的見解,行文用語如「玉振金聲」。好作詩,但不過分講究修辭。

大曆末年(公元779年)的時候,他是一名主管鹽政的官員。古代的中國,十分重視對鹽、鐵資源的管理。能當鹽政官員,說明他還是很受朝廷重視。然而,正當唐德宗上任的第一年,也就是公元780年,張繼就不幸去世了,這首詩極有可能是他最後的遺作。

許多年輕人不懂詩中的意境,想起這首詩,滿腦子都是寒山寺和美景。其實作者的原意,可能沒有那麼美,甚至還有一點恐怖與悽涼。

張繼發跡之時,正好趕上安史之亂。有學者認為:在這一場動亂中,唐朝損失人口達到三分之一或者更多。一些人因此流離失所,在逃亡途中成為血汙遊魂。可想而知,從動亂中活下來的張繼,趁船夜泊時回想起過去的經歷,當時是什麼樣的心情。

下面,讓我結合詩人生平和創作背景來解讀一下本詩大意,以供大家娛樂參考:

月落之際,天地一片漆黑。樹梢頭,烏鴉心驚而鳴。天寒地凍,空氣中的水分開始凝結,包括人本身呼出的氣體,都凝結成了漫天的冰霜。

冷,刺骨的寒冷。在如此黑暗的夜裡,怎麼還能見到江畔上的楓樹林呢?原來,那是江上船家的漁火,它把岸上的一片楓林照得影影綽綽。仿佛江邊的人們,正在向江中的亡靈「招魂」。

這個時候,客船駛近了寒山寺,寺中正在做一場法事。和尚們念著佛號,撞響了寺裡的那一口大銅鐘。

結語

不同的人,對一首詩的理解也不相同。好的詩歌,正是因為這種「朦朧」的意象,造成了千人千面的解讀,所以才能流傳千年。了解張繼過去的人,會產生這樣的想法,不了解的人則是另一種想法。

歷史上關於張繼生平的記載非常少,他死後只有他的友人劉長卿撰寫文章哭訴:「世難愁歸路,家貧緩葬期」。一個清官死了,沒錢安葬。

千百年之後,人們愛上了張繼這首詩,同時愛上了「江楓」、「漁火」和「寒山寺」。當他們去姑蘇旅遊的時候,想起這些名詞時,卻不知曉這一段故事。他們的心情是十分愉快的,只覺得姑蘇夜晚,江上的雪落得好美。

這一首詩寫得美麗而簡潔,又方便記憶。至於寒山寺的和尚半夜裡敲不敲鐘,才不重要呢

相關焦點

  • 「月落烏啼霜滿天」——張繼的《楓橋夜泊》,為什麼就這麼美?
    而《楓橋夜泊》因為日本人對寒山寺的朝拜而流傳到海外,同時讓他們見識到寒山詩之上的作品,一時驚為天作,成為他們的必讀作品。《楓橋夜泊》的孤寂,蕭條之美非常契合日本人「菊花與刀」的性格,他們面對死亡,荒涼,寂寞的那種熱愛,能在這首平靜、孤獨的詩中得到紓解。這種民族根性,寒山的間接推動,文化皈依感的崇古這許多因素集合起來,形成了日本人對這首詩的熱愛。
  • 《楓橋夜泊》首句「月落烏啼霜滿天」寫得不合理,為何能成經典?
    很多朋友問我,為什麼古代能出那麼多偉大的詩人?其實答案很簡單:古代的讀書人,把詩情詩意融入了生活的方方面面。不管身在哪裡,總能發現身邊的詩情詩意,並揮筆寫下來,這就是古人與我們的區別。本期筆者要和大家分享的,也是一首隨性之作,詩名《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名家解讀丨張繼《楓橋夜泊》: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楓橋夜泊》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楓橋是橋的名字,我們現在也很難確知它為什麼叫做楓橋,有人說是因為在這橋的邊上種植有楓樹。楓橋就位於現在蘇州市的楓橋風景區內,在這個風景區內不僅有一座楓橋,還有江村橋,還有寒山寺等一系列的景點。  詩的第一句說,「月落烏啼霜滿天」。這是一個怎樣的夜晚呢?是一個沒有明月的夜晚,月亮去哪兒了?月亮已經落下去了。月亮已經睡著了,誰還醒著?
  • 張繼《楓橋夜泊》詩賞,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楓橋夜泊》是唐朝安史之亂後,詩人張繼途經寒山寺時,寫下的一首羈旅詩。勾畫了一個月落烏啼,霜天寒夜,孤舟客子的遊子象形,表達了作者身處亂世,無處可歸的憂愁!在一個秋天的夜晚,詩人把船停在蘇州城外的楓橋邊,觸景生情,寫下了這首小詩。詩歌賞析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楓橋夜泊:非著名詩人的作品為何能流傳千年?詩中又有幾多憂愁?
    某個深秋的夜晚,有一位詩人停泊在了蘇州城外的楓橋。一切仿佛是註定的,1200多年前這個沒有留下確切日期的夜晚,卻誕生了中國文學史上的一首千古傳頌、名揚海外的傑出七絕。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唐代詩人唯美詩篇,千古流傳
    在八十年代的一首家喻戶曉的歌曲《濤聲依舊》,曾傳唱大街小巷,「月落烏啼總是千年的風霜,濤聲依舊不見當初的夜晚」,這句歌詞是根據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詩改編的。至今讓人印象深刻,情不自禁就唱上一句。他的詩作流傳下來的不多,僅有一首被收錄到《全唐詩》中,也是最著名、最美的唐詩。《楓橋夜泊》唐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張繼的《楓橋夜泊》愁緒滿詩飛
    張繼是唐代詩人,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他的文章從不刻意雕琢,如一股清流,意境深遠,其中以一首《楓橋夜泊》最為著名。這首詩寫的是唐朝安史之亂後,張繼逃往江南躲避戰亂,夜晚將船停泊在蘇州城外的楓橋的所見所感。
  • "月落烏啼霜滿天"的"烏"是什麼鳥?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但近日讀徐有富先生《重讀〈楓橋夜泊〉》(《詩學問津錄》,中華書局2013年版)一文,卻意外發現,作者對「烏啼」的「烏」有與眾不同的理解。他說:
  • 品讀江蘇|夜泊楓橋,大運河邊「一宿千年」
    讀經典詩詞 品美麗江蘇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君到姑蘇見,人家盡枕河,蘇州是一座水做的城市。在蘇州的古橋中,地處寒山寺外、橫跨古運河的楓橋擁有極高的知名度,唐代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膾炙人口,傳頌千古,堪稱歷代吟誦蘇州詩詞中的經典之作。(2020年9月18日新華日報《人文周刊》版面)月落烏啼,楓橋邊那個無眠夜畫橋三百映江城,詩裡楓橋獨有名。
  • 夜泊楓橋,聽寒山寺晚鐘
    如果說蘇州是一位精緻玲瓏、溫婉有約的女子,那麼楓橋應是她眸子:含情脈脈,多愁善感,流淌著千年的愁緒。冬天的楓橋,遊人三三兩兩,傍晚昏黃的晚霞,灑在寫著「楓橋夜泊處」的河岸牆壁上,仿若透過千年的目光。幾行飛雁,在高空掠過,留下一聲長鳴。
  • 江楓漁火:落榜生張繼和他的《楓橋夜泊》留下的千年謎團
    但是,他卻僅憑一首《楓橋夜泊》,在全唐朝2700多名詩人所作的四萬多詩中,獨秀於林,傲視群雄,熠熠生輝。一個人,一輩子,一首詩,傳千年,照古今,也足夠了。想那乾隆皇帝一生作詩近四萬首,卻無一流傳。月落烏啼霜滿天午夜時分,上弦月到半夜時便已沉落下去,整個天宇只剩下一片灰濛濛的光影。樹上的棲烏大約是因為月落前後光線明暗的變化,被驚醒後發出幾聲啼鳴。月落夜深,繁霜暗凝。
  • 唐詩閒讀:「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楓橋夜泊》跟《春江花月夜》一樣,也是詩人「孤篇橫絕」的作品,詩人張繼最終能以詩人的名義流傳後世,靠的只是這一首詩,因為《全唐詩》裡也僅收了他的這一首詩,獨佔一卷。先讓我們看一下這首詩:(詩意圖)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 夜泊楓橋,大運河邊展開最美畫卷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除此之外,歷代詩人、詩論家都對《楓橋夜泊》推崇有加,紛紛吟詠楓橋,留下「烏啼月落橋邊寺,欹枕猶聞半夜鍾」(宋·孫覿);「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宋·陸遊);「正是思家起頭夜,遠鍾孤棹宿楓橋」(明·高啟);「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鍾」(清·王士禎)等佳句。甚至曾風靡一時的流行歌曲《濤聲依舊》,也是巧妙地化用了《楓橋夜泊》,表達了現代人和古人千年相通的愁懷。
  • 《楓橋夜泊》中,為何半夜敲鐘
    初唐詩人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已經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千古名詩,蘇州的中秋時節,景色怡人,層林盡染,一輪殘月照耀在江面,柔和的漁火與之相映成趣。然而,詩人並沒有好心情欣賞如此美景。「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一個「愁」字道出了詩人苦悶的心情。張繼出身寒門,勤奮刻苦,一舉考取了秀才、舉人,準備禮部主辦的會試,考取貢士。就在這時,張繼認識了一個姑娘,出身官紳之家的王曉薇,王曉薇年芳二八,對張繼情有獨鍾。
  • 有千古詩句流傳的詩人夜宿白馬寺,一首唐詩意境堪比《楓橋夜泊》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是唐詩當中的絕世名篇《楓橋夜泊》。這首詩的作者張繼是一個落第的舉子,帶著滿腹的悽涼和失落走在回鄉的路上夜不能寐,感覺到到了「月落烏啼」,聽到了「夜半鐘聲」,輾轉反側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的詩句。
  • 五上語文:21課《楓橋夜泊》知識點教學.jpg
    五年級上冊語文(五四制部編教材)21、古詩詞三首楓橋夜泊張繼(唐)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一、譯文:1、月亮已落下,烏鴉啼叫寒氣滿天, 對著江邊楓樹和漁火憂愁而眠。2、姑蘇城外那寂寞清靜的寒山古寺, 半夜裡敲鐘的聲音傳到了客船。二、重點單詞:1、夜泊:夜間停船靠岸。
  • 張繼的《楓橋夜泊》真寫錯了?小學生讀後,提出一個問題難住老師
    流傳下來的詩也不到五十首,但詩風爽朗激越,對後世也頗有影響。其中最著名的便是那首《楓橋夜泊》,這首詩堪稱是千古絕唱,被收錄在唐詩三百首之中。 全文如下: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詩朗朗上口,即使時隔多年,也還能脫口而出。
  • 詩文典講詩詞—夜泊楓橋-姑蘇指的是哪裡呢?
    01原詩楓橋夜泊唐 張繼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抬頭一看月亮都快落下去了,一算日子已經是深秋了,感覺好像滿天都是寒氣。周圍一片寂靜,好像江邊的楓樹和船上的漁火已經睡著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心裡犯愁,怎麼也睡不著。忽然,他聽到遠處傳來了鐘聲,嚇得他趕緊把船夫叫醒,「哪裡敲鐘了?是不是軍隊打過來了?」,船夫揉揉眼睛,說道,「放心吧,那是城外的寒山寺在敲分夜鍾,這是本地的習慣,您還是趕緊睡吧。」
  • 張繼《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唐·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 張繼的《楓橋夜泊》
    原文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