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渡橋橫鐵索寒——瀘定橋上追憶紅軍壯舉

2020-12-17 浙江在線

  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瀘定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艱難險阻正漸漸變成康莊通途。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這是大渡河上的瀘定橋(資料照片)。新華社 發

  「大渡橋橫鐵索寒」,大渡河因紅軍飛奪瀘定橋一戰名揚天下。現在,大渡河水依舊洶湧澎湃,穿過一座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奔騰飛瀉。

  時值紅軍長徵勝利80周年,本報記者來到川西,走上滬定橋,追憶那段刻骨銘心的歲月,重溫氣壯山河的萬裡徵程,感受這一偉大徵程帶來的巨大變化。

  紅色傳奇競風流

  大渡河水,一如往昔奔湧飛濺,但兩岸的景象,與當年大不一樣。寬不到百米的河谷中,早就建起了高樓大廈。還未走近鐵索橋,就可看到熙熙攘攘的人群,人們爭相走上鐵索橋,親身感受那段紅色傳奇。

  這座鐵索橋,是川藏交通要道,經歷了300多年的風霜雨雪。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就因為數次渡河不成,在河邊全軍覆沒。

  1935年5月29日清晨,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在大渡河邊晝夜兼行240裡後,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瀘定橋西岸。當時的瀘定橋,由13根鐵鏈組成:兩邊各有兩根,算是橋欄;底下並排9根,鋪上木板,算是橋面。等紅軍趕到時,橋面上的木板已經被抽掉,只剩下鐵鏈。兩個團的守城敵人已在城牆和山坡上築好工事。

  如今,在瀘定橋西橋頭,有一塊巨大的匾額,上面記載了當年的歷史:1935年5月29日清晨,紅軍先遣部隊——一軍團二師四團飛速趕到瀘定橋,佔領了西橋頭。下午4時,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親到橋頭指揮,向敵人發起總攻。二連連長廖大珠、政治指導員王海雲、四班副班長劉梓華等22位勇士手持衝鋒鎗、背插馬刀、腰纏手榴彈,爬過光溜溜的鐵索向東橋頭衝去。三連緊跟在後,邊鋪橋板邊衝鋒,經過激烈戰鬥,終於奪取了瀘定橋。

  站在鐵索橋上,雖然橋面早已鋪上厚厚的木板,隨風搖晃的橋面和橋下咆哮的河水,還是讓站在上面的人不寒而慄。難以想像,當年紅軍勇士們得冒著多大的風險,又有著怎樣的勇氣,才能在槍林彈雨中,奪下這座鐵索橋。

  偉大精神世代傳

  「飛奪瀘定橋,是一場生死之戰,為紅軍會師鋪平了道路。」孫光駿是瀘定縣政協的一名退休幹部,在鐵索橋的橋頭,他不止一次向人們介紹這座橋的歷史,以及80多年前那場驚心動魄的戰鬥。

  「其中蘊含的偉大精神,深深打動了我。」孫光駿的感慨,有其原因:很多慕名而來的人,都以為「飛奪瀘定橋」中的「飛」字,是指紅軍勇士們爬過鐵索橋,發起衝鋒,就像飛一樣,其實並非如此。「它指的是在奪取瀘定橋前,紅軍戰士超越生理極限,一天一夜走了240裡山路,速度之快,就像『飛』一樣。」孫光駿說。

  「人只有在極端情況下,才會在精神力量的支撐下,爆發出超乎尋常的能力。」孫光駿說,在這240裡中,還發生了戰鬥,小部隊和敵人作戰,大部隊仍堅持前進,衝向瀘定橋,在到達瀘定橋後,紅軍不顧日夜行軍的疲勞,立即發起攻擊。

  在孫光駿眼中,飛奪瀘定橋體現了紅軍無限忠於人民革命事業的大無畏精神;對當代人而言,則是哪怕處於再艱苦的困境中,都應不畏艱險、勇往直前。

  不畏艱辛創新業

  車行大渡河兩岸,景象在不斷切換。河邊谷地變得越來越窄,住在河谷地上的農戶越來越少。怪石嶙峋、高聳入雲的巨大山巒,從東西兩邊,幾近筆直地插進地表。盤繞在絕壁邊的雲霧,偶爾掀起一角,露出在幽暗、深邃峽谷中咆哮的大渡河。

  現在,這段激流澎湃的峽谷,成了水電站的密集區。車輛行駛在大渡河畔長達100多公裡的懸崖上,時不時可以看到一個個被清理出來的平臺,建築材料、工程機械、活動板房清晰可見。在這個尋常人望一眼都會渾身冒汗的地方,工人們不畏艱險,正在建設一座座水電站。當年橫衝直撞的自然之力,正在變成電力資源。

  更令人感動的是,就在這幾近垂直的山坡地上,大石塊叢中,經常可以看到一株株仙人掌,略顯紫紅的果實在狂暴的山風中搖搖晃晃;而在稍顯平緩、土層稍厚的坡地上,一叢叢蘋果樹立於危崖上,碩大的青色果實在嵐靄中若隱若現。

  這些果樹並非自然長成,而是當地農民攀山越嶺、辛苦勞作的成果。這些勞作正在轉化為家庭收入的來源。「來的遊客多,光擺個小攤,就能養活一家人。」一名女攤主面帶微笑說。

  瀘定縣2015年政府工作報告的數據顯示,該縣2015年累計接待遊客79.5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7.8億元,分別較上年增長18.66%和85.71%。數據或許枯燥,但在這背後,是一位位胼手胝足、不畏艱險的當地百姓,正在用自己的辛勤勞動,創造美好生活。

  飛奪瀘定橋

  1935年,中國工農紅軍北上抗日。5月25日,18位勇士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成功,但是,要用僅有的幾隻小船將幾萬紅軍渡過河去,最快也要一個月的時間。而國民黨的追兵緊追不捨,形勢十分嚴峻。5月26日上午,中革軍委作出了奪取瀘定橋的決定。5月28日,紅四團接到紅一軍團命令:限左路軍於明天奪取瀘定橋。紅四團接到命令後立即出發,晝夜兼行240裡山路,於29日出其不意地出現在瀘定橋西岸並與敵軍交火。下午4時,22名勇士冒著槍林彈雨,爬著光溜溜的鐵索鏈向東橋頭猛撲,僅用了兩個多小時佔領了瀘定城,粉碎了蔣介石南追北堵,欲藉助大渡河天險,將紅軍變成第二個石達開的美夢。瀘定橋因此成為中國共產黨長徵時期的重要裡程碑,為實現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合,最後北上陝北結束長徵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了不朽的篇章。

  革命史詩激勵前行

  「大渡橋橫鐵索寒」中這個「寒」字,不到現場,根本無法體會其真正含義。兩岸懸崖絕壁之中,被束縛的河水奔騰飛濺,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紅軍戰士一晝夜急行軍240裡,隨即冒著槍林彈雨爬過光禿禿的鐵索,勇敢地向敵人發起進攻,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蹟。飛奪瀘定橋這一戰,細思起來叫人心驚,可謂綜合了驚、險、奇等因素。

  13根粗壯的鐵索,經歷了歲月的風雨,穿越了歷史的煙雲,無聲地訴說著往事。站在橋上,頓感熱血激蕩:背後是步步緊逼的敵人,腳下是奔湧湍急的河水,前方是據險而守的敵軍,是一種什麼樣的力量,讓當年的勇士們,在極端艱難的條件下勇往直前,用自己的血肉之軀,鋪就了一條希望與勝利的橋?

  「萬裡長江猶憶瀘關險」。儘管那段歷史已經遠去,但紅軍將士用生命和鮮血書寫的英雄史詩,卻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他們的每一步,都閃爍著英雄的光芒;每一個壯舉,都給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弘揚長徵精神、傳承英雄血脈。在近距離感受飛奪瀘定橋的艱險和不易後,更能深刻地體認紅軍在長徵中表現出來的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革命必勝的信念、艱苦奮鬥的精神和一往無前、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不忘初心、繼續前行。只要我們銘記紅軍豐功偉績,弘揚偉大長徵精神,就一定能在改革發展的道路上,克服困難、無往不勝。

相關焦點

  • 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原標題: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編者按 如今,越來越多的藝術家滿懷豪情地踏上「重走長徵路」的徵程。他們沒有革命前輩的刀槍子彈、草鞋背包,卻以手中的畫筆為「武器」,為我們生動再現了這場人類歷史上前無古人的艱苦跋涉。這些畫面告訴我們,儘管時移世易,那份令人動容的偉大長徵精神仍將永不磨滅。
  • 解讀長徵(28):毛澤東如何讚揚紅軍飛奪瀘定橋壯舉
    數萬紅軍在國民黨軍前堵後追的形勢下,要想迅速渡過大渡河,只有火速奪下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瀘定橋距安順場160公裡。為了搶在敵增援部隊到達之前奪下瀘定橋,軍委要求部隊沿大渡河兩岸兵分兩路向瀘定橋夾擊。因為大渡河上遊河面寬僅百米左右,兩岸可以隔河射擊,互相保障對岸部隊的安全行進,加快前進速度。奪取瀘定橋的任務交給了在長徵中屢建戰功的紅二師第四團。
  • 【方志四川•資治】紅軍飛奪瀘定橋什月坪「起飛」的思考與探索
    本文通過重溫從石棉什月坪「飛」到瀘定橋的那段紅色歷史,講述什月坪的紅色故事,並結合國家長徵文化公園雅安段建設保護、四川長徵幹部學院雅安夾金山分院建設工作要求,對豐富「飛」的時代價值提出建議,以期對提升什月坪的歷史地位,助推鄉村振興、文旅融合發展等起到借鑑啟發作用。「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 普渡河鐵索橋79位紅軍戰士的紅色記憶
    掌上春城訊「金沙水拍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這首盡人皆知的詩句講述的便是紅軍長徵途中,17位勇士強渡大渡河可歌可泣的故事,但其實在雲南省祿勸縣境內也有同樣的歷史震撼人心。7月22日,記者來到了靜靜守候在普渡河上的鐵索橋,揭開承載這鐵索橋上一段戰火硝煙的歲月。
  • 飛奪瀘定橋,紅四團一天行軍240裡,拿下紅軍生死存亡一戰
    因為事關紅軍的生死存亡,紅四團必須要儘快趕到瀘定橋,沒有絲毫討價還價的餘地。於是,紅四團的官兵們,顧不得休息,拼了命地往瀘定橋趕去。這個過程是極其艱難的,書上曾這樣描寫道:「天黑了,下起傾盆大雨,部隊一天未吃飯,號召每人準備一個拐棍,拄拐棍,嚼生米,喝涼水前進。
  • 飛奪瀘定橋:紅四團一天行軍240裡,紅軍生死存亡一戰終於勝利
    當時,薛嶽和楊森的部隊離安順場只有幾天的路程,顯然紅軍沒有那麼多的時間。要是等到國民黨追擊,那紅軍就只能選擇背水一戰,最後又成了死路一條。那時候國民黨飛機上撒了傳單,上面寫著:前邊是大渡河,後邊是金沙江,朱毛紅軍在這裡插了翅膀。那樣的話,中央紅軍不會坐以待斃。部隊被分成兩半,紅一師和幹部團等精銳部隊從安順場渡口渡河,渡後沿大渡河左岸向北行進。
  • 瀘定橋的13根鐵鏈上萬個鐵環,重達40多噸,在300年前怎麼做到的?
    「本文章已經通過區塊鏈技術進行版權認證,禁止任何形式的改編轉載抄襲,違者追究法律責任」瀘定橋就是當年紅軍長徵時的大渡橋,因為「飛奪瀘定橋」一戰而聞名中外,橋下的大渡河水流湍急,深不可測。然而瀘定橋的13根鐵鏈上萬個鐵環,重達40多噸,這在300年前怎麼做到的呢?下面大家跟小編一起來看看,全長一百多米的瀘定橋,要用九根鐵索將兩岸串聯,放在今天也是個要依靠大型機械的巨大工程,那個時代可是只有人和牲口作為勞力,那到底要如何連接兩岸。
  • 飛奪瀘定橋、突破臘子口是誰軍事指揮的傑作
    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前身是北伐革命中的葉挺獨立團,就是井岡山時期的二十八團,是各個時期作戰中紅軍的頭等主力。王開湘是遵義會議之後第三任紅四團團長,紅四團在搶奪瀘定橋、突破臘子口方面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王開湘的戰鬥能力、指揮能力都非常強,奪佔瀘定橋、突破臘子口都是他軍事指揮的傑作。瀘定橋如果沒有被奪佔,按照毛澤東當時已經作出的打算,紅軍就要被分割。
  • 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何只拆木板不炸橋?老川兵:傻瓜才炸
    漫長的徵途中,經歷了很多令人敬佩,令人震撼的故事,其中就有一個今天我們所說的飛奪瀘定橋的故事,也正是經歷了飛奪瀘定橋的事件,我們的紅軍變得更加團結,這也給我們後續抗日戰爭儲存了強大的力量。紅軍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後,他們就面臨了進退兩難的選擇,如果選擇用船隻渡河的話,最快也要一個月時間方可渡河,但是將士們每天面對窮追不捨的追兵,早已體力不支,根本無法堅持到一個月的時間,加上當時紅軍的武器落後,根本不足以與敵人抗衡,最後也是在萬般無奈下,才做了飛奪瀘定橋的決定。
  • 紅軍長徵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前進
    紅軍首先從江西瑞金於都出發,縱橫11個省,長驅二萬五千裡,排除萬難,1936年10月最終勝利會師陝北。   光陰荏苒,一晃80年過去了。80年前的長徵,紅軍表現的英勇是史無前例的,那是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壯舉,是一部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
  • 紅軍後代紀念井岡山會師85周年(圖)
    紅軍後代紀念井岡山會師85周年(圖)     圖為3日,紀念朱毛紅軍井岡山會師劉佔昆 攝   中新網井岡山5月3日電 (劉佔昆 王姣 蘇路程)3日,中國中共黨史人物研究會井岡紅軍人物研究分會「紀念朱毛紅軍井岡山會師85周年學術研討會」在革命聖山江西井岡山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紅軍後代、中共黨史專家學者齊聚一堂,緬懷革命先輩。  「朱毛會師」,又稱井岡山會師。
  • 10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譜寫紅軍長徵的壯美史詩
    會上,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積極發言,支持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從而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會議批判了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徵以來秦邦憲(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關於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制訂了紅軍今後作戰的基本方針。  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 重溫長徵路 傳承革命精神--宜州法院組織幹警前往全州紅軍長徵湘江...
    重溫長徵路 傳承革命精神--宜州法院組織幹警前往全州紅軍長徵湘江戰役紀念館開展主題教育活動 2020-07-05 0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