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度酒:水與酒精結合密度
這是一個故事,現代編的故事,誰編的沒考證:
曾經有一個經典的科學實驗:53.94ml的酒精加49.83ml的水,得到的混合物體積不是103.77ml,而是100ml。就如同這杯醬香酒,只有53度的時候 ,水分子與酒精分子才締合得最牢固。
故事編得不很嚴密,借用了混凝土的原理:1體積的石子+1體積的沙子+1體積的水泥+1體積的水≠4體積的混凝土。
小時候吃飯就懂這個道理,乾飯吃飽了,還能喝碗湯,我們叫「灌漿」。乾飯吃飽情況下,不能再吃進幹的,湯可以,是因為乾飯有空隙。
還有個著名的故事,那個聲稱給他個支點,就能把地球撬起來的阿基米德,地球倒沒撬起來,卻把皇帝出的難題給破解了。說是皇帝給他出個題,讓他檢測皇冠是不是十足黃金做的,前提是不能破壞皇冠。這可咋整?阿基米德想破了頭,憋不出招來,洗個澡再說吧。就在他坐進澡盆裡的那一刻,靈感來了。立馬跳出來,稱了皇冠重量,又稱出等量足金,分別放進盛滿水的盆裡。檢測結果出來了,皇冠溢出來的水比足金多,證明了皇冠的黃金不純,有摻假。
水與乙醇的結合,53度白酒和等容積的酒精或水,體積相差3.77%,是真的嗎?需要物理學和化學專家來解釋,美食領域表示懷疑,誰是乾飯誰是湯?看著都是乾飯都是湯。
不論對與不對,茅臺酒、汾酒以53度為最佳酒度數,說是喝著最舒服,對身體有利。五糧液卻是52度,然後醬香酒與清香酒都以53度為經典,濃香酒都是52度。但是,這個度數,都不是原度(原漿、基酒),不是釀造出來的自然度數。
1975年勾兌成功降度酒,打開了勾兌酒的潘多拉魔盒
但是這個酒度不斷受到質疑,白酒發展歷史沒有給予證據支持。我們在白酒度數上的改革,始於1975年,河南張弓酒廠成功加漿勾兌出38度糧食白酒,江蘇雙溝緊跟著成功勾兌出39度糧食白酒,然後由五糧液在全國範圍推開降度酒。
這裡有著時代的原因,白酒要上產量,糧食要節約。所以目標不是怎么喝著舒服適口,而是要怎麼節省糧食,還要多喝酒。有記載的從1950年代就開始這項研究,花了20年才成功。那時候的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就被派往五糧液酒廠,協同調酒師範玉平,用他的優選法指導勾兌。沒想到先被河南的張弓酒廠攻關,就這也讓華羅庚興奮不得了。待到五糧液降度成功後,立馬寫了一首詩,直接地替愛喝酒的李白、陶淵明惋惜,說你們那麼好(hào)喝酒,可惜生錯了時代,喝不到這麼好的降度酒,只能喝你們的原度老酒啊!
「名酒五糧液,優選味更醇。省糧五百擔,產量增五成。豪飲李太白,雅酌陶淵明。深恨生太早,只能享老春。」
1975年降度酒研製成功後,被拿到1979年第三屆全國評酒會,獲得好評,但沒入名酒。1984年第四屆,雙溝才入名酒行列。
1975年前都是原度酒
在此之前,所有酒水,白酒、黃酒、果酒、啤酒,都是原度酒,原度酒是核心標準。
單說酒度標準,低度酒(低於原度),原則上於1984年得到市場認可。就說前三次的全國評酒會,參評的還都是原度酒。張弓38度白酒送參第三屆評酒會,沒被評上名酒。選上的八大名酒:茅臺酒、汾酒、五糧液、劍南春、古井貢酒、洋河大麯、董酒 、瀘州老窖特曲,無一不是原度酒。
我們看1979年在大連舉辦的第三屆全國評酒會,評出的八大名酒的度數:
茅臺酒55度、董酒60度、瀘州老窖特曲60度、五糧液60度、劍南春50度和60度、汾酒60度、古井貢53度、洋河大麯55度、62度、64度。
明清時期加水降度:違法嚴懲
我國歷史上,酒的位置始終很重要。尤其是宋代收為國有後,對酒的生產和銷售,實行嚴格的政府管理。全國各級政府均設立酒務部門,專一管理釀酒、賣酒和酒稅徵收。這個行政體制,延續到1980年代,沒有發生根本性的變化。
元代引入的蒸餾酒成熟工藝,到清朝才全面普及,酒度成為蒸餾酒的核心標準,管理相當嚴格。在當時還沒有酒精生產條件下,白酒度數容不得造假。1935年出版一本書,《高粱酒》,對原酒加生水有準確描述。1950年代王文廣撰寫的《專賣事業教材》,記載有民國時期沿用的白酒度數標準,上世紀30年代的市場管理規定:
專賣機構批發酒度為六十二度,零售酒商售酒規定為六十度,不得減低度數,違者與私酒論。
這個規定裡的度數變化,也不是加水降度,而是儲存期間會有2度的自然降低。
從清代京城的二鍋頭生產工藝看,頭鍋度數高,口感不好,不要。尾鍋度數低,口感也不好,不要。只要二鍋酒,所以原度酒是燒酒的根本指標,加水即為違法,按走私罪論處。
市場還有原度酒嗎?
站在歷史的角度,看我們降度酒的初衷,為的是暫時緩解糧食緊張的權宜之計。10年後糧食生產上去了,國家也隨之放開了糧食市場,可以自由交易了。可是這時候的勾兌酒,猶如已經打開的潘多拉之心,收不住了。
核心是利益。1980年代,酒廠用糧食不受限制,產品自己定價,酒質沒有規範標準,也是自己說了算。再往後10年有了市場運營模式的根本變革,造酒的只造酒不賣酒,賣酒的只賣酒不造酒。渠道行業興起,促進了造酒的規模化。這樣一來,傳統的釀酒效率太低,滿足不了銷售渠道需求之萬一。於是,短平快的勾兌酒,酒精、香精、糖精和水,簡稱「三精一水」勾兌酒,瞬間覆蓋市場而一發不可收。
酒精酒自問世以來,飽受詬病,但是保證了市場對白酒的旺盛需求,所以罵歸罵,要喝只得買它。近幾年,消費者實在忍無可忍,開始去鄉村槽坊尋找糧食酒。市場很敏感,生產商們開始轉向,或者說變換手法造隱晦的勾兌酒。也就是固液法白酒,少量的糧食酒兌大量的酒精酒,貼上純釀造的標籤,或者純釀造酒用香精調味。總之,還是沒有原度酒,都是各種勾兌的酒。
原度酒好在哪裡?
算起來,人們喝勾兌酒(酒精酒、合成酒),已經40多年了。或者說,喝酒人的口味、口感被酒精酒製造商調教馴化40多年,兩代人的功夫,已經適應了合成酒。只有我這等有喝過原度酒經歷的老傢伙們,還沒有忘記原度酒的味道。如今喝到原度酒,一口就能喚回曾經的感覺,所以再也喝不進合成酒。可以這樣說,像我這等不入流的喝酒人,打開合成酒就能分辨出,添沒添香精、酒精。
原度酒才是酒,在我們幾千年的酒文化裡,沒說釀的酒還要加水兌料,就是低度的黃酒果酒,也必須是原漿原度,不得添加外來物。特別是吃的喝的東西,摻雜使假為歷朝歷代深惡痛絕,一律納入刑法管制。幾十年的合成酒經歷,同樣證明了酒是不可摻假的,還是原漿原度為好,喝著不出問題。我分享的哈尼包穀酒就是證明,雲南普洱深山裡的哈尼人,沿用原始的釀酒工藝,釀出的酒居然那麼純淨,沒有一個說不好的。剛看見有酒友留言,說是喝了心情愉悅,容易多喝。真的酒,好的酒本來該這樣,喝著舒服,喝了舒服,體現的是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