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為茶之母,器為茶之父。中國是茶葉的故鄉,是茶文化的發源地,更是茶具藝術的創製地。下面有小編來領著大家認識一下是哪七類。
陶土茶具:紫砂茶具是陶土茶具的代表,其外型簡練大方,色彩憨厚古雅的特色,外形有似竹結、蓮藕、松段和仿商周古銅器形狀的。《桃溪客語》說陽羨(即宜興)瓷壺自明季始盛,上者與金玉等價。可見其貴重!明文震享《長物志》記載:壺以砂者為上,蓋既不奪香,又無熟湯氣。早在北宋前期就已崛起,明代大為盛行。
紫砂壺和一般的陶器不一樣,其裡外都不足釉,選用當地的紫泥、紅泥、團山泥摶制焙燒而成。因為成陶火溫高,燒結密緻,胎質細膩。既不滲漏,又有肉眼看不見的氣孔,經久運用。還能汲附茶汁,蘊蓄茶味。且傳熱不快,不致棘手,若熱天盛茶,不易酸餿。蘇軾詩云:「銀瓶瀉油浮蟻酒,紫碗莆粟盤龍茶」。
瓷器茶具:中國茶具最早以陶器為主。瓷器發明之後,陶質茶具就逐步為瓷器茶具所替代。瓷器茶具又可分為白瓷茶具、青瓷茶具和黑瓷茶具等。 到元代,景德鎮的青花瓷聞名於世,並遠銷國外。 其坯質細密通明,上釉、成陶火度高,無吸水性,音清而韻長等特色。因色澤皎白,能反映出茶湯色澤,傳熱、保溫功能適中,加之色彩繽紛,外型各異,可謂喝茶器皿中之珍品。早在唐時,河北邢窯出產的白瓷用具已「全國無貴賤通用之」。
唐朝白居易還作詩盛讚四川大邑出產的白瓷茶碗。元代,江西景德鎮白瓷茶具已遠銷國外。如今,白瓷茶具更是煥然一新。這種白釉茶具,合適衝泡各類茶葉。 白瓷茶具外型精巧,裝修高雅,其外壁多繪有山川河流,四季花草,飛禽走獸,人物故事,或綴以名人書法,又頗具藝術賞識價值,所以,運用最為遍及。
玻璃茶具:玻璃,古人稱之為流璃或琉璃,實是一種有色半通明的礦物質。用這種資料製成的茶具,能給人以色澤豔麗,光彩照人之感。中國的琉璃製造技能儘管起步較早,但直到唐代,跟著中外文明交流的增多,西方琉璃器的不斷傳入,中國才開端燒制琉璃茶具。陝西扶風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由唐僖宗供奉的素麵圈足淡黃色琉璃茶盞和玻璃茶具素麵淡黃色琉璃茶託,是地道的中國琉璃茶具,儘管外型初始,裝修儉樸,質地顯混,通明度低,但卻標明中國的琉璃茶具唐代現已起步,在其時可謂寶貴之物。
玻璃質地通明,光澤耀眼,外形可塑性大,形態萬千,用處廣泛。玻璃杯泡茶,茶湯的豔麗色澤,茶葉的細嫩柔軟,茶葉在整個衝泡進程中的上下穿動,葉片的逐步舒展等,能夠一目了然,可說是一種動態的藝術賞識。格外是衝泡各類名茶,茶具晶瑩剔透,杯中輕霧縹緲,弄清碧綠,芽葉朵朵,婀娜多姿,觀之心曠神怡,別有風趣。並且玻璃杯價廉物美,深受廣闊消費者的期待。玻璃用具的缺陷是容易破碎,比陶瓷棘手。
金屬茶具:自秦漢至六朝,茶葉作為飲料已漸成風氣,茶具也逐步從與其他飲具共用中分離出來。大概到南北朝時,中國呈現了包含喝茶器皿在內的金銀用具。到隋唐時,金銀用具的製造到達頂峰。本世紀80年代中期,陝西扶風法門寺出土的一套由唐僖宗供奉的鎏金茶具,可謂是金屬茶具中罕見的稀世珍寶。
這是由於金屬貯茶用具的密閉性要比紙、竹、木、瓷、陶等好,具有較好的防潮、避光性能,這樣更有利於散茶的保藏。因而,用錫製造的貯茶用具,至今仍流行於世。錫罐多製成小口長頸,蓋為筒狀,對比密封,因而對防潮、防氧化、防光、防異味都有較好的作用。唐代時皇宮飲用顧渚茶,金沙泉,便以銀瓶盛水,直送長安,首要因其不易破碎,但單造價較貴重,通常老百姓無法運用。
竹木茶具:竹編茶具由內胎和外套構成,內胎多為陶瓷類喝茶用具,外套用精選慈竹,經劈、啟、揉、勻等多道工序,製成粗細如髮的柔軟竹絲,經烤色、染色,再按茶具內胎形狀、大小織造嵌合,使之成為全體如一的茶具。這種茶具,不光顏色調和,美觀大方,而且能維護內胎,削減損壞;泡茶後不易棘手,並富含藝術賞識價值。因而,多數人置辦竹編茶具,不在其用,而重在鋪排和保藏。特別是作為藝術品的黃陽木罐和二黃竹片茶罐,既是一種奉送親朋的珍品,也有必定的實用價值。
琺瑯茶具:在很多的琺瑯茶具中,皎白、細膩、亮光,可與瓷器比美的仿瓷茶杯;飾有網眼或五顏六色加網眼,且層次清晰,有較強藝術感的網眼花茶杯;款式輕巧,造型獨特的鼓形茶杯和蝶形茶杯;能起保溫作用,且攜帶便利的保溫茶杯,以及可作放置茶壺、茶杯用的加彩琺瑯茶盤,遭到不少茶人的期待 琺瑯茶具以堅固耐用,圖案新鮮,輕便耐腐蝕而著稱。
它起源於古代埃及,琺瑯工藝傳入中國,大概是在元代。明代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中國創製了琺瑯鑲嵌工藝品景泰藍茶具,清代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5年)景泰藍從宮殿流向民間 八、 超薄型茶具 當前市場上取材於天然石材的石茶盤,五花八門,可謂多姿多彩,緣由於客戶已接受了它存在的特別優勢,是商機鼓勵商家盡力去開發更多商品。
茶友也不一定了解這七類的茶具,這七類的茶具是以材質區分的。大家有什麼不同的建議可以積極地給我留言,我這面會及時給大家回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