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大西洋鱈魚
隨著天氣升溫,胃口變得輕盈,又急需營養為身體供能,那些美味的魚類就成了餐桌必選。
「鱈魚」是近兩年的大熱食材,它以柔嫩輕盈的口感,多種多樣的製作方式,以及豐富的營養獲取了消費者的喜愛。不過市場上的「鱈魚」魚龍混雜,從數十元一斤到幾百元一斤都有,相關媒體頻頻爆出假鱈魚的新聞,更加讓人擔心。今天,橄欖小編就為大家帶來一份全方位鱈魚挑選指南,快來看看吧!
「銀鱈魚」和「黑鱈魚」
都不是鱈魚
從科、目、屬的分類可知,我們常吃的「銀鱈魚」和「黑鱈魚」都不是鱈魚。
市場上的鱈魚五花八門,在大部分普通消費者心中「價格貴,適合作寶寶輔食」的,有「銀鱈魚」和「黑鱈魚」兩種,但這兩種魚都不是「鱈屬」魚,說白了,根本不是「鱈魚」,而「適合給寶寶吃」的觀念,也要打個「?」。
黑鱈魚:裸蓋魚
Anoplopoma fimbria
國內市場售價:約350元/公斤
黑鱈魚的真名叫裸蓋魚,是黑鮋科裸蓋魚屬,身體呈深灰色略帶藍色,鱗片細密,也有人稱其「藍鱈魚」。
烤「黑鱈魚」
裸蓋魚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從日本北部到美國加利福尼亞冷水域的海域,棲息的深度可達2000多米。這種魚身長可達一米,壽命長達百年,平時以甲殼類和小型魚類為食,魚肉滑嫩少刺,帶有絲絲奶油香氣,因此也被稱為「奶油魚」。
銀鱈魚:小鱗犬牙南極魚
Dissostichus eleginoides
國內市場售價:500元/公斤
小鱗犬牙南極魚才是銀鱈魚的真名。它們主要分布在南極海域,在水下3000米的海域棲息,身長可達2.3米,以甲殼類和小型魚類為食,魚肉入口綿密,味道與裸蓋魚相差不大。
香煎「銀鱈魚」
這兩種「鱈魚」都富含人體必需的營養素Omega-3、蛋白質和多種維生素,蒸後鮮美爽滑,煎烤後魚皮酥脆,但是,如此優質的魚肉其實不適合多吃。
數據來源:美食藥監局FDA
由於這兩種「鱈魚」都是大型肉食魚類,通過「大魚吃小魚」的食物鏈不可避免的在體內堆積了較多的甲基汞,其中小鱗犬牙南極魚的汞含量均值可達0.35;裸蓋魚的汞含量均值可達0.36。
不過大家也不用太擔心,據相關統計可知,成年人每周的「鱈魚」安全用量為100g左右,約常見包裝的一片分裝;12kg以上的兒童每周可食用25g左右,約半個雞蛋的重量。
真正的鱈魚有這些
真正的鱈魚可分為大西洋鱈魚、太平洋鱈魚及格陵蘭鱈魚3種,統稱為「真鱈魚」,此外,還有剛被列入鱈魚家族的阿拉斯加狹鱈魚,這4種真正的鱈魚價格反而便宜一些,吃法也不太一樣。
大西洋鱈魚
Gadus morhua
國內市場售價:約100元/公斤
大西洋鱈魚大多產於北大西洋的寒冷水域,是以藻類、甲殼類等為食的雜食魚類,大西洋鱈魚身上有許多斑點,體型可長到2米,比較好分辨,價格也比小鱗犬牙南極魚和裸蓋魚便宜。
炸魚薯條
炸魚薯條
油炸過的大西洋鱈魚搭配濃鬱的醬汁,口感酥脆多汁。
早在維京時期,北歐漁夫就開始大規模捕捉大西洋鱈魚,英國人的傳統美食「炸魚薯條」也多用大西洋鱈魚製作。
太平洋鱈魚
Gadus macrocephalus
國內市場售價:20-100元/公斤
太平洋鱈魚俗稱「大頭腥」或「大頭鱈」,廣泛分布於北太平洋,也是我國黃渤海及東海北部的常見魚類。
捕捉大頭腥上岸的青島漁民
小編曾在青島漁市上見過這種鱈魚,與它的「兄弟姐妹」不同,太平洋鱈魚價格較為低廉,在青島本地多為20元左右每公斤,且大多為整條出售。
京東、淘寶上的切片太平洋鱈魚會貴很多,約為100元/公斤,可能與產地、運輸成本等因素有關。
「大頭腥」味道較淡,肉質鬆軟,青島人嫌清蒸後不夠鮮美,往往採用紅燒的料理方式,加少許辣椒和白酒提鮮,湯汁濃鬱,鹹鮮下飯。
阿拉斯加狹鱈魚
Gadus chalcogramma
阿拉斯加狹鱈魚的名字聽起來很「洋氣」,它的別稱「明太魚」就接地氣的多。阿拉斯加狹鱈魚在2015年才被美國漁業協會納入鱈魚的大家庭,雖然在國內的各大電商也能找到它的冷凍原切片,但更多見的還是它製成的加工品。
鱈魚堡
日本的魚竹輪、韓國的魚餅、我們平時吃的蟹肉棒等各類海鮮丸滑都會選用這種鱈魚製作。此外,快餐店裡常見的「鱈魚堡」、「鱈魚條」,也多使用阿拉斯加狹鱈魚的魚糜製作。
格陵蘭鱈魚
Gadus ogac
格陵蘭鱈魚僅棲息在格陵蘭周邊海域,產量少、體型小,在中國市場上幾乎見不到,因此不再鋪開贅述。
警惕假冒鱈魚
鱈魚市場良莠不齊,也有不少「假貨」濫竽充數,其中最為常見的是這兩種。
細鱗壯鱈
Albatrossia pectoralis
國內市場售價:30元/公斤
鼠尾鱈科壯鱈屬的「假鱈魚」,主要分布於北太平洋海域的白令海至美國加州海域,長相十分醜陋,肉質鬆軟無味,但價格比較便宜,常見於中小型超市的散裝「鱈魚」冷凍區。
細鱗壯鱈可能只是難吃,異鱗蛇鯖和棘鱗蛇鯖這兩種油魚冒充的鱈魚可能會對身體(和心理)健康造成影響......
異鱗蛇鯖
Lepidocybium flavobrunneum
異鱗蛇鯖又叫玉梭魚、白玉豚,多見於全世界亞熱帶、溫帶海域生活200米以下的深海區,體重可達45公斤。
棘鱗蛇鯖
Ruvettus pretiosus
棘鱗蛇鯖也叫薔薇帶、黑皮牛,常見於地中海安塔利亞灣、以及各地的熱帶和溫帶海洋,生活在100到800米的深層海域,最大體重可達60公斤。
這兩種油魚體內都含有名為蛇鯖毒素的天然蠟酯,是工業潤滑劑的原材料,很難被人體吸收,日本、義大利等國已明令禁止這類魚類交易,但因為它們的肉長得與鱈魚相似,不少黑心商人用油魚冒充鱈魚,在中國市場出售。
進食油魚後因為腸胃難以消化,蠟酯會累積於直腸,引起排油性腹瀉,約兩天後自行好轉。此外還有不少受害者出現「漏油」的症狀,嚴重傷害心理健康......
鱈魚怎麼挑?
市面上的鱈魚大多以原切、急凍的形式來到我們的餐桌,很難看出它們原本的樣貌,怎樣快速分辨出鱈魚的種類,避免買到冒牌貨?小編幫大家總結了一份簡單易懂的攻略,快拿起小本子記好!
1. 找靠譜商家
前往大型商超和京東、淘寶官方生鮮店購買,質量相對有保障。
2.看價格
裸蓋魚、「小鱗犬牙南極魚這兩種「鱈魚」的價格區間在300-500元/公斤,大西洋鱈魚和太平洋鱈魚的切片售價在100元/公斤左右,如果價格過低就要考慮鱈魚的品質了。
3.看拉丁名稱
進口魚類在報關時都需填寫官方拉丁名稱,許多商超及網店商家會把名稱填寫在商品詳細目錄,可以對照本篇推文確定鱈魚的類別,也可以要求店家提供報關證明。
4. 看魚皮和形狀
如果真的想「碰運氣」去漁市購買鱈魚,看魚皮和切片形態也是不錯的方法,小編製作了一張對比圖,可供參考。
裸蓋魚和小鱗犬牙南極魚的魚皮較為細密,後者比前者顏色稍淺;大西洋鱈魚的魚皮上有部分圓點,它的「兄弟」太平洋鱈魚和阿拉斯加狹鱈魚也有這種斑紋狀的圖案;細鱗壯鱈的魚皮寬大粗糙,呈漁網狀,比較好分別。
左:油魚 右:裸蓋魚
很容易混淆的油魚和裸蓋魚更適合從顏色和形態區分。相較裸蓋魚,油魚的肉質偏黃,偶爾會出現淺紅色的血線,切片形狀呈橢圓狀,不及裸蓋魚圓潤。
你知道鱈魚怎麼挑了麼?快用美味的鱈魚犒勞努力工作的自己吧!
-END-
編輯整理 | 海狸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