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魯莽少年到中國脊梁,鍾南山的故事值得講給孩子們聽

2020-12-24 北京日報客戶端

84歲逆行抗「疫」一線,給全國人民吃下「定心丸」——這就是中國工程院院士、呼吸病學專家鍾南山。近日,由接力出版社和黨建讀物出版社聯合出版的《鍾南山:生命的衛士》電子書陸續在全網發布,供讀者免費閱讀,向青少年講述鍾南山的成長經歷和戰鬥在抗擊病毒一線的故事。

從魯莽少年到運動健將

新聞裡的鐘南山,總是精神矍鑠、目光堅毅,如山一般穩健。但《鍾南山:生命的衛士》一開篇,卻講述了一個魯莽少年因為愛冒險、與死神擦肩而過的故事。

十一歲的鐘南山,趁父母不在家,拿著家裡最大的一把布傘,從三樓的窗子跳了下去。「他太想像空中的鳥兒一樣飛翔了。」這就是少年鍾南山,像很多男孩子一樣調皮、貪玩,也有著驚人的勇氣。

少年漸漸長大,天賦的才能在他身上綻放。1955年,高三學生鍾南山參加了廣東省田徑比賽,獲得了400米比賽的亞軍,並打破了廣東省紀錄。隨後,他又代表廣東省參加全國田徑運動會,在男子400米項目中,獲得了第三名的驕人成績。這時,中央體育學院來信,希望他能到國家隊去訓練。面對抉擇,父親鍾世藩建議兒子還是放棄當專業運動員,選擇學業。鍾世藩認為,體育競技不能成為從事一生的工作,但如果鍾南山選擇醫學,則可以一輩子治病救人。

聽從了父親的建議考入北京醫學院的鐘南山,依然是運動場上耀眼的明星。1956年,他作為北京高校「三好學生」代表受到周恩來總理接見。1958年,大三的鐘南山被選拔參加北京市體育集訓隊集訓。1959年9月,他在新中國第一屆全國運動會上以54.4秒的成績打破全國紀錄。1961年,他獲得男子十項全能亞軍。

運動還為鍾南山牽起了紅線。在備戰全運會期間,他與中國女籃的主力隊員李少芬相戀。一起訓練的兩個人,從此攜手一生。

如今,84歲的鐘南山仍然堅持運動,一身肌肉令年輕人都自愧不如。鍾南山說:「我為什麼到現在還喜歡體育運動呢?因為它能培養人的三種精神:第一是競爭精神,一定要力爭上遊;第二是團隊精神;第三是如何在單位時間裡高效地完成任務。就像跑400米欄,練了一年,成績才提高三秒,每一秒都那麼寶貴。把體育的這種競技精神拿到工作、學習上,是極為寶貴的。」

35歲才踏上為醫者的道路

出身醫學世家,又是北京醫學院最優秀的學生,鍾南山的醫學之路本該是一片坦途。但在那個特殊年代,個人的命運只能任憑時代大潮裹挾。鍾南山當過校報編輯、下放農村鍛鍊、燒過鍋爐……畢業後整整十一年,他都沒有從事醫療工作。

直到1971年,鍾南山終於從北京調回廣州,成為廣州第四人民醫院的一名醫生,也回到了父親身邊。一天,鍾世藩忽然問鍾南山:「南山,你今年幾歲了?」鍾南山不假思索地答道:「三十五歲。」「三十五歲了,真可怕……」父親的這句話深深刺激了鍾南山。四十多年後,鍾南山回憶,一生中對自己影響最大的一句話,就是父親當年說的這句話,這話重新喚醒了他對醫學事業的強烈追求。

一切得從零開始。從那以後,鍾南山虛心向同事學習,專業能力突飛猛進。他還接下了別人不願接受的研究慢性支氣管炎的任務,沒想到竟成為奮鬥一生的事業。

43歲那年,鍾南山入選公費出國人員名單,獲得了赴英國愛丁堡大學深造的機會。面對導師的輕視,他以一場精彩的公開演講完美亮相;為了做研究,他從自己身上抽血檢測儀器、把自己當做小白鼠做一氧化碳吸入實驗……對於心愛的醫學事業,他奉獻了全部身心。

學成歸國後,父親鄭重其事地對他說:「你終於用行動讓外國人明白了,中國人不是一無是處。」那時,鍾南山已經45歲了,這是他自記事起,第一次獲得父親的表揚。

後來的故事廣為傳頌。當兩次疫情肆虐國家,給民眾帶來危難之時,鍾南山逆行而上,用精湛的醫術挽救了無數危重病人。他堅持真理、敢說真話,贏得了老百姓的信任和尊重。

在《鍾南山:生命的衛士》一書中,作者李秋沅總結道:「鍾南山多才多藝,他是打破全國紀錄的運動健將、在文藝舞臺遊刃有餘的歌者、舞者、黑管演奏者,是仁愛的醫生、嚴格的導師、開明的領導人、學術權威……他的天賦與意志力,賜予他生命發展的多種可能,但他最終專注於醫學,執著探索,並將自己的才幹,發揮至極致。」

誠實是父母給他上的人生第一課

《鍾南山:生命的衛士》是一本面向青少年讀者的書籍。因此,對於鍾南山青少年時期的成長故事,李秋沅用足了筆墨。她還將寫作的重點之一,放在了鍾南山的家風上。

「鍾南山父親的教育背景,在公開資料中相對完整,而母親的相對較少。」和鍾南山的母親一樣,李秋沅也在鼓浪嶼長大。寫作期間,她不斷向老鼓浪嶼人和朋友求助,探尋鍾南山母親在鼓浪嶼的痕跡。「當我得知她的母親是毓德女中畢業之後,非常欣喜。20世紀二、三十年代毓德女中所教育出來的女子,不像從前養在深閨的女子那般小氣促狹,而是擁有大氣魄、多才多藝。鍾南山之母精通英文,運動、口才、音樂等各方面的才能都很拔尖。有這樣優秀的母親,培養出鍾南山,也就不足為奇了。」

雖然出生成長在戰爭年代,但鍾南山有一個溫暖幸福的家。父親鍾世藩在北京協和醫院獲得博士學位,母親廖月琴畢業於北京協和醫院護理學專業,他們給孩子創造了開明、講理、充滿愛的家庭環境。父親嚴謹勤奮,對工作盡職盡責,回到家還帶著鍾南山一起做實驗;母親溫柔善良,在家裡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依舊資助鍾南山的同學上大學。父母都是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醫生,從他們身上,鍾南山學到了醫者的博愛與敬業。

在鍾南山的成長中,有幾個故事特別打動李秋沅,其中一個,關乎「誠實」。小學時,鍾南山曾將父母給他的夥食費偷藏下來買零食吃,還撒謊瞞著父母。事情敗露後,一向嚴厲的父親,只對他說了一句話:「南山,你自己想一想,像這樣的事應該怎麼辦。」鍾南山一宿無眠,謊言被揭穿後的羞恥深深印在他的心裡。從那以後,他一直告誡自己,要講實話,做老實人。

另一個故事,關乎「承諾」。鍾南山11歲時,媽媽許諾,如果他能考上嶺南大學附屬中學,就獎勵他一輛自行車。要知道,這對於頑皮、逃學甚至還留級過的鐘南山,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後來鍾南山真的實現了這一目標,但因時局原因,家裡生活一下子困難起來。不過,母親還是說到做到,真的買了輛自行車給他。這件事對鍾南山的觸動很大,他記住了,只要是答應過的事,就一定要做到。

「誠實、承諾、仁愛、自強不息,是父母教育和生命成長留給鍾南山的寶貴財富。這幾個故事,鍾南山多次在公開訪談中談及,它們對於鍾院士的成長、對於他品格的塑造,所起的重要作用,可見一斑。」李秋沅希望,這些良好的家風,能感染更多的青少年讀者。「在鍾南山身上,我們看到了源自他父母的清正之氣,而他們的精神氣質,與千百年來胸懷家國、心懷社稷的中華有識之士一脈相承。良好的家風和流淌在中國人血脈裡的高貴的中國精神,共同成就了鍾南山的品質和成就。」

疫情中緊急加寫最後一章

《鍾南山:生命的衛士》是「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系列(第二輯)中的一本,原計劃5月紙質書先上市,再推出電子版。就在編校工作有條不紊地推進之時,新冠肺炎疫情開始肆虐中華大地。鍾南山再次臨危受命,登上了開往武漢的列車。他在擁擠的餐車一隅,蹙眉闔目休息的照片,令多少民眾揪心感懷。而他對疫情的每一次權威解讀,又讓全國人民打消疑慮、堅定信心。

《人民日報》官微評價他:「八十四歲的鐘南山,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而這樣的故事,必須被記錄、被書寫。很快,李秋沅便根據最新資料,補充了書稿內容。考慮到全國正處在抗疫的關鍵時刻,該書的編輯、審校等加班加點,加速運作,讓電子版提前上線,供讀者免費公益閱讀。

在緊急加寫的最後一章,李秋沅寫道:「鍾南山曾說過這麼一段話:『始終不安於現狀,這好像是我生命的主軸……假如每個人都能這樣,這個社會就會進步很快,國家也會進步很快』——鍾南山執著向前,用行動詮釋著對國家之愛,對人民之愛,對生命之愛。」

她希望,小讀者們能在鍾南山的故事中感受到醫者的風骨,汲取到戰勝疫情的力量。「從鍾南山院士身上,我們看到人之為人的高貴,看到了『擔當』、『誠信』、『實事求是』、『百折不撓』的精神光芒。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脊梁、中國國士,更是中國當代青年的榜樣。」(全文圖片來自 《鍾南山:生命的衛士》一書)

來源: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李俐

編輯:金力維

流程編輯:郭丹

相關焦點

  • 壯哉少年,國士無雙,鍾南山爺爺給孩子們的回信
    這段時間,鍾南山院士收到了許多來自孩子們的信,有的字跡工整,有的筆觸稚嫩,有肖像畫,也有手抄報……鍾院士認真閱讀了每封來信,並親自回信,寫下了對青少年的寄語:用知識縫製鎧甲,不遠的將來,各行各業都將由你們披甲上陣
  • 端午節的故事我該不該講給6歲的孩子們聽?
    當時,他主張聯合齊國一起對抗秦國,但是遭到了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也就被陷害,然後被趕出了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著名的《離騷》、《天問》、《九歌》這些憂國憂民的不朽詩篇,影響深遠。到了公元前278年,秦國攻破了楚國國都郢都。屈原眼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但是始終不忍捨棄自己的祖國,於是在五月五日,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就抱石投汨羅江身亡。端午節,就是因此而來的。
  • 在線聽故事看直播,今天孩子們「在線過六一」
    快訊 | 詳情 在線聽故事看直播,今天孩子們「在線過六一」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受疫情影響,很多孩子不方便出門「撒歡兒」。上網過六一,參加雲聯歡,觀看雲直播,成為今年孩子們過六一的新方式。
  • 葡萄牙僑領蔡文顯為孩子們講中華文化故事
    葡萄牙僑領蔡文顯受邀為孩子們講中文文化故事。裡斯本中文學校6年級的60位同學也參加了這次活動。為了豐富活動內容,蔡文顯通過視頻,為孩子們娓娓講述了少年閔子騫棒打蘆花的故事。閔子騫是孔子的學生,生活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時期。他為人極孝,深明事理,棒打蘆花的故事一直在中國民間流傳。
  • 快樂的人寫出的故事,才能讓孩子們也擁有聽故事的快樂!
    當時漢聲臺灣的辦公室附近,有很多同鄉會,這些同鄉會帶來了全國各省份的故事。於是漢聲就成立了一個項目,到各個同鄉會找會說故事的人。「讓他們把家鄉的故事說給我們聽。這樣我們就又收集了一大堆故事。」講故事給孩子聽,和讓孩子自己看故事不一樣。所以漢聲中國童話裡的每一個故事都做到了口語化、讀起來非常順暢,孩子理解起來沒有障礙,卻又不失文字的韻味。
  • 看鐘南山的成長史,才知道家庭真的影響一生!請把這8個故事講給孩子聽
    84歲高齡的鐘南山院士,臨危受命登上了開往武漢的列車。他在擁擠的餐車一隅,蹙眉闔目休息的照片,令人心疼又感動。《人民日報》官微評價他:「有院士的專業,有戰士的勇猛,更有國士的擔當。」而這樣的故事,必須被記錄、被書寫。
  • 「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為青少年講述鍾南山、袁隆平等
    「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系列第二輯書封。 主辦方供圖中新網8月21日電 (記者 應妮)由黨建讀物出版社、接力出版社聯合主辦的「用時代先鋒鑄造國魂,扣好青少年人生第一顆紐扣——『中華先鋒人物故事匯』系列叢書(第二輯)讀者見面會」日前在上海舉行。
  • 團古田縣委舉辦「最美誠信少年」講故事比賽
    中國青年網北京10月25日電(記者李彥龍 通訊員盧興靖)為了進一步弘揚誠實守信的傳統美德,加深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和理解,營造健康向上的校園文明之風,團古田縣委於少先隊建隊65周年之際,在古田縣第一小學舉辦了「最美誠信少年」講故事比賽。
  • 一門「醫三代」 聽鍾南山之子親述祖孫三代傳承故事
    一門「醫三代」 三代共仁心廣州日報記者採訪鍾惟德教授 聽他親述鍾家祖孫三代的傳承故事「廣州有座鐘南山!」這是老百姓豎著大拇指說的話,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是無數人心中的支柱。其實,山非一日隆起,家是院士的支柱。
  • 聽奶奶講察哈爾的故事
    當我在鄂託克草原上開始記事起,就聽奶奶說她的家鄉在察哈爾,甚至往東更遠的地方。是在很早以前遊牧過來的,聽祖輩講他們是圖魯孛羅的後代,受察哈爾萬戶統治,1547年遊牧到西拉木倫河一帶,也就是今天赤峰克什克騰旗附近。
  • 長興社區:聽老黨員講故事 傳承紅色精神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郭致遠 通訊員 趙鈺為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8周年,弘揚和培育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引導激勵他們學習老革命時代的精神,6月21日,惠濟區長興路辦事處長興社區開展「聽老黨員講故事 傳承紅色精神」活動。
  • 有一種故事,父母們很少講,卻最應該講給小朋友聽!
    其實,給孩子們講一些父母自創的故事,對我們現在的家庭也有相似的作用。簡言之,為什麼父母們要經常給孩子講一講自己創造或虛構的故事?▲家庭自創故事,親子關係會如何受益?據說他的兩個兒子小時候脾氣很壞,他的妻子就自創了一個「怪物故事」。據說這個怪物也是壞脾氣,一發怒就會導致身邊的小動物受傷。後來小怪物到了一座神秘島,壞脾氣就變好了,因為小怪物這時學會了慢慢地好好說話,而不是還未張嘴就大發脾氣。孩子們從故事中也學會了慢慢地好好說話。為什麼?
  • 聽奶奶講故事,「畢淑敏給孩子的心靈成長繪本」出版
    這一次,畢淑敏為孩子們帶來心靈成長書,也是她在兒童繪本領域的首次創作,「因為我做了奶奶」。近期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神秘島品牌特別策劃的新書「畢淑敏給孩子的心靈成長繪本」上市。說到寫童書,有個緣起,「我的小孫子會跟在我的後面說,奶奶講個故事吧。」畢淑敏感慨道,「真的是今生今世最重大的責任降臨到了我的身上了」。於是,她蹲下來和幾歲的小朋友一起來學習和探索,開始學著給他講故事。
  • 天津市寶坻區霍各莊鎮西雙樹村農家書屋:講好抗疫故事 厚植愛國情懷
    從3月下旬寶坻區被調為「低風險地區」起,他們就在思考如何讓少年兒童全面、真切地理解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擊疫情的過程,將愛國主義的種子播撒在孩子們的心中。「一線醫務工作者、基層幹部、民警、志願者……在我們最困難的時候,每天都有感人的故事在上演,這些都是活生生的教材,讓孩子們在向廣大『最美逆行者』致敬的同時,也引導他們向模範人物學習,感受到我們國家萬眾一心,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決心和信心!」
  • 「恰同學少年,願風華正茂;期投身杏林,更以行證道」——鍾南山給...
    慕子展示鍾南山院士手書的《寄少年》。鍾南山院士給慕子的回信。掃碼看視頻「鍾南山爺爺給我回信了!他鼓勵我們要好好學習,用自己的方式為戰疫做貢獻。」作為班長的慕子,心中也有了自己的想法,趙李慕子說,鍾南山爺爺是廣大醫護工作者的代表,也是自己心中的超級大英雄,於是她要給鍾南山爺爺寫一封信,表達心中的敬意,也表達了自己好好學習,將來報效祖國的決心。趙李慕子告訴記者,她對鍾南山爺爺的名字並不陌生,因為她爸爸以前經常和她講鍾爺爺的故事。
  • 講故事勝於講道理,人人都會聽故事,但講故事卻少有人會
    俗話說:聽故事勝於聽道理;講故事也勝於講道理。故事,本身有其巨大的魅力。可是,人人都會聽故事,但講故事卻少有人會。那麼,我們究竟該如何講好一個故事呢?簡單來說,故事應該講述發生的事情是如何影響某個人,而這個人正力圖實現一個困難的目標,最終這個人是如何變化的。也就是說一個故事包括某個人、發生什麼事、遇見什麼困難、有何變化和作者的觀點這五個方面。
  • 小雨姐姐:故事講了20年
    在這個全天候以孩子們為中心的廣播中,每天都會給小朋友講故事的「愛星滿天」欄目,一下抓住了小聽眾的心。屈指一算,小雨姐姐給少年兒童講故事已近20年了。    小雨姐姐本名孫怡,北京人民廣播電臺高級編輯,目前作為節目製作人獨立編輯主持北京文藝廣播《愛星滿天》和《說學逗唱》欄目,現任中國兒童文學研究會理事、北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協會理事。
  • 喜馬拉雅好故事,美的空調AI智能語音講你聽
    (原標題:喜馬拉雅好故事,美的空調AI智能語音講你聽) 「小美小美
  • 講紅色故事 做紅色傳人
    長期以來,我校鼓勵全體學生講紅故事,做紅色傳人,錄製了大量視頻,參與了「紅色小喇叭 相伴我成長」作品徵集活動。在這次表彰中,我校榮獲了優秀組織獎,19名學生錄製的紅故事視頻獲獎。其中李怡橪、張悠然同學獲得二等獎,賀淑欣、白偉誠、慕桐冰、張梓樂、張淑彤同學獲得三等獎,藺千然、白梓一等12名同學獲得優秀獎。
  • 懷念那些烤火聽故事的冬夜(散文)
    那時我小,半大的孩童,朦朧少年,最喜歡冬夜烤火時聽大人講故事。初時愛聽孫悟空大鬧天宮,長大點聽梁山泊百零八條好漢打架,再大點就聽劉、關、張桃園三結義,以後也聽紅樓夢、西廂記、聊齋的故事了。父親斥我:聽了三國學奸,聽了西廂學癲,聽了水滸學打,聽了聊學鬼。不準我聽那些故事。我便到村東頭壽三爺家去聽,父親也就管不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