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國家、地區間交往日益頻繁,外來物種正在全世界範圍蔓延。近年來,我國外來物種入侵數量呈上升趨勢,成為世界上遭受外來物種入侵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外來入侵物種繁多,有火遍全國的國民美食小龍蝦,有對農作物危害極大的草地貪夜蛾,也有產粉紅色卵的福壽螺……
01
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生態環境部日前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
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67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外來入侵物種調查結果表明,215種外來入侵物種已入侵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其中48種外來入侵物種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2008年到2010年,原環保部開展的第二次全國性外來入侵物種調查顯示,我國共有488種外來入侵物種。「這次的數據較10年前增加了三成以上。」一位業內人士說。
雲南省農科院環資所副所長諶愛東表示,近年來隨著進出口貿易增加,國際快遞和跨境電商等新業態帶來的外來物種入侵風險明顯增加,「管控難度大大增加。以往大概每10年會有一種外來物種入侵,現在可能兩到三年就面臨一個新物種入侵。」
02
它們是如何進入我國的?
外來物種入侵渠道更趨多樣化,總體來看主要包括自然入侵、無意引進、有意引進三大類。
自然入侵是通過氣流、風、水流或昆蟲、鳥類傳帶,使植物種子、動物幼蟲、卵或微生物發生自然遷移而造成生物危害。
河北農業大學植物保護學院院長董金皋表示:「紫莖澤蘭、微甘菊、美洲斑潛蠅,以及草地貪夜蛾等都屬自然入侵我國。紫莖澤蘭到處瘋長,它的種子隨風飄,到處傳播,非常容易擴散。它在什麼地方都可以生長,不怕澇旱。」
無意引進。華南農業大學農學院植物保護學系教授陸永躍表示,無意引進可能是經常性發生的、比例最大的入侵途徑。一方面,在開展一些活動時,人類沒有意識到可能會攜帶和傳入外來物種;另一方面,過去掌握的知識不夠豐富,難以識別潛在的外來物種,從而導致外來物種入侵的發生。
陸永躍介紹,已記錄的外來入侵植物害蟲中,除了少數幾種是從邊境自然傳入的,其他均為無意引進。
有意引進。世界各國出於農業、林業和漁業發展的需要,往往會有意識地引進優良的動植物、微生物品種。董金皋表示,由於缺乏全面綜合的風險評估制度,世界各國在引進優良品種的同時,也引進了大量有害生物,如水花生、福壽螺等。這些入侵物種改變了原有物種的生存環境和食物鏈,在缺乏天敵制約的情況下泛濫成災。
03
危害:生態破壞疊加生物汙染
一些外來入侵物種之所以危害大,是因為它們繁殖迅速,數量呈幾何級增長,且由於缺少天敵制約,往往肆意生長為當地新的優勢物種,嚴重破壞當地的生物多樣性和生態安全。
小龍蝦被很多國人視為美味,但在貴州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小龍蝦的泛濫已成為一種災難。貴州省野生動物和森林植物管理站站長冉景丞說:「想不到,小龍蝦竟成了自然保護區的治理難題。」
小龍蝦「有肉就不吃素菜,無菜就吃爛泥」,破壞性很強。在保護區,小龍蝦打洞、吃魚蝦、水草、爛泥,多隻小龍蝦聚在一起能夠吃掉近一尺長的魚類,水中各類蝦都逃不過小龍蝦的侵蝕,各種水草也成為小龍蝦的食物。小龍蝦泛濫明顯打破了草海的生態平衡。
04
警惕:經濟風險和生命安全風險
通過在浙江、廣東、廣西、山東、河北、貴州等多地的調研發現,外來入侵物種嚴重威脅群眾生命健康安全,也帶來巨大的經濟社會風險。
——比如,2019年入侵我國的草地貪夜蛾,已擴散至全國25個省份近1500個行政縣區,沒有及時噴藥防治或防治不到位的玉米田塊,危害株率甚至高達100%。
——比如,一些進入養殖水域的外來魚類,不僅增加飼料消耗,更降低了漁業產值。部分捕食性外來魚類,如鱷雀鱔等,更會造成養殖水域的絕收。
——比如,在我國南方常見的福壽螺,可以造成水稻減產7%~15%,嚴重時可減產50%,甚至絕收。一旦大規模暴發,將對水稻生產和糧食安全帶來嚴重威脅。
除了植物,一些昆蟲也危害人類健康。
——比如,福壽螺寄生蟲較多,是卷棘口吸蟲、廣州管圓線蟲的中間宿主,對人體健康構成較大威脅。每年4月~5月是福壽螺的繁殖期,福壽螺幼卵呈鮮豔的粉紅色,引人好奇,但為了避免寄生蟲感染,建議不要接觸。
鑑於外來入侵物種傳播快、分布廣、影響大,需要完善立法體系、普及防治方法、強化口岸檢疫、加強國際合作,全方位入手築牢生物安全防線。
築牢堤壩,
守好國門!
來源:半月談
編輯 | 孫麗敏
責編 | 康軒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