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釣中,子線是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長短一直是釣友們爭執的一個熱門話題,以某寶上熱賣的成品子線付來說,多為30cm、40cm、50cm三種,所以有不少釣友認為子線組應該是長比短好,也有釣友認定子線組短線組訊號比長線組要好。
實際上在垂釣過程中,漂的大小及類型、目標魚種、魚情、還有掛餌的性質不同,子線組的長短都有所不同。
事實上子線組的長度迄今為止,沒有一個標準,不像魚竿,有固定尺數作為一個同行的慣例。在臺釣法沒有盛行之前,是沒有子母線的說法,傳統釣法中,釣鯽魚的線組中鉛墜和單鉤的距離一般就只有3~5釐米左右,而釣鯉魚的線組,鉛墜和單鉤的距離也就7~8公分,而傳統釣法最出名的朝天鉤,鉛墜就在鉤柄上,就沒有子線一說。
臺釣釣法為了增加誘魚、上魚的效率,多為雙鉤,短子線長度對摺後有10~15cm左右,中長子線組對摺後有15~25cm左右,釣鰱鱅等大物時,子線組有放到50cm甚至再長一些的。所以說子線長短基本上沒有特別指定的說法,一般多按照目標魚種來做基本判斷。
再一個,現在習慣釣法是懸墜釣法,這就講究了一個魚食口時,要將信號從鉤傳導到漂上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裡,子線組不僅起著保護整個線組和竿的作用,更起到了傳導介質的作用,因此短線組訊號更靈敏,而長線組先對訊號鈍一些。這些都是我們需要在實戰中自己根據自己的釣技來做調整,不能一口說死的。
然後還要從用餌的習慣來說,野外自然水域中用餌有用商業餌為主,也有用蚯蚓等活餌為主,說個實話,我本人是兩種都用,談不上那種更厲害,但是用商業餌一般多用長線組,因為誘魚效果好;而短線組多用於蚯蚓、紅蟲等活餌,因為活餌體積較大,不容易形成頓口。
懸墜釣法上魚
最後咱們就要說的是根據目標魚種來決定線組長短了,不管哪種水域一般都是小魚多,大魚少,那麼在選擇線組長短的時候依然是遵循小魚短線組,大魚長線組,原因就不需要多說了,有實戰經歷的釣友自然都明白怎麼回事。
總結:釣無常態,在子線組長短的選擇上,遵循了魚種、餌料、魚情等特點後,自然能選擇對應長度的線組,沒有最合適的,只有最適合垂釣環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