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鱔不吃頭,田螺不吃尾」這句農村俗語,兩種不能吃的東西,還帶有一定的民間文化色彩。但總的來說這句俗語是不太準確的,現實生活中,一部分黃鱔頭是可以吃的,一些田螺尾也有人吃。
黃鱔不吃頭
南方農村有一道黃鱔美食,名叫「盤龍」,就是炒小黃鱔時,讓每一條黃鱔盤成一個圓圈。這可是一整條的黃鱔,自然也就包括了黃鱔的頭。吃這道菜時,不喜歡吃黃鱔頭的人,就把黃鱔頭去掉,喜歡吃的一整條都吃進了肚子裡。
記得小時候,我們兄弟到水溝、稻穀時挖泥鰍,說是挖泥鰍,實際上泥鰍、黃鱔、小魚一起抓。拿回家裡,用清水衝幾遍,放到鍋子裡,把鍋蓋一蓋,稍加把火,把它們悶在裡面,然後去火,就行了。
如果抓得泥鰍、黃鱔、小魚較多,一餐吃不了那麼多,可拿出一部來燻幹的,剩下用油煎一下,放水、作料,煮熟就是一道香噴噴美味。黃鱔頭自然不要去掉,一鍋燉。出鍋後,喜歡吃黃鱔頭人,吃進肚子裡,不喜歡吃的人,扔掉就是了。不過,這都是一些中小的黃鱔,吃不吃黃鱔頭,那純粹是個人的生活習慣。
抓大條的黃鱔,一般就要到水塘裡,用鐵絲鉤放蚯蚓釣,或者把蚯蚓放在專門用來捕黃鱔的竹鎖(一種竹簍子),傍晚時放在水塘裡,清早收起,每每收穫不少。那都是比較大的黃鱔,一條有二三兩,更大的有半斤。
這種黃鱔處理起來比小黃鱔麻煩得多。首先要用南瓜葉子,或冬瓜葉子把黃鱔表面的黏液去掉,其中還有寄生在黃鱔身上的小生物,農村叫黃鱔蝨子。然後剖開,去內臟、去骨,去頭後,這些都不要,扔掉。再用黃瓜、紫蘇燉湯,也是一道美味。
傳說,大而老的黃鱔頭上有一個「王」,不能吃。在舊時社會,吃「王」字是觸犯皇帝,是對君不忠,會招來殺身之禍,請敢吃?
事實上,我從未看到黃鱔頭上有「王」字。問過其他人,同樣沒有看到過。看來這種說法是一種假託,實際上,頭和骨頭是一樣的,越大越老的黃鱔,頭全是骨頭,吃起來沒有味道,而內臟,人們嫌其太髒兮兮。因此,黃鱔身體的這三種東西都扔掉了。
這就是「黃鱔不吃頭」的部分理由,但並不是所有黃鱔的頭都不能吃。黃鱔越大越老其頭裡的骨頭就越硬,越沒味,而黃鱔越小其頭裡的骨頭就越軟,有的黃鱔頭吃起來連骨頭的感覺都沒有。
現在有的人說黃鱔頭有毒,或其他東西,這純屬無稽之談,沒有任何科學依據,只是人們的一種飲食習慣而已。
田螺不吃尾
「田螺不吃尾」的說法也不全對,只能說在一般情況下,農村人是不吃田螺尾的。
那「一般情況下」是什麼情況呢?農村把田螺撿回來後,一般用鍋把田螺煮死,然後挑出裡面的肉,只要前面的,後面的不要,連殼一起扔掉。
有一些人家嫌田螺髒的話,用清水餵養幾天,尾部照樣不能要。
按農村的傳統說法,田螺尾是可以吃的,而且味道鮮美,農村有一些人就有吃田螺尾的嗜好,喜歡吃這一口。農村把田螺尾稱為田螺腸子。
想吃田螺尾,田螺用清水餵養三五天是遠遠不夠,至少要餵養半個月以上,有的要餵養一個來月,等到田螺腸子內的東西全部排空後,就可以吃了。餵養田螺是一件非常麻煩的事,一天換兩次清水。過去農村大多沒有自來水,家裡的水都是用水桶到水井裡挑,費力費時間。
即使有一些男人不怕麻煩,女主人也不肯讓他們把田螺放在家中餵養這麼久。原因是我國古代有一個民間故事,叫《田螺姑娘》,說田螺是神女,田螺放在家裡餵養久了,會像傳說中的那樣,變成姑娘。家庭主婦婦自然很忌諱這種事,不會把田螺放在家裡餵養很久,一般餵養幾天就煮了。這樣田螺的尾還很髒,當然不能要,也不敢吃。
事實上,現在有很多地方的人家裡是吃全田螺的,方法是一樣,餵養半個月以上再吃,包括一些飯館也是這樣。
一些人其實還是吃過田螺尾的,只是不太了解而已。因為做好的田螺菜餚,田螺的尾殼一般要去掉,人們就認為把田螺的尾去掉了。事實上,這是一種田螺的烹飪方法,不去掉尾殼,就只能吃到前面的一段,後面一段很難挑出來,去尾殼並沒有把殼內的尾去掉,而是便於吃田螺時,把殼內的尾一起挑出來吃。
因此,過去的農村人不吃田螺尾,一是一些人不想餵養得太久,嫌麻煩二是一些人認為田螺尾不乾淨,不敢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