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信佛後有9種變化,說明你修行之路走對了,一定要堅持下去。
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49年,佛經都是佛弟子整理和記錄的。佛說法浩如煙海,有八萬四千法門,分別對治眾生的八萬四千種煩惱,也是根據眾生不同的根基所說的。要想在這麼多法門中,找到適合自己修行的法門確實不容易。參禪悟道需要上根利根之人,還需要善知識的指點。而念佛法門就不同了,普被三根,利鈍兼收。無論男女老幼富貴貧賤,都可具足信願念佛,往生西方淨土,是一生成佛,而且是實實在在的平等成佛。
信佛後有9種變化,說明你修行之路走對了,一定要堅持下去:
一、越來越孝順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父母對我們有養育之恩,孝順父母是我們應盡的義務。盡我們的所能照顧父母的生活,和顏悅色的和父母說話,就是孝養父母。孝養父母是我們培植福德的一大助緣,佛說「善男子,是故汝等,勤加修習孝養父母,若人供佛福等無異。應當如是報父母恩」。如果能夠隨順母親,不違背母親的心意,天人都要護念他,福德是無盡的。
老師對我們有「師者傳業受道解惑也」,對我們有再造之恩,尤其是佛門的善知識,對我們的修行可以說是指路明燈。我們也要量力而行的供養老師,尊敬師長。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是學佛修行的大根大本,一定要堅持下去。
二、慈悲心增長了
慈悲心不是情感,慈悲心是大乘菩提心、慈悲心是佛心。以「孝」為基礎慈悲一切眾生,慈愛眾生並給予快樂,稱為慈;同感其苦,憐憫眾生並拔除其苦,稱為悲。所以,我們每個學佛的弟子,想知道自己的學佛之路有沒有走正,看看自己的慈悲心有沒有增長也是一個重要指標之一。
三、妄念減少了
經要多念,別胡思亂想,不念經,他就胡思亂想,這個對我們產生障礙很大。不能不念,不能不聽,聽的遍數愈多愈好,堅定自己的信心,堅定自己的願心,也幫助你真的看破、放下。妄念多,止不住,聽經能止住,讀經能止住。可是聽經、讀經還不行,妄念還是好多,那不要緊,只要你有耐心,你認真去聽,一個字一個字認真去讀,二年、三年妄念自然減少了。妄念減少,證明你功夫得力了,你慢慢的就能夠契入境界。
四、定力增長了
一個人要有定力,因為定力能產生慧力。因為守戒有了定力,才能增長智慧。定得住的人,冷靜的人,是有智慧的人。能做到逆來順受,隨遇而安,一切隨緣,這就是定力的表現。而定力和慧力是同時增長的,用定力和慧力可以去除煩惱,就是用你的定力,產生了智慧,有了智慧之後,你可以斷掉和離開煩惱。要斷掉煩惱,就必須離「貪嗔痴」,就斷了三惡道「畜生、餓鬼、地獄」的因。
五、心量變大了
有句話說「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就是心量特別大,無邊無際的世界都包括了,無量的世界都在你心中。遇事不跟人計較,能包容別人。能知足常樂,認為「吃虧天賜福」,這不是愚昧,而是退一步海闊天空,這是智慧的人生。修道需要大福報,看很多出家人,尤其是有成就的,他福報都很大。福報來自哪裡?就是奉獻,奉獻給眾生。修道要有所境界,首先就是心量的變大。
六、欲望減少了
以前追逐名利,貪圖世間財色名食睡。現在這些欲望少了,就是貪念少了。佛說人生有八苦,其中就有「求不得」苦,有求皆苦。能夠知足,俗話說「無愛不生娑婆世界,無欲不墮六道輪迴」。欲望是造業的根源,有欲望就要造業,造業就要受報,受報就是受苦。所以,欲望是痛苦的根源。我們都希求真正的快樂和自在,要想真正快樂和自在,那麼就必須要減少欲望。在生活有保障的基礎上,錢財夠花的就行。這並非佛教所創造出來的理論,這是自然法則。
七、人緣變好了
信佛學佛後,看到的往往是別人身上的優點,從而得到身邊人的尊敬。人際關係變好了,這是廣結善緣的結果,證明修行之路走對了。家庭也會越來越和睦,事業也會越來越順心。
八、智慧增長了
信佛學佛後,如果能明辨善惡是非,說明你智慧增長了。就知道少說多做,智慧處理世間一切事物轉為修行道用,慈悲對待身邊的每個生命,知道有業障懺悔業障而不執著業障,知道有苦難而去分辨善惡不再去製造苦難的種子,現有的不順和惡果快樂面對智慧對待。而不是怨天尤人抱怨消極,增長智慧讓自我一切良性循環,依止善知識增長自我智慧和慈悲,從自我內心改變起,這就是真正的學佛。
九、時常念佛了
印光大師說多念佛多念阿彌陀佛就是多善根多福德,而且具足信願念佛是成佛的捷徑。念佛也是釋迦牟尼佛大力提倡的,因為靠自力修行成佛很難,首先開悟就很難,就算開悟後,還是「悟後起修」,開悟只是修行的開始。而念佛則不同,往生到西方淨土,開悟算是小事,起點都是阿惟越致菩薩,即八地菩薩才圓證的三不退「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的不退轉菩薩,而且一生成佛,廣渡眾生。解脫生死六道輪迴之苦,得到永恆,就是《心經》講的「不生不滅」,得究竟圓滿的大自在。
信佛後有以上9種變化,說明你修行之路走對了,一定要堅持下去。敬請常念:南無阿彌陀佛(ná mó ā mǐ tuó fó)或阿彌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