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瀘定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艱難險阻正漸漸變成康莊通途。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這是大渡河上的瀘定橋(資料照片)。新華社 發
「大渡橋橫鐵索寒」,大渡河因紅軍飛奪瀘定橋一戰名揚天下。現在,大渡河水依舊洶湧澎湃,穿過一座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奔騰飛瀉。
時值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本報記者來到川西,走上滬定橋,追憶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重溫氣壯山河的萬裡徵程,感受這一偉大徵程帶來的巨大變化。
紅色傳奇競風流
大渡河水,一如往昔奔湧飛濺,但兩岸的景象,與當年大不一樣。寬不到百米的河谷中,早就建起了高樓大廈。還未走近鐵索橋,就可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人們爭相走上鐵索橋,親身感受那段紅色傳奇。
這座鐵索橋,是川藏交通要道,經歷了300多年的風霜雨雪。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就因為數次渡河不成,在河邊全軍覆沒。
1935年5月29日清晨,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在大渡河邊晝夜兼行240裡後,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瀘定橋西岸。當時的瀘定橋,由13根鐵鏈組成: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算是橋面。等紅軍趕到時,橋面上的木板已經被抽掉,只剩下鐵鏈。兩個團的守城敵人已在城牆和山坡上築好工事。
如今,在瀘定橋西橋頭,有一塊巨大的匾額,上面記載了當年的歷史:1935年5月29日清晨,紅軍先遣部隊——一軍團二師四團飛速趕到瀘定橋,佔領了西橋頭。下午4時,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親到橋頭指揮,向敵人發起總攻。二連連長廖大珠、政治指導員王海雲、四班副班長劉梓華等22位勇士手持衝鋒鎗、背插馬刀、腰纏手榴彈,爬過光溜溜的鐵索向東橋頭衝去。三連緊跟在後,邊鋪橋板邊衝鋒,經過激烈戰鬥,終於奪取了瀘定橋。
站在鐵索橋上,雖然橋面早已鋪上厚厚的木板,隨風搖晃的橋面和橋下咆哮的河水,還是讓站在上面的人不寒而慄。難以想像,當年紅軍勇士們得冒著多大的風險,又有著怎樣的勇氣,才能在槍林彈雨中,奪下這座鐵索橋。
偉大精神世代傳
「飛奪瀘定橋,是一場生死之戰,為紅軍會師鋪平了道路。」孫光駿是瀘定縣政協的一名退休幹部,在鐵索橋的橋頭,他不止一次向人們介紹這座橋的歷史,以及80多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戰鬥。
「其中蘊含的偉大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孫光駿的感慨,有其原因:很多慕名而來的人,都以為「飛奪瀘定橋」中的「飛」字,是指紅軍勇士們爬過鐵索橋,發起衝鋒,就像飛一樣,其實並非如此。「它指的是在奪取瀘定橋前,紅軍戰士超越生理極限,一天一夜走了240裡山路,速度之快,就像『飛』一樣。」孫光駿說。
「人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才會在精神力量的支撐下,爆發出超乎尋常的能力。」孫光駿說,在這240裡中,還發生了戰鬥,小部隊和敵人作戰,大部隊仍堅持前進,衝向瀘定橋,在到達瀘定橋後,紅軍不顧日夜行軍的疲勞,立即發起攻擊。
在孫光駿眼中,飛奪瀘定橋體現了紅軍無限忠於人民革命事業的大無畏精神;對當代人而言,則是哪怕處於再艱苦的困境中,都應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不畏艱辛創新業
車行大渡河兩岸,景象在不斷切換。河邊谷地變得越來越窄,住在河谷地上的農戶越來越少。怪石嶙峋、高聳入雲的巨大山巒,從東西兩邊,幾近筆直地插進地表。盤繞在絕壁邊的雲霧,偶爾掀起一角,露出在幽暗、深邃峽谷中咆哮的大渡河。
現在,這段激流澎湃的峽谷,成了水電站的密集區。車輛行駛在大渡河畔長達100多公裡的懸崖上,時不時可以看到一個個被清理出來的平臺,建築材料、工程機械、活動板房清晰可見。在這個尋常人望一眼都會渾身冒汗的地方,工人們不畏艱險,正在建設一座座水電站。當年橫衝直撞的自然之力,正在變成電力資源。
更令人感動的是,就在這幾近垂直的山坡地上,大石塊叢中,經常可以看到一株株仙人掌,略顯紫紅的果實在狂暴的山風中搖搖晃晃;而在稍顯平緩、土層稍厚的坡地上,一叢叢蘋果樹立於危崖上,碩大的青色果實在嵐靄中若隱若現。
這些果樹並非自然長成,而是當地農民攀山越嶺、辛苦勞作的成果。這些勞作正在轉化為家庭收入的來源。「來的遊客多,光擺個小攤,就能養活一家人。」一名女攤主面帶微笑說。
瀘定縣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數據顯示,該縣2015年累計接待遊客79.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8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8.66%和85.71%。數據或許枯燥,但在這背後,是一位位胼手胝足、不畏艱險的當地百姓,正在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飛奪瀘定橋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5月25日,18位勇士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但是,要用僅有的幾隻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捨,形勢十分嚴峻。5月26日上午,中革軍委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5月28日,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紅四團接到命令後立即出發,晝夜兼行240裡山路,於29日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下午4時,22名勇士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僅用了兩個多小時佔領了瀘定城,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藉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瀘定橋因此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徵時期的重要裡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
革命史詩激勵前行
「大渡橋橫鐵索寒」中這個「寒」字,不到現場,根本無法體會其真正含義。兩岸懸崖絕壁之中,被束縛的河水奔騰飛濺,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紅軍戰士一晝夜急行軍240裡,隨即冒著槍林彈雨爬過光禿禿的鐵索,勇敢地向敵人發起進攻,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飛奪瀘定橋這一戰,細思起來叫人心驚,可謂綜合了驚、險、奇等因素。
13根粗壯的鐵索,經歷了歲月的風雨,穿越了歷史的煙雲,無聲地訴說著往事。站在橋上,頓感熱血激蕩:背後是步步緊逼的敵人,腳下是奔湧湍急的河水,前方是據險而守的敵軍,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讓當年的勇士們,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勇往直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鋪就了一條希望與勝利的橋?
「萬裡長江猶憶瀘關險」。儘管那段歷史已經遠去,但紅軍將士用生命和鮮血書寫的英雄史詩,卻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他們的每一步,都閃爍著英雄的光芒;每一個壯舉,都給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弘揚長徵精神、傳承英雄血脈。在近距離感受飛奪瀘定橋的艱險和不易後,更能深刻地體認紅軍在長徵中表現出來的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革命必勝的信念、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一往無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只要我們銘記紅軍豐功偉績,弘揚偉大長徵精神,就一定能在改革發展的道路上,克服困難、無往不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