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肉令人瘦 無竹令人俗」大文豪蘇軾和「東坡肉」的故事

2020-12-14 江郎世家讀歷史

蘇軾(蘇東坡)愛吃,也會吃,他發明的「東坡肉」比他所有的詩詞文賦都出名。

當時有位書生動不動就對人宣稱是蘇東坡的超級崇拜者,一天不見和他有關的東西都難受。有人問他,那你喜歡蘇東坡的詩詞呢?還是喜歡他的書法?書生張開血盆大口說:「都不是的,我最喜歡吃東坡肉!」

就像弗萊明忘了蓋上培養葡萄球菌的盒蓋,結果發現了能殺死他們的青黴素一樣;就像法利德別爾格玩過化學物質忘了洗手,結果發明了糖精一樣,蘇東坡看書上癮,忘了火上的肉,好在他加的水足夠多,於是熬呀熬,偉大的「東坡肉」就這樣熬了出來。

等家人回來,趕緊把肉端下來,一開蓋,那叫一個香!蘇東坡後來又興致高昂的做了幾次燉肉實驗,最終發現,燉三個時辰時,肉的味道最美,一道蘇式名菜就誕生了。

蘇東坡不保守、不申請專利,也不搞連鎖加盟那一套,喜歡吃就來,東坡先生免費提供技能培訓。為了更好地推廣自己發明的這道菜,他還寫了一首《黃州好豬肉》的詩專門介紹燉肉訣竅,供那些希望自學成才者參考:

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

待它自熟莫相催,火侯足時它自美

黃州好豬肉,價賤如糞土

富者不肯吃 貧者不解煮

早晨起來打兩碗 飽得自家君莫管

考慮到有些人喜歡素食,蘇東坡改進配方,加入竹筍,又推出個老少鹹宜,雅俗共賞的私房菜,「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

說了這麼多,各位食客想必早就看出來了這東坡肉其實就是掛了蘇東坡品牌的紅燒肉,在黃州時他就叫燉豬肉,有了「東坡肉」這個名字是在杭州。

多年以後,蘇東坡調任杭州太守,百姓們都喜歡他。這年年底,見豬肉越來越多,蘇東坡靈機一動,動員家人,又組織官府人員齊上陣,他親自傳授烹調方法,指揮大家把肉切成大塊塊,,然後架起大鍋,燉出了紅酥酥、香噴噴的紅燒肉。

肉抬到工地上,作為太守給民工們的過年禮物。吃的嘴角流油的百姓感念蘇太守的賞賜,把這種肉叫做「東坡肉」,家家戶戶過年時都要做一些。

如今「東坡肉」的名氣遠遠大於「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東坡居士泉下有知,不知會作何妙語?

相關焦點

  • 蘇軾: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縉雲山竹林我們曾經提到過,蘇軾是一個「吃貨」,從東坡肉、東坡湯到荔枝,沒有他不愛的。從蘇軾到東坡居士,不僅僅只是「東坡肉」和「東坡湯」的變化那相比於居所無竹,東坡寧願不吃肉。可見,他更愛竹。那麼他是怎麼描繪的呢?下面是一篇很好的議論文,開篇亮明觀點,然後才解釋。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蘇軾竹子作為園藝的搭配,是很多園藝師設計庭院的時候都會用到的素材。烘乾烤制之後的竹子可作為院牆進行分割區域。竹子製作的景觀水系。園林小景觀,用竹子作為欄杆,為藤蔓植物攀爬提供附著點。
  •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肉,我所欲也;竹,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肉而取竹者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出自蘇東坡的《於潛僧綠筠軒》。北宋熙寧六年(1073年)春。寺內有綠筠軒,以竹點綴環境,十分幽雅。蘇軾與僧慧覺遊綠筠軒時,寫下了這首《於潛僧綠筠軒》: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 倘若居無竹,究竟有多俗?
    闞玉敏作品《通幽圖》「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此句出自北宋詩人蘇軾的《於潛僧綠筠軒》。全詩為: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傍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人問其故,他說:何可一日無此君!這「可使食無肉,不可使居無竹」便是藉此典而頌於潛僧。
  • 東坡肉——為你解讀大文豪蘇東坡先生鮮為人知的美食情懷
    慢著火,少著水,香氣縈繞鍋裡燉,東坡肉出鍋了。在中國的美食街上,在國外的中國餐館裡,幾乎都有這樣一道菜,東坡肉,肥而不膩,入口順滑,老少皆宜,食客們吃了都回味無窮,這就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大文豪家蘇軾,蘇東坡先生發明創造的一道菜。美食文化蘊藏著東坡先生的生活智慧,體現著他對生活簡單快樂的追求。
  • 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百姓卻說門前不栽竹,誰說的對?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不是農村俗語,而是北宋著名詩人蘇東坡《於潛僧綠筠軒》詩中的一句話,我給大家貼出來:【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旁人笑此言,似高還似痴。
  •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若要不瘦又不俗,除非頓頓筍烤肉
    小時候和年輕時吃筍,最愛吃和常吃的是筍烤肉、油燜筍、醃篤鮮,蘇東坡詩:「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若要不瘦又不俗,除非頓頓筍烤肉。」肉食者鄙,竹食者雅,把鄙俗和高雅巧妙地搭配在一起,深入到生活當中,也真虧蘇先生想得出。清朝金冬心好像也有畫竹的詩句:「買來配煮花煮肉,不問廚娘問老僧。」
  • 詠竹詩: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對於為中華美食留下一道回味無窮的「東坡肉」的美食家蘇軾來說,如果兩者選其一的話,竹子比美食還重要,可見竹子在蘇東坡心中的位置。這並不奇怪,中國有著悠久的竹文化,在人們眼中,竹子之形,中通外直、挺拔瀟灑,竹子之神,凌霜傲雪、寧折不屈,竹子之德,虛心有節、自強不息。   古人將竹推為「梅蘭竹菊」四君子之一,「松竹梅」歲寒三友之一,並引作知音。
  • 「詠竹」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竹,堅韌、挺拔、四季常青,被視為君子的象徵。蘇東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楊萬裡贊:「凜凜冰霜節,修修玉雪身。」詩面寫竹之直節挺立,猶君子之風,無處不有。暗喻自己似和竹子一樣的君子,無論到哪裡都可以清高自立。《晚春歸山居題窗前竹》唐·錢起谷口春殘黃鳥稀,辛夷花盡杏花飛。
  •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
    常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細談竹子為何頗受文人喜愛?「竹」自古作為一種特色文化載體,就肩負著傳承與發展歷代文化作品的重任。可以說「竹文化」是在人們千百年的,生產實踐中發展並逐漸興起的。因竹子特殊的生長狀態所以,內空、不易折斷、成活率高等生長特點。經常被世人比喻成美好節操,並在詩文中佔據一方沃土。
  • 啟功: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啟功大師的「啟體」書法可謂名滿天下,同樣他筆下的竹子也充滿清雅的書卷之氣,並有自作詩一首:喜氣寫蘭怒寫竹,叢蘭葉嫩竹枝長。漫誇心似沾泥絮,喜怒看來兩未忘。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破土凌雲節節高,寒驅三九領風騷。
  • 蘇軾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但又創造了東坡肉,這不矛盾嗎?
    蘇東坡喜歡竹子,說沒有竹子就讓人粗俗不堪,而要是沒有肉,頂多讓人瘦下來,相比瘦,俗是完全不能接受的。追求雅致的生活,才是蘇東坡的選擇,這既是蘇東坡的選擇,也是包括蘇東坡在內的有宋一代文人的普遍追求。據《晉書·王徽之傳》記載,王羲之的兒子王徽之,為人高雅,生性喜竹。有一次,他寄居在一座空宅中,便馬上令人種竹。有人問其緣故,他不予正面解釋,「但嘯詠指竹曰:『何可一日無此君!』」這「可使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便是藉此典而頌於潛僧。因為典故中有著那樣一位風採卓異的形象,詩入又用了「可」、「不可」這樣的選擇而肯定的語氣,一位超然不俗的高僧形象便立刻躍然紙上。
  • 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有矛盾嗎?
    比如有句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人們的理解是寧可吃飯時沒有肉,也不能住的地方沒有竹子。意思是不管門前還是院裡,栽點竹子很重要,也很美觀。但同時,還有一句話叫「門前不栽竹」。這就讓人納悶了,究竟是栽還是不栽?為啥會有這樣自相矛盾的話出現?
  • 10首描寫竹的經典古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鄭燮還曾因民間疾苦,寫過一篇墨竹圖題詩,寫出了民間的疾苦,竹子較細,清脆,不符合常規,個體現了他別具匠心的思想和為百姓著想的品質。該竹與此竹含義基本接近。 詩歌賞析: 這首詩著力表現了竹子那頑強而又執著的品質 。
  • 愛竹狂魔蘇東坡: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著名文人蘇東坡還曾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來讚美竹子的高潔之氣。如今,片片竹林雖罕見,但與竹有關的綠植,卻悄然潛入了千萬家。水竹水竹好養又耐看,清秀瀟灑,雅致挺拔的姿態,是裝飾客廳,點綴書房的一大好物。若再搭配假山奇石,必然相映成趣。
  • 世上最美的竹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 ――蘇軾《於潛僧綠筠軒》
  • 農村老話,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有矛盾嗎?
    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和門前不栽竹,這兩句農村的老話,不是自相矛盾,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一個是喜歡竹子,一個是怕竹子離家太近,影響了自己的生活,下面我詳細的說說。一、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古代詩人蘇東坡曾經寫下「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出自清代鄭燮《竹石》,寫竹子的詩句很多,竹子能得到如此多的美譽,也許你也自然而然地就會喜歡竹了。我也曾經寫過一篇散文《綠竹精神贊》在萬全的植物中,我鍾情於竹,我喜愛竹子。
  • 竹子詩詞:蘇軾愛竹,人盡可知!六月知竹,人生知足!
    早在宋代,蘇軾就曾說過: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對於蘇軾而言,生活中,不僅有茶米油鹽醬醋茶,還應該有詩與歌。做一個品味高雅的人,不世俗,不勢利,堅守內心,不戚戚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 蘇軾:一枚妥妥的「吃貨」和美食家,領略大文豪的煙火氣
    蘇軾有個特別接地氣的身份,那就是美食家和吃貨,顛覆了人們對文學巨匠的認知,原來他是這麼高雅又可愛的大文豪呀,一位相當接地氣的生活家。 蘇東坡瞬間由高據神壇的傳奇人物,變成煙火氣十足的東坡大大,讓人們感到特別的親切,原來大文豪也是一枚典型的妥妥的「吃貨」呀,人們對他的崇拜喜愛之情又倍增不少。
  • 鄭板橋一副《墨竹圖》,展示了什麼叫「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
    宋朝的大才子蘇東坡曾寫下詩句: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意思很簡單,寧可吃飯沒有肉食,也不要居住的地方沒有竹子,吃不到肉頂多讓人消瘦,而居住地沒有竹子卻會令人庸俗。人瘦了還能胖回去,而人俗了卻是無法醫治的。由此可見,竹子是高雅的象徵,是提高人們生活品味,人生境界必不可少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