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那些擺上桌面的徽州糕點

2020-12-26 騰訊網

甜甜蜜蜜步步糕

——春節那些擺上桌面的徽州糕點

徽州美食文化歷史悠久長遠,作為徽州美食的一部分,傳統糕點經過徽州勞動人民的長期實踐和創造,不僅品種越來越多,基本形態也愈發豐富多彩,別致有趣。許多糕點不僅能讓人一飽口福,更有著許多好寓意、好彩頭。

芝麻糖 切出濃濃年味來

1月13日下午,車至歙縣王村鎮衛生院,斜對面有「王杏大道」箭頭標誌,進去是一條小巷,一股濃濃的芝麻香遠遠飄來。

58歲的呂利榮正在灶間忙碌,他用鏟子不時攪拌鍋裡的麥芽糖,其妻往灶膛裡添火,幾位鄉親在旁等候加工。「我們從去年12月15日開始,忙到小年,每天平均加工15鍋左右。」呂利榮告訴記者,材料需麥芽糖、白糖、菜籽油、爆好的米花等,麥芽糖熬10分鐘,能拉絲才行,老了一拉就斷,嫩了不能拉,熬製有一定講究。

說著話,他吩咐妻子將一簸箕摻了黑芝麻的爆米花倒進鍋,隨後使勁攪拌。幾分鐘後,黑芝麻、爆米花與麥芽糖的混合物被迅速起鍋,放置在堂前的木模裡。呂利榮在上面蓋一層東西,然後用力壓平。隨即,一塊方型的芝麻糖塊出現在我們面前。他和妻子操刀,熟練切片。「半公分寬,厚了咬不動。」他邊切邊說。

這時,芝麻糖的「主人」——來加工的這位村民已經迫不及待地吃上幾片,然後再往鐵皮桶裡裝,臉上滿是滿足的笑。汪永縣也在等著加工,他今年33歲,平時在浙江杭州工地上務工,1月12日才回到家鄉。「每年過年一定要做一兩鍋芝麻糖。」汪永縣笑說,吃了芝麻糖才有年味呢!記者發現,有村民還帶來了花生米。村民項老伯告訴記者,大家口味不同,芝麻糖裡能加桂花、花生米、橘子皮等。

在濃鬱的芝麻香中,村民們拉著家常,交談著一年的生活,憧憬著來年的打算,整個作坊散發出濃濃的年味……

寸金糖 開門見金又見銀

「現在買寸金糖回家吃的人已經不多了,說實話我們也想不做了,但是不做又不行,有些老人家過年就認這個東西。」1月14日上午,黃山市筱蘇州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說。

徽州民間有「寸把長,銀光閃,金條狀,芝麻香」的說法,說的就是寸金糖。作為徽州傳統糕點之一,寸金糖的主要原料包括熟麵粉、芝麻粉、糖桂花、金桔餅、白砂糖、飴糖、白芝麻等。由於製作技藝獨特,地域特色鮮明,又被尊為「徽州名點」,是徽州人春節期間走親訪友的首選送禮佳品。在物資匱乏的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孩子們多半在過年的時候才能吃到如此美食,咬一口嘎嘣脆,嚼一嚼滿口甜香,仿佛這就是滿滿的年味。

在徽州傳統文化中,寸金糖被賦予許多吉祥、美好的寓意,也蘊含著發人警醒、催人奮鬥的深意。「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這一流傳千古的古詩句,大抵是寸金糖得名的由來。在徽州人新年待客的果盤中,寸金糖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普通人家一般在大年三十晚就早早地裝盤,等到大年初一討一個「開門見金見銀」的好彩頭。

「有一年都三十晚了,還有人來買寸金糖,說被家裡的老人逼著出門的,老人說果盤裡沒這東西不像在過年。」該負責人說,寸金糖一年銷售不過兩千斤左右,但是工人們製作起來不敢有一絲懈怠。炒芯,熬糖,揉糖,拉糖,做筒,包芯,拉條,打氣,上芝麻,一招一式皆力求精到,用一顆匠心堅守年的味道。

松糕 傳統小吃意難捨

春節講究的是喜慶氣氛,而製售祁門松糕,就是充滿年味的一樁事兒。祁門縣凌晨食品廠的「二掌柜」聖涯軍介紹,儘管松糕不像祁門苞蘆松、字豆糖那樣出名,但是在物資匱乏的年月裡,松糕曾經是許多祁門人甜蜜而溫暖的惦記,即使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但是逢年過節吃松糕的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聖涯軍說,松糕由於是手工製作,所以製作的數量有限,高峰期一天能賣出四五十公斤。說起其製作過程,聖涯軍駕輕就熟,「首先就是把大米或玉米等浸泡起來,瀝乾水分後碾成粉,過篩後待用。然後將米粉中拌入少量甜品,入飯甑蒸熟,米粉團出鍋晾涼,先切大塊,再改刀切成條狀,切好的細糕條整齊碼放在烤盤上,入烘箱文火烤制數小時出爐。」聖涯軍告訴記者,以前的糕條形狀往往烤到兩頭微微翹起出爐,而今他們把這道工序予以改進成直條形的,看上去更加整齊美觀。如今松糕的品種也越來越多,有芝麻糕、肉糕、無糖糕等多種口味,也更加香脆可口,吃後口留餘香,是待客和饋贈佳品。

羊角酥 來年圓滿又甜蜜

徽州人過年,擺茶盤招待客人是一種儀式,喜用徽州傳統糕點,羊角酥便是其一。1月14日,黃山市康發食品有限公司負責人葉萍告訴記者,進入臘月,羊角酥的銷量看好。目前,市場有所回落,但還有需求。

「這就是羊角酥,明天上午還要生產一批。」葉萍從樣品區拿出一小袋羊角酥。包裝袋裡,羊角酥鼓起琥珀色的酥皮,外面裹著白白的糖霜,一提一放間,發出沙沙的摩擦聲,讓人自然而然想到「酥脆香甜」。

郭永昌是製作羊角酥的老師傅。他是原屯溪康樂食品廠的退休職工,從事徽州傳統糕點生產40多年。他說,1975年剛進廠上班時,產品系列裡便有羊角酥,可以說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食品。

在麵粉裡加入適量的糖、鹽和水,然後拌粉、揉面,靜置數小時,開始打皮、切麵皮、油炸、拌糖……郭永昌說,製作羊角酥看似簡單,其實很講究。加多少水,面揉的軟硬程度,打皮是否均勻,全都環環相扣,直接影響成片的品質。

郭永昌告訴記者,製作羊角酥遵循古法,講求手工生產,麵皮要擀得薄如餃子皮,需要兩人合力而為;1米多長的擀麵杖,要保證用力均勻。一般來說,兩人一天最多擀4張皮,大約20斤面。

為保證口感,郭永昌在製作過程中加入炒香的米粉。「打皮時刷一遍水,加入炒米粉,鋪均勻,刷掉較粗的顆粒,然後接著打皮。」這樣做出來的羊角酥,煎炸時容易脹鼓,接納更多的糖霜,寓意新的一年更加圓滿甜蜜。

糖糕 精巧美觀寓意

「糖糕這種點心,一般人都會做,但要做出地道味,也得真功夫。」1月16日,指著自己做成的糖糕,黃山區三口鎮白果樹村54歲村民蘇金花一臉得意。春節臨近,白果樹村家家戶戶都在忙著準備各種年貨,蘇金花最滿意的年貨,就是自己做的糖糕。

糖糕是以糯米粉、秈米粉、紅糖、白糖為原料,先將糯米粉中加入溫水攪拌成團,然後加入秈米粉、紅糖、白糖,反覆揉捏15至20分鐘左右,便可以做成糕團。糕團做成後,還要配上木雕師傅精湛的雕刻模具,一個個牡丹、仙桃、福喜等圖案、文字十分雅致,取出拌好的糕團,壓入已放好油的模具內,壓實、壓平,帶有造型的生糖糕就做成了。春節期間,老百姓將碾壓成型的生糖糕,倒出來放在粽葉上,放入蒸籠裡蒸20分鐘左右即可出籠,然後就可以直接上桌招待客人了,小孩子尤其喜歡吃。

記者了解到,在三口鎮許多農村,糖糕這種點心非常流行,一般春節前做得比較多,用村民的話說:「過年嘛,糖糕香噴噴,熱騰騰的,一大家子熱熱鬧鬧地圍在一起,感覺很開心,很甜蜜。」

三口當地老人介紹,製作糖糕,不僅是農村人民「勤」的標誌,還是「巧」的象徵,春節吃糖糕寓意吉祥如意,生活甜蜜,因此老百姓都喜歡。「其實很多地方都有做糖糕的習俗,然而我們三口的糖糕卻有著獨特之處,不僅味道甜美,更因為徽州歷史遺留下的精湛徽派雕刻技藝,讓糖糕的形狀看起來更加精巧美觀,也賦予了更深的文化內涵。」蘇金花說。

字豆糖 喜旺財壽任你挑

「這是祁門字豆糖,上面有字,我就是在找這種糕點,看著都喜慶。」1月18日晚間,在屯溪區步行街的一家超市裡,市民吳女士說過年了,她要買些上面寫有「福、財、旺」字等喜慶祝福類的字豆糖回去當作伴手禮,禮輕情意重,讓大家嘗嘗傳統年味。

而說起字豆糖這種傳統特色糕點,原先它只是在我市祁門縣一帶流傳,而隨著其製作工藝不斷改進,目前其遠銷吉林、海南、新疆等地。「近年來我們對製作工藝作了大的改進,如今的字豆糖不僅口感好,而且甜而不膩,齒頰留香,受到消費者的一致好評和青睞,所以經常加班加點生產,以應對年底的銷售旺季。」祁門縣徽祥裡食品廠負責人汪鎮華說,字豆糖之所以名氣大,還在於它的工序獨特,切開的每塊糖都蘊藏著諸如喜、旺、財、壽等吉祥如意的漢字,尤其是逢年過節,這種嵌字豆糖就成了當地百姓饋贈親友和款待客人的首選。

祁門縣凌晨食品廠「二掌柜」聖涯軍說,嵌字豆糖從手工擀成很薄的麵皮開始,再抻拉成規則的長條形狀制字,層層相疊,黃黑搭配,再切割,再組合、再排列,並將碼好的字進行包邊,拉按壓成邊長約1釐米的方形,然後分成數個小段趁著溫度剛剛好,抓緊切片。儘管工藝非常緊湊、複雜,但是過年了,能讓人們吃出一份年味兒,他們苦點累點也心甘。

來源:黃山日報、網絡綜合

黃山新聞綜合廣播——全市權威的廣播新聞平臺

如何關注

點擊微信右上角的「+」,會出現「添加朋友」,進入「查找公眾號」,輸入以下公眾號的名字:黃山新聞綜合廣播,找到即可關注。

相關焦點

  • 過中秋 吃麻餅 徽州傳統糕點受追捧
    劉鴻鶴攝&nbsp&nbsp&nbsp&nbsp中新網黃山9月26日電(劉鴻鶴)「過中秋,吃麻餅」是徽州民間的一項傳統習俗。雖然造型不像西式糕點那麼精美,但卻飽含了人們對遊子的思念以及與家人團圓的嚮往。9月26日,在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新安鎮的一個手工作坊裡,十餘位糕點師傅正忙著配餡、打餅、上芝麻、烘烤……各司其職。
  • 記憶中的年味 黃山:糕點米粿都帶著徽州印記
    對徽州人而言,為了過一個富足安康的春節,徽州年貨必不可少。臘月初八後,人們就開始忙碌起來,做漁亭糕、磕米粿、殺年豬……這些好吃的年貨是怎麼做的呢?可以吃的徽州石雕黟縣的年貨最著名的當選漁亭糕,以黟縣漁亭鎮得名,是一種傳統烘焙類點心。漁亭鎮地處休、黟、祁三縣交界處,是古時交通要道。清鹹豐年間,漁亭商業活動鼎盛。
  • 夢回徽州美食——還記得童年裡甜到你的那些酥糖嗎?
    再提到兒時那些美味的吃食,更是思鄉之情急切。身在遠方,對家鄉就會容易生起一種情愫,而那些回憶裡的美好更是倍加地讓人覺得彌足珍貴。之前介紹了徽州的兩種美食,介紹完之後我發現自己已經忍不住想要回家品嘗那些美食了。最近,又想起了小時候吃過的幾種美食,今天大抵介紹這一類:酥糖。
  • 別再送我什麼西式甜點,我只想要這樣的徽州糕點
    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我們開始追捧琳琅滿目的西式甜點、小巧精緻的日式和果子,而那些「中國製造」的傳統糕點卻被我們漸漸遺忘了。江南是溫柔水鄉,也是糕點重鎮。上海有蘿蔔糕、松糕,蘇州有大方糕、綠豆糕,揚州有花糕、蜂糕、脂油糕;蘇州的糕團;杭州的桂花糕......徽州亦多酥食糕點,徽墨酥 頂市酥 交切片等等。
  • 鄉愁‖那些自帶年味兒的徽州美食
    俗話說「進了臘月門,轉眼便是年」,到了臘月,就意味著春節的腳步近了,各家各戶都開啟了「忙年」模式。殺年豬、裹年粽、打年糕、做米粿、切凍米糖,瞬間年味就瀰漫開來。晚宴的時候推杯換盞,結束時還不忘送上點豬肉、豬血等以示友好。小時候最期待的就是年末的這場殺豬宴了,可以毫無顧忌的吃豬肉。隨著現在養豬的人家越來越少,殺豬飯也越來越稀有了,吃上一口土豬肉更是難上加難。
  • 頂市酥:紅紙包著的「徽州年味」
    」  中新網黃山2月14日電 題:頂市酥:紅紙包著的「徽州年味」  作者 餘皓  年節將至,古徽州的年味正濃,在傳統民俗禮儀眾多的徽州,糕點是家家戶戶招待親朋和饋贈好友的必備之物。近日,記者來到古徽州的一家糕點作坊,探訪徽州傳統糕點「頂市酥」的製作技藝。待包裝的頂市酥 餘皓 攝  頂市酥,在徽州方言裡又名「紅紙包」,是徽州別具特色的地方糕點。一方象徵過年喜慶氣氛的紅紙,包著由芝麻仁和麥芽糖經過反覆揉搓形成的麻酥糖,取材地道講究、工藝頗具特色。
  • 夢回徽州美食——那些發了黴的毛豆腐你知道有多好吃嗎?
    今天我們還是繼續聊徽州的美食,一道美食一個味道,一段回憶一段回不去的童年時光。今天的主題是我父親的心頭血——徽州毛豆腐。毛豆腐煎熟了之後,它的那些毛也已經隨著高溫的油炸附著在豆腐表面甚至看不見蹤跡了,只看見炸的黃燦燦的表皮。最好是程度是煎至表皮略焦,看的人忍不住垂涎三尺。而咬開了皮後,裡面j就是白白的豆腐了。但是吃到了嘴裡又是和豆腐不一樣的味道。毛豆腐的口感有普通豆腐沒有的一種味道,有點糯又不是糯,但是又不爽滑,總之吃起來很滿足的感覺。
  • 挖掘糕餅裡的徽州
    【摘要】 在徽州糕餅博物館內,一巨大石碾吸引記者目光。以「挖掘糕餅裡的徽州,再現記憶中的美食」為宗旨,該館總投資6000萬元,建築面積約9000平方米,集徽州糕餅歷史展示、製作工藝展演、顧客參與體驗、產品展示等為一體,屬國家AAA級景區,共3層,展區分「一生一世」「一年四季」「一間教室」「一個車間」「一次體驗」五個展區,包括糕餅文化、觀光工廠、糕餅DIY、糕餅展售、休閒水吧等功能區,展示100多種徽州糕點。
  • 食在中國 年「味」兒話吉祥|甜甜蜜蜜之傳統糕點
    中國食文化歷史悠久長遠,作為中式餐飲的一部分,傳統糕點經過我國勞動人民的長期實踐和創造,不僅品種越來越多,基本形態也豐富多彩,造型逼真。 春節是中國傳統而喜慶的節日,也包含著人們對美滿幸福生活、富有和高貴的嚮往。而在餐桌上,一碟碟紅彤彤的花式糕點不僅能平添幾分喜慶的氣氛,更寓意著來年的日子甜甜蜜蜜。
  • 春節樂遊古韻徽州 莫負假日好時光
    古韻徽州,濃鬱年味! 新春誌喜,團圓之樂! 喜上加喜,歡樂如意!   春節讓我們牽手走進徽州,各種各樣的畫面,朦朧煙雨中的小村莊、或小橋流水旁的青石階、或白牆黑瓦的徽州建築、或連綿不絕青山綠水,不一而足。拜年的閒暇之餘,大美徽州還有很多值得您和家人一同去欣賞的美景待您細細品味。
  • 這三款國風雅韻的盆栽,擺在桌面上很有詩情畫意!
    這三款國風雅韻的盆栽,擺在桌面上很有詩情畫意!1、石斛蘭,嬌豔而不嬌氣,蘭花的品種繁不勝數,花朵精緻嬌麗,葉片青翠可愛,廣受眾花友喜愛,但蘭花的養護也需要很用心,樂樂覺得石斛蘭會相對好養一些,花葉並美,適合家庭養護。
  • 徽州、會稽、蘭陵……盤點那些美如畫的古代地名
    下面,就讓小編來為大家盤點一下那些「醉中國」的古代地名吧!徽州古城1、徽州在皖南地區,有一座著名的旅遊城市——黃山市。徽州是黃山市的古名,轄一府六縣,分別是歙縣、祁門縣、休寧縣、黟縣、績溪縣(今安徽宣城)、婺源縣(今江西上饒)。宋徽宗時期,方臘在睦州起義,相鄰的歙州緊跟在後。起義被鎮壓後,徽宗改睦州為嚴州,改歙州為徽州。當然了,彼時的宋徽宗並不知道自己死後的廟號會是「徽」。徽字,一意為美好、善良;一意為繩索。
  • 尋遍徽菜味道——徽州驛的地道徽州美食
    即將於2021年在黃山市歙縣豐樂河畔盛大亮相的泛徽文化商業文旅新地標——徽州驛,是安徽好遊公司負責開發運營的以徽文化為依託打造的輕奢生活旅遊度假目的地,其中包含了「美食、遊樂、購住」三大板塊。在美食板塊中,包含了徽菜在內的7大業態。
  • 徽州飲食:舌尖上沉澱的厚重歷史
    1949年在歙縣成立徽州專區,後遷至今黃山市屯溪區,1987年11月,國務院批准改徽州地區和縣級黃山市合併為地級黃山市;1988年7月,地級黃山市正式成立,轄三區(屯溪區、徽州區、黃山區)四縣(歙縣、休寧、黟縣、祁門縣)和黃山風景區,總面積9807平方公裡,總人口147萬。 《徽州地區簡志》中是這樣記載的:徽菜,即徽州菜餚。
  • 舌尖上的徽州:味是故鄉濃,徽味無窮
    此次來到這裡自然不能放過這次機會,走進西遞的街頭巷尾,聞香古鎮尋味徽州。徽菜起源從古至今,徽菜都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江南飲食中的不可或缺的部分。除了徽州地區,其實那些所謂的"徽菜"都不是八大菜系中徽菜的真正代表,真正的徽菜只有徽州地區才有。想要品嘗徽菜發源地的徽菜,一定要到黃山、績溪和婺源才能品嘗到。
  • 黃山祁門傳統糕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舌尖上的中國專門介紹
    有什麼好吃的傳統糕點推薦?作為黃山祁門人,從小受徽州文化薰陶,見識了太多傳統工藝,如今很多已經失傳了,為了保護傳統文化,我們四處篩選最地道的傳統手藝,為顧客提供最正宗的手藝糕點。字豆糖,黃山祁門傳統糕點,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舌尖上的中國專門介紹,但是知道的人太少了,手藝也瀕臨失傳。字豆糖並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糖,應該說是一種點心,由芝麻,黃豆,麥芽糖三種原料製作而成,它神奇之處在於,你拿刀在任意一個地方切開,都是完整的漢字。這個字是在製作過程中融進去的,這種手藝已經是非遺工藝了,叫做嵌字。
  • 徽州毛豆腐-中新網
    、名為《舌尖上的中國》的大型專題片中,拍攝自「國際旅遊城市」安徽省黃山市(古徽州)的「徽州毛豆腐」堪稱全片中的一大亮點。無論是在星級旅遊賓館的盛宴上,還是在大大小小的徽菜館裡,抑或在街頭巷尾的小吃攤位上,好客的黃山人都會不無自豪地向您奉上「徽州毛豆腐」——作為賓館佳餚主菜的「徽州毛豆腐」,是一條一條整整齊齊陳列在盤子裡的,每條立方體的尺寸約為八釐米長二釐米寬一釐米高,六面金黃熱氣騰騰閃爍金光,蓋料多為紅的火腿丁黑的香菇丁和青的毛豆粒的三鮮芡料。
  • 古徽州名點—徽墨酥
    文 / 傅軍  安徽省黃山市舊稱古徽州,中國傳統「文房四寶」之一的「徽墨」就出產於此地
  • 美味徽州,這些徽州美食都吃過嗎?所以來了徽州要嘗嘗這些徽州菜
    一生痴絕處,無夢到徽州!古人詩中表達的不僅有徽州迷人的美景,當然也應該缺不了徽州醉人的美食。那麼美味徽州,這些徽州美食都吃過嗎?所以來了徽州要嘗嘗這些徽州菜。徽菜作為中國八大菜系之一,其以色深味濃而著稱,它以古徽州菜餚為代表,由皖南、皖江、皖北、合肥、淮南五大風味構成,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徽州的老街上,就有很多的老字號徽菜館,隨便找一家都能品嘗到當地的味道。
  • 安徽黃山:古法手工還原徽州麻餅「老味道」
    「過中秋,吃麻餅」是徽州民間的傳統習俗。徽州麻餅需經過配料、和面、包餡、打餅、固形、寫字、粘黑芝麻、上白芝麻和烘烤等古法手工工序後製成,皮薄酥脆、甜而不膩,是古徽州中秋佳節傳統糕點。>以上圖片:2020年9月15日,安徽省黃山市的制餅手藝人在製作「徽州麻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