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心學:事上磨練的人才有長進,遇事則亂的人是沒有前途的

2020-12-21 鑑讀國學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自號陽明子,所以被人稱之為王陽明。王陽明是我國古代心學的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大行其道的時代,提出了別具一格的「陽明心學」。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格物致知」。

王陽明的學說簡潔而有力,如「知而不行,行而不堅」的人,是不能成事的,知行合一雖然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難啊。可以說讀懂了陽明心學,能讓人受益無窮。

(一)、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解讀】:人只有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磨練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夠得以立足,才能保持在不管是什麼樣的風浪,什麼樣的困難下,都能有平穩的心境。而王陽明闡述的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其實就是人生修行的過程了。

如果一個人的「心」不能靜,而是躁動不安的話,是不會做出什麼成績來的。要是想要把事情做好,就必須沉住自己的性子,磨練自己的心性,沒有人是能夠隨隨便便成功的。

(二)、得失之心不必太重,以平常心看待即可。

【註解】:凡處得有善有未善,及有困頓失次之患者,皆是牽於毀譽得喪,不能實致其良知耳。

如果一個人得失之心過於沉重,只想要得到好的結果,而不願意去接受事物不好的一面,就會讓我們焦慮,讓我們束手束腳的。但是凡事其實都有利弊,有舍才能有的,要是想著不付出代價就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說實話,沒有這麼好的事情。

鑑讀國學,用智慧解析國學經典,傳承中華優秀文化精髓。

相關焦點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主要社會兼職有吉林省易經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吉林省孔子學會副會長、吉林省國學研究會副會長。已發表學術論文90餘篇,出版專著30餘部。正在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朝鮮半島古代史研究」。《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最後我們介紹一下心學的第四大理念:事上磨練。
  • 王陽明:心能誠意,事上磨練,要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1908年,在日本留學的蔣中正曾在日記裡面說:「不論是在火車上、電車上還是在輪渡上,凡是在旅行的時候,總能看到許多日本人在閱讀王陽明的《傳習錄》。讀完之後,就閉目靜坐,思索精義」。國學大師錢穆曾說: 陽明言工夫,要在事上磨,而主於誠意,亦曰謹獨,亦曰立志,其實皆求能「誠意」耳。
  • 王陽明:心學四道坎,終歸事上練
    文:度陰山前言心學四關坎:雜、昏、惺、性,但真正的坎卻是事上磨練。楊思元有股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毅力,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後,終於達到了之前幾個人沒有達到的第四境:消除了全部私念,他看到了人之為人的本性。王陽明說,這是第四道坎。
  • 學習陽明心學就是兩件事:修心和事上磨練(其實也是一件事)
    始終有一種溫暖,照耀在我們前行的路上,那就是智慧的光芒。@王陽明心學智慧陽明心學是實踐的學問,內部修心,外部做事,內外兼修。初學陽明心學,可以也分內外兩步:內部學習理論和方法,外部事上磨練。學習陽明心學知識首先得知道王陽明這個人,了解整個陽明心學的知識體系,在知識層面徹底理解和消化,然後才能談得上應用。如果把陽明心學比喻成一棵葡萄樹,那心即理、知行合一和致良知就是它的3個主藤蔓。
  • 王陽明:知行合一,遇事不怕事,正好事上練!
    孟子認為,人人有良知良能,這個良知良能就像是我們的四肢一樣,先天地存在我們的內心。有了「心即理,心外無物」,在這個基礎上,產生了知行合一的思想發展。王陽明的知行合一,有一個重要的口訣,叫做事上練。碰到事,不怕事,正好可以事上練,一顆心正好可以在事上去磨練。
  •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練,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生在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憂喜參半的,都會有過那麼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人生在世,不經過磨練就沒有擔當。
  • 度陰山講陽明心學:事上練,才能站得穩
    這就是王陽明「事上練」的最精準表述,王陽明的意思是,人必須要去事情上磨練自己,才能站得穩。在這裡,我們不僅要問一個問題:憑什麼說,人只有去事上磨練自己,才能站得穩?事上練,簡單的三個字,它可不是王陽明隨口說出來的。
  • 王陽明:做事是人生最靠譜的修煉,人須事上磨,說盡人生智慧
    王陽明是明代心學集大成者,明代心學發展的基本歷程,可以歸結為:陳獻章開啟,湛若水完善,王陽明集大成。王陽明學不僅是身心修行的法寶,更是解決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的確,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無事時能保持內心平靜,一旦遇到問題就內心慌亂。王陽明認為,歷事才能練心,在事上磨練,內心才會擁有強大力量,個人才能真正成長。這一觀點可謂意味深長。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在世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憂喜參半的,即便是聖賢也不例外。王陽明當年貶謫龍場,條件最艱苦時,甚至只能在山洞中安身,靠野菜充飢。即便如此不利的處境,他也沒有消沉,堅持用樂觀的心態面對遭遇,還親手為自己設計搭建了 「何陋軒」和 「玩易窩」。所以,龍場不但沒有變成一個消沉之地,反倒成了王陽明靜心開悟,立地成聖的聖地。
  • 王陽明:人須在事上磨練,熬得住方成大器 | 哈工創投都丹分享
    但現在有些人提起他的知行合一、他的致良知,往往草率看過,以為不過是些正確的廢話。這些現在人看起來很尋常的道理,卻是當年的王陽明從自己一生的百死千難中悟得的。他的學生曾向他請教屢次軍事勝利有何秘訣,他說常人的智商相去不多,他只是能不動心而已。
  • 王陽明:人生分「五度」,大多數人停在了第二,你到了第幾度?
    縱觀王陽明一生的經歷,我們會發現擁有大智慧的人生離不開五「度」:辦事有力度,說話要適度,胸懷有寬度,眼界有高度,讀書有厚度。一、辦事有力度所謂「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王陽明認為辦好事也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回想我們過往的經歷,有多少事情我們是完完全投入進去,認真細心地把它辦好的呢?大多都是避重就輕,敷衍了事。這種敷衍的態度對我們的人生可算是百害而無一利。
  • 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王陽明說,自己和寧王朱宸濠對戰時處於劣勢,他向身邊的人發布準備火攻的命令,那人無動於衷,他說了四次,那人才從茫然中回過神來。這種人就是平時學問不到位,一臨事,就慌亂失措。當然,王陽明不認為只有靜坐、靜修才能養不動心。王陽明所說的定是人間的大定、大清淨。他說: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王陽明的心學是什麼?為何能給人強大力量?一文秒懂心學!
    同時,王陽明的心學,也成為中華民族對外文化輸出的一個重要的產品,他的心學思想,在世界上廣為流傳影響深遠。王陽明的思想精髓是心學,他的思想其實來源於儒家的亞聖孟子的思想。孟子認為,人人有良知良能,這個良知良能就像是我們的四肢一樣,先天地存在我們的內心。
  • 王陽明:世態炎涼,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這個意思是說,克制省察的功夫只靠一味靜心修養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具體事情來實現克制之功,從而達到,靜時心能定,動時心也能定的境界。傳習錄中有一則小故事,專門來闡釋事上磨練的重要性。
  • 王陽明提醒:情緒不好總生氣?是你意不定,心不正,智慧不夠
    王陽明正是通過自身的智慧,在逆境中保持了快樂的心境,才使得他能在毒瘴之地生存下來,並且他修身治學,德業兼進,最終在龍場悟道,創立了心學。1、不要總是去指責他人,這會讓你退步王陽明:「學須反己。若徒責人,只見得人不是,不見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見自己有許多未盡處,奚暇責人?」
  • 用王陽明心學,來練習書法,事半功倍,別有洞天
    明代大書畫家徐渭說過: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 。作為心學的愛好者,特別喜歡心學所倡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看似簡單七個字,夠琢磨一輩子!尤其是讀了陳來老師所著《有無止境》一書後,對心學重新的認識。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王陽明是把心學運用書法練習上,事半功倍,別有洞天!靠苦練,止得字形,字匠也聖人學書法,開始的時候,和我等普通人,沒啥兩樣,苦練!
  • 王陽明的人生大智慧,就這2個詞5個字
    「誠意」和「事上磨」這兩個詞五個字體現了王陽明的人生大智慧。陽明心學的關鍵詞很多,諸如慎獨、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根本上說的其實都是誠意。所以修習陽明心學,要抓住兩大關鍵詞——心能誠意,事上磨練。修心做事兩不誤,出世入世能兼得,這正是王陽明人生智慧的精髓所在。
  • 王陽明:真正的修行,是在事上煉
    王陽明在一座寺廟中看到一個枯坐的和尚,據說已不視不言靜坐三年。王陽明笑了笑,就繞著和尚走了幾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後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準了和尚,冷不防地大喝一聲:「這和尚終日口巴巴說什麼!終日眼睜睜看什麼!」
  • 陽明心學,在紅塵中修心離不開「事上磨練」
    王陽明在龍場悟道後說出了八個字:「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王陽明認為聖人之道就是致良知,每個人都有本性具足的良知,只是我們的良知之心上布滿了私慾的灰塵,所以,在遇到的每一件事上正念頭,用與生俱來的本能的道德感和判斷力來判斷,不要因私慾想法所阻撓就是致良知。
  • 王陽明之如何在工作中修行:即事而真
    陽明先生一向強調事上用功,為學修行不是遠離事務,而是立足當下,即事而修。他說:「人須在事上磨鍊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即事而真有一位下屬官員,長期聽王陽明先生的講學,他說道:「先生講說的的確精彩,只是文件、案件極其繁重,沒有時間去做學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