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妹妹陳心怡
我是姐姐陳心瑤
雖然眼前這兩個小姑娘,留著一樣的蘑菇頭,身高體型差不多,可如果不特意介紹,旁人很難將她們聯想為雙胞胎。
因為兩人長相不太一樣,性格也大相逕庭。一個說話尖細快語,另一個說話低聲柔音。如果僅僅以雙胞胎的名義向外人介紹,陳心瑤和陳心怡這對姐妹,辨識度並不高。但在長沙市北雅中學在讀的七八對雙胞胎中,她們無疑是「出名」且讓人羨慕的一對雙胞胎。因為,在今年長沙中考直升生選拔中,兩人均以優異的成績被雅禮本部錄取。
據心瑤和心怡的班主任介紹,姐妹兩個既是校三好學生,也是區三好學生。兩人在初三階段的年級統考中,能基本保證各科都是A的優異成績,排名也穩定在年級前20名。作為直升雅禮本部的尖子生,兩人即便參加中考,上四大名校的可能性也很大。
當問及雙胞胎沒參加中考就進入雅禮本部學習,是一種什麼心情?「開心、輕鬆」姐妹倆毫不掩飾內心的喜悅回答道。
「獨立標籤」: 大小事情自己做主
別看姐妹兩才剛初中畢業,卻早已有過「留洋」的經歷。
「0-5歲的時候我們在日本,不算留學啦!」聽到記者的疑問,兩人趕緊「澄清」。原來,因為父母工作的關係,心瑤和心怡六歲前在日本生活,接受了日本學前啟蒙教育。雖然兩人強調那並不是正兒八經的「留學經歷」,而且現在日語已經忘光,但對於對那段日子的收穫,姐妹倆有自己的理解。
「在日本的幼兒園其實學到了很多,他們會教給孩子很多規矩和規則。不過他們也有不好的地方,不怎麼注重基礎教育。」
回國後,姐妹倆一直由奶奶撫養,因為父母需要經常出差,國內外來回奔波,一家人見面的機會很少。如果生活學習上遇到煩心事,心瑤和心怡大多採用「雲匯報」的方式跟父母交流。
「父母不在身邊的時候,我們天天視頻,告訴他們一天的情況。有時候考試沒考好,爸爸媽媽也會幫著一起分析,他們基本上都是以支持鼓勵為主。」
在這種「獨立」的教育環境下,心瑤和心怡從下就養成了不依賴父母的習慣。得知初中能進入北雅就讀,並且有直升雅禮本部的機會,姐妹倆專程去打聽直升生選拔的範圍和標準。「都是我們自己去了解的,父母都不知道」,妹妹心怡得意地說。
在「跟隨大流拼中考」與「紮實穩打選直升」兩個選擇中,才小學六年級心瑤和心怡,就自己定好了目標。而對於人生中第一個「大決定」,雙胞胎的父母,也給予了她們充分的信任,讓她們放手去準備!
「相愛相殺」式的互相鼓勵
跟許多雙胞胎一樣,心瑤和心怡也時常鬥嘴。但按她們的解釋,這是一種「相愛相殺」的相處模式。兩人也曾因為初中不在一個班級,多少有些遺憾。被雅禮本部錄取後,心瑤和心怡都籤約了理實班,希望高中能分配在一起。當被問及如果在同一個班級是否擔心別人用雙胞胎來互相比較時,兩人都表現出超強的自信,認為各有所長,沒有可比性。
不同於很多雙胞胎「求相似」的訴求,心瑤和心怡這對姐妹表現出來更多的是「不一樣」。妹妹心怡性格活潑熱鬧,姐姐心瑤比較內斂穩重;妹妹喜歡條理明晰的理科,姐姐在語數外上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妹妹痴迷魔幻色彩濃烈的《哈利波特》,姐姐偏愛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妹妹善於總結和規劃,姐姐更願意把當下的事情做好;也許正因為這樣一種互補的性格,激發了姐妹倆獨特的學習方式。
每天放學回家後,姐妹倆就轉換身份,變成對方的「小考官」。選出自己認為的難點,去抽查對方,達到知識點互補的效果。但往往「抽查」的結果是,沒有什麼能難倒對方。
校長:從優秀個人到大眾幸福
長沙市北雅中學校長吳志勇表示,因為學習成績拔尖,他對心瑤和心怡印象深刻。但作為教育工作者,他希望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僅是優秀的個體,也應該是心懷天下,有著大格局的人。就像雅禮的校訓「公 勤 誠 樸」——成就個體是教育的目的,但永遠要謹記天下為公的大前提。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