刨子收藏 無法割捨的木匠情結

2020-12-21 青島晚報電子報
刨子收藏 無法割捨的木匠情結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7.08.13 星期日

    「人巧不如家什妙」,刨子作為木匠工具大家庭中的一員,至今已有上千年的歷史。它的發明創造,不僅是巧奪天工的體現,也是代代木匠「必先利其器」中的重要工具。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傳統木工老手藝也越來越多地被機械設備所替代。刨子,也從原來單純的木工工具變為了老匠人的收藏品,濃縮著他們深厚的工匠情結。本周,記者帶你走進刨子的世界,聽刨子收藏者講述制刨、尋刨的故事。
做刨子更像做工藝品
    「每一位幹過木匠活的人,相信都擁有自己得心應手的刨子,也都會對刨子有一種無法割捨的情感。 」談起刨子,身為島城書畫攝影名家的梁修熙回憶道。1971年,在單位從事宣傳工作的梁修熙走上一線崗位,跟著工人師傅們學起了木匠活。制家具、做設備,幾位工匠師傅「大神級」的技藝讓梁修熙非常欽佩,也被木工蘊藏的藝術性所打動,從此,他便對木工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迷戀上木工的梁修熙很快便在師傅的指導下,做出了他的第一個刨子,不僅成為他當時隨身攜帶的「武器」,也一直讓他保留至今。「做了第一個刨子後,成就感十足,於是很快便有了第二個、第三個,後來也漸漸對自己動手制刨子產生了興趣,成為了『刨子迷』。 」梁修熙介紹說,手工製作的刨子不僅是工具,同時也是精美的工藝品。
每個刨子都有故事
    梁修熙收藏的大大小小的刨子共有五六十個,除了自己製作而成的,他還藏有美國的、日本的、中國香港的,橡木的、柞木的、青岡櫟的。在梁修熙所展示的部分刨子中,幾個日本刨子的刨刃上,還刻有日本文字,在燈光的映射下,質感與滄桑感十足。近幾年他從美國買回來的刨子,從外型上看與傳統刨子有很大的不同,卻富有科技感。 「前幾年,我去亞美尼亞時花了60美元『淘』回來一個刨子,雖然明明知道再也用不上了,但四十多年的刨子情結是揮之不去的。」梁修熙介紹說,其實通過看垂直度、聽刮木頭時的聲音,他便能區別刨子的好與壞,但所謂的好與壞,如今對一個收藏者來說已並不重要。在梁修熙看來,製作與收藏刨子是一種愛好與享受,是一種工匠精神的傳承,也是一種無法割捨的情結。
教你做個簡易刨子
    刨子是傳統古家具製作的一種常用工具,由刨刃和刨床兩部分構成。刨刃是金屬鍛制而成的,刨床是木製的。刨子很多地方都能用到,一般作用於木料的粗刨、細刨、淨料、淨光、起線等方面的製作工藝。
    所需主要材料:木材、鋼板、長杆螺絲、電磨機、砂紙、木工鋸、弓鋸、C形夾子、量具、鉛筆、木工膠水等。 
    第一步是刨身製作。製作刨子,常用的木料有橡木、柞木、槐木等。為防止變形木材必須幹透,並應選用介於邊材和心材之間的木材,俗稱「二標」。刨身分前後兩端,前端比後端長1/5,刨底的刨削口前邊鑲口鐵(也可無),寬度要在刨鐵安裝後離刀口尚留1-2毫米間隙,木刨屑就從這一槽口中排出,刀口露出一般不超過1毫米。  第二步是自製刨鐵。刨刃選擇刃身是用普通碳素鋼,刃部鍛制薄薄的一層工具鋼淬火粘合,經過機械磨平裁齊,再經熱處理後刃部就會軟硬適中,即可使用。用砂輪機磨出刨鐵的角度,一般30度左右,磨好後鐵砂打磨,最後用專業磨刀石磨光即可。
    第三步是組裝刨子。組合後刨身用砂紙由粗到細逐步打磨。打磨拋光後,將一段鋼質刀刃斜向插入一隻帶方形孔的臺座之中,上用壓鐵壓緊,臺座長條形。刨鐵與刨身的角度為45度左右。記者 楊博文 攝影報導

-----------------------------------------------------------------------

相關焦點

  • 刨子鋸子進課堂,初中生當起小木匠 - 現代快報多媒體數字報刊平臺
    「站直,工字步,手伸直,握平,往前刨……」在木工老師的指導下,學生們像模像樣地擺好姿勢,雙手握緊刨子,認真地學著刨木頭。昨天,這一幕發生在市北實驗初中的木工教室,初一年級的學生們正在上木工課。據介紹,這所學校從1999年就開設了木工課,並排進了課表,這些年一直堅持每周上一節課。
  • 木工刨子:自己做的才最合手
    刨子比鑿子樣式更多,沒人說得清有幾樣。主要由金屬鍛制的刨刃和木製的刨床兩部分組成。不同種有不同功能,可以對木料粗刨、細刨、淨料、淨光、刨槽、刨圓、刨正等等。
  • 「歷史小課堂」是「刨子」不是「狍子」
    「刨」在中國漢字中有兩種讀法,一種是[bào],另外一種是[páo],那麼我們傳統的木工工具「刨子」是讀作 [bàozi ] 還是[páozi] 呢?▲ 不抱子 看報紙一個刨子,主要由刨身、刨刀、楔木等三部分組成。它主要作用是對木料進行做平面、消薄、出光和刨直的處理。
  • 民間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啥意思?
    時至今日,俗語依舊指導著我們的生活,就比如這句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 其描述的不僅僅是木匠工藝的高深,而要想學會使用這四種工具,一般人需要三五年,而刨子這種工具卻需要一輩子去學習!那麼這句俗話有沒有道理呢?且聽我一一道來!
  • 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啥意思?你用過嗎?
    導語:俗語「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啥意思?你用過嗎?以前的人們大到蓋房子,小到做桌椅板凳,都離不開木匠。木匠,肩跨一個木工包,手拿一個木工鋸,進百家門兒,吃百家飯,可謂一技手藝在身,到哪都是座上賓。
  • 我與麥苗難以割捨的情結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家子弟,我自小與麥苗有著難以割捨的情結。每年春季,我都要在養育了我的那塊土地上與麥苗如期約會。面對麥苗,我常常想,世界上若沒有這種綠,一切生命將會做出怎樣的反應。麥苗的綠,才是生命的真正本質啊!
  • 這座陵墓出土古人平木料的「神秘」工具,專家說:比刨子好用
    我國木材的加工製作,具有悠久的歷史,鋸子可以割斷木頭,墨斗可以彈出直線,刨子可以平整木材。在古人發明刨子之前,人們究竟用什麼工具平整木材呢?一座古墓中出土的這件神秘器物,揭開了謎團。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木材十分常見,無論是桌椅板凳還是衣櫃壁櫥,都是通過木匠的巧手打造的。可是您有沒有想過,粗糙無比的大樹究竟是如何被加工成平直木板的呢?談到此處,我們就不得不說一種木工工具了,它便是刨子。
  • 「木匠打老婆——有尺寸」不是空穴來風,現在明白是這個意思了
    諸如錛、鑿、斧、鋸等可謂種類繁多,單單只是各種鋸就不下十幾種——片鋸、手鋸、繩鋸、鋼絲鋸等應有盡有;刨子又分為大刨子、二刨子、小刨子、槽刨、單線刨、歪嘴刨、小圓刨、鳥刨等;其它如勒子、裁刀、畫線尺、活絡尺、過線尺、卡方尺、樹皮刀、墨斗盒等更是數不勝數……有些工具甚至都叫不上名來。
  • 木匠工具|一片一片又一片,推平木板關鍵,這把推刨兒出現得很晚
    刨:一片一片又一片認識度:五分 使用方法:推、刮刨,又名推刨,四川話喊推刨兒,主要被木匠用來推刮木板平面。傳說推刨是木匠祖師魯班發明的,對於這個傳說只能說,太懶了吧,但凡是木工工具,一定都是魯班發明的,公輸班先生,你還真是忙啊。事實上,推刨出現於明代。中國木匠工具中,推刨出現最晚。
  • 日媒:日本人難以割捨的「水手服情結」
    日媒:日本人難以割捨的「水手服情結」 2014-09-24 13:51:55日本人的「水手服情結」不僅是因為少女裝著起來青春養眼,更重要的是水手服見證了日本制服文化的百年變遷。  文章摘報如下:  曾經風靡一時的少女們再戰熒幕,本該是向其他重製作品一樣再掀熱潮,但從日媒評選出的「7月新番棄番排行榜」上來看,《美少女戰士Crystal》竟高舉榜首,不得不讓人唏噓。雖然製作方面表示這是忠於原作,但粉絲們並不買帳。
  • 提起傳統木工工具,總會說「錛鑿斧鋸」,這裡為什麼沒有刨子?
    不是說「錛三斧四鋸半年,刨子一輩子學不完」嗎?這麼重要的刨子,為什麼這裡面沒有呢?反而已經瀕臨失傳的錛,卻堂而皇之的位居首位呢?別急,聽我慢慢與你侃。這種錛子在日本一直延用到今天,我手裡也收藏有一隻。但我只找到了這幅畫作的整體略圖,所以無法證實這個說法。
  • 再系《天鵝湖》情結
    日前,北京弘揚東方民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與部分新聞記者和社會學家就此現象進行了專題探討,發現中國特別是北京觀眾,有著無法割捨的《天鵝湖》情結。正是由於該劇承載了太多的社會人文因素,所以人們對該劇有著無法割捨的情結,甚至於達到逢演必看的程度。  其三是《天鵝湖》有著特別的社會時尚性:幾十年來,該劇堅持固有的高貴、優雅、抒情的正劇風格,成為社會廣泛認同和推崇的品牌,因之,該劇就有了特別的社會時尚性。如今觀賞《天鵝湖》已經成為單位、團體、個人社交和休閒活動的首選,它代表了社交休閒活動的品位、風格和層次。
  • 只有行家才懂的木匠經典口訣
    木匠,做為傳統工匠的一種,在中國文明史中演繹了驚世傳奇,在製作絕美作品的同時,用通俗易懂口訣和諺語將自己精湛的技法世代相傳。今天就來介紹一下木匠行裡的幾個經典口訣。「三分手藝,七分傢伙」俗話說:木匠的斧子瓦匠的刀,單身漢的行李大姑娘的腰,這些都是不能夠輕易碰的,可以想像趁手的工具對於木匠來說是多麼重要,木匠的工具又稱「傢伙什」,木匠行裡,基本看一眼傢伙什就知道這個人的手藝如何,好的材料配好的手藝,好的手藝還要配有好的工具,這樣幹出的「活」才是好活。
  • 從小我就對木匠很感興趣,帶您看下木工基礎工具
    我記得小時候父親開玩笑說以後不會念書就讓我去學做木匠~所以從小我就對木匠很感興趣。工作以後,突然對木工的興趣,又一下子迸發出來,所以專門請教了我的父親,入手了一套初級木工工具。據我爸說,以前木匠的斧頭柄是不全部打入斧頭的,只打入三分之二,剩下三分之一空著,意思是自己的技術還沒完全到家。使用情況:很鋒利,木柄手感不錯,遺憾的是不是單邊開鋒,不過對於初學也夠用了。
  • 農村俗語「木匠斧子,廚師刀,光棍行李,大姑娘的腰」,是啥意思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俗語「木匠斧子,廚師刀,光棍行李,大姑娘的腰」,是啥意思農村俗語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它來源於普通的農民之中,通俗易懂而富有一定的寓意。「木匠斧子,廚師刀,光棍行李,大姑娘的腰」,其實也就是所謂的農村「四不摸」。那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木匠斧子:斧子是木匠師傅幹活的工具,也就是說是吃飯的家當。
  • 組圖:60年前的木匠,用什麼工具幹活兒?
    據此,圈內有前輩判斷,這個老木匠應該是三四十年代生人。不管他多大歲數,反正在我看來,這位老爺子妥妥的是現代工具黨們的鼻祖了。墨頭必需放前面,這是木工之魂,世家傳家之器。左邊是標準日式的墨斗。右邊是竹製的大墨斗和兩隻劃筆。與正常的竹製劃筆不同,這兩隻劃筆材料一是牛角,二是PVC。兩隻拼板刨。平刨67cm,刨刀為光明,蓋鐵是金兔的。上面是大型的裁口刨,長度也超過了50cm。
  • 收藏是一種文化獨享情結
    收藏,自古是文化集大成者的盛宴,是一種情懷和文化情結,並非單純圖利。眨眼之間,已進入庚子之春,「微涼」與「調整」既是形容當下因疫情給人們帶來的衝擊和困惑,也是藝術品市場近期的寫照。隨著數據上的「回調」和「趨於理性」,藝術品收藏領域也有了越來越多關於價值回歸的思考之聲。
  • 老木匠手工做喜木,6天做一副賣萬元
    在河南洛陽孟津縣,有一位年屆七旬的老人,憑著從小就學會的木匠手藝在當地開了一家喜木店,專門製作純手工的喜木。棺材在當地被叫做喜木,做棺材的店也就被稱為喜木店。老牛介紹,他今年整整70歲,自己從十幾歲就開始學木匠活,也幹了一輩子木匠,手藝在當地很有名。「(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方圓幾十裡的人家蓋房子做家具、嫁閨女做嫁木都請我去做,那時候錢值錢,幹一天能掙二塊錢」。圖為老牛在自家店外挑選板材。改革開放後,老牛在1980年代開始開喜木店,主要做桐木和柏木棺材,因為手藝好,做出的棺材從不發愁賣不出去。圖為老牛做好的棺木,暫時放在店裡作為樣品展示。
  • 「知青歲月」曼昔掀起時尚木匠風
    然而困境中的知青奇蹟般的開始自力更生,白手起家他們找來鋸子刨子,手提斧頭鑿子,一場無師自通大規模做木匠活,就這樣在逆境中應時而生,各連隊成立木匠組,擔負起為連隊生產和生活服務的重任,做鋤頭,斧頭把,搭豬棚間,蓋地震棚,修理宿舍門窗,為已婚知青免費提供一些小家具,確實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大家肯定記憶猶新,歷歷在目,連隊的木工僅有一至二名,生產率極低,難以滿足廣大知青的需求量,假如哪位朋友「搭得夠」預約訂製一隻午夜箱
  • 中國老木匠流傳的木工刨口訣!
    我在中國的木工網頁看到一篇關於木工刨刀的介紹,覺得有幾句對於刨刀操作的形容蠻貼切,在此將中國老木匠對木工刨子的口訣節錄下來,今天就分享給大家。4、認表裡,辨木紋,不戰差來不費力5、先「衝』線,先高后低刨平面6、腿要弓,後要繃,肩背著力往前衝7、推刨如撼山8、端平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