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渡橋橫鐵索寒——瀘定橋上追憶紅軍壯舉
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瀘定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艱難險阻正漸漸變成康莊通途。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這是大渡河上的瀘定橋(資料照片)。新華社 發 「大渡橋橫鐵索寒」,大渡河因紅軍飛奪瀘定橋一戰名揚天下。現在,大渡河水依舊洶湧澎湃,穿過一座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奔騰飛瀉。
-
【方志四川•資治】紅軍飛奪瀘定橋什月坪「起飛」的思考與探索
紅軍飛奪瀘定橋什月坪「起飛」的思考與探索中共雅安市委黨史研究室 編者按: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徵中的重要歷史事件,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毛澤東主席《七律·長徵》中的這句詩我們都很熟悉,其中「鐵索寒」指的就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戰鬥。
-
飛奪瀘定橋、突破臘子口是誰軍事指揮的傑作
導讀: 王開湘是遵義會議之後第三任紅四團團長,紅四團在搶奪瀘定橋、突破臘子口方面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王開湘的戰鬥能力、指揮能力都非常強,奪佔瀘定橋、突破臘子口都是他軍事指揮的傑作。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前身是北伐革命中的葉挺獨立團,就是井岡山時期的二十八團,是各個時期作戰中紅軍的頭等主力。王開湘是遵義會議之後第三任紅四團團長,紅四團在搶奪瀘定橋、突破臘子口方面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王開湘的戰鬥能力、指揮能力都非常強,奪佔瀘定橋、突破臘子口都是他軍事指揮的傑作。瀘定橋如果沒有被奪佔,按照毛澤東當時已經作出的打算,紅軍就要被分割。
-
10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譜寫紅軍長徵的壯美史詩
從湘江戰役的慷慨悲壯,到遵義會議的偉大抉擇;從四渡赤水的出其不意,到飛奪瀘定橋的英勇無畏;從雲石山出發時的前路未卜,到勝利會師時的軍民同慶……中國工農紅軍一路走來,留下了無數讓人熱血沸騰的瞬間。會上,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積極發言,支持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從而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會議批判了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徵以來秦邦憲(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關於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制訂了紅軍今後作戰的基本方針。 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
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何只拆木板不炸橋?老川兵:傻瓜才炸
壯士悲歌垂千古,新橋落成萬世歡—葉介吾前言:中國工農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吧,在1934年第五次圍剿失敗,紅軍被迫將戰略轉移,退出了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徵。漫長的徵途中,經歷了很多令人敬佩,令人震撼的故事,其中就有一個今天我們所說的飛奪瀘定橋的故事,也正是經歷了飛奪瀘定橋的事件,我們的紅軍變得更加團結,這也給我們後續抗日戰爭儲存了強大的力量。
-
長徵故地:赤水滔滔、金沙水拍、瀘定橋頭看巨變
――土城 (資料圖) 在幾十萬敵軍圍追堵截中四渡赤水、在洶湧的金沙江畔從容搶渡、在激流天險中飛奪瀘定橋……這是毛澤東在遵義會議後領導紅軍創造的一段戰爭奇蹟 當年1月28日至3月22日,紅軍來回四渡赤水,擺脫了數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徹底扭轉了戰略轉移中的被動局面,為長徵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紅軍一渡、三渡赤水的渡口元厚渡、茅臺渡,分別在貴州的習水縣與仁懷市。紅軍二渡、四渡赤水的渡口---太平渡與二郎灘渡,均屬四川省的古藺縣。位於瀘州市東端的古藺縣是郎酒的故鄉。
-
回憶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溯源
表現紅二、四方面軍會師場景的油畫作品紅軍以二萬五千裡長徵的壯舉,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他說:"經過二萬多裡長徵,久經戰鬥、不畏艱苦的紅軍指戰員們,你們一定能以自己的英勇、頑強、靈活的戰略戰術,和以往的戰鬥經驗,來戰勝一切困難!"堅持記日記的紅1團團長鄧華、紅5團政委肖鋒、少共國際師政委肖華等人,聽了毛澤東的講話後,便在後來的日記中開始使用"長徵"這一新名詞。毛澤東的此次講話使"長徵"一詞深入到紅軍指戰員的腦海裡,並得到廣泛傳播。
-
行軍路線:各路紅軍長徵都經過了哪些省份(組圖)
作者:軍史專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 姜廷玉按長徵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紅軍長徵經過的省份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1928年9月國民黨中央全會決議西康特別區正式建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員會。
-
長徵的故事是怎樣在全世界流傳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當年紅軍剛到陝北的時候,就窮到這種地步。1936年7月,陝北突然來了一位客人,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毛澤東希望斯諾能把紅軍的真實情況寫出來,告訴世界。於是,毛澤東就讓楊尚昆代表紅軍政治部、宣傳部,給紅軍將士們寫了一封徵稿信,號召大家把紅軍長徵的經歷寫出來,這樣可以給斯諾的採訪和寫作提供素材。
-
106歲老將軍王茂全逝世 參與17勇士飛奪瀘定橋
106歲老將軍王茂全逝世 參與17勇士飛奪瀘定橋 2016-10-公開資料顯示,王茂全是江西吉安人,1910年生,1930年參加紅軍,同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王茂全任紅1軍團1團班長、排長、連長。參加了南雄水口、樂安宜黃戰役、中央革命根據地1至5次反圍剿,參加了長徵和直羅鎮、山城堡戰役。
-
飛奪瀘定橋,紅四團一天行軍240裡,拿下紅軍生死存亡一戰
能夠幫助紅軍扭轉敗局的只有一個地方,那就是瀘定橋。只要紅軍趕在國民黨追兵之前,奪取到瀘定橋,並且從這裡過河,那麼紅軍便能絕處逢生。換句話講,能否奪取瀘定橋,關乎著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而這項艱巨的任務,被交給了紅二師四團。紅二師四團是全軍有名的急先鋒,他們曾在奪道州的戰役中,創造了一晝夜行軍160多裡的紀錄。但這次擺在他們面前的不是160裡,而是240裡。
-
雄關漫道真如鐵——重走紅軍長徵路紀行
大渡河畔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如今瞻仰依碑石然能夠清晰感受到當年紅軍奪橋的英勇悲壯。 次日,小葉丹派遣4名彝族嚮導,帶領紅軍翻越大涼山行至大渡河畔的安順場,同行的還有一批志願加入紅軍的冕寧彝族青年—— 通過施行民族平等的統一戰線政策,中央紅軍終於實現了和平穿越彝族控制區的戰略目的。 紅軍飛奪瀘定橋 「噫籲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
飛奪瀘定橋:紅四團一天行軍240裡,紅軍生死存亡一戰終於勝利
當然,紅軍當時也有最壞的打算。左岸的紅軍主力由於無法過河而被殲滅,但至少還有一部分紅軍突圍出去了。但是,如果紅軍的主力全部被消滅,那剩下的少數幾個人還能在環境惡劣的川西地區打出多大的勝仗呢?因此,就當時的情況來看,中央紅軍實際上是幾乎處於絕境。唯一能幫紅軍扭轉頹勢的地方就是瀘定橋。
-
紅軍飛奪瀘定橋,敵人為何只拆木板不炸橋?劉文輝:傻瓜才炸
當時的共產黨和國軍在正面根本沒有一戰之力,為了讓紅色的火種播種在整個大地,於是才有了紅軍跋山涉水的長徵。但國軍可沒有準備放過共產黨,一直派人在後面追擊,甚至沿途也有人阻擊,飛奪瀘定橋就發生在長徵期間。這裡出現一個歷史遺留問題,紅軍飛奪瀘定橋,敵人為啥只拆木板不毀橋?
-
周恩來評價楊得志、楊勇、楊成武:三楊開泰,長徵小菜
長徵途中楊得志、楊勇、楊成武三位將軍指揮作戰出色,周恩來曾風趣地說道:三楊開泰,長徵小菜!在長徵中,楊得志曾擔任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團長,多次承擔為全軍開路的重任。1935年5月,中央決定紅軍繼續北上,搶渡大渡河,進而與紅四方面軍會合。
-
紅軍長徵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前進
1934年10月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舉世聞名的長徵。紅軍首先從江西瑞金於都出發,縱橫11個省,長驅二萬五千裡,排除萬難,1936年10月最終勝利會師陝北。 光陰荏苒,一晃80年過去了。80年前的長徵,紅軍表現的英勇是史無前例的,那是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壯舉,是一部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六盤山上,紅旗漫捲西風
寧夏固原市六盤山紅軍長徵紀念碑上,鐫刻著毛澤東同志的詩詞名篇《清平樂·六盤山》。 詞中所描寫的六盤山,古稱為隴山、雞頭山,地處寧夏南部黃土高原,平均海拔超過2500米,是紅軍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必經之路,也是紅軍長徵時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因此被稱為「勝利之山」。 1935年8月15日,紅二十五軍到達寧夏西吉縣興隆鎮單家集一帶休整了3天。
-
毛澤東在長徵中創作了哪些詩詞?
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徵,被譽為「地球上的紅飄帶」。紅軍將士們在艱苦的行軍與作戰間隙創作的詩詞,則是鑲嵌在這條紅飄帶上的璀璨寶石。其中,毛澤東創作的長徵詩詞尤為光彩奪目。長徵時期,毛澤東主要創作了《十六字令三首》《憶秦娥·婁山關》《七律·長徵》《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等多首詩詞。
-
長徵故事:大渡尋英 (2)
比起紅軍強行軍創造的奇蹟,22勇士飛奪瀘定橋更是奇蹟中的奇蹟。22勇士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早已為人們熟知,然而,在22個勇士中,如今只有5個人的名字被後人得知,其餘的大多數人,我們甚至連他們的名字是什麼都已不知道。 強渡大渡河17勇士的名字,是因為《戰士報》一八六期上的記載而被後人得知。然而,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名字,卻沒有得到這樣幸運的記載。
-
解讀長徵(6):紅軍長徵二萬五千裡是如何統計的?
央廣網8月24日消息 提到長徵,人們馬上聯想到的是「二萬五千裡長徵」。可是,紅軍走的「二萬五千裡」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呢?其實,現在大家說的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是以紅一方面軍的行程路線長度為代表的。紅一方面軍長徵的行程裡數統計和提法有一個發展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