鮮食玉米「搶佔」消費者餐桌 未來產業優化升級是關鍵

2020-12-21 金臺資訊

中國商報/中國商網(見習記者 馬嘉 文/圖)近年來,鮮食玉米產業在都市農業中脫穎而出。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已超過2000萬畝,國審品種數量超56個,市場消費量達570億穗。相關專家透露,今年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基本達到2500萬畝,比去年大幅增加約25%。但是對農民來說,種植鮮食玉米對冷鏈和物流要求過高,種植成本及後續銷售該如何布局,未來產業將如何發展?多名專家建議可從育種、加工、流通等方面入手推動產業的優化升級。

需求逐年上升鮮食玉米搶佔消費者餐桌主位

鮮食玉米也稱水果玉米,與普通玉米相比,具有甜、糯、嫩、香的特點。鮮食玉米從品質上分甜玉米、糯玉米、甜糯玉米;從籽粒顏色上分,有黑色、紫色、黃色、白色等。從飼料到工業原料再到餐桌「新貴」,鮮食玉米在市場上打了漂亮的「翻身仗」。

7月10日-7月12日,2020年中國北京鮮食玉米大會暨北京鮮食玉米節舉行。中國商報記者在現場看到,來自全國各地的204個鮮食玉米品種進行了展示,其中甜玉米76種,糯玉米69種,甜加糯玉米59種。

「我和孫女每天早上都要吃甜糯玉米。」一位前來參加展會的消費者對中國商報記者說: 「玉米買回家後就凍起來,可以生吃、蒸煮,還可以用作排骨湯的配菜。一年能吃幾十斤。」

鮮食玉米逐漸成為消費者的餐桌必備,國內市場對鮮食玉米需求逐年上升。北京華耐農業發展有限公司銷售經理閆偉發告訴中國商報記者:「今年上半年已經銷售了約2000畝地的鮮食玉米種子,銷量比去年翻了近一倍,種植面積也在逐年擴大,市場接受程度非常高。」

「不少『粉絲』、電商平臺和網紅會與我們的種植戶聯繫,在直播間和店鋪中掛出我們的鮮食玉米來吸引顧客,他們的回頭客非常多。」 閆偉發說道。

數據顯示,去年我國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已超過2000萬畝,國審品種數量超56個,市場消費量達570億穗。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科學所高級農藝師田志國表示,今年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基本達到2500萬畝,比去年大幅增加了25%。

產業逐漸擴大 農民可實現多樣化種植

鮮食玉米產業在全國逐漸鋪開。閆偉發告訴中國商報記者,自家企業研發的鮮食玉米種子在河南南陽、河北邢臺、青島、天津等地熱銷,尤其在農村合作社中更是供不應求。

在北京,鮮食玉米種植面積自2015年起每年增長10%-15%,主要分布在房山、大興、密雲等區。北京市農業技術推廣站副站長、推廣研究員王俊英介紹,高端優質鮮食玉米約佔玉米種植面積的30%以上,正逐漸成為種植者的首選。

「今年鮮食玉米的種植面積在北京能達到3.5萬畝左右。」 王俊英介紹說:「一家一戶種植面積平均在50畝以上,多的有三五百畝,也有種植好幾千畝的合作社。」

跟普通玉米按斤賣相比,鮮食玉米是按穗賣的。 「市面上鮮食玉米的平均價格是0.7元一穗。在玉米搶早上市的情況下,價格還能賣到1.5元一穗,像南方的一些地方能賣到兩三元一穗。」田志國告訴中國商報記者,農民種植一畝地的鮮食玉米能賺500-800元,比種植普通玉米的收入高300-500元。此外,在一些電商平臺上,優質鮮食玉米的售價能達到30元五根。

除了售價上的高回報,農民還可利用鮮食玉米成熟期短的特點實現多樣化種植。「鮮食玉米成熟期比普通玉米要短,在乳熟後期基本就可以收穫了,比普通玉米早20多天。」 田志國告訴商報記者:「農民可利用這個茬口種植一些小蔬菜,這對他們是個不錯的選擇。」

技術要求高 如何打通產業最後一公裡

鮮食玉米雖然在現代農業裡發展迅速,但因需要保持鮮嫩的口感,其對冷鏈和物流的要求極高。此外,從鮮食玉米的「採、儲、運」到「加工、推廣、銷售」,都需要專業公司打通最後一公裡。

「甜玉米植株比普通玉米矮,對種植技術要求也高。」推廣研究員王俊英說道:「鮮食玉米存放期短,如何做好後期加工產品,如罐頭、果汁、真空包裝、速凍等問題還需要相關企業加入,進一步解決。」

目前針對鮮食玉米的龍頭加工企業較少,還未能形成自己的品牌。「如果鮮食玉米加工做得好,產值會翻倍。」中國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中國作物協會玉米專業委員會委員李建生介紹道:「河北唐山、吉林一些地方有很多加工企業也在接觸鮮食玉米產業,但現在跟消費者需求還有一定差距。」

如何實現鮮食玉米產業升級?多名專家從育種、流通等方面給出建議。王俊英提出加強鮮食玉米新品種培育,種植高產、優質、易加工的鮮食玉米新品種,滿足不同消費者的喜好和需求。

加強加工業是鮮食玉米產業健康發展的趨勢。李建生對中國商報記者表示:「可以通過加工解決玉米的保鮮問題,如做成真空包裝、加工成果汁等維持鮮食的口感。」「鮮食玉米種下去就要賣掉,還要跟訂單農業、市場、鮮穗收購相關鏈條相結合。」 高級農藝師田志國說道:「現在的鮮食玉米產業像訂單農業的雛形,播種前會跟收購商提前溝通播種的時期,再與批發市場、農貿市場形成鏈條。」

相關焦點

  • 黑龍江青岡縣做大做強鮮食玉米產業著力打造「青岡玉米糯又甜...
    青岡縣商務局副局長王璐介紹說,「青岡玉米糯又甜」不但是「青岡鮮食玉米」對每一位消費者的承諾,更嚴格落實在了全縣從業企業以小時為單位的快速鮮制過程和全流程的細節把控中,逐漸成為消費者的餐桌『新貴』。近年來,青岡縣緊緊圍繞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盯著消費者餐桌發展綠色食品,堅持「市場需求導向、突出產業引領、統籌科學布局、優化資源配置、因地制宜發展」的原則,大力發展鮮食玉米,做大鮮食玉米種植面積,做精鮮食玉米品牌,做強鮮食玉米產業,初步形成了「龍頭企業+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發展模式,實現了鮮食玉米產業一二三產融合發展,被評為「全國中高端鮮食玉米生產示範基地
  • 農業產業的關鍵在於完善產業鏈、打通供應鏈,以鮮食玉米產業為例
    大家都相信農業產業是風口,大家都感覺農業產業難做,做農業項目血本無歸、傾家蕩產的大有人在。農業為什麼看著很好、做著很難?有人認為是缺資金,有人認為是難銷售,其實這些都不是問題所在,農業的難,關鍵在於農業產業鏈薄弱、供應鏈缺失。
  • 鮮食玉米未來消費,還有多大潛力與空間?
    鮮食玉米,發展迅猛,富有朝氣已成為我國農民增收的主要經濟作物之一發展都市農業的首選作物之一它好吃又健康,是產業黑馬,也是市民新寵它的未來消費這要談起鮮食玉米最大的兩個特點:好吃,有營養!甜玉米的好吃,表現在甜、嫩、香、脆。生吃、熟食均可。
  • 每日工作參考|看京郊鮮食玉米如何「異軍突起」
    發揮首都種業優勢 搶佔行業制高點從時間節點上看,北京鮮食玉米產業從規模萎縮到恢復性增長,與全市農業轉向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步伐是高度一致的。究其原因,是鮮食玉米產業具有高產值、高附加值的特徵,符合北京農業高質量發展要求,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有著廣闊的前景。近幾年,從全國來看,鮮食玉米產業蓬勃發展,市場競爭也日益加劇。
  • 青島+每日優鮮,一場直通未來的消費產業升級
    另一方面,對於青島和每日優鮮來講,雙方的合作基於未來。代表未來客群,以及代表未來的產業升級、消費升級。在今年4月的內部信中,每日優鮮創始人兼CEO徐正將數位化連鎖以及重倉供應鏈作為了公司未來發展的兩大戰略。這家公司正在越發務實,它似乎掌握了大多零售常青企業都懂得兩個道理——「零售即細節」,以及「生死供應鏈」。
  • 北京:品種示範推進鮮食玉米產業升級
    「華耐白甜509,定位高端市場,皮薄無渣,吃起來有種奶油味,每個棒子比其他品種高出幾毛錢,每畝多掙800元-1000元,很受農戶和消費者的歡迎。」夏日炎炎,在北京通州國際種業科技園區和北京市農林科學院通州種業園玉米試驗示範基地裡,鬱鬱蔥蔥的玉米植株長勢喜人,189個各具特色的鮮食玉米新優品種「同臺競技」。
  • 奏響鮮食玉米產業發展「三重奏」(圖)
    大會不僅吸引了全國鮮食玉米主要育種科研單位、鮮食玉米產業龍頭企業等50餘家單位來此交流與合作,還吸引許多首都市民前來品嘗和休閒,炎夏的京城上演了一場熱鬧的「玉米秀」。  草莓、西甜瓜、番茄……這幾年,北京主打的農產品展會繽彩紛呈,迷亂人眼。鮮食玉米為何能躋身北京農業展會目錄,而且連續舉辦了四屆,其成功的奧秘是啥?
  • 上海鮮食玉米產業創新育種再出發
    本報訊(記者胡立剛)近日,上海鮮食玉米生物育種和種業發展論壇在上海市農科院莊行基地舉行,論壇肯定「以種業創新繼續引領產業發展」的思路,上海鮮食玉米產業即將迎來整合資源再出發的新時期。  近年來由於農用地資源日趨緊缺,加上國外鮮食玉米品種的衝擊,上海鮮食玉米產業的優勢逐漸消失。
  • 滬郊推廣「鮮食玉米+」輪作制:農田、餐桌「雙改善」
    新華社上海7月5日電(記者李榮)鮮食玉米,農民願意種、市民喜歡吃,滬郊的種植面積已超過4.5萬畝次。記者從近日舉辦的上海地產優質鮮食玉米品鑑評優活動上得悉,一種新型的「鮮食玉米+」輪作制,正在滬郊推廣開來。這種做法不僅可提高農田肥力,也增加了消費者可選擇的品種,農田與市民餐桌「雙改善」。
  • 2000餘萬元扶貧資金撬動鮮食玉米產業
    在綏濱縣富民農副產品加工廠,一箱箱鮮食玉米,源源不斷地發往全國各地。這是扶貧涉農整合資金立下的功勞。截至目前,綏濱縣投入資金2000多萬元,訂單種植貧困戶1080戶,收購加工鮮食玉米200萬穗,玉米粽子2萬個。預計戶均增收700元以上。
  • 全穀物食品如何搶佔餐桌「主位」?相關產業呼喚「健康升級」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尹江勇 劉曉波  2020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核心推薦是「食物多樣,穀類為主」,在營養健康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的今天,全穀物食物該如何搶佔國民餐桌的「主位」?
  • 天貓與河北萬全打造億級鮮食玉米基地,實現天貓正宗原產地「基地...
    天貓數字糧倉項目落地後,河北萬全鮮食玉米基地種植面積一年內將擴大50%,預計2020年鮮食玉米產量將達到1億穗。除種植、銷售規模大幅提升之外,數字糧倉的落地將為當地農業裝上數位化引擎。這個數位化有機鮮食玉米玉米基地將依託阿里巴巴天貓在農業數位化孵化能力進行數位化管理,通過建立規模化的數字農業基地,重點提升地標農產品品質化、品牌化、數位化,打通優質農產品原產地直供通道,幫助農民提升銷售空間的同時,也利於消費者購買到擁有原產地品質保證的有機鮮食玉米,進而實現「大糧倉」數位化轉型升級。
  • 河北萬全鮮食玉米產業發展迅速 - 經濟日報多媒體數字報刊
    本報訊 河北省萬全縣生產的鮮食玉米以其黏甜爽口、耐貯存等優良品質,備受廣大消費者青睞。目前,全縣已擁有鮮食玉米開發加工企業19家。  近年來,萬全縣委、縣政府把鮮食玉米產業作為農業種植結構調整的關鍵來抓,他們與中國農科院、上海農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所合作,先後投入資金上千萬元,專門從事鮮食玉米品種的研究、生產、推廣與銷售;並組建了全國玉米制種研究的首家股份制公司———華穗特用玉米開發公司,現已培育出「普甜、加甜、超甜」3個「水果型」系列和「中糯、彩糯」2個「蔬菜型」系列共20多個新品種,試驗成功後已普遍推廣到種植基地
  • 小玉米做出金色大產業,3萬噸鮮食玉米走向市場
    運輸車輛疾馳而過,現代化的玉米生產線上,一批批包裝精美的鮮食玉米,泛著金色的光……國際餐桌走來「中國玉米」「種大苞米的收入和種鮮食玉米沒法比啊!自從2016年入股合作社種植甜玉米,我們農戶拿到的利潤也比種普通玉米高多了。
  • 肇東鮮食玉米特色產業帶動農戶致富增收
    初冬時節,在位於中國(肇東)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的黑龍江振祥農業有限公司鮮食玉米加工車間內,一根根鮮食玉米通過機械傳送帶進入加工流水線,工人們對鮮食玉米進行人工分揀,一穗穗色澤金黃、顆粒飽滿的玉米經過清洗、篩選、真空包裝、高溫消毒等多道處理工序,最終被加工成無菌真空包裝的鮮食玉米。
  • 五顏六色鮮食玉米將引導玉米消費新潮流
    編者按:眼下正是鮮食玉米大批採摘上市的季節。近兩年,我國鮮食玉米產業發展迅速,鮮食玉米就是象水果蔬菜一樣收穫和食用鮮嫩果穗的玉米。主要包括甜玉米、糯玉米,以及近年發展起來的甜加糯玉米,此外還有少量筍玉米等。
  • 鮮食玉米何以在京郊「異軍突起」
    因此,誰掌握了新品種、新技術,誰就能站在這一產業的頂端,掌握產業發展的主導權。作為「種業之都」,北京的育種優勢明顯,為鮮食玉米產業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近年來,在北京市農林科學院玉米研究中心、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等一批科研機構和院校,以及國內鮮食玉米龍頭企業的帶動下,北京著力發揮種業優勢,已成為全國鮮食玉米的研發中心,引領著國內鮮食玉米的研發與推廣。
  • 切入新零售背後千億鮮食市場,叮叮鮮食如何發揮鮮食產業路由器作用?
    叮叮鮮食於2018年1月上線,從鮮食品類切入,紮根在新零售終端背後,致力於給各大零售商提供優質鮮食供應及綜合供應鏈服務。通過優化商品開發流程,為各終端開發量身定製的差異化商品,另外通過自主研發的VCMS價值鏈管理系統,重構生產、渠道、銷售三者的關係。通過信息及資源共享,藉助數據化技術手段,打通供應鏈上中下遊、從線上到線下的各環節。
  • 萬全鮮食玉米備受國際市場青睞
    萬全鮮食玉米備受國際市場青睞 張家口日報訊 (通訊員 邢鵬飛 李海峰李繼海)萬全縣素有「中國鮮食玉米之鄉」的美譽,年加工鮮食玉米1.8億穗,70%的產品以其出色的品質進入國際市場,擺上外國人的餐桌。如今,每到鮮食玉米加工生產的黃金季節,韓國、日本、加拿大等一些國外客商就會派專人駐地入企收購,以便能夠「搶」到所需產品。
  • 北京人口味變了:大田玉米逐年減少 鮮食玉米每年多兩三千畝
    鮮食玉米走向餐桌「C位」 8月末,密雲新城子鎮大樹窪村的玉米到了上市的時候,比起傳統大田玉米,大樹窪村種植的鮮食玉米上市時間更早些,一根能賣到2元錢,經濟效益比傳統玉米高了至少一倍。說起自家村裡的玉米,大樹窪村書記楊凱告訴新京報記者,由於村子平均700多米的海拔,晝夜溫差大的氣候特點,特別適宜鮮食玉米生長,有利於糖分積累。 今年,大樹窪村種了60畝鮮食玉米,種植面積不算多,不過隨著近期陸續成熟上市,每天都有近2000根的鮮食玉米從田間運送到市民餐桌。 為什麼選擇種鮮食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