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軍長徵過桂北為什麼容易被敵集體繳械(歷史揭秘)

2020-12-15 探秘八桂

中央紅軍剛進入廣西的時候,是非常能戰鬥的。灌陽縣紅旗鄉排埠江村農民唐玉甫見過紅軍打仗。他說:「紅軍確實勇敢,一點不怕死。有五個紅軍在鐘山上打了一天,最後只剩下一個人,還在打。」但後來戰鬥力便漸漸地減弱了,這是有原因的。

聶榮臻元帥的紅一軍團進入越城嶺的全州桐油村鷂子江關口

黃克誠將軍打了一輩子仗,只有在廣西看到了「我一個整排集體被敵人繳械的場面。」然而,這樣的事在廣西全州、灌陽一帶是不少見的。為什麼紅軍在廣西會出現被敵人集體繳械這樣的事呢?筆者認為,主要有這樣幾個原因:

一是極度疲勞。由於桂軍與民團的騷擾,紅軍進入桂北後,紅軍幾乎得不到休息。據曾在紅八軍團六十七團當營長的譚慶榮同志回憶,他們進入廣西到渡湘江前,「沒有停過兩小時不打仗,做飯都沒時間。」(美)哈裡森·索爾茲伯裡著的《長徵——前所未聞的故事》(解放軍出版社1986 年版)也記錄了紅軍過全州時極度疲勞的事:「精疲力盡的紅軍指戰員們跌跌撞撞,邊行軍邊打瞌睡。」1955年被授予為解放軍開國上將的李志民也在自己回憶錄裡記載他們行軍時,遇到前面疲勞的山炮營睡覺擋道的事,他寫道:「我又氣又急,連拉帶拽地把他們一個個叫醒,可是這個剛站起來,那個又躺了下去,實在是拖得太疲勞了,一點辦法也沒有。」(《李志民回憶錄》1993年8月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極度的睡眠不足,影響了紅軍的鬥志。另外,許多紅軍一直在行軍當中,體力消耗太大,許多人走得雙腳腫得很大,仍在堅持前行,但有些人實在堅持不了便落伍了。這樣的事,在1934 年11月27日9時彭德懷、楊尚昆給朱德「萬萬火急」的電文裡也提到了:「昨晚落伍的很多」。敵軍的報導也提到了在廣西紅軍戰鬥力減弱,甚至完全喪失了戰鬥力的事。1 934年2月6日《四集團軍總部行營通報(節錄)》(原載《共匪西竄記》第206 頁):「查西竄之匪……自在灌北迭被我軍痛擊慘敗,狠(狼)狽逃竄後, 已(已)成驚弓之鳥,聞槍即逃,甚至我軍一排俘匪獲械恆以百計,匪之戰鬥力實已全失。」1934年11月29日的長沙版《大公報》以《彭委員國鈞談赤匪在道縣灌陽一帝疲敝(憊)不堪不難消滅》為標題進行了報導。1934年12月9日湖南省主席何鍵在長沙中山堂向湖南人報告追殺紅軍經過也提到:紅軍「無論老兵新兵,現在多已拖得疲癃殘疾,而腳多走腫。故人數雖多,並無作戰力量。」在這樣的情況下,他感到遺憾的事:「乃竟未能依照計劃乘此聚殲,真是多麼一件抱愧的事。」紅五軍團第十三師師長陳伯鈞在《從第五次反「圍剿」到遵義會議》一文裡說:「這時廣西的敵人側擊、襲擊我們,還搞了一些特務,在我們剛到宿營地的時候燒房子,使得我們沒有房子住,同時把我們和老百姓的關係搞壞。這樣一搞幾個月,弄得很疲憊。夜間行軍行得久了,消耗很大。特別是快到天亮的時候,最容易打瞌睡、掉隊,發生問題。以後形成了一個規律,就是晚上行軍,天亮後宿營,中午敵人追上就打幾個鐘頭,等到黃昏就走。第二天又是這樣。這樣一搞,捎耗很大,部隊有很大的削弱。新兵、民伕不習慣這樣的生活,很容易掉隊。所以有很多人不是打死的,而是拖死的,累死的。……在數量上,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差不多去掉了一半以上,而且戰略目的沒有達到。所以陳毅同志說:走死、餓死和戰死的味道完全不一樣,與其走死、拖死,不如戰死。如果真正以這樣大的犧牲來進行戰鬥,那要打多少漂亮的仗,要消滅多少敵人!」

湘江戰役紅軍阻擊戰戰線最寬的戰場:全州紹水鎮白沙河阻擊戰

二是飢餓。據時任桂軍(中國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副總司令兼第十五軍軍長白崇禧回憶:「因民眾與民團之合作,厲行空室清野政策,共軍所經過約60公裡之正面,找不到顆粒糧食。共軍因無法補給,陷於飢餓,計餓斃者不下萬餘人。」(《白崇禧回憶錄》:)第89 –90頁,解放軍出版社出版, 1987年5月第1版)白崇禧的回憶雖然有誇大的成分,但紅軍遭受飢餓也確實是較嚴重的。在敵軍的騷擾下,紅軍連做飯的時間也沒有,有些人被餓昏、甚至餓死。如鳳凰鎮望高村委華村,就有個紅軍因為飢餓,餓死在他所倚靠在樹上。紅五軍團第十三師師長陳伯鈞對此也有所回憶:「我們軍團走在後面,就更傷腦筋,前面走的還可以弄到些東西吃,我們走在後面的就沒有了。有的同志疲勞到這樣的程度:在山路上他靠著休息一下,一坐下來就再也起不來了。又餓、又累,又疲勞,在這樣的情況下,軍隊的戰鬥力大大削弱了。」

三是寒冷。紅軍入境時,天氣較冷。紅軍無鞋可穿,許多紅軍戰士的腳指頭都被凍爛了。如江西省贛州市于都縣新必村的鐘貴權,長徵時隨紅三十四師到全州時,由於天氣寒冷,一雙腳的指頭都被凍掉了,以至病死時,雙腳沒有腳指頭。

紅軍血染湘江的董家堰

四是心裡壓力大。桂軍與民團的冷槍與屠殺,讓紅軍的心裡遭到極大的壓力。全州縣鳳凰鎮七裡村委白竹山自然村有位失散的老紅軍名叫唐桂松,由於親眼見到壞人殺了紅軍,以至解放後他都不敢承認自己是紅軍。

紅三十四師鍾貴權所在的部隊,在安和鎮文塘村遭到桂軍伏擊,幾乎被敵人打光,後來改名為唐時全定居於全州縣蕉江瑤族鄉太白地村。聽唐時全的女兒唐光玉說,這一仗他們隊伍僅有11人突圍,他們11人躲在蔣伯文家隹安和村鏊魚洲(今安和鎮政府傍)山下的小巖洞裡。由於饑寒交迫,他們在裡面躲了7天,幾乎餓昏。這時,新屋場有個老人帶著鐮刀無意中來到這裡,發現了他們。當時,這11名紅軍都嚇得抱成一團,哭成一堆。一個老人竟能嚇住11個紅軍抱團大哭!想起來覺得不可思議,但想想當時的環境,也不難理解!

湘江戰役的核心戰場:覺山鋪阻擊戰

蔣廷松原創

清鹹豐年間,九歲小孩唐孝禎救了整個彰甲村的百姓!

「十萬紅軍」的聲勢與桂系軍閥的「讓路」的緣由探秘

這個全州的從二品官,九十三軍軍長陳牧農曾向他祭拜

走訪徐霞客走過的地方,我想在這裡徐霞客很可能是弄錯了!

相關焦點

  • 中央紅軍長徵先遣軍團過桂北為什麼出奇地順利
    紅六軍團在灌陽縣的文市此渡口打了一仗中央紅軍長徵先遣隊是紅六軍團,該軍團過廣西時只打了幾仗小仗,最大兩次仗一時在灌陽縣的文市,一時在全州縣的鹹水,雖然每次戰鬥紅軍都犧牲了一個團長,紅軍過全州,當然不想與桂軍打,但桂軍團長為什麼不願意跟紅軍打呢?當然,部隊打光了,團長便當不成了,這是那桂軍當團長擔心的事。其實,這不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桂軍打紅軍的目的,就是想儘快將紅軍趕出廣西,而不是與紅軍拚命。這是白崇禧這些桂系高層制定的對付紅軍的政策。
  • 紅軍長徵過廣西的深遠影響
    原標題:紅軍長徵過廣西的深遠影響   ■開欄語   長徵,是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奇蹟,是中華民族的英雄史詩,是中國革命史上的不朽豐碑。   紅軍長徵過廣西,經歷了長徵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湘江戰役,贏得了戰略上的勝利,暴露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路線的嚴重危害,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發生的第一次偉大轉折提供了契機。
  • 【歷史:紅軍長徵過楚雄】中央紅軍、紅軍二、六軍團長徵過楚雄
    1935年11月,轉戰於湘鄂黔革命根據地的紅二、六軍團(第二方面軍),在完成了策應中央紅軍戰略轉移任務後,在敵人重兵圍剿下,撤出蘇區,開始長徵。 中國工農紅軍在長徵途中,於1935年5月和1936年4月先後兩次經過楚雄地區八個縣、市,分別從雲南祿勸皎平渡、麗江石鼓渡過金沙江,進入四川境內,甩掉數十萬敵軍的圍追堵截,取得了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
  • 高華揭秘長徵:紅軍過貴州暢飲茅臺 進雲南啖火腿
    紅軍長徵艱苦卓絕是事實,特別是過草地的那一段,紅軍戰士犧牲最多,在川西北藏區,也是紅軍糧食極度短缺的的最艱苦的階段,但是長徵途中,紅軍大部分時間是行進在漢區,一路革命宣傳,發動群眾,一路打土豪,補充給養,過貴州,暢飲茅臺酒,進雲南,大啖宣威火腿,時時有勝利的喜悅。
  • 四個「第一」彰顯紅軍長徵在永州的歷史地位
    四個「第一」彰顯紅軍長徵在永州的歷史地位 □永州市黨史與地方志徵集編纂辦公室 時值中國工農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永州市黨史與地方志徵集編纂辦公室組織有關人員調查史實、梳理史料,認為紅軍長徵在永州的歷史地位可概括為四個「第一」,即:永州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中共中央、中革軍委籌劃長徵時就擬定在永州建立第一個根據地;紅軍總政治部在永州頒布實施第一個少數民族政策文件,標誌著黨在長徵中開始把民族工作擺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央政治局「禾塘會議」展開紅軍長徵途中第一場爭論,正式揭開了糾正「左
  • 一九三四年紅軍長徵過桂北經過湘江的渡口是怎樣的悲壯?
    再後面跟隨而來的是荷槍實彈的桂軍追兵,他們正對紅軍進行追殺,並從兩翼向正往湘江趕的紅軍進行包抄,這讓王耀南營長驚呆了!面對這滔滔江水,若沒有一定的水性,在這寒冷的河水裡,肩負槍彈的戰士要想遊過這湘江是不容易的。王耀南當機立斷,說:「所有會水的戰士,立即遊過江去接應,不會水的戰士,給我向對岸的敵人狠狠地打!」會遊水的戰士聽到命令,便「撲通撲通」跳進水裡向對岸遊去。
  • 揭秘歷史真相:長徵時中央紅軍第一軍團第一師從哪個渡口過湘江?
    因為本縣一些資料說紅一師是從屏山渡渡口過湘江的。全州縣文物所在該渡口立碑作紀念時也採用這一說法。不過,我一直對紅一師從此過湘江的說法所有懷疑。中央紅軍長徵突破湘江第一渡:鳳凰鎮大坪渡口(湘江東岸)全州縣梘塘鎮屏山渡是紅一軍團過湘江的兩大主要渡口之一,這一點不容懷疑。
  • ——中央紅軍長徵過粵北啟示
    ——中央紅軍長徵過粵北啟示這是一種力量,20多天晝夜急行軍,一往無前。1934年10月25日起,中央紅軍長徵主力部隊先後經過粵北的南雄、仁化、樂昌、連縣(今連州)、乳源梅花鄉(今樂昌梅花鎮),成功突破國民黨設置的封鎖線,順利通過廣東,向湖南方向挺進。這是一束光,二萬五千裡志之所向,不可阻擋。
  • 中央紅軍長徵在雲南的英勇戰鬥:絕境重生創奇蹟
    在中央蘇區和長徵途中,黨和紅軍就是依靠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堅強的革命意志,一次次絕境重生,愈挫愈勇,最後取得了勝利,創造了難以置信的奇蹟。」結合「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關於弘揚偉大長徵精神、傳承紅色基因的要求,必須加強學習黨史國史,特別是長徵歷史的回顧學習,更加堅定理想信念,走好新時代的長徵路。
  • 重走長徵路:穿上紅軍草鞋 追尋紅軍當年足跡
    紅網懷化10月15日訊(時刻新聞記者 李慧)「紅軍草鞋」作為一個歷史符號,它是當年千萬紅軍戰士艱苦跋涉、浴血奮戰的一個歷史見證和象徵,今天,湖南省直單位近100人穿上草鞋,在湖南懷化通道縣這一具有轉折意義的地方,他們重走當年紅軍長徵路,追尋當年紅軍足跡,探尋長徵精神。
  • 他是紅軍長徵追剿急先鋒,打一仗老蔣稱恥辱,建國時參加開國大典
    紅軍長徵是人類歷史上一部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英雄的紅軍為擺脫敵人的包圍追擊,被迫實行轉移,退出根據地,在這條鋪滿血與火的路程,人類超越自身極限的過程中,面對前有阻敵,後有追兵,環境險惡,糧食短缺的環境,發揚百折不撓的意志,革命理想高於天的信念,凝聚成一往無前的長徵精神,共經過14個省,翻越18座大山,跨過24條大河,走過荒草地,翻過雪山,行程約二萬五千裡。
  • 紅軍長徵過雪山
    這是紅軍長徵時經過的雪山——川康邊界的夾金山(資料照片)。從1934年10月到次年11月,面對國民黨軍隊重重「圍剿」,四路紅軍先後離開養育過他們的中央根據地、鄂豫皖根據地、川陝根據地、湘鄂川黔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1935年10月19日,中央紅軍(這時編為陝甘支隊)到達陝北吳起鎮,勝利結束二萬五千裡長徵。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主力落腳陝北,中國革命站在了新的起點上。
  • 紅軍長徵中黨中央在貴州召開的幾次重要會議
    入黔後,圍繞著紅軍進軍方向,關係黨和紅軍前途和命運的大問題、黨和紅軍領導權問題等一系列重大問題召開了黎平會議、猴場會議、遵義會議、雞鳴三省會議、苟壩會議等一系列會議,形成中央紅軍長徵中最重要的一段歷史環節,每個會議作為其中一個歷史點面並產生合力作用,推動形成黨的歷史的偉大轉折。
  • 探訪紅軍長徵走過的桂北古村1:廣西全州縣石塘鎮的隘口嚼拉口
    #紅軍長徵#第一次與王文勝先生去全州縣石塘鎮興坪(一些資料誤為興平。《全州行政區劃圖》標為興平,地圖出版社《袖珍中國地圖冊》標為興坪)村委仁甲村,知道有一個地名叫嚼拉口,過了那兒可去上畔塘,然後去大坪。
  • 從紅軍長徵過廣西到「兩廣事變」
    當第五次「圍剿」逐漸得手,中央蘇區面臨危機時,周恩來、朱德決定利用兩廣與蔣介石的矛盾,爭取兩廣停戰,以便紅軍有可能突圍。  李、白也自有打算。李稱:「其(指蔣介石)期待我和共軍互鬥而兩敗俱傷之後,中央軍可有藉口入佔廣西,居心極為險惡。」白也對部下說:「蔣恨我們比恨朱毛更甚,——有匪有我,無匪無我,我為什麼頂著溼鍋蓋為他造機會。不如留著朱毛,我們還可有發展的機會。」
  • 長徵路!紅軍用什麼爬雪山過草地(高清組圖)
    (中國人民解放軍檔案館 提供)「苦不苦,想想長徵二萬五。」這絕非戲謔之語,而是一語道出了長徵這一壯舉留給歷史、留給後人最醒目、最易生發感慨的印記,那便是一個「苦」字。長徵一路,紅軍官兵遭遇的苦難不計其數,難以名狀。
  • 國內最早記錄紅軍長徵的單行本文獻:《二萬五千裡長徵記》
    ①隨著學術界對紅軍長徵這一論題研究的推進,有關紅軍長徵過程中所遺存的史料也成為稀有之物了。眾所周知,紅軍長徵是在裝備落後、缺衣少食、前有阻敵、後有追兵,以及與惡劣的自然環境作鬥爭的環境下完成的,條件的艱苦是難以想像的。因此,長徵中所留下的相關文字就顯得難能可貴了。
  • 會寧:紅軍長徵勝利會師 紅色基因光耀時代
    7月19日上午,由甘肅省延安精神研究會主辦,中國甘肅網承辦的「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85周年調研採訪活動成員,來到會寧紅軍會師遺址園和紅軍長徵勝利紀念館,追尋當年紅軍足跡。甘肅會寧,素有「隴秦鎖鑰」之稱,是隴東軍事重鎮和交通樞紐。作為長徵的會合點,與出發點瑞金、轉折點遵義一道,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的紅色聖地。
  • 聞名全國的瑤胞「紅詩」在桂北哪個縣
    中央紅軍長徵過桂北時,紅三軍團過才喜界,因對瑤民有所幫助,出於感恩,有瑤胞在才喜界一石壁題詩一首,此詩在紅軍過桂北的歷史上很有名氣。但瑤胞「紅詩」是在桂北興安縣,還是龍勝縣,或是靈川縣,說法不一致,讓筆者感到困惑。
  • 10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譜寫紅軍長徵的壯美史詩
    會上,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積極發言,支持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從而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會議批判了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徵以來秦邦憲(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關於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制訂了紅軍今後作戰的基本方針。  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