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沈雲松 田素雲
2019年,海鹽縣交通運輸局圍繞全縣中心工作,多措並舉、多管齊下,以「大交通」思維和力度,打好交通建設攻堅戰。
新建與提升並舉,打通縣域陸上交通脈絡
2019年,海鹽縣交通建設攻堅戰實施項目35個,完成投資22.34億元,完成率102.88%。其中武袁公路二期、濱海大道北段、核秦線改(擴)建工程主體等項目實現完工;六旗大道(杭浦高速海鹽互通改造及接線工程)等項目順利推進;G525海鹽段整治工程、升界橋重建工程等項目開工建設;六旗大道二期、G524、疏港公路、浙北高等級航道網貨櫃運輸通道建設工程等項目前期工作有序開展。
整治與改造結合,創建美麗經濟交通走廊
2019年,積極推進100總噸以上400總噸以下內河運輸船舶生活汙水櫃安裝和改造工作,加快港口船舶汙染物接收設施建設;杭平申線海鹽段「美麗經濟交通走廊」精品示範線完成全線綠化;提升水運生態環境質量,推進易揚塵內河碼頭生態環境提標和岸電樁建設。2019年,成功創建萬裡美麗經濟交通走廊達標縣。
深化互通互聯,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
2019年,加快推進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新開公交線路4條,優化公交線路12條,實現1公裡標準村村通公交全覆蓋;「守時公交」線路增加至12條;海鹽公交一卡通實現全國252個城市互聯互通。同時,深化接軌滬杭,2019年正式運行海鹽至上海浦東國際機場的客運班線,開通海鹽至高鐵嘉興南站的直達公交專線。
2020年開年,海鹽縣交通運輸局圍繞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防疫情、保春運、建工程、強內力,調動全系統之力,打好疫情交通阻擊戰、加快行業復工復產,搶時間奪進度,為完成全年既定任務目標打下紮實的基礎。
2020年,海鹽縣交通運輸局將按照縣委、縣政府決策部署,積極搶抓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交通強省」建設機遇,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實施改革措施,抓項目穩增長,抓改革促轉型,抓治理促提升,抓黨建促發展,為深度對接長三角一體化,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支撐和保障。
抓項目穩增長,構建接滬融杭連嘉的現代交通網絡
推進公路成網工程。加快在建公路進度,建成六旗大道一期(杭浦高速海鹽互通改造及接線工程)、G525海鹽段整治工程。加快項目前期工作,完成縣綜合交通運輸十四五規劃,年內開工「二縱二橫」,即G524秀洲王店至海寧海昌段、疏港公路秀洲至仙居公路海鹽通元至澉浦段(武袁公路至澉浦大道先行段)、六旗大道二期、鹽於公路改建工程等。
推進航道提升工程。積極破除「陸轉水」、「散改集」瓶頸,加快推進浙北高等級航道網貨櫃運輸通道建設工程,升界橋重建南幅通車;配合開展其餘7座橋梁前期工作,力爭年內開工。繼續完善幹支聯網,完成百尺大橋建設和杭平申線建設掃尾工作,啟動官堂線大麻涇橋段和嘉於線於城北橋段護岸修復工程。
推進鐵路突破工程。緊緊抓住加快融入長三角一體化首位戰略機遇期,加快通蘇嘉甬跨海鐵路(海鹽段)工程前期,力爭我縣鐵路儘早實現「零」的突破。
抓投入惠民生,助力城鄉一體融合發展
實施「四好農村路」建設。推進美麗經濟交通走廊創建, 加快公路交通和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助推村鎮打開經濟增長新空間,創建「四好農村路」示範鎮1個,完成美麗公路創建95公裡。提升公路服務能力,建成普通公路服務站4個。完善城鄉配送網絡。
實施公交優先戰略。優化提升公交線路,實現武袁大道、濱海大道公交線路覆蓋,開行三級公交線路3條和定製公交,同步做好配套充電樁建設。推動公交站場建設規劃落地,加快場站建設進程。提升出行體驗,及時完成新能源公交車報廢更新。提升公交便民服務水平,新增銀行閃付、手機公交APP實時查詢,實現城際公交多票制刷卡及行動支付,滿足乘客更多支付方式需求。
抓改革促轉型,匯聚行業發展動力
深化機關內部改革。加速「一隊三中心」有效運轉。在事業單位機構撤併、人員整合到崗到位的基礎上,整合精簡一隊三中心的後勤、人事、計財科室,形成「力量向業務部門傾斜、人員向一線集中」的管理機制。
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推進縣交投集團實體化、市場化改革,加快成為適應市場的法人實體和競爭主體。明確主業,抓好工程管理、資金籌措和風險控制,做精重點交通基礎設施工程。
深化公共運輸改革。深化鴻遠公司體制改革,延伸公共服務均等化。
深化監管模式改革。以深化「放管服」改革為重點,推進「最多跑一次」向交通公共服務領域延伸。加快信息整合,實現監控一系統(交通綜合監控系統)、服務一窗口(政務服務中心交通窗口),指揮一中心(交通綜合執法指揮中心)。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加強對客運、物流、汽車銷售維修、駕培、碼頭等市場發展的扶持,加大「小升規」培育,做強交通服務產業。
抓治理促提升,打造高質量營商環境
嚴守安全治理底線。重點圍繞「兩客一危」、水路運輸、交通工程建設、超載超限等領域開展風險隱患排查和專項整治,做好災害天氣應急處置工作。明確生態治理紅線。加強內河船舶汙染防治,做好船舶油汙水接收船(站)運營監督管理。加大沿海碼頭生態環境整治力度,開展內河碼頭整治回頭看行動。加強運輸結構調整,及時淘汰老舊營運貨車。加大綠色能源應用,加強船舶排放控制區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