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直流行土葬,認為人死後要入土為安,後來隨著土地資源的緊張,國家開始提倡火葬,經過努力,火葬成為了最普遍的方式。但殯儀館不允許親人觀看遺體火化,只會在結束後將骨灰裝在骨灰盒裡,給家屬帶回。
但有人擔心骨灰是否能全部裝進去,打開盒子後卻發現骨灰盒不是滿的,甚至有些更少,只有一半。那麼大一個人,火化後真的只有這麼一點骨灰嗎?
l火葬的興起
火葬是現代才興起的,但其實在我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就出現了。當時,主流的方式還是土葬,加以陪葬品,火葬只是我國少數民族的一個習俗。後來,隨著歷史的發展,我國對於殯葬的要求越來越高,迄今為止,我國考古發現的最大的墓是秦公一號墓,面積5334平方米。這樣奢侈地使用土地資源,在人口越來越多,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的現代,肯定是不切實際的。
除了土地資源越來越緊張之外,還有土地價格的不斷升高,隨意埋葬會導致病毒的擴散。因此,在政府大力的提倡下,人們逐漸地接受了這種殯葬方式,並最終普及開來。
l火化的流程
死別就已經讓人足夠悲痛了,還要目睹著親人的遺體被火舌吞噬,焚燒一空,是如此的殘忍。另外,火化開始後,焚化爐周圍的溫度急劇升高,為了安全,也需要先將遺體的親屬離開現場。
火化前,先由工作人員將遺體送進去,親屬確認遺體身份,與遺體進行最後的告別,接下來遺體就會被送進焚化爐,下次再見就是工作人員抱著骨灰盒出來了。
但是,一個13成年人焚燒後,卻只剩那麼一點骨灰,有時甚至連骨灰盒都裝不滿,這又是為什麼呢?
l裝不滿骨灰盒的原因
人的身體是由55%水、20%蛋白質、20%脂肪和5%無機質構成的,水在高溫下會蒸發,另外40%的蛋白質喝脂肪經過焚燒後會轉化為氣體消失,最終能成為骨灰的只有5%的無機質。
這剩餘5%的無機質主要是牙齒和骨骼,它們含有大量的鈣、磷等,還有其他微量元素焚燒後會以無機鹽的方式存留。還有一些體積較大的骨頭,不易燃燒,工作人員則會將其敲碎研磨,與骨灰一起放入骨灰盒。
因此,遺體焚燒後,即便是將所有留下來的都放入骨灰盒,也的確是不多的。骨灰的主要成分就是無機鹽,而骨灰的多少則幾乎是由骨架的大小來決定的,骨架小的裝不滿一個骨灰盒也無可厚非。
l結語
小時候做過一次運送屍體到達殯儀館的車,心裡是十分害怕的。後來,第一次在視頻裡見證一個人的死亡,第一次在現實中見證親人的離世。有人說,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告別的過程,告別朋友、告別父母、告別故鄉、然後告別自己,孑然一身。
但無論經歷多少次的離別,都無法坦然面對親人的離世,唯一能做的就是在生前好好相處,多多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