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飛翔吧!橙哥
酒裡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隨著中秋、國慶雙節日益臨近,近期不少白酒廠商紛紛提價,引發輿論關注。日前,中紀委發文「點名」白酒,更是將高端白酒漲價的話題推向了高潮。
在各方關切下,新一輪「禁酒令」會出臺嗎?
白酒市場持續升溫
據不完全統計,9月以來,已有7家白酒企業官方宣布對旗下產品進行提價。其中包括五糧液、國窖、水井坊、郎酒等品牌。
9月2日,五糧液北京、河北、江西等地區的經銷商聯誼會發布《關於39度五糧液價格執行要求的通知》。自2020年9月3日起,39度五糧液終端供貨價不得低於659元/瓶,團購成交價不得低於719元/瓶。
同日,水井坊發布通知,擬對水井坊臻釀8號42度500ml建議零售價由448元/瓶調整到468元/瓶;38度500ml由438元/瓶調整到458元/瓶。此外,瀘州老窖國窖酒類銷售股份有限公司西南大區也下發通知稱,9月10日起,52度國窖1573經典裝產品終端開票價格調整至950元/瓶。
9月17日,郎酒股份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上宣布,青花郎建議零售價調整為1499元/瓶,並宣布即日起,郎酒對醬香型產品實行計劃配額制。相較於今年7月1299元/瓶的零售價,短短兩個月,青花郎漲幅超15%。
而作為白酒行情的風向標,雖然貴州茅臺近期否認了漲價傳聞,但根據媒體報導,北京市內部分商鋪的飛天茅臺已經處於「賣光了」的補貨狀態。一些專賣店內2020年飛天茅臺報價高達3099元,是目前茅臺官方規定統一零售價2倍還多,相較去年「十一」假期前的2400元,上漲幅度近30%。
可見,在少數頭部酒企的推動下,今年「十一」白酒消費市場的漲價潮已是大勢所趨。然而,消費市場的持續升溫,並沒有對資本市場產生協同效應,自9月以來,申萬白酒板塊已連續四周下跌,當月板塊跌幅超過8%。
相比表面上的光鮮亮麗,白酒行業實則已經「險象環生」。
高度分化的白酒行業
受上半年疫情影響,白酒行業整體也遭受衝擊。但相比業績受損,行業高度分化的現象更為值得警惕。
財報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17家上市白酒公司錄得總營收為1295.73億元,淨利潤為467.30億元。
而兩大巨頭貴州茅臺、五糧液的營收合計764.02億元,佔17家上市白酒公司總營收的58%;淨利潤合計352.99億元,佔比達71%。這種近乎壟斷的市場格局,使中小酒企的發展舉步維艱。
數據顯示,自2017年以來,除了茅臺、五糧液等頭部酒企業績保持高位增長外,白酒行業已經出現了增速乏力的態勢。2017-2020年上半年,17家上市白酒企業整體營收增速為27.47%、25.52%、16.58%、2.29%,整體淨利潤增速分別為44.98%、33.48%、17.34%、6.64%。
不難想像,隨著馬太效應的持續,未來白酒行業的分化程度可能會進一步加重,頭部酒企的市場份額將進一步擴大。從市場競爭的角度看,白酒行業出現寡頭格局,並不可怕,就如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壟斷可樂市場一樣,是市場選擇的結果。
但在增量空間有限,市場進入存量時代的背景下,寡頭酒企們集體接二連三的大幅提價,尤其是在高端白酒市場不斷漲價,勢必會引發消費者的質疑。
9月22日,中紀委網站發布名為《警惕高端白酒漲價引發不正之風回潮》的頭條文章,點出了當下輿論對國內高端白酒漲價、提價的擔憂。同時,一陣見血的指出了高端白酒目前出現的社會問題:
「一旦高端白酒的價格遠超大眾承受範圍,就可能變回買的人不喝,喝的人不買,消解近年來鞏固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和糾正四風成果的努力。」
確實,作為一個酒文化大國,中國人飲酒的歷史源遠流長,每逢佳節與親友聚會,共飲美酒佳釀,是一個十分普遍的消費價值觀。但當所謂的「好酒」、「佳釀」價格畸高,超出消費者的能力範圍,普世酒文化就會變味,變成一種「權貴文化」。
就如中紀委所說,價格逐年走高、存久了更值錢的高端白酒,不再是通常意義上的佐餐飲品,其價值具有奢侈品和收藏品屬性,變成了很多人心中的「硬通貨」。
新一輪「禁酒令」會來嗎?
可以說,日前中紀委的「點名」,給當下「高燒不退」的白酒市場打下一隻「鎮定劑」。很多人也開始關心,新一輪「禁酒令」是否會再次出臺。
上一次大規模的「禁酒令」還要追溯到2012年。2012年12月,中央軍委下發通知,印發《中央軍委加強自身作風建設十項規定》,明確指出,不安排宴請,不喝酒,不上高檔菜餚。
政府、軍隊、國企等短期內三公消費的從嚴治理,一度衝擊白酒市場,2013年白酒上市公司的整體營收規模出現負增長,而在上一年,白酒上市公司的整體營收規模還保持著37%的高速增長。
在資本市場,禁酒令發布當天,2012年12月24日,白酒股全線大幅下挫,領跌各大行業板塊。其中,龍頭股貴州茅臺大跌5.55%居首,洋河股份跌4.97%,五糧液、山西汾酒、瀘州老窖等白酒股也跌逾3%。
從這一點也不難看出,白酒市場對政策的調控十分敏感,而在行業分化日益嚴重的情況下, 政策調控對白酒市場的影響,只會越來越大。
那麼,隨著高端白酒價格持續走高,新一輪「禁酒令」會來嗎?有兩大因素值得關注。
首先,是高端白酒的「金融化」問題。
高端白酒價格的不斷走高與低收入人群形成的反差越來越大,導致「買的人不喝,喝的人不買」。因此,高端白酒日益面臨「金融化」的風險,不再是簡單的消費品,變成一種可貯藏、易流通的「硬通貨」。這也導致用於造酒、藏酒所佔用的資金成本越來越高。
長此以往,不僅容易誘發社會不正之風回潮,對白酒市場自身的發展也產生惡性循環,令白酒離廣大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一代消費者漸行漸遠。
其次,是當下國內的糧食安全問題。
實際上,中國曆朝歷代就有禁酒令,其主要目的就是減少糧食的消耗,備戰備荒。
當下受疫情影響,世界範圍內不少地區都出現了糧食危機。今年以來,農業農村部等相關部門多次強調我國的糧食安全問題。在糧食連年豐收、產能穩定的背景下,不存在口糧安全問題。
但與此同時,國家也在提倡節約糧食,反對餐飲浪費的社會風氣。
海關數據顯示,今年1-8月,我國進口穀物及其製品56.8億美元,同比增長34.4%;出口14.1億美元,同比減少11.1%。
不難看出,雖然中國的口糧安全不存在問題,但相對而言,餘裕的空間也並不算大。對於白酒製造來說,需要消耗大量糧食,一旦出現糧食吃緊的情況,限制一定的白酒生產及消費,並非是不可能的選項。
總而言之,不論「禁酒令」是否會來,過度擴張的酒企和重倉酒企的投資者們,應對當前火熱的白酒市場有著客觀清醒的認識。
盲目的迷信「喝酒行情」,最終「醉倒」的只有自己。
參考來源:著名經濟學家鍾朋榮在杭州莫幹山中國酒業論壇上的演講《經濟與白酒》
迫於情節受限,觀看更多精內容,
關注公眾號:長牛財經。為你提供有價值、有深度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