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專家通過對1664名嬰幼兒鋅水平的測定及餵養方式展開了詳細的調查,結果顯示:
鋅缺乏率在7-14個月這一時間段最高,達到93.75%;出生6個月期間為64.71%;1-2歲為92.66%;2-3歲為88.24%;3-4歲為73.77%;這些缺「鋅」的孩子往往免疫力低下,容易感冒生病,吃不下去飯還生長緩慢,尤其是在高發季的夏季,症狀更為明顯。
夏天是孩子缺鋅的高發季,但是父母在判斷時往往容易陷入「三大誤區」
鋅是一種人體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它參與了人體多種酶類的組成,與多種酶的活性息息相關,還是合成胰島素的必要元素,它促進孩子的生長發育,在人體內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夏季孩子缺鋅症狀頻發主要有兩個原因:
1)夏季容易出汗,食慾降低
每至盛夏,氣溫總是居高不下,因為天氣的炎熱,稍一運動便會大汗淋漓,隨著汗液的增加,嬰兒體內的鋅也會相繼流失,造成孩子缺鋅,孩子生長緩慢。
2)夏季容易腹瀉,代謝頻繁
夏季人體會減少胃酸和消化液的分泌,加上孩子們為了清爽,涼食在夏季普遍受到他們的青睞,這會導致腸胃蠕動加快,新陳代謝過度頻繁,從而引起腹瀉,鋅隨即大量地流失。
但是補鋅不能盲目,有很多新生父母知道鋅對孩子的重要性後,每當看到孩子身體出現異樣,將其怪罪到缺鋅的頭上,從而踏入補鋅的三大誤區:
誤區一:頭髮稀疏是缺鋅引起的
孩子兩歲左右毛囊才會發育完全,到那時嬰兒頭髮依舊稀疏也並不是缺鋅引起的,發量是受遺傳基因所控制的,尤其受父親的影響居多。
誤區二:口腔潰瘍與缺鋅脫不了干係
夏季天氣炎熱,上火較其他幾個季節成為人們口中的常客,口腔潰瘍則是因為上火或缺乏維生素而引起的一種疾病,所以當寶寶的嘴裡出現潰瘍時,這並不意味著缺鋅。
誤區三:臉上白斑和手上倒刺缺鋅是罪魁禍首
臉上白斑屬於自限性疾病,多發於3到16歲兒童。手上倒刺是因為空氣乾燥而引起的。這兩種疾病與鋅的關係並不大,補鋅也便成為了一紙空談。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缺鋅?這四個「信號」是關鍵,父母別忽視了
第一個「信號」:孩子食慾下降
孩子身體缺鋅的話,就會沒有胃口,挑食成為了家常便飯。
第二個「信號」:孩子出現異食癖
孩子缺鋅總會對一些奇怪的食物,如泥土、衛生紙、玩具小汽車等非常感興趣,這主要是因為消化酶的減少,導致味覺的錯亂。
第三個「信號」:孩子智力發育遲緩
由於缺鋅,孩子便會食欲不振,因為營養跟不上身體的生長,孩子的身體便會發育緩慢,智力發育也會受到影響,出現低智商,反應慢等現象
第四個「信號」:孩子有「地圖舌」
缺鋅引起發熱異常,舌苔上出現舌黏膜脫落,舌頭變得不再平坦,呈現地圖樣。
看到這些,我們不禁感嘆:一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父母會面臨多大的挑戰,育兒之道真的是一門深不見底的學問。但是只要善於摸索,合理的飲食是克服缺鋅的一大利器。扇貝、生蠔、牡蠣這幾類在動物性食物中含鋅量相對較高。口蘑、黑芝麻等在植物性食物中含鋅量同樣不甘落後,寶媽可以適當多給孩子補充一些,缺鋅便成為無稽之談,每個寶媽都可以成為一個合格的孩子的保護神。
ps:本文配圖均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