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明心學,在紅塵中修心離不開「事上磨練」

2020-12-21 騰訊網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後說出了八個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陽明認為聖人之道就是致良知,每個人都有本性具足的良知,只是我們的良知之心上布滿了私慾的灰塵,所以,在遇到的每一件事上正念頭,用與生俱來的本能的道德感和判斷力來判斷,不要因私慾想法所阻撓就是致良知。

人心如鏡,我們一直拿著這個鏡子在努力的照別人,可每次照的效果都不太好,後面才發現這個鏡子上面已經布滿了灰塵,我們要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這個灰塵就是我們的私心雜念,惡念,我們要時時去惡存善。

每個人都有本性的良知,也就是惻隱之心,比如看見小孩掉河裡了,無論是任何人第一念頭就是救助,如果你思考一下,要不要救啊,救了對我有啥好處啊,這就是我們第二念頭的私心出現了。我們看見美女的第一感覺也是美好的欣賞之心,這是我們本性的良知,如果在心生個邪念就會起了色心,可能會心懷不軌。

當一個人面對一件事時考慮自身利害毀譽,得失之心,就會瞻前顧後,前思後想,良知之心沒辦法發揮出來,會做出很多錯誤的選擇。

我們有良知之心,也有邪惡之心,選擇良知之心的過程就是為善去惡,就是儒家所講的格物,也是我們修心的過程。

這種良知之心不是我們想發揮就能發揮出來的,我們需要在具體的事情上不斷的磨鍊,修心最好的載體就是不斷的在事上磨練。我們什麼都不做的時候心會靜下來,會感覺沒有半點私慾出現,有人認為這就是致良知。

這種不在事上磨練的修心方法是經不住考驗的,平時我們沒遇見事的時候,也很安靜,很有責任心,很正直,很有勇氣,可一遇見事就不一樣了,面對突如其來的困境你就會發慌,急躁,膽怯而失去理智。

當一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心慌意亂,一看見財物的時候就禁不住誘惑,一有機會就會追名逐利,有句話說得好,狗不見骨頭是好狗,一旦見了就變成瘋狗。

讀歷史、看電視時我們很多人很痛恨貪官,痛恨飛揚跋扈,為所欲為的人,恨這些人的同時我們心裡還會想:「如果我有錢有地位了絕對不幹這種壞事,」可是當你有錢有勢的時候你說不定比他們還壞,之前你想幹壞事也沒有幹壞事的能力和條件,當條件具備的時候,內心的惡就會出來搗亂,所以,一個人光學知識,不應用,不反省,不在具體的事上磨練克服,平時還好,一遇到事就會出現問題。

所以這顆明鏡般的良知之心需要不斷的在事上磨鍊,也就是說修心的關鍵就是在紅塵中磨練。

儒家認為,工作情鏡是標榜進取精神的最好修行之地,修行無體,以工作為體,以生活為體,離開了工作生活,修行也就毫無意義。比如面對不義之財,在這件事上練習不受誘惑之心;面對一份責任,練就你的擔當之心;面對壓力,練習知難而進、勇往直前的心;面對困境練習克服恐懼的心。

所以「事上練」是擦亮自己內心最好的方法,練的多了我們的心就修好了,正如孟子所講:會修得一身浩然正氣。

相關焦點

  • 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學問,內部修心,外部做事,內外兼修。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到了高級狀態時,知行合一就不分內外了。本文談一下總體的學習方法,不進入具體內容。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也就是我們一開始講的心學的修行的第二個方面——做事。以上,我們講的更多的是修心的層面,但修心的目的是什麼?不要為修心而修心,修心的目的是為了把人生的事辦明白。
  • 王陽明:心能誠意,事上磨練,要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1908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中正曾在日記裡面說:「不論是在火車上、電車上還是在輪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時候,總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讀完之後,就閉目靜坐,思索精義」。國學大師錢穆曾說: 陽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於誠意,亦曰謹獨,亦曰立志,其實皆求能「誠意」耳。
  • 王陽明心學:事上磨練的人才有長進,遇事則亂的人是沒有前途的
    王陽明是我國古代心學的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大行其道的時代,提出了別具一格的「陽明心學」。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格物致知」。王陽明的學說簡潔而有力,如「知而不行,行而不堅」的人,是不能成事的,知行合一雖然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難啊。可以說讀懂了陽明心學,能讓人受益無窮。
  •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事上練,才能站得穩
    這就是王陽明「事上練」的最精準表述,王陽明的意思是,人必須要去事情上磨練自己,才能站得穩。在這裡,我們不僅要問一個問題:憑什麼說,人只有去事上磨練自己,才能站得穩?事上練,簡單的三個字,它可不是王陽明隨口說出來的。
  • 王陽明:心學四道坎,終歸事上練
    文:度陰山前言心學四關坎:雜、昏、惺、性,但真正的坎卻是事上磨練。【5】陽明心學在靜坐上有和禪宗相似之處,事實上,禪宗誕生後,所有的新儒家修行者,都借鑑了禪宗的靜坐方式,那就是:(1)雜、(2)昏、(3)惺、(4)性:初學時,百念紛然雜興,雖十年塵土之事,一時皆入心內,此之謂雜;思慮既多,莫或主宰,則一向昏了,此之謂昏;昏聵既久,稍稍漸知其非,與一一磨去
  • 佛教:紅塵修心,亦是修行
    人生就是一場漫長的修行,你我途徑紅塵之間,經歷事實坎坷,修煉身心,修行亦是修心,最好的修行道場就是紅塵之中,讓自己的心在紅塵之中不受染汙,不生塵埃,才可以不受憂患!世事滄桑,如蒹葭。人在世間,總有一些事,不想言說、總有一些事,安暖人心。歲月,花開花落,人,且行且惜。走在塵世間,懷著一顆感恩的心去經歷,帶著慈悲心去接受眼前的一切;人生何其長,一路上你會有開心,悲傷,好運和坎坷崎嶇,所有的榮譽和磨難也都是生命的必須,所有的一切都是經歷也都是對你生命的磨練,有些事經歷過終究還是要學會忘記,有的人相遇過兜兜轉轉還是會錯過,生而為人註定是逃不掉紅塵的枷鎖。
  • 學習陽明心學,如何在心上用功?
    陽明先生龍場悟道後,經歷了眾多磨難坎坷,最終立德立功立言,以自己的親身體證,告訴門人良知之外更無知,致知之外更無學,某於良知之說,從百死千難中得來,非是容易見得到此。心上用功,不是在文字上用功言語道斷,陽明心學本無關文字。文字只是讓我們理解的手段和工具,陽明先生說心學何其簡易,不是繁文縟節,不是賣弄文字,不是糾結與知識。
  • 打造心學聖地 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永久落戶浙江紹興
    圖為:中共紹興市委書記馬衛光在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閉幕論壇上致辭 範宇斌 攝中新網紹興6月18日電(方堃 範宇斌)18日,「喚醒良知 此心光明」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閉幕論壇在浙江紹興舉行。
  • 致良知學習筆記|事上磨練,良知之泉生生不息
    爾既有官司之事,便從官司的事上為學,才是真格物。如問一詞訟,不可因其應對無狀,起個怒心;不可因他言語圓轉,生個喜心;不可惡其囑託,加意治之;不可因其請求,屈意從之;不可因自己事務煩冗,隨意苟且斷之;不可因旁人譖毀羅織,隨人意思處之。這許多意思皆私,只爾自知,須精細省察克治,惟恐此心有一毫偏倚,枉人是非,這便是格物致知。簿書訟獄之間,無非實學;若離了事物為學,卻是著空。」
  •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練,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生在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憂喜參半的,都會有過那麼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人生在世,不經過磨練就沒有擔當。
  • 觀心、修心、正心:再看《心文化與儒釋道》
    文化離不開人,心文化的主導是人。人的成長路徑和心文化息息相關,人的成長路徑分為業力模式、覺醒模式、涵養模式。《論語》開篇講到:「學而時習之」,學是指學智慧、學大道,習是指踐行、實踐,涵養模式就是在生命的時時刻刻都在「學」「習」,並得到了樂趣。世界上的事物是非常複雜的,可以複雜到無限;也可以是非常簡單的,可以歸結為一個字——心。
  • 王陽明:真正的修行,是在事上煉
    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王陽明笑了笑,就繞著和尚走了幾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後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準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
  • 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永久落戶紹興-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紹興6月19日電(通訊員周能兵 記者嚴紅楓)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論壇18日在浙江紹興結束,來自海內外的千餘名陽明研究專家、學者齊聚,對陽明心學進行了深刻闡述。論壇上,還舉行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永久會址授牌儀式,這意味著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永久落戶紹興。
  • 陽明心學結合紹興菜,或將成紹興又一大飲食文化
    紹興市社科院副院長李建興說,三四年前,在大眾認知裡,紹興菜上不了臺面,而現在,紹興菜在全國地方菜系中,都有一席之位,究其原因,就是紹興餐飲人開始深挖紹興文化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紹興菜有越地文化加持,必將加快國際化進程。
  • 我的儒家文化學思歷程:從陽明心學到心學心理學⊙張辰
    我的儒家文化學思歷程:從陽明心學到心學心理學——山西書院聯盟線上微課發言稿文 | 張辰(山西晉城知行書院山長)山西書院聯盟的各位同仁,各位朋友,大家好!為了探究清楚王陽明如何能死得如此康莊坦然,我開始了研習陽明心學的歷程。通過學習陽明心學才知道,儒家的學問原來不是吃人的禮教,而是非常活潑靈動的學問。但是,因為既有的成長環境,形成了很多刻板的認知與偏見,以至於在心學的學習過程中,累積出了越來越多的問題,我只能通過QQ、論壇開始四處求教,當時網絡上已經有很多知名的大師。
  • 從「陽明心學」理論入手,淺談其對明代思想文化藝術的影響
    王陽明,名王守仁,字伯安,生於明朝中期,中國的儒學文化大師,他創立的心學,即"陽明心學",對明代乃至後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堪稱中華文化的精華,是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所以學者界稱他為"陽明先生"。那麼,他的"陽明心學",到底是什麼樣呢?又對當時的明朝思想文化有著什麼樣的影響呢?
  • 王陽明心學:為何人生一事無成?只因太過浮躁,心定,則萬事可成
    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哲學家王陽明在他臨終時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心光明了,世界好像都可以一同點亮,此後的幾百年間,王陽明和心學理論真的點亮了很多人的內心世界。現代社會中,很多人越來越焦慮、迷惘、缺乏安全感。人的一生,放下一切,便是對的嗎?
  • 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閉幕論壇開啟 嘉賓陸續報到
    2018-06-17 12:03 | 浙江新聞客戶端 | 記者 孫良 幹婧 陶東燁 王嘯天6月17日,第二屆中國陽明心學高峰論壇紹興閉幕論壇正式開啟,上午,與會嘉賓陸續報到。寧波市王陽明文化研究促進會副會長華建新:非常榮幸受到邀請,紹興人文底蘊深厚,近幾年陽明文化研究勢頭旺盛,作為陽明文化的研究學者,我對此次論壇抱有很大期望,希望論壇的舉辦,可以深入推進陽明文化研究,開創新的成果,推動陽明文化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