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田玉品類裡,「老」字似乎有種魔力。它仿佛一類標籤,只要沾染「老」的噱頭,那麼不管其玉料品質如何,總能給人一種「這是好玉」的感受。
但若是細究起來的話,這個「老」字又很曖昧,因為歧義太多,它哪頭都能沾著,老坑料、老熟料、古玉、老料。只要商家敢說,它便總能有不斷被詮釋的角度。
那麼和田玉中的老料到底有多少種呢?到底要不要信奉「老」的說法呢?今天,我們不妨也和大家簡單地探討一番。
老坑料
如果按照最早的說法,其實老坑料還挺好界定的。
無非就是那幾個特別著名的玉石礦坑出的料子。在古人玩玉的那個年代,老坑料幾乎都是貢獻給皇上的,所以先得緊著好料去採挖,那些出產好玉的礦口自然也就冠以「老坑」之名,而老坑料便也成為了頂級玉石的代名詞。
在最初,大家只把很早礦坑出產的料子,才稱為老坑料,而所謂的「新坑料」指的就是:現代開採出來的和田玉料。
不過,商業有著逐利的本性,當大家都知道「老坑料」好的時候,商家就會把熟糯些的料子,都叫做老坑料,久而久之「那些熟糯料子也叫成了老坑料,而油性、渾厚感不好的玉石,就被稱為「新坑料」
不過,這也引出了我們接下來的話題。老熟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
老熟料
在很老玩家看來,老熟料和老坑料其實沒多大區別。無非都是對玉料老熟的一種統稱。
但是對於很多新玩家來說,他們並不太了解「老熟」的概念。反而對是否為「老坑」比較關心,因為某種程度上,老坑出產的玉就約等於了好玉。而這也給了一些不良商家可乘之機。
但其實會看老熟,才是衡量一塊好玉的重要指標。
老熟的籽料結構緊密,玉質細膩,沒有太多的石花,油脂感強,拿在手裡都感覺會出油,通透性好,這就是熟了的料子。
生的籽料就是年份不夠,還沒長熟就被人們開採出來了,其結構鬆散、不細膩、石性重,有石花或是棉僵,缺乏油性。這便是生的料子。
不同產狀的「老料」
山料裡面的「老料」,是說早些年開採的礦坑裡的料子,這個「坑」就是礦坑的意思,山料老料白細糯油,以前著名的玉石礦坑可能還沒有完全開採,現在偶爾會有一些囤料面世,但大多已絕跡。
籽料裡面的「老料」,是說玉龍河河道沿線的料子,這是相對沙漠邊緣「幹坑」而言的,籽料老料多皮殼細滑,掛油皮。
戈壁料裡面的「老料」,是說多年前撿拾的料子,因為品質高最早被人們篩選走,這些「老料」大多塊形好、顏色好、風化完整。
不同產地的「老料」
碧玉裡面的老料特指7號礦早些年的料子,新料子帶西瓜皮一樣的紋路結構,巴碧、烏蘭海、紅皮料統稱「外礦」。
青海老料是和田玉,新料透閃石含量低,很多出不來和田玉證書,要警惕青海新料。
說俄料又白又松又幹的,大多是指新俄料,老俄料過燈無結構脂份足的料子很多,也很貴。
「老料」兩個字,在和田玉裡,不管是何種產地、何種產狀,幾乎都是對料子本事玉質的一種肯定和褒揚,而在市面上不管什麼東西,拿過來就鼓吹「老料」、「老坑料」的賣家,都不知道那個「坑」到底是哪個「坑」,但他們賣東西一定很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