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種外來生物定居黃河下遊河道 引發生態憂思

2020-12-13 騰訊網

原標題:多種外來生物定居黃河下遊河道 引發生態憂思

黃河九曲十八彎,一路奔流入海。

黃河下遊河段和河口地區,生態系統複雜而多樣,水生生物豐富而獨具特色。然而,最新調查結果顯示,外來雜交鯉、鏡鯉、錦鯽、雜交鱘、革鬍子鯰已定居下遊河道,外來巴西龜、克氏原螯蝦、牛蛙在山東鄄城至東阿河段漁獲物中佔有較大的比例,外來鱷龜等頻繁出現在山東高青至墾利段水域。

這些「外來客」頻繁出現在黃河中,是福還是禍?該如何應對?

「外來客」黃河裡「安家」

龜鱉類的出現對黃河水生生態系統威脅最大

山東省高青縣常家鎮劉春村,地處黃河河道邊。

51歲的劉鳳新打小就跟父輩在黃河裡打魚捕蝦,也算得上是個「老把式」。上至木李鎮惠青黃河大橋,下到黃河入海口,大約100海裡的河道,劉鳳新都熟悉得很。

這些年,劉鳳新明顯地感覺到河裡的魚少了。以往魚汛期,一天能打到七八百斤魚,現在不過兩三百斤。趕到平時,一天能有個二三十斤就不錯了。而在劉鳳新的收穫物裡,不時地會出現點新品種。「像鱷龜、銀魚,以前從來沒見過,大多應該是家養的或養殖的,我們一眼就能看出來。」

按照農業部2013年公益性農業科研專項漁業項目實施方案,山東省淡水水產研究所在黃河山東段設置了7個站位,開展黃河山東段及河口魚類種類組成、資源量和產卵場調查。調查結果的公布,引起人們的憂思。

在各類外來水生生物中,龜鱉類的出現對黃河水生生態系統的威脅最大。黃河中下遊河段天然形成的江心沙洲和濱岸水生植被,為龜鱉類生長繁殖提供了大量的棲息空間。

被許多人當作寵物的巴西龜生命力頑強,食性雜,食量大,生長快,繁殖能力強,屬於國際自然保護聯盟公布的100種最危險入侵物種之一。原產北美洲和中美洲的鱷龜,以體壯多肉而聞名,由於繁殖能力驚人且具有極強的攻擊性而被稱作水域「生態殺手」。

據山東省淡水水產研究所李秀啟博士介紹,進入黃河水域中的外來魚類和兩棲爬行類,能與當地土著種競爭食物資源和生存空間,與土著魚類雜交造成漁業種質資源混雜退化,捕食土著魚類使得本土物種數量減少乃至滅絕,造成本已脆弱的黃河水生生態系統失衡,甚至給黃河中下遊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影響。

不請自來還是人為原因

私自放生成為外來水生生物進入黃河主渠道

黃河下遊及河口地區出現外來水生生物,到底是上中遊衝積而來,還是自然生長,又或是人為所致?

有人認為可能是增殖放流導致的。作為國內外普遍採用的有效做法,增殖放流已成為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的重要手段,也有利於恢復漁業資源、保持水域生物多樣性、促進漁業生產可持續發展。近年來,沿黃各省、自治區漁業部門在黃河中上遊河段開展了大規模的漁業資源增殖放流活動,品種涉及黃河鯉、鯉魚、鰱、鱅、魚、鯽等魚類。

李秀啟認為,由於我國鯉、鯽品種很多,在這些放流活動中很可能有框鯉、鏡鯉等進入黃河。另外,中上遊水庫網箱養殖逃逸的魚類,也是黃河下遊及河口地區外來水生生物的來源之一。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民間私自放生、觀賞水生動物的隨意拋棄,已經成為外來水生生物進入黃河天然水域的一個主要渠道。這些放生活動的參與者,往往並不了解放生物種與水域生態的情況。

「以前家裡養過巴西龜、小龍蝦,後來不願意養了就找地方放生,也搞不清楚該放到哪裡去。」得知可能對生態平衡造成影響,濟南市民李波有些吃驚。

有受訪漁民表示,曾經多次在黃河沿岸看到放生各種外來水生生物的人。「有的是成群結隊,專門從市場上買來各種魚蝦,一般人哪分得清這些東西是不是黃河裡本來就有的。」

其實,不止黃河下遊及河口地區,國內許多地方都曾遇到過外來物種頻現的問題。據統計,目前我國的外來入侵物種有529種。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生物中,已入侵我國的有51種。

而縱觀眾多外來生物入侵的案例,幾乎都能找到背後的人為因素。

比如原產於南美洲的水葫蘆,最初被國內作為禽畜飼料引進,還被當作觀賞和淨化水質的植物推廣,結果最終泛濫成災。再如巴西龜,幾乎國內所有的寵物市場內都能見到其蹤影,在一些地方,巴西龜已對生態環境造成了一定威脅。

外來生物威脅生態安全

第一道防線是阻止外來有害生物建立種群

自1999年實施黃河水量統一調度和2002年小浪底水庫啟用以來,黃河下遊水生生物生態基礎流量得到保障,流域水生生物資源和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得到遏制,河流生態系統健康狀況得到有效改善。

但是,外來水生生物的出現,無疑將加劇本已十分脆弱、土著魚類極度瀕危的黃河水生生態系統的風險。如果未來部分物種在黃河水生生態系統中形成自然種群,可能帶來的損失將難以估量。

不過,「外來物種」要演變成為「入侵物種」,一般需要一個相當漫長的過程。學術界一般認為:外來生物的入侵過程經過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外來種的引入、定居和建立種群;第二個階段是外來種的擴散和暴發。

李秀啟說,外來入侵物種對環境的破壞及對生態系統的威脅是長期的、持久的,對其控制或清除往往十分困難。通過早期的發現和優先的管理措施,阻止外來有害生物建立種群,是防禦外來物種入侵的第一道防線。

其實,國內對於防範外來物種入侵的努力一直沒有鬆懈。近10年來,在農業部牽頭組織和協調下,有關部門分工協作、積極採取措施,不斷健全防範外來入侵物種的組織管理體系,建立外來入侵物種應急撲滅機制,加強防控技術研究示範,開展重大外來入侵物種集中滅除活動。

針對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可能帶來的問題,農業部制定的《水生生物增殖放流管理規定》於2009年5月1日正式實施。按照規定,黃河幹流公共水域禁止放流外來物種,以免對黃河下遊水域生態系統造成生態災害;放流品種和放流水域都必須經過嚴格的科學調查和論證,必須經過漁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與此同時,相關部門也在不斷加強對黃河下遊外來水生動物的監測和預警工作,開展外來物種生物學特性研究和風險評估。

一些專家建議,有必要進一步加強科普知識宣傳,提高社會公眾的生態保護意識,避免私自放流、放生有危害的外來物種。

相關焦點

  • 黃河下遊河道淤積的粗泥沙集中來源地查明
    淤積在黃河下遊河道裡,水流衝不走、搬不動的粗顆粒泥沙主要來自哪裡?黃河水利委員會30日宣布,黃河下遊河道淤積的粗泥沙集中來源地已經查明,這個區域位於黃土高原地區的窟野河、皇甫川等9條黃河重點支流流域內。長期以來,黃河泥沙尤其是粗泥沙的不斷淤積是黃河最為複雜難治的根源,使得黃河下遊成為舉世聞名的「地上懸河」。
  • 黃河下遊治理方略思辨(朱慶平 千析)
    王化雲及老一輩治河專家結合黃河實際,使治黃逐步由下遊防洪走向全河治理,對黃河的治理產生了重大影響。治黃工作者提出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控制洪水;攔、排、放、調、挖,綜合處理和利用泥沙。通過多種措施,上中下遊綜合治理。
  • 「專家視角」對黃河下遊灘區國土空間用途管制的思考和建議
    其次,灘區內具有豐富的溼地、農田、草地等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水土保持、維持生物多樣性等生態功能,還起到局部氣候調節的作用。此外,經過長期的開發,黃河灘區內存在著建設用地、耕地、林地等多種地類,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生產生活空間,發揮著重要的生產生活功能。
  • 中國黃河下遊二級懸河的成因及治理措施探討
    摘要:雖然小浪底水庫已建成投入運用,黃河大堤進行了多次加高,但黃河下遊的防洪形勢依然嚴峻。黃河下遊「二級懸河」的局面,是不利的水沙條件與邊界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僅能使河道整治工程失去作用,也對防洪和灘區群眾生命財產構成了極大威脅。
  • 黃河水變清對下遊生態是好事還是壞事?專家:這是一種危險信號
    今日話題:黃河水變清對下遊生態是好事還是壞事?專家:這是一種危險信號中國有句俗語「跳進黃河也洗不清」,形容自己受了天大的委屈,漫長歲月裡黃河的泥沙堆積渾不見底,你跳進去就是一身泥。黃河是中華文明最主要的發源地,中國人稱其為「母親河」。
  • 黃河魛魚現身!
    黃河資料圖片記者從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了解到,近日技術人員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 20 世紀 90 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據介紹,近日黃河水利委員會在對利津至西河口河段魚類生物多樣性調查過程中,在黃河口現行流路口門處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根據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研究顯示,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受黃河徑流斷流影響以及人工捕撈影響,黃河魛魚瀕臨絕跡,至 21 世紀初已無捕獲記錄。
  • 大量鮰魚現身黃河!釣友:這是外來「入侵」物種
    近期受到上遊降雨影響,黃河下遊的水位較前段時間上漲了不少,水流量一直保持在1200立方米每秒之上。對於釣魚人來說,近期水情較為適宜,不緩不急,剛好適合拋竿。昨天一大早,就有釣友發來視頻,稱又有大量鮰魚現身黃河,早上兩個小時不到就釣了好幾條滿身帶斑點的鮰魚。
  • 河南日報黃河課題組:生態大廊道 黃河大文章
    每年10月到翌年3月,會有成千上萬隻白天鵝來到這裡的溼地公園越冬,在黃河岸邊覓食嬉戲。  三門峽市溼地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當地圍繞天鵝棲息地水質改善做了大量工作,採取換補水、清水藻、種水生植物等多種措施,黃河三門峽水庫的水質也不斷提升,由2016年的四類水提升為2018年的三類水。隨著生態環境改善,生物多樣性也在恢復,各種珍稀鳥類紛紛落戶。
  • 黃河口生態環境改善,黃河魛魚重現「百魚之鄉」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張九龍「黃河魛魚重現黃河口!」這個消息一露面就引發廣泛關注,甚至成為網絡熱搜詞。時隔20多年,它的出現證明了黃河口生態環境的改善。「百魚之鄉」往昔漁業的輝煌,又湧上黃河口人的心頭。
  • 黃河河流生命需水量
    關鍵詞:黃河; 健康; 河流生命; 需水量 1 黃河下遊健康狀況分析 一條健康的河流至少應該具有以下四方面的能力:一是保障人類一定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水資源供給能力;二是安全排洩一定量級洪水的能力;三是抵禦一定程度汙染的能力;四是河道及河口生態系統具有抵禦一定程度的擾動、維護生態平衡的能力。
  • 黃河魛魚現身黃河口,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活體
    本文轉自【新華網】;新華社鄭州7月18日電(宋曉東、蒲飛)記者從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了解到,近日技術人員在黃河口近海水域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這是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黃河口首次發現黃河魛魚活體。據介紹,近日黃河水利委員會在對利津至西河口河段魚類生物多樣性調查過程中,在黃河口現行流路口門處發現一條成年黃河魛魚活體。根據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黃海水產研究所的研究顯示,20世紀90年代以來,受黃河徑流斷流影響以及人工捕撈影響,黃河魛魚瀕臨絕跡,至21世紀初已無捕獲記錄。
  • 既要「引進來」,也要「管得好」 | 讀懂外來水生生物
    然而,在外來水生生物助力漁業產業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入侵」的問題。「外來物種入侵」是指外來物種由原生境經自然或人為的途徑進入到另一個生境中,並在當地的自然或人為生態系統中定居、自行繁殖建群和擴散而逐漸佔領新棲息地並威脅當地生物多樣性的一種生態現象。在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公布的全球100種最具威脅的外來入侵物種中,中國已發現半數以上。
  • 長江全面禁漁,黃河呢?|黃河魚類資源面臨嚴重威脅
    男子長江禁漁期捕撈3兩小魚,除了「還魚」20公斤,他還被法院判處拘役兩個月但是黃河生物多樣性現狀顯然不容樂觀,2018年3月22日,生態環境部、農業農村部、水利部聯合印發《重點流域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方案》的通知(環生態〔2018〕3號),針對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遼河七大流域的水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進行安排部署。
  • 黃河下遊主河槽平均下切1米 過洪能力顯著提高
    新華社濟南9月27日電(記者 王汝堂、林嵬)為了改變黃河下遊河槽急劇萎縮、行洪輸沙能力銳減的不利形勢,從2002年起河務部門開始探索實施調水調沙,獲得巨大成功。黃河水利委員會主任李國英日前公布說,5次調水調沙共使黃河下遊主河槽平均下切1米,河道過洪能力顯著提高。
  • 深入推進「黃河國家戰略」②|黃河安瀾呼喚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
    1.堅持系統治理,實行調水、節水、水處理和中水利用一體化管理新中國成立以來,黃河水沙治理取得顯著成效。龍羊峽、小浪底等大型水利工程充分發揮作用,河道萎縮態勢初步遏制,黃河含沙量累計下降超過八成,有效減緩了下遊河床淤積抬高速度。
  • 黃河水利委員會召開《黃河重要河道岸線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科技...
    本站訊 5月13日,黃河重要河道岸線保護與開發利用規劃科技委諮詢會在鄭州召開。會議由黃河水利委員會總工程師、科技委主任委員李文學主持,11位科技委特邀專家應邀參加會議。   《黃河流域重要河道岸線保護與利用規劃》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落實中央《關於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和水利行業強監管的重要基礎工作。
  • 從生活中的現象看黃河下遊「地上河」的形成
    我們知道黃河在下遊地區由於泥沙淤積導致河床抬升,形成著名的「地上河」。那麼咱們在生活中有沒有見過此類的現象呢?關川河某段河道上圖中的河流為黃河的二級支流關川河。我們可以看到河床已經接近橋面底部了!關川河河道造成此現象的原因是由於前些年發生暴雨,大量泥沙隨河水傾瀉而下,在城區河道較平緩的地段由於河流流速減緩,搬運能力下降,泥沙逐漸淤積。
  •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框架、路徑與對策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 黃河流域橫跨我國北方東、中、西三大地理階梯,是我國重要生態屏障的密集區和「一帶一路」陸路的重要地帶。黃河流域自然生態脆弱,水資源短缺,土地、能礦、生物等資源稟賦區域差異明顯。目前,黃河流域經濟社會發展整體滯後,貧困面廣、量大、程度深,是我國生態安全保障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和難點地區。
  • 【中國夢·黃河情】齊魯風華 黃河新志丨地處黃河下遊 山東如何...
    圖/華山湖溼地公園最近幾年,以濟南為代表的山東沿黃9市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首要任務,狠抓水體、河岸、河口系統治理和修復,實施黃河沿岸溼地資源、植被、動物等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取得了不凡的成績。早在2014年,東營市、淄博市、濱州市環保部門便籤署了《行政區域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協議》,加快構建區域生態環境協調機制。此後,山東出臺《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資源配置與水系連通規劃(2019—2030年)》,組織實施生態調水和刁口河流路生態補水,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在蓄淡壓鹼方面,山東以前所未有的科研力度進行黃河流域鹽鹼地治理,為黃河流域鹽鹼地治理、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打造了範例。
  • 地處黃河下遊的山東,如何「力爭上遊」?
    圖/華山湖溼地公園最近幾年,以濟南為代表的山東沿黃9市把生態環境保護作為首要任務,狠抓水體、河岸、河口系統治理和修復,實施黃河沿岸溼地資源、植被、動物等生物多樣性保護計劃,取得了不凡的成績。早在2014年,東營市、淄博市、濱州市環保部門便籤署了《行政區域邊界地區環境執法聯動協議》,加快構建區域生態環境協調機制。此後,山東出臺《山東黃河三角洲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水資源配置與水系連通規劃(2019—2030年)》,組織實施生態調水和刁口河流路生態補水,促進河流生態系統健康。在蓄淡壓鹼方面,山東以前所未有的科研力度進行黃河流域鹽鹼地治理,為黃河流域鹽鹼地治理、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打造了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