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經驗的釣魚人都知道,魚的食慾好壞會對浮漂信號產生巨大的影響,當魚的食慾旺盛時,魚咬鉤時浮漂信號的幅度較大,同時魚吃死口的概率也更大。但是冬季由於水溫大幅降低,魚的食慾會明顯下降,此時魚咬鉤帶動浮漂出現的信號幅度就會明顯減弱,並且魚吃死口的概率也會大幅降低,也就是說如果釣魚人不能通過浮漂信號來判斷出魚已經咬鉤,那麼魚很快就會將魚鉤吐出來揚長而去。
所以,冬季釣魚往往是採用靈敏度較高的釣法來應對,既然是要釣靈,那麼就應該避免鉛墜觸底,這樣一來子線在水底的彎曲幅度較小,浮漂出現信號也就更加及時。但是對於很多釣魚初學者來說,他們對調釣的理解以及把控能力還不夠成熟,很多時候其實鉛墜已經觸底,但是他們自己卻渾然不知。對此,我來列舉一些判斷鉛墜觸底的常用方法,供大家參考。
浮漂頻繁上頂中魚
臺釣也被稱為懸墜釣,顧名思義鉛墜是懸浮在水中的,但是如果不注意釣組搭配以及調釣等細節,就很可能出現鉛墜到底的情況。當鉛墜懸浮在水中時,浮漂出現下頓或者是黑漂信號較多,中魚率也比較高。但是當鉛墜觸底時,幾乎就很難見到有力的下頓信號,即便偶爾出現黑漂信號中魚率也不會很高,反而是浮漂上頂時中魚率比較高。
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在鉛墜觸底時,由於子線彎曲幅度過大,魚將鉤餌吃進嘴的瞬間並不會帶動浮漂出現信號,只有魚將鉤餌吃進嘴之後抬頭浮漂才會上頂,所以浮漂頻繁上頂中魚可以作為判斷鉛墜觸底的重要依據。
浮漂行程較短
鉛墜之所以會觸底,根本原因是鉛墜的重量過大,並且鉛墜重量已經幾乎等於或大於浮漂的吃鉛量。如果鉛墜的重量明顯小於浮漂吃鉛量,在浮漂的剩餘浮力作用下,鉛墜以及鉤餌下沉的速度會比較慢,也就是拋竿入水之後浮漂會在水面上橫躺一段時間,然後翻身站立起來,接著開始下沉。
但是如果鉛墜的重量過大,浮漂已經幾乎沒有剩餘浮力,此時拋竿入水之後,浮漂就會很快翻身站立起來,然後快速下沉。也就是說浮漂在水中的行程非常短暫,這也是判斷鉛墜觸底的重要標準之一。
需要注意的是,當餌團的重量較大時,也可能出現浮漂快速下沉的現象,為了排除餌重因素的影響,我們可以空鉤不掛餌拋竿入水,如果浮漂依然快速下沉,那麼就可以基本判定鉛墜確實已經觸底。
釣目變化無常
由於鉛墜的重量過大,浮漂的剩餘浮力過小,所以鉛墜觸底沉底的速度會很快,這樣一來拋竿入水之後鉛墜就很有可能落在浮漂的前方的位置,並且牢牢的固定在水底。但是如果釣魚人不拋滿竿,鉛墜沉底的位置又有可能稍稍靠後。正是由於鉛墜沉底的前後位置不同,浮漂的釣目也會出現較大差異,鉛墜沉底位置靠前時釣目較低,而鉛墜沉底的位置靠後時釣目較高。也就是說隨著拋竿遠近的變化,釣目也會發生反常的變化。
總結:摸清鉛墜狀態,明明白白釣魚
或許有人會認為,鉛墜觸底反正也能釣到魚,所以完全不必過於精益求精。確實,無論我們如何調釣,鉛墜是否觸底都一定能夠釣到魚,因為總會有一些魚吃死口,但是冬季魚吃死口的概率很低,在鉛墜觸底的情況下想要漁獲滿滿是絕對不可能的。因此建議廣大釣魚人多細心觀察,認真思考,明明白白釣魚才能有更多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