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受到上遊降雨影響,黃河下遊的水位較前段時間上漲了不少,水流量一直保持在1200立方米每秒之上。對於釣魚人來說,近期水情較為適宜,不緩不急,剛好適合拋竿。昨天一大早,就有釣友發來視頻,稱又有大量鮰魚現身黃河,早上兩個小時不到就釣了好幾條滿身帶斑點的鮰魚。
大量鮰魚出現在黃河,這是一件相當反常的事情。在筆者的印象中,野釣黃河十多年,釣到鮰魚次數也就那麼一兩次。
經查,鮰魚多生活在長江流域,黃河中含沙量太高,不太適宜其生存,因此很少能釣到它們。北方的釣友還經常將這種魚誤以為是鯰魚,因為它們都長著長長的鬍鬚。
此次在黃河釣到的鮰魚,應該屬於外來物種,即源自北美的「叉尾鮰」,自上世紀90年代引入我國。因為它們具有肉質好、生長速度快、發病少的特點,贏得了養殖戶的青睞。這些外來的鮰魚,身上分布著不規則的斑點,也稱斑點叉尾鮰魚。這些斑點會隨著魚的成長,逐步消失。
據黃河邊的釣友稱,今年黃河下遊的鮰魚特別多,上月初也釣到不少。前段時間黃河水位下降,水流變緩,這些鮰魚應該都藏到河中間了。如今,河水上漲後,河道中間的水流太急,含沙量過高,這些鮰魚就又躲到岸邊來了。
「8月初黃河裡除了黃辣丁、牛尾巴魚之外,全是清一色的鮰魚,一夜能釣十幾斤。據說是上遊的魚塘被大水衝垮了,裡面的鮰魚全逃了出來。」一位常在黃河野釣的釣友稱:「今年黃河的鮰魚沒少釣,這麼好的漁獲,在往年根本不敢想。這些魚應該是外來入侵物種,本地根本見不到這麼多鮰魚。」
不過,這些原生於美國的斑點叉尾鮰魚,與其說是入侵物種,還不如說是「被逼無奈」。自從它們「入侵」到黃河之後,就顯得有些水土不服。上個月,就有釣友在黃河花園口附近拍到大量鮰魚死亡的照片,一條條死去的鮰魚,不時從黃河上遊留漂下來。
很顯然,這些外來物種無法適應黃河的「高含沙」環境,只能在岸邊的淺水區待著。前段時間黃河的河水含沙量高達數十千克每立方米,現在已經降低到5千克左右。這些鮰魚在黃河待了一個多月,應該已經逐步適應了。
鮰魚肉質細嫩,少刺,脂肪含量高,也算是淡水魚中不可多得的美味。此次大量鮰魚現身黃河,對於很少見到這種魚的北方釣友們來說,也算是一個饋贈。
黃河下遊的釣友們,可以趁著此次漲水的機會,好好去「過把癮」了。
編輯:黃河牧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