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人須在事上磨練,熬得住方成大器 | 哈工創投都丹分享

2020-12-21 哈工創投

王陽明,是一個傳奇。

他是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各家學問。

王陽明從少年時起,就顯得非同尋常,立志要做個聖賢。不久卻因嘗試宋儒格物之法,格竹七日病倒,感嘆做不得聖賢。此後他流連騎射、文章、佛老,在仕途上也是險象環生,因觸怒當權宦官劉瑾,被貶至貴州龍場,途中幾次遭人追殺。遊走在生死邊緣之際,他自製石棺告誡自己超脫榮辱,最終因此悟道。晚年時平亂除匪,更是每每臨時帶著老弱病殘之兵上陣,卻都能夠化險為夷。

王陽明的一生既沉溺,又灑脫,既有熱烈的追求,又有強固的抵抗。豐富的人生經歷造就了他豐富的內心和思想。

但現在有些人提起他的知行合一、他的致良知,往往草率看過,以為不過是些正確的廢話。

這些現在人看起來很尋常的道理,卻是當年的王陽明從自己一生的百死千難中悟得的。他的學生曾向他請教屢次軍事勝利有何秘訣,他說常人的智商相去不多,他只是能不動心而已。因此當平叛寧王后遭猜忌,他卻不掛於心,只道「我今才做得個狂者的胸次,使天下之人都說我行不掩言也罷。」

磨:如切似磋,乃以器成

王陽明有個比喻,即以黃金比人,凡人雖無聖人斤兩,成色上卻能夠與之無異。

因此從心上功夫來說,就是要時時「良心發現」,做到存心養性。

然而與佛老不同之處在於,王陽明強調的舉起而非放下,不是歸於心靈的靜寂便罷,而是要到事上去練,是知行合一。「鏗然舍瑟春風裡,點也雖狂得我情」,這種灑落情懷,這種生命體驗非入世不可。

所以我們看到的王陽明雖然是一介文人,不是武將出身,卻能用兵如神,屢建奇功。

其中一個原因是王陽明從來不是一個單純的「讀書人」,早年騎馬射箭遊塞外,二十六歲時苦讀兵法,用果核排列成陣形進行演練,被人笑為是趙括「紙上談兵」。

因此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

人只有在磨練中才能成器,只有在逆境中才能成熟,這就是在事上磨練的含義,也就是要培養活智慧,而不做死學問。

事上磨練,通俗地說,就是要參與社會實踐,在紛繁複雜的具體事務中鍛鍊自己的心理素質,做到動靜皆定。

以此沉著冷靜,正確應對,最後就進入「不動心」的境界。

王陽明說:「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滿口都是聖賢話語,卻不去實踐,這不是真正的「知」,同樣熟讀經典,不通實務,百無一用的書生,就算品德高尚,也不是真正的「知」。

熬:煎之熬之,適以味濃

在世上繁雜的事務中磨練,人的內心難免會有煎熬的感受,這個過程的長短因人而異。

身處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機,苦熬撐得起;適逢險阻,苦熬能過關。

人生,進退是常事,大多數時候,熬得住,才能笑到最後。

閱遍世事的人都明白,許多事情,一眼是看不到頭的。一時春風得意,或一時折戟沉沙,都不會永遠算數。

「熬」的過程,也是一種修行的過程。修內心的寧靜,修處世的淡定。有磨練,才體現出成功的彌足珍貴。

熬的過程並不是坐以待斃,而是在超常的磨練中愈發強大,是不動聲色地蓄勢待發,是默默無聞之後的一鳴驚人。

在逆境中,愈挫愈勇,屢敗屢戰,不急不躁,只有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內心永遠不會被擊垮的人。

艱難困苦,正是對心性的最好磨礪。面對困難,只有不逃避,敞開心胸去深入體驗,一點一滴地培養自己的耐心和意志,才能使整個身心發生脫胎換骨的改變。

痛苦是一種能觸及靈魂和力量的情緒,沒有真正的體驗就無法看清它的本質,無法洞察它就無法真正放下,無法真正放下則掌控內心就是一句空話。

每一位有理想有追求的奮鬥者,一定會遇到這樣的時刻:覺得快熬不過去了,無法再堅持了。而這往往是黎明前的黑暗,時過境遷再回頭看,一切也就那樣熬過去了。只有主宰自我的力量,才是能與自己相伴一生的核心競爭力。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經歷磨練,人生才是一場完整的修行
    王陽明曾經說過:「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人生在世,每個人的生活都是憂喜參半的,都會有過那麼一段非常難熬的日子。王陽明一再告誡弟子,人生在世,不經過磨練就沒有擔當。
  • 審讀觀點 |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王守仁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要造詣心學功夫,「事上磨」是首要,根柢則在「誠意」。陽明心學的關頭詞良多,諸如慎獨、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根柢上說的其實都是誠意。所以修習陽明心學,要捉住兩大關頭詞——心能誠意,事上考驗。
  • 王陽明心學:事上磨練的人才有長進,遇事則亂的人是沒有前途的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自號陽明子,所以被人稱之為王陽明。王陽明是我國古代心學的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大行其道的時代,提出了別具一格的「陽明心學」。而其中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就是「格物致知」。王陽明的學說簡潔而有力,如「知而不行,行而不堅」的人,是不能成事的,知行合一雖然說起來簡單,但是做起來難啊。可以說讀懂了陽明心學,能讓人受益無窮。(一)、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王陽明:磨是世上最好的修行,熬是人生最濃的滋味
    在世上,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憂喜參半的,即便是聖賢也不例外。王陽明當年貶謫龍場,條件最艱苦時,甚至只能在山洞中安身,靠野菜充飢。即便如此不利的處境,他也沒有消沉,堅持用樂觀的心態面對遭遇,還親手為自己設計搭建了 「何陋軒」和 「玩易窩」。所以,龍場不但沒有變成一個消沉之地,反倒成了王陽明靜心開悟,立地成聖的聖地。
  • 王陽明:心能誠意,事上磨練,要做到事上磨,根本還是在「誠意」
    細細理解一下其實說的都是誠意。 想要明白陽明心學,要先理解這兩個關鍵詞——心能誠意,事上磨練。修心做事兩不誤,出世入世能兼得,這才是王陽明心學智慧的精髓所在。王陽明說:「 惟天下之大誠,能立天下之大本。」
  • 人須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是對心性最好磨礪
    人生中會遇到很多的艱難困苦,越是在這種時候越能體現人的心性修養。行走在紅塵裡,每個人都會遇見暴風驟雨和詩情畫意。普通人就是哭嚎哀鳴,而真正有修養的人能淡定自若,泰然處之。
  • 王陽明:做事是人生最靠譜的修煉,人須事上磨,說盡人生智慧
    《傳習錄》記載了明代大儒王陽明與弟子的這樣一段對話。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的確,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無事時能保持內心平靜,一旦遇到問題就內心慌亂。
  • 王陽明:世態炎涼,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讓自己變得更優秀
    王陽明說:"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這個意思是說,克制省察的功夫只靠一味靜心修養是不夠的,必須通過具體事情來實現克制之功,從而達到,靜時心能定,動時心也能定的境界。傳習錄中有一則小故事,專門來闡釋事上磨練的重要性。
  • 【清風文苑】勤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勤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平日裡缺少「事上磨」的歷練,關鍵時刻自然沒有「立得住」的本領。歷史和現實證明,對於黨員幹部尤其是領導幹部,能力、定力不是與生俱來,不可能憑空而至,也不會隨著黨齡的增長和職務的提升而自然提高,而需要勤在「事上磨」的「日日行」和「常常做」。   《傳習錄》記載了明代大儒王陽明和弟子的一段對話。弟子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功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能力是次要的,做好這2個字,才是關鍵!
    曾國藩曾經說過,凡人做一事,便須全副精神關注在此一事,總結起來就是這四個字——專心致志!王陽明曾說:「今人於吃飯時,雖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寧,只緣此心忙慣了,所以收攝不住。」意思是說,現在有些人吃飯時,即便沒什麼事,也會在考慮問題,這樣的心經常會忙亂而不安定,一旦收攝不住心,便會經常起妄念。
  • 《陽明心學·實踐的哲學》第23講:陽明心學第四大理念之事上磨練
    修心要追求事上磨練,所以王陽明講:人需在事上磨練,做功此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修行的核心,或者說修行的載體,是人生的事。你反思,反思什麼?憑空反思情慾念嗎?我現在上趟廁所在這兒蹲一會,我反思一下我來這的情慾念是什麼,你這是生理正常反應,這時候哪有情慾念啊!
  • 王陽明:男人慾成大器,一定要看這12字真言,受益匪淺!
    王陽明說:「男人想要有作為,第一步就是要修心」,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提出「中庸之道」與王陽明的心學在本質上也是不謀而合的。做事要中和,用聰慧的頭腦獲取最大化的利益是正確的。3、良知:知行合一,知良知才知好壞世間皆有好壞,美好的事情大家都想要靠近,醜惡的事情都想要遠離,這就是人最初的善惡觀。保持一顆簡單的心,才會給人巨大的堅定力量。
  • 真正成大器的人,都熬過人生的苦
    「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誰的人生沒坎坷,誰的人生沒痛苦,誰的人生沒苦難,人生再累也要扛住,人生再苦也要忍受,人生再難也要堅持。真正厲害的人,都是熬出來的。每一次與苦難相搏鬥,都是一次成長。
  • 評論:勤在「事上磨」,才能「立得住」
    內容提要:《傳習錄》記載了明代大儒王陽明和弟子的一段對話。弟子問:「正常情況下,往往能保持良好狀態,為人處世合乎規範、井井有條,可一旦面對突發問題就容易手忙腳亂、手足無措,怎麼辦呢?」王陽明給出方法:「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
  • 王陽明:人生分「五度」,大多數人停在了第二,你到了第幾度?
    縱觀王陽明一生的經歷,我們會發現擁有大智慧的人生離不開五「度」:辦事有力度,說話要適度,胸懷有寬度,眼界有高度,讀書有厚度。一、辦事有力度所謂「人須在事上磨練,做功夫,乃有益。王陽明認為辦好事也是對人生的一種磨練,回想我們過往的經歷,有多少事情我們是完完全投入進去,認真細心地把它辦好的呢?大多都是避重就輕,敷衍了事。這種敷衍的態度對我們的人生可算是百害而無一利。
  • 【天平先鋒】勤在事上磨 方能立得住
    【天平先鋒】勤在事上磨 方能立得住 2020-09-29 12:4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陽明:心學四道坎,終歸事上練
    文:度陰山前言心學四關坎:雜、昏、惺、性,但真正的坎卻是事上磨練。【1】王堯卿向王陽明學習,王陽明要其靜坐。王堯卿問,靜坐時我該想什麼?王陽明告訴他,什麼都別想。王堯卿於是靜坐,許久,從前往事湧上心頭,雜念如黃河水滔滔不絕,一個時辰後,王堯卿坐不住了,他站起來說,根本無法做到什麼都不想啊。
  • 王陽明:人須事上磨,方能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
    王陽明說過,「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講究的是每一個人必須經歷很多事情,在遇到事情變化的時候判斷決策,做出努力,堅持一條正確的路才能夠立於不敗之地,才能夠不因事物的靜止或者變化而驚慌。
  • 王陽明的人生大智慧,就這2個詞5個字
    「誠意」和「事上磨」這兩個詞五個字體現了王陽明的人生大智慧。陽明心學的關鍵詞很多,諸如慎獨、立志、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根本上說的其實都是誠意。所以修習陽明心學,要抓住兩大關鍵詞——心能誠意,事上磨練。修心做事兩不誤,出世入世能兼得,這正是王陽明人生智慧的精髓所在。
  • 人民日報人民論壇:「人須在事上磨」
    《傳習錄》記載了明代大儒王陽明與弟子的這樣一段對話。問:「靜時亦覺意思好。才遇事便不同,如何?」先生曰:「是徒知靜養而不用克己工夫也。如此臨事,便要傾倒。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靜亦定,動亦定。」的確,許多人都有這樣的體會,在無事時能保持內心平靜,一旦遇到問題就內心慌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