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底前,南京將正式進入垃圾分類「強制時代」。眼下,不少市民在積極參與分類的同時,總不免疑惑:分好類的垃圾去哪兒了?記者從南京市城管部門獲悉,為讓更多市民了解南京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流程,提高分類意識,南京市垃圾分類辦公室組織開展的「跟著垃圾趣旅行」主題宣傳活動於23日正式啟動,計劃用兩個月時間,分25批次帶領千名市民去近距離了解垃圾分類的整個流程。
專人指導分類,參與率高達100%
23日早上9點多,記者隨活動首批40名市民開啟了垃圾分類「旅行」。第一站來到了金堯新村小區。儘管天空下著大雨,但一點沒有阻擋居民分類投放垃圾的熱情。今年5月,該小區單元樓下的垃圾桶被全部撤掉,建立了嶄新的環保屋,小區456 戶居民集中投垃圾。環保屋外,放置有三個灰色的其他垃圾桶、兩個綠色的廚餘垃圾桶,屋內還配備了可回收物收集桶和有害垃圾桶。「我們家有兩個垃圾桶,一個放剩菜剩飯等廚餘垃圾,另一個放菸頭、用過的紙巾等其他垃圾。」住在6棟3單元的沈秀珍提著兩袋垃圾來到投放點,動作利落地刷卡打開投放口,將剩菜倒入廚餘垃圾桶中,又迅速將袋子投進了其他垃圾桶。
南京志達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負責運營該小區垃圾分類,現場工作人員說,實施集中投放快兩個月來,居民參與分類的積極性在不斷提高。由於居民每天產生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較多,這兩類垃圾每天定時清運兩次。他們的大數據平臺上顯示,金堯新村小區22日廚餘垃圾回收量為121.64公斤,其他垃圾回收量達139.03公斤。
「我們小區也有這樣的『垃圾房』,乾淨無異味,有顧慮的居民應該多到這裡來看看。」晶都茗苑小區居民葛義順一邊參觀一邊說,分類投放垃圾的時候,大家常好奇分出來的垃圾究竟去了哪裡,又是如何變廢為寶的,於是和鄰居一起報名來參加「跟著垃圾趣旅行」活動。
「現在我們小區垃圾分類參與率幾乎達到100%,每天有專人指導分類。以前每個單元樓門口有兩個垃圾桶,到了夏天,散發異味,蚊蟲很多。現在環境越來越好了,居民垃圾分類參與率幾乎達到100%。」聽到大家在參觀時不斷發出讚嘆,金堯新村居民龔金鳳開心地說。
密閉化分類收運,避免二次汙染
沈秀珍等居民一早分類投放的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很快被分類裝車,運到了棲霞區生活廢棄物轉運站。「棲霞區仙林街道、西崗街道等小區的其他垃圾和部分小區的廚餘垃圾,都會運到這裡。」該轉運站站長王明說,他們配備有10臺大型垃圾運輸車、1臺吸汙車、3臺小型場地清洗車和12個28立方米(容量約22噸)的垃圾箱體,每天可轉運350噸廚餘垃圾和其他垃圾。車輛、設備能夠確保垃圾不落地,實現全程垃圾密閉化運輸。此外,站內還裝有噴淋除塵除臭設備,通過預先設置每5分鐘循環一次,抑制揚塵和臭氣。
記者在現場看到,垃圾運輸車進入卸料大廳將垃圾傾倒後,中控室的工作人員便通過智能管理平臺對垃圾進行壓縮、打包等操作。「壓縮再打包,可以使箱體內的垃圾更緊實,排除水分,避免在轉運時產生垃圾掉落、二次汙染等現象。打包後的廚餘垃圾會運往江北廢棄物綜合處置中心,其他垃圾則運往江南焚燒發電廠或江北焚燒發電廠。」王明說。據了解,棲霞區在加強垃圾源頭分類的同時,實行「不同車輛、不同要求、不同去向」分類收運,目前已配備36輛垃圾分類收運車輛,建立了27條收運專線。
下午兩點多,從轉運站轉運的部分其他垃圾被送到了江北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進行終端處置。
1號爐機主汽溫度392.73℃,機轉速3000.60r/min……江北焚燒發電廠的後臺系統大屏上,正實時顯示著垃圾焚燒爐的各種數據和畫面。巨大的垃圾池中垃圾堆積如山,大型抓斗正將垃圾「抓起」,投入焚燒口焚燒,很是壯觀,參觀的市民連連驚嘆。該焚燒發電廠行政主管曹御林介紹,目前南京約三分之一的其他垃圾都會運往這裡處置,日處理規模達2000噸,一年可以產生3億度電併網發電。
「吃進」垃圾,「吐出」資源
廚餘垃圾處置是不少地方的難點,也是很多市民關心的問題。為一解疑惑,參觀市民又來到了江北廢棄物綜合處置中心。南京當下正在64個小區和101家單位先行先試垃圾分類「實戰」,這些小區和單位產生的廚餘垃圾都會被送往該處置中心。在這裡,餐飲垃圾和廚餘垃圾需進行分選,塑料、玻璃等雜物被分選出來後,剩下的有機物料製成漿液,進行厭氧發酵,然後製成清潔能源沼氣,經過淨化後用於發電。最後產生的沼渣由於有機質含量較高,可以進一步資源化利用,用於堆肥、養蚯蚓等。
工作人員介紹,目前該處置中心每天可以處理220噸的餐飲垃圾,到8月底前,將上升到400噸;目前每天處理30噸廚餘垃圾,年底前,廚餘垃圾日處理規模將達200噸。
晶都茗苑居民張禮祥一邊參觀一邊告訴記者,他們小區有兩千多戶居民,今年6月1日撤掉垃圾桶、進行集中投垃圾,一共設置了4個集中投放點。距離「垃圾房」最遠的樓棟不超過150米。今年4月底,社區支部書記已組織30餘人到金堯山莊學習過如何分類,這趟「旅行」下來,對垃圾分類的認識更全面了。
「垃圾本是最髒的東西,沒想到卻在一座現代化的工廠裡完成『蝶變』,變成了沼氣和電。」跟著垃圾全程旅行後,葛義順覺得很不可思議,之前總擔心的「前端細分類,後端一鍋燴」的顧慮,也隨這場「旅行」消散了。
南京市城市管理局環衛處主任科員孫秋陽介紹,「跟著垃圾趣旅行」活動安排了12條參觀線路,每個區一條,各有特色。參加活動的市民可以在小區看到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在宣教館了解垃圾的「前世今生」,在垃圾中轉站和分揀中心看到垃圾回收、拆解、再分類和轉運過程,在餐廚垃圾處理廠和焚燒廠目睹垃圾「變廢為寶」和無害化處理。
交匯點記者 白雪 實習生 劉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