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甜蜜蜜步步糕
——春節那些擺上桌面的徽州糕點
徽州美食文化歷史悠久長遠,作為徽州美食的一部分,傳統糕點經過徽州勞動人民的長期實踐和創造,不僅品種越來越多,基本形態也愈發豐富多彩,別致有趣。許多糕點不僅能讓人一飽口福,更有著許多好寓意、好彩頭。
芝麻糖 切出濃濃年味來
1月13日下午,車至歙縣王村鎮衛生院,斜對面有「王杏大道」箭頭標誌,進去是一條小巷,一股濃濃的芝麻香遠遠飄來。
58歲的呂利榮正在灶間忙碌,他用鏟子不時攪拌鍋裡的麥芽糖,其妻往灶膛裡添火,幾位鄉親在旁等候加工。「我們從去年12月15日開始,忙到小年,每天平均加工15鍋左右。」呂利榮告訴記者,材料需麥芽糖、白糖、菜籽油、爆好的米花等,麥芽糖熬10分鐘,能拉絲才行,老了一拉就斷,嫩了不能拉,熬製有一定講究。
說著話,他吩咐妻子將一簸箕摻了黑芝麻的爆米花倒進鍋,隨後使勁攪拌。幾分鐘後,黑芝麻、爆米花與麥芽糖的混合物被迅速起鍋,放置在堂前的木模裡。呂利榮在上面蓋一層東西,然後用力壓平。隨即,一塊方型的芝麻糖塊出現在我們面前。他和妻子操刀,熟練切片。「半公分寬,厚了咬不動。」他邊切邊說。
這時,芝麻糖的「主人」——來加工的這位村民已經迫不及待地吃上幾片,然後再往鐵皮桶裡裝,臉上滿是滿足的笑。汪永縣也在等著加工,他今年33歲,平時在浙江杭州工地上務工,1月12日才回到家鄉。「每年過年一定要做一兩鍋芝麻糖。」汪永縣笑說,吃了芝麻糖才有年味呢!記者發現,有村民還帶來了花生米。村民項老伯告訴記者,大家口味不同,芝麻糖裡能加桂花、花生米、橘子皮等。
在濃鬱的芝麻香中,村民們拉著家常,交談著一年的生活,憧憬著來年的打算,整個作坊散發出濃濃的年味……
寸金糖 開門見金又見銀
「現在買寸金糖回家吃的人已經不多了,說實話我們也想不做了,但是不做又不行,有些老人家過年就認這個東西。」1月14日上午,黃山市筱蘇州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徽州民間有「寸把長,銀光閃,金條狀,芝麻香」的說法,說的就是寸金糖。作為徽州傳統糕點之一,寸金糖的主要原料包括熟麵粉、芝麻粉、糖桂花、金桔餅、白砂糖、飴糖、白芝麻等。由於製作技藝獨特,地域特色鮮明,又被尊為「徽州名點」,是徽州人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的首選送禮佳品。在物資匱乏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孩子們多半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如此美食,咬一口嘎嘣脆,嚼一嚼滿口甜香,仿佛這就是滿滿的年味。
在徽州傳統文化中,寸金糖被賦予許多吉祥、美好的寓意,也蘊含著發人警醒、催人奮鬥的深意。「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一流傳千古的古詩句,大抵是寸金糖得名的由來。在徽州人新年待客的果盤中,寸金糖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普通人家一般在大年三十晚就早早地裝盤,等到大年初一討一個「開門見金見銀」的好彩頭。
「有一年都三十晚了,還有人來買寸金糖,說被家裡的老人逼著出門的,老人說果盤裡沒這東西不像在過年。」該負責人說,寸金糖一年銷售不過兩千斤左右,但是工人們製作起來不敢有一絲懈怠。炒芯,熬糖,揉糖,拉糖,做筒,包芯,拉條,打氣,上芝麻,一招一式皆力求精到,用一顆匠心堅守年的味道。
松糕 傳統小吃意難捨
春節講究的是喜慶氣氛,而製售祁門松糕,就是充滿年味的一樁事兒。祁門縣凌晨食品廠的「二掌柜」聖涯軍介紹,儘管松糕不像祁門苞蘆松、字豆糖那樣出名,但是在物資匱乏的年月裡,松糕曾經是許多祁門人甜蜜而溫暖的惦記,即使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是逢年過節吃松糕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聖涯軍說,松糕由於是手工製作,所以製作的數量有限,高峰期一天能賣出四五十公斤。說起其製作過程,聖涯軍駕輕就熟,「首先就是把大米或玉米等浸泡起來,瀝乾水分後碾成粉,過篩後待用。然後將米粉中拌入少量甜品,入飯甑蒸熟,米粉團出鍋晾涼,先切大塊,再改刀切成條狀,切好的細糕條整齊碼放在烤盤上,入烘箱文火烤制數小時出爐。」聖涯軍告訴記者,以前的糕條形狀往往烤到兩頭微微翹起出爐,而今他們把這道工序予以改進成直條形的,看上去更加整齊美觀。如今松糕的品種也越來越多,有芝麻糕、肉糕、無糖糕等多種口味,也更加香脆可口,吃後口留餘香,是待客和饋贈佳品。
羊角酥 來年圓滿又甜蜜
徽州人過年,擺茶盤招待客人是一種儀式,喜用徽州傳統糕點,羊角酥便是其一。1月14日,黃山市康發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葉萍告訴記者,進入臘月,羊角酥的銷量看好。目前,市場有所回落,但還有需求。
「這就是羊角酥,明天上午還要生產一批。」葉萍從樣品區拿出一小袋羊角酥。包裝袋裡,羊角酥鼓起琥珀色的酥皮,外面裹著白白的糖霜,一提一放間,發出沙沙的摩擦聲,讓人自然而然想到「酥脆香甜」。
郭永昌是製作羊角酥的老師傅。他是原屯溪康樂食品廠的退休職工,從事徽州傳統糕點生產40多年。他說,1975年剛進廠上班時,產品系列裡便有羊角酥,可以說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食品。
在麵粉裡加入適量的糖、鹽和水,然後拌粉、揉面,靜置數小時,開始打皮、切麵皮、油炸、拌糖……郭永昌說,製作羊角酥看似簡單,其實很講究。加多少水,面揉的軟硬程度,打皮是否均勻,全都環環相扣,直接影響成片的品質。
郭永昌告訴記者,製作羊角酥遵循古法,講求手工生產,麵皮要擀得薄如餃子皮,需要兩人合力而為;1米多長的擀麵杖,要保證用力均勻。一般來說,兩人一天最多擀4張皮,大約20斤面。
為保證口感,郭永昌在製作過程中加入炒香的米粉。「打皮時刷一遍水,加入炒米粉,鋪均勻,刷掉較粗的顆粒,然後接著打皮。」這樣做出來的羊角酥,煎炸時容易脹鼓,接納更多的糖霜,寓意新的一年更加圓滿甜蜜。
糖糕 精巧美觀寓意
「糖糕這種點心,一般人都會做,但要做出地道味,也得真功夫。」1月16日,指著自己做成的糖糕,黃山區三口鎮白果樹村54歲村民蘇金花一臉得意。春節臨近,白果樹村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各種年貨,蘇金花最滿意的年貨,就是自己做的糖糕。
糖糕是以糯米粉、秈米粉、紅糖、白糖為原料,先將糯米粉中加入溫水攪拌成團,然後加入秈米粉、紅糖、白糖,反覆揉捏15至20分鐘左右,便可以做成糕團。糕團做成後,還要配上木雕師傅精湛的雕刻模具,一個個牡丹、仙桃、福喜等圖案、文字十分雅致,取出拌好的糕團,壓入已放好油的模具內,壓實、壓平,帶有造型的生糖糕就做成了。春節期間,老百姓將碾壓成型的生糖糕,倒出來放在粽葉上,放入蒸籠裡蒸20分鐘左右即可出籠,然後就可以直接上桌招待客人了,小孩子尤其喜歡吃。
記者了解到,在三口鎮許多農村,糖糕這種點心非常流行,一般春節前做得比較多,用村民的話說:「過年嘛,糖糕香噴噴,熱騰騰的,一大家子熱熱鬧鬧地圍在一起,感覺很開心,很甜蜜。」
三口當地老人介紹,製作糖糕,不僅是農村人民「勤」的標誌,還是「巧」的象徵,春節吃糖糕寓意吉祥如意,生活甜蜜,因此老百姓都喜歡。「其實很多地方都有做糖糕的習俗,然而我們三口的糖糕卻有著獨特之處,不僅味道甜美,更因為徽州歷史遺留下的精湛徽派雕刻技藝,讓糖糕的形狀看起來更加精巧美觀,也賦予了更深的文化內涵。」蘇金花說。
字豆糖 喜旺財壽任你挑
「這是祁門字豆糖,上面有字,我就是在找這種糕點,看著都喜慶。」1月18日晚間,在屯溪區步行街的一家超市裡,市民吳女士說過年了,她要買些上面寫有「福、財、旺」字等喜慶祝福類的字豆糖回去當作伴手禮,禮輕情意重,讓大家嘗嘗傳統年味。
而說起字豆糖這種傳統特色糕點,原先它只是在我市祁門縣一帶流傳,而隨著其製作工藝不斷改進,目前其遠銷吉林、海南、新疆等地。「近年來我們對製作工藝作了大的改進,如今的字豆糖不僅口感好,而且甜而不膩,齒頰留香,受到消費者的一致好評和青睞,所以經常加班加點生產,以應對年底的銷售旺季。」祁門縣徽祥裡食品廠負責人汪鎮華說,字豆糖之所以名氣大,還在於它的工序獨特,切開的每塊糖都蘊藏著諸如喜、旺、財、壽等吉祥如意的漢字,尤其是逢年過節,這種嵌字豆糖就成了當地百姓饋贈親友和款待客人的首選。
祁門縣凌晨食品廠「二掌柜」聖涯軍說,嵌字豆糖從手工擀成很薄的麵皮開始,再抻拉成規則的長條形狀制字,層層相疊,黃黑搭配,再切割,再組合、再排列,並將碼好的字進行包邊,拉按壓成邊長約1釐米的方形,然後分成數個小段趁著溫度剛剛好,抓緊切片。儘管工藝非常緊湊、複雜,但是過年了,能讓人們吃出一份年味兒,他們苦點累點也心甘。
來源:黃山日報、網絡綜合
黃山新聞綜合廣播——全市權威的廣播新聞平臺
如何關注
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會出現「添加朋友」,進入「查找公眾號」,輸入以下公眾號的名字:黃山新聞綜合廣播,找到即可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