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萬千佛,佛佛尊阿陀。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如果提到佛教,必然第一個想到的就是如來佛釋迦摩尼,也就是人們通常稱之為的:如來佛祖。但是,在佛教中,身為佛祖的釋伽牟尼,卻口口不絕的稱讚起另一位佛,不但這尊佛稱之為:無量光佛,甚至還說他是當之無愧的佛中之王,這個被釋迦摩尼大為讚嘆的佛,他就是阿彌陀佛。
在佛教中,諸佛雖然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但是卻也是大小有別,大的佛,譬如如來佛祖,那就是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至於小一點的佛,也是多如牛毛,在《西遊記》中,唐僧西去取經,觀音菩薩在臨行前給了他一件袈裟,這件袈裟其中的一個好處,就是動輒七佛隨身,也就是說,同樣身為佛,有的佛只能是做一些看護保佑的工作。到底是什麼造就了佛和佛的不同呢,這裡面是有說法的。
每一個追隨佛法的人,都會依靠自己對於大千世界的認識以及心中的慈悲程度來發宏願,所謂的宏願,便是佛教所謂的度,你是度己,你便只能成自己的佛,你要度人,你便是一個具有慈悲心的佛,你要度三千大千世界,就會得到如來佛這樣的成就。
佛法講究的就是捨己為人,觀音菩薩在證得佛果後,打算前往靈山成佛,可是在途中卻看到了眾生悲苦,因此他放棄成佛,又發了宏願,說是除非這世上再也沒有受苦受難的人,他才願意做佛陀,這種大慈大悲的宏願,讓觀音菩薩得到了無限的尊敬,也是為什麼觀音菩薩不是佛陀卻讓所有人尊敬的原因。
阿彌陀佛發的宏願,則是諸佛之中最為宏大的,甚至來說,他要度的世界不是三千世界,也不是萬千世界,而是一切十方世界,阿彌陀佛真正要做到的,就是讓光普照,普照一切的眾生,這就是讓釋迦摩尼如來佛稱之為佛王的原因。阿彌陀佛的另一個重大的貢獻就是建立了西方淨土,這方淨土是接受一切向佛之人的往生極樂之地,也是信奉佛教之人所最能期盼的佛果。
阿彌陀佛跟佛教的因緣,跟如來佛大有關係,當時成佛前的阿彌陀佛是世俗的一個大國王,本來一生是可以尊享榮華富貴的。在有一次路過舍衛國時,看到這裡的眾人,神情祥和,目光慈悲,他覺得非常的詫異,在詢問之後,得知是如來佛在此宣揚佛法,阿彌陀佛於是就在僕人的陪同下,前往孤獨園聽聞釋迦摩尼的講演。
本來釋迦摩尼每日只是講演三個時辰,但是那一天,阿彌陀佛卻覺得自己歷了八百四十二億年的光景,等到釋伽牟尼停講以後,阿彌陀佛覺得自己已經覺悟了,當下就要遣散僕人,追隨釋伽牟尼。
但是釋伽牟尼卻拒絕了他,說讓他回去自己的國土,然後再做打算。阿彌陀佛只能聽從釋伽牟尼的教導,他在回去的路上,閉目而行,口中念念不絕,說的就是「阿彌陀佛」,等到了國土上,他才開口說話,對他的兒女們宣講他所頓悟的佛法,其他的人都無動於衷,只有大兒子心神俱明,後來的證成了觀世音菩薩。
阿彌陀佛在辭去王位後,隻身趕回舍衛國,可是在接近舍衛國時,他卻停下來腳步,因為如來所宣揚的是三千大千世界,而阿彌陀佛卻認為一切世界都應普渡,要讓佛光無處不在,於是他沒有面見如來,而是自己發了大宏願,獨自修行。
阿彌陀佛發下宏願時,釋迦摩尼說他看到了無邊的佛光,而那種景象是不可思議的宏大,因此釋迦摩尼稱之為無量光,無量壽,無量佛。阿彌陀佛成佛後,就常駐在西方極樂,他不拒絕任何人成佛,也被稱為接引佛。在凡世中的人們,如果誰在死前念起阿彌陀佛的佛號,那麼只要他心誠願往,就會看到阿彌陀佛前來接引,而且阿彌陀佛所能現的佛像。
不但是三千世界,是一切世界中,都能隨時所往的,因此人們就常會念叨阿彌陀佛,而期望這個光之無量佛可以隨時為自己指引迷津。釋伽牟尼身為世尊,卻不敢自居在阿彌陀佛之上,雖然阿彌陀佛是聽了他的佛法宣講才有了法門緣分。譬如在中國,除了信奉釋迦摩尼的佛教徒外,還有不少的是歸於淨土宗,而淨土宗就是以阿彌陀佛為首,以接引和普照為修行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