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黃河下遊的山東,如何「力爭上遊」?

2020-12-21 閃電新聞

作為黃河最後流經的省份,許多人驚嘆於山東對於黃河治理的決心以及成就。這裡,孕育了5400平方公裡的黃河三角洲,是世界上暖溫帶最廣闊、最完整、最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這裡,一項規模浩大的遷建工程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60萬黃河灘區居民即將徹底告別「種地難、出行難、生活難,住房更難」的過去;這裡,正在篳路藍縷打造黃河流域中心城市跨河發展主陣地,一座座現代綠色智慧新城正在冉冉升起。

山東,這一北方大省探索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樣板區的真正價值,在於其身後所展現的治理黃河的理念和方法:以功成不必在我的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歷史擔當,真正實現黃河造福人民。

在推動黃河山東段大保護大治理上,山東呈現出整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一方縮影。從某種意義上說,治理黃河的山東之路映射的也是治理黃河的中國之路。

大省之抉擇:重塑產業結構共謀高質量發展

一年前,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舉行了一場「雙招雙引」暨重點項目集中簽約儀式,吸引了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和中國科學院光子集成電路創新研究院三家重量級科研院所籤約落地。

根據規劃,這三家重量級科研院所的科研和產業孵化項目落地,將為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形成人工智慧領域、光子集成電路領域高新技術企業及企業集群奠定基礎,同時助力20MW級燃氣輪機產業化的實現,可以說,這對提升濟南經濟發展質量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國內頂尖科研集群緣何對濟南如此看重,源於這座山東沿黃城市強大的發展潛力。

圖/中科新經濟科創園航拍

2018年以來,濟南以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綜合試驗區、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國(山東)自由貿易試驗區為戰略平臺,以黃河流域先進位造業中心為主線,通過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引領和新興產業集群的引領輻射作用,走出一條集聚集約高效發展的新產能之路。資料顯示,濟南全市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達到56%,信息技術服務業入選國家首批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而在最新發布的中國新經濟指數(NEI)排名中,濟南收穫全國第四的佳績。

如果說「黃河流域先進位造業中心」的目標謀劃讓人們看到了山東沿黃城市的巨大潛力,那麼山東對全省煉化、鋁業、鋼鐵等傳統動能改造提升的速度和深度,則體現出這個傳統工業大省重塑產業結構的決心。

眾所周知,在山東,化工、鋼鐵以及煤炭等傳統產業佔工業比重約70%,與以高科技產業為主的省市相比,山東要想優化存量資源配置,環境、資金、技術個個都是難以逾越的「坎」。

2019年11月,《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報告》交出一份化解過剩產能、淘汰落後產能的限時答卷。在堅持「減量替代是常態、等量替代是例外、畝產效益論英雄、安全環保守底線」的原則導向下,山東倒逼鋼鐵、地煉、電解鋁、焦化、輪胎、化肥、氯鹼等7大高耗能行業的落後產能市場出清。三年間,累計壓減粗鋼1152萬噸、生鐵505萬噸、煤炭3000萬噸。

發展的目標一旦確定,思路便越來越活。在此期間,山東同步推進沿黃地區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特別是黃河流域綜合立體交通網的建設,更為其高質量發展撐起堅實屏障。

圖/鳳凰黃河大橋效果圖

正在建設中的鳳凰黃河大橋,便是互聯互通跨黃大通道的代表之一。作為濟南市第十二座跨黃河大橋,鳳凰黃河大橋在設計之初就創造了多個世界之最,比如主橋梁寬61.7米為同類型橋梁世界第一,比如總用鋼量相當於2.5個鳥巢外部結構的用鋼量。其更為重要的意義,則是濟南攜河北跨戰略和濟南新舊動能轉換先行區建設的基礎性工程。

此外,山東從推動跨黃高鐵建設、構建黃河公路網、打造黃河機場群、發展黃河周邊水運四方面入手打造黃河流域綜合立體交通網。「要想富、先修路」,在這裡找了騰籠換鳥的最新註解。

60萬人之新生:實現安居夢,開啟新生活

王艾群想不到,自己有朝一日能搬離幾代人生活的開河村,再也不用遭遇黃河漫灘的境遇。

王艾群是山東淄博高青縣常家鎮開河村的村民,他所在的開河村被稱為淄博市「最北邊的村莊」,同時也是高青縣17個黃河灘區遷建村之一。歷史上,開河村曾多次遭遇黃河漫灘。

「雖然房臺已築得很高,但當黃河水漫上灘區,房子就像孤島,周圍全是水……」即便時間隔絕出越來越長的距離,但每每提起那段揮之不去的回憶,不少村民依舊難掩失落。

數據顯示,黃河山東段的灘區總面積1702平方公裡,涉及9個市、26個縣(市、區),居住人口60多萬人。怎樣才能為灘區群眾築起穩穩的家?2017年,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正式印發了《山東省黃河灘區居民遷建規劃》,目標是到2020年全面完成山東黃河灘區居民遷建任務,基本解決60多萬灘區居民的防洪和安居問題。

自此,一場綿延千裡的遷建工程拉開大幕。

較早啟動的淄博高青縣灘區居民遷建工程實施兩年後,灘區居民開始遷入新房,王艾群便是首批遷入整建制搬遷社區常盛社區的開河村村民之一。

圖/淄博常盛社區

在常盛社區,記者發現這裡的住宅樓採取了「6+1」模式,一層為車庫,便於群眾存放農機具等設施,二到七層為帶電梯住宅,這樣的設計是灘區遷建工程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融合的成功,常盛社區也是目前全省唯一可辦理不動產權證的灘區遷建房。

放眼齊魯大地,截至2020年8月底,16個涉遷縣區中,已有菏澤市牡丹區、濱州市惠民縣、濟南市濟陽區、濟南市章丘區先後完成工程建設和群眾搬遷任務,灘區27個外遷社區中18個搬遷入住。

灘區百姓徹底告別「種地難、出行難、生活難,住房更難」的黃河灘區村落的歷史,但是各級政府心裡有本明白帳:搬得出還要穩得住,更要能致富,這才是提高民生福祉的關鍵所在。

在農村,發展壯大現代農業是強村富民的「金鑰匙」。作為高青縣土地流轉第一村,常家鎮蓑衣樊村讓人們看到希望。

蓑衣樊村距離黃河僅1公裡,有著得天獨厚的生態環境和地理位置優勢,是遠近聞名的平原水鄉。最近幾年,村裡科學利用黃河資源,通過流轉周邊村莊土地大力發展現代農業,通過培育「農鑫牧業高青黑牛」、「大蘆湖大米」品牌帶動發展綠色產業,通過發展鄉村旅遊產業改善村居環境提高農民收入,如今這裡已是名副其實的「黃河水鄉」。

圖/「黃河水鄉」蓑衣樊村

閃電新聞記者了解到,2019年蓑衣樊村集體經濟收入30萬元,村民年人均純收入3萬元。而在2011年前後,這個村的村民人均收入不過2000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幾乎為零。

農村產業的發展拓展了農民增收空間,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蓑衣樊村的發展,正是山東科學利用黃河灘區、庫區、湖區資源,打造千裡黃河綠色高效農業長廊的一個縮影。

山東對沿黃地區鄉村產業振興的重視,帶動了各地特色農產品基地建設的高歌猛進,菏澤牡丹、魯西黃牛、東阿阿膠、霑化冬棗、黃河口大閘蟹等特色品牌紛紛上檔,成為頗有口碑的「黃河牌」代表。

記者同時注意到,山東的目標顯然不止於此,促進沿黃地區產業興旺,必須打通「資源」和「人才」壁壘,這樣才能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

去年12月,淄博市首個鄉村振興學院在蓑衣樊村開課,通過有效整合、對接高等學府教學科研資源、各級黨政政策智力資源,打通鄉村振興壁壘,讓農民靠技能創富。顯然,山東正在探索一條鄉村產業振興的新路子。

方寸土地有魅力:看長河落日尋萬鳥翱翔

在濟南東北角,一座名為「小華山」的山體如一把利劍矗立在平原之上,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幾年前,其附近還有大片的石料廠房,誰會想到,幾年後這裡變成擁有6.25平方公裡的溼地公園。

相當於5個大明湖面積的華山湖與小清河、大明湖、護城河、趵突泉等水系連通,既保護了生態,又再現了山水相映、雲霧潤蒸的「鵲華煙雨圖」。如此巨變令附近住民頗為感慨,直稱「簡直不敢相信」。

華山湖溼地公園的新生是濟南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的一大力作。某種程度上,也是這座沿黃城市生態建設的縮影。

圖/華山湖溼地公園

最近幾年,以濟南為代表的山東沿黃9市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首要任務,狠抓水體、河岸、河口系統治理和修復,實施黃河沿岸溼地資源、植被、動物等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取得了不凡的成績。根據公開數據,2019年,山東沿黃9市地表水優良水體比例為75.6%,清理整治河湖違法問題近1.9萬處,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4659平方公裡。

若是把山東沿黃9市的溼地公園比作東海明珠,那麼最大的一顆毫無懸念落到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身上。如今,這裡的自然植被覆蓋率達到55.1%,是我國暖溫帶最完整、最廣闊、最年輕的溼地生態系統,擁有野生鳥類368種,是世界瀕危鳥類東方白鸛全球最大繁殖地。

這兩個「之最」,印刻著山東的努力。早在2014年,東營市、淄博市、濱州市環保部門便籤署了《行政區域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協議》,加快構建區域生態環境協調機制。此後,山東出臺《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資源配置與水系連通規劃(2019—2030年)》,組織實施生態調水和刁口河流路生態補水,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在蓄淡壓鹼方面,山東以前所未有的科研力度進行黃河流域鹽鹼地治理,為黃河流域鹽鹼地治理、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打造了範例。

圖/黃河三角洲溼地

縱觀黃河三角洲的溼地生態圈建立史,正是山東在黃河流域生態建設的棋局上一步步精準落子,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立足實際,才使其得以展示獨特的生態魅力。

用「十年磨一劍」的功夫推進生態修復工程的同時,山東嚴格落實「重在保護、要在治理」,關注重點水利工程的建設和維護。

山東很早就認識到水利基礎設施是其一大短板。省委書記劉家義公開表示:「我們將聚焦根治水患、防治乾旱,打一場興利除弊的攻堅戰,堅決擺脫逢雨則澇、無雨則旱的困局。」

近年,山東加大重點河流綜合整治的力度,通過實施好新建水庫、引調水等工程,提升一批重點河道行洪防洪能力;整治一批防洪除澇工程,徹底消除安全隱患;通過改造一批引黃灌區,推動排灌基礎設施提檔升級。

在全國的坐標中,山東呈現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實踐樣本:高點定位、系統謀劃、精準策略和政策引領,凝聚起「綠山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社會共識,走出了一條目標明確、權責清晰的綠色、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之路。

世界文明之互鑑高地:講好黃河故事展現山東氣派

就在不久前,由文化和旅遊部聯合黃河流域9省區舉辦的黃河流域舞臺藝術優秀劇目展演展播活動在山東拉開帷幕。黃河流域9省的優選劇目先後進行展演,這是近幾年來以黃河為主題的展演曲目最為豐富的一次藝術會演,盛況空前。

此次山東推出的大型交響音樂會《黃河入海》,以氣魄雄渾的交響樂章、豐富多樣的藝術呈現,講述了新時代「黃河故事」「山東故事」,展現出新時代山東氣派、山東品格,是山東交響樂舞臺上一部裡程碑式的精品力作。

圖/大型交響音樂會《黃河入海》

作為黃河最後流經的省份,山東藉此展現出打響「黃河文化」品牌、講好「黃河故事」的強烈意願。同時也回應了山東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要突出講好『黃河故事』,打造世界文明交流互鑑高地」的要求。

記者注意到,包括在央視播出的宣傳片,山東這些年亮出的形象標語都是將黃河文化與紅色革命文化、儒家文化、泰山文化、運河文化、海洋文化等融合推薦,以期在世界文明交流互鑑中把「黃河故事」講得更精彩、更生動。

當然,山東的黃河故事遠不止於「高堂之上」,在民間,眾多伴河而生、綿延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濱州漁鼓小戲,比如魯西南鼓吹樂,都體現出獨特的時代價值。

在黃河入海口的東營,百姓體會幸福生活的同時,另一種美好也慢慢在這裡生長。一座由中國地方志指導小組辦公室、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和東營市三方共建、共享的綜合性文化場館黃河文化館已經融入當地百姓生活。

圖/黃河文化館

黃河文化館又稱國家方志館黃河分館、東營市方志館,是東營市第一家國字號場館,如今已成為東營打造黃河文化標誌、全國方志館樣板、東營市文化名片的一塊響噹噹的招牌。有數字表明,自2018年5月29日開館以來,黃河文化館接待觀眾已突破24萬人次,成功創建為AAA級旅遊景區,2019年9月獲評山東省社會科學普及教育基地,當之無愧地成為人們體會黃河風採、聆聽黃河故事的絕佳之處。

另外一座魯北名城濱州,黃河沿岸涉及6個縣區15個鎮(辦事處),岸長約140公裡,總人口近60萬人,黃河沿岸風景秀麗、氣候適宜,且遠離城鎮,基本保持了原生態。

濱州提出當地既有厚實的傳統黃河人文資源,更是渤海革命老區的腹地,傳承著渤海精神,它們正是黃河文化在當代的具體體現,與黃河文明是一脈相承的。這啟發當地立足現實,面向未來,將傳統與現實有機融合在一起。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裡寫入胸懷間。地處黃河下遊,工作力爭上遊。看,山東正奮力揚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龍頭」……

來源:閃電新聞 記者 賀曉菲

_

_

相關焦點

  • 【中國夢·黃河情】齊魯風華 黃河新志丨地處黃河下遊 山東如何...
    編者按為深入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山東省委網信辦承辦,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黃河河務局、濟南市委網信辦、淄博市委網信辦、東營市委網信辦等協辦的「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 多種外來生物定居黃河下遊河道 引發生態憂思
    原標題:多種外來生物定居黃河下遊河道 引發生態憂思黃河九曲十八彎,一路奔流入海。黃河下遊河段和河口地區,生態系統複雜而多樣,水生生物豐富而獨具特色。然而,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外來雜交鯉、鏡鯉、錦鯽、雜交鱘、革鬍子鯰已定居下遊河道,外來巴西龜、克氏原螯蝦、牛蛙在山東鄄城至東阿河段漁獲物中佔有較大的比例,外來鱷龜等頻繁出現在山東高青至墾利段水域。這些「外來客」頻繁出現在黃河中,是福還是禍?該如何應對?
  • 「沿著總書記的足跡看黃河」之山東:齊魯地,黃河奔流入海去
    作為沿黃九省區唯一地處東部、唯一沿黃又沿海的省份,山東將高水平編制規劃實施方案,統籌謀劃、協同推進一批重大事項,「揚起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龍頭」。  【戰略】講好齊魯「黃河故事」,山東迎來重大歷史機遇  山東大學校歌歌詞,較為恰當地道出了山東的特色。
  • 黃河下遊治理方略思辨(朱慶平 千析)
    農耕文明時代,人類對下遊可耕作土地的需求和黃河淤積遊蕩的特性的矛盾,使下遊防洪成為主要的治理目標。幾千年的治黃史實質上也是一部黃河下遊的防洪史。這其中固然有認識問題,也與黃河下遊地區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分不開。 鐵器的發明和廣泛使用,人口的增加,提高了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堤防出現並在下遊防洪中發揮了巨大作用,改變了黃河的空間形態。
  • 中國十二大飲食文化圈之黃河下遊地區飲食文化圈
    黃河下遊地區飲食文化圈大致包括山東以及晉、豫、冀、皖、蘇部分地區,主要依託現今的山東省。古以太行山以東地區為山東,春秋時代這裡曾為齊國、魯困所在地,故又稱齊魯,這一地區屬於齊魯文化圈,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積澱,因而這一區域飲食的文化味較濃。而魯菜便是黃河下遊飲食文化圈的代表菜系。
  • 黃河下遊主河槽平均下切1米 過洪能力顯著提高
    新華社濟南9月27日電(記者 王汝堂、林嵬)為了改變黃河下遊河槽急劇萎縮、行洪輸沙能力銳減的不利形勢,從2002年起河務部門開始探索實施調水調沙,獲得巨大成功。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日前公布說,5次調水調沙共使黃河下遊主河槽平均下切1米,河道過洪能力顯著提高。
  • 「專家視角」對黃河下遊灘區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思考和建議
    黃河灘區是黃河流域的基礎組成部分,促進黃河灘區綜合提升和高質量發展,是黃河長久安瀾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內容。2019年底,諮詢中心赴山東、河南等地黃河下遊灘區開展實地調研,在案例整理、文獻資料查詢等基礎上,梳理了黃河下遊灘區存在的主要問題,剖析了下遊灘區未來發展面臨的形勢和挑戰,針對性地提出了促進黃河下遊灘區高質量發展的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建議。
  • 黃河下遊力爭上遊微訪談丨邱青森:山東省要實行最嚴格水資源管理...
    編者按:為深入宣傳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由中央網信辦網絡新聞信息傳播局主辦,中國網、山東省委網信辦承辦,山東廣播電視臺、山東黃河河務局、濟南市委網信辦、淄博市委網信辦、東營市委網信辦等協辦的「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 黃河下遊河道淤積的粗泥沙集中來源地查明
    淤積在黃河下遊河道裡,水流衝不走、搬不動的粗顆粒泥沙主要來自哪裡?黃河水利委員會30日宣布,黃河下遊河道淤積的粗泥沙集中來源地已經查明,這個區域位於黃土高原地區的窟野河、皇甫川等9條黃河重點支流流域內。長期以來,黃河泥沙尤其是粗泥沙的不斷淤積是黃河最為複雜難治的根源,使得黃河下遊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
  • 中國黃河下遊二級懸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探討
    摘要:雖然小浪底水庫已建成投入運用,黃河大堤進行了多次加高,但黃河下遊的防洪形勢依然嚴峻。黃河下遊「二級懸河」的局面,是不利的水沙條件與邊界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僅能使河道整治工程失去作用,也對防洪和灘區群眾生命財產構成了極大威脅。
  • 山東黃河刀魚是淡水魚?錯!嘗嘗魯菜做法中清炸黃河刀魚好吃嗎?
    一聽到黃河刀魚這個名字大家一定會以為它是淡水魚,黃河裡的刀魚不是淡水魚是什麼?其實你錯了!在山東一些地方把帶魚通常也叫做刀魚。帶魚是海鮮,是海水魚,而刀魚既是海鮮又是河鮮,屬於半鹹水半淡水魚。黃河刀魚和長江刀魚是我們常聽的兩種刀魚,相比名氣而言,黃河刀魚可能不如長江刀魚,但黃河刀魚在魯菜在也是響噹噹的代表名菜。
  • 山東是南方還是北方 位於秦嶺淮河北,漢族佔絕大多數
    山東屬於南方還是北方?這個問題的答案毫無疑義,山東當然是屬於北方啦!這個在初中接觸地理的時候就應該知道。從行政區劃看,具體包括黑龍江、吉林、遼寧、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山西、陝西、內蒙古東部、江蘇中原官話區、安徽中原官話區。北方地區地形以平原為主,兼有高原和山地。
  • 山東:黃河兩岸有歌聲
    山東2020年舉辦的「非遺月」聚焦黃河文化保護。蘇銳 攝黃河在山東入海,在山東的河段有628公裡,流經9個市、25個縣市區。在這628公裡的河段兩岸,非遺資源星羅棋布。特別是那些傳統戲劇、傳統曲藝類非遺,古老的曲調伴著黃河的流水聲,讓人不禁心生「往來成古今」的感慨。
  • 從生活中的現象看黃河下遊「地上河」的形成
    我們知道黃河在下遊地區由於泥沙淤積導致河床抬升,形成著名的「地上河」。那麼咱們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此類的現象呢?「地上河」示意圖黃河因泥沙含量大而聞名!正因如此,人們往往忽視了其支流的含沙量也是非常大的。
  • 黃河水變清對下遊生態是好事還是壞事?專家:這是一種危險信號
    今日話題:黃河水變清對下遊生態是好事還是壞事?專家:這是一種危險信號中國有句俗語「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形容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漫長歲月裡黃河的泥沙堆積渾不見底,你跳進去就是一身泥。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 黃河河流生命需水量
    由於黃河水少沙多、水沙搭配不平衡、地處乾旱半乾旱區的自然屬性,河流系統抵禦外界脅迫的能力原本就非常脆弱,表現為水土流失和水旱災害嚴重;數年來,人類對黃河水資源的過度開發和利用更使河流系統的健康遭受到嚴重破壞: 要使黃河河道能夠抵禦一定量級的洪水,在堤防安全度一定的情況下,關鍵是如何確保河床淤積穩定在「允許淤積量」內甚或有所衝刷。
  • 中秋在山東怎麼吃?解讀山東的飲食歷史與山東代表菜
    第二期內容我們來到了山東!(回顧第一期:)魯菜屬於地域菜系,地處山東省,沿海菜系。山東省位於黃河下遊,氣候溫和,省內匯集有丘陵、平原等多樣性地貌,造就了魯菜系的食材選料的 品種異常豐富與均衡,直接激發了魯菜烹飪技法的豐富多樣。山東大地得天獨厚的物質條件,加上兩千多年來浸潤著儒家學派「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的精神追求,終成魯菜系的洋洋大觀。
  • 大河之變——聚焦黃河治理三大新變化
    雖然黃河幹流已暢流20年,但仍存在河道淤積、地上懸河等問題。近20年來,黃河來水總體減少,兩岸用水不斷增加,導致黃河下遊的衝沙水量減少,主河槽淤積加重,在懸河之中又出現懸河,形成「二級懸河」。  治黃專家告訴記者,雖然黃河上大型水利樞紐工程的聯合調度,形成衝沙水量為河道衝淤,但是下遊河槽仍高於灘面兩三米,汛期的短時集中暴雨,可能造成河槽滿溢,出現潰堤的風險。
  • 黃河正式進入本年度凌汛期,多地多部門做好防凌準備——
    今年凌汛形勢如何?   受強冷空氣影響,23日8時30分,黃河內蒙古三湖河口河段出現流凌。三湖河口河段冰水齊下的景象,標誌著黃河正式進入本年度凌汛期,北方河流進入防凌期。  黃河是防凌的重點流域。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水旱災害防禦局二級巡視員陳銀太介紹,黃河寧夏到內蒙古河段與下遊山東河段為南北走向,河水從低緯度地區流向高緯度地區,是凌汛多發地帶,在這兩個河段,入冬封河時,下遊先結冰、上遊後結冰,而且下遊冰厚、上遊冰薄。裹挾流冰的河水遇到下遊紮實的冰層阻塞,水位被壅高。春季融冰開河時,上遊比下遊先融冰,也會發生同樣情況。
  • 濟南平陰東阿鎮黃河灘區遷建安置工程入住 工程僅用時500天
    記者在發布會了解到,實施黃河灘區脫貧遷建,是山東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決策,是從根本上解決灘區群眾脫貧問題的唯一出路,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濟南市平陰縣地處黃河下遊右岸,黃河河道全長40公裡,灘區面積163平方公裡,其中耕地13萬畝,涉及5個鎮(街道)118個村11.7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