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導,7月23日,吉林松原發現26800畝外來入侵物種黃花刺茄,引發網友關注。黃花刺茄原產於北美洲,適應能力強,全株密被刺毛,植株與果實均有毒,可傷害家畜,並且蔓延速度極快,一棵植株能產種上萬粒,且會抑制其他植物生長。
黃花刺茄並非首次在國內發現,1981年在遼寧省朝陽縣就有發現它的相關報導。此後,又相繼在遼寧、河北、內蒙古一些地方發現其身影。2016年12月,黃花刺茄被列入我國第四批外來入侵物種名單。
所謂外來入侵物種,就是非本土物種。眾所周知,生態系統是經過長期進化而形成一定的生態平衡。一個外來物種進入後,若新的環境中沒有相抗衡或制約它的生物,很容易泛濫成災,最終導致生態危害,造成經濟損失。外來物種入侵是造成生物多樣性下降的直接原因之一,嚴重危害到我國的生態壞境。
事實上,嬌豔欲滴的加拿大一枝花、翠綠可愛的銅錢草、五彩斑斕的鋪地錦、纖細茂密的互花米草……這些花草在具有一定觀賞性的同時,也都是危險的外來入侵物種。不僅包含植物,小龍蝦、巴西龜、牛蛙、克氏原螯蝦等常見動物也是入侵物種。
今年6月,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9中國生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全國已發現660多種外來入侵物種,其中71種對自然生態系統已造成或具有潛在威脅並被列入《中國外來入侵物種名單》。而據原農業部統計,2012年我國外來入侵物種為400多種。8年後這一數據增加超過三分之一,說明加強防範生物入侵已刻不容緩。
物種入侵主要是分為自然擴散和人為引進兩種模式。自然擴散主要通過動物遷徙、流水、鳥類攜帶等方式擴散傳播。而人為引進,主要是通過引進、主動或無意帶入等完成。據報導,在我國目前已知的外來有害植物中,超過一半的物種是人為引種導致傳入的。隨人類交通工具帶入、國際農產品和貨物帶入以及動植物引種帶入外來物種的機率越來越高。
目前尚不清楚此次在吉林松原發現的黃花刺茄是如何侵入的。為嚴禁黃花刺茄苦擴散傳播,當地正採取人工剷除、機械除根的方式,預計7月末對入侵地段剷除完。
對於日常外來物種入侵的防控,是一個系統性工程,不容閃失。今年在進口檢驗檢疫中,海關就查獲了豚草、具節山羊草等多起入侵物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