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長徵(28):毛澤東如何讚揚紅軍飛奪瀘定橋壯舉

2020-12-16 黨史頻道

1935年5月26日上午,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經過一晝夜一船一船不停地運送,在安順場勝利地渡過了大渡河。但是,由於大渡河水深流急,無法架橋,渡口又只有3隻小船,往返一次需要一個多小時,照這種渡法,全軍過河需要一個多月。數萬紅軍在國民黨軍前堵後追的形勢下,要想迅速渡過大渡河,只有火速奪下大渡河上的瀘定橋。

瀘定橋距安順場160公裡。為了搶在敵增援部隊到達之前奪下瀘定橋,軍委要求部隊沿大渡河兩岸兵分兩路向瀘定橋夾擊。因為大渡河上遊河面寬僅百米左右,兩岸可以隔河射擊,互相保障對岸部隊的安全行進,加快前進速度。奪取瀘定橋的任務交給了在長徵中屢建戰功的紅二師第四團。過河的紅一師第一團則沿東岸北進,策應西岸的紅四團。

5月27日清晨,紅四團在團長王開湘、政委楊成武的率領下從安順場出發,沿大渡河西岸奔向瀘定橋。紅軍走在蜿蜒曲折、忽起忽伏的單邊羊腸小道上,左邊是高入雲霄刀劈一樣的峭壁,右邊深達數丈山崖下便是波濤洶湧的大渡河,稍不小心就有掉下去的危險。但他們沒有絲毫的顧慮,一邊急行軍一邊互相激勵著:「急奔瀘定橋,拿下320裡!」

瀘定鐵索橋(資料圖)

然而,紅四團剛剛走了30多裡,對岸的敵軍便發現了他們,開始朝他們射擊。為了避免傷亡,紅四團只好繞路爬山,費了不少時間。但即使是這樣,他們還是不斷地遭到敵軍的阻擊。頭一天,紅四團就在葉坪、菩薩崗打了兩個勝仗。菩薩崗是一座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是大渡河西岸由安順場到瀘定橋的必經之地,山頂常年濃霧瀰漫,寒氣襲人,山正面只有一條小路通向隘口,有敵軍把守。四團在了解菩薩崗四周的地形情況後,以正面佯攻作掩護,悄悄繞到敵後發起了突然襲擊。在前後夾擊下,敵人頓時亂作一團,四散而逃。黃昏,紅軍佔領了隘口。這一天,部隊前進了40公裡。28日清晨,紅四團出發沒多久,軍委就下達了一份急令,限29日奪下瀘定橋。此時從部隊所在的位置到瀘定橋還有120公裡。這就意味著他們一天必須走完兩天的路程,在敵人重重阻擊、道路崎嶇難行的情況下,這是何等艱巨的任務啊!

紅四團指戰員們個個鬥志昂揚,戰勝敵人的決心使他們忘記了飢餓和疲勞。在漆黑的夜裡,他們冒著雨,以和敵人搶時間、賽速度的精神,踩著泥水開始了急行軍。他們一路飛速前進,迅速接近了猛虎崗。猛虎崗是一座高山,半山腰以上白雪皚皚,中間只有一條羊腸小道貫通,這是安順場到瀘定橋的咽喉要道,山頂隘口有敵人1個營扼守。這天正值大霧迷漫,敵人看不清紅軍在哪裡,只得在工事裡朝著紅軍前進的方向胡亂放槍。紅四團的先頭營利用大霧的掩護摸上山去,在接近敵人後用刺刀和手榴彈解決敵人,直打得敵人暈頭轉向,狼狽而逃。先頭營立即翻越猛虎崗窮追猛打逃敵,一直追到了摩西面村。在這裡又同敵人的1個營和1個團部遭遇。先頭營乘勝痛擊,一陣勇猛衝殺,不到半個小時就打垮了敵人。

傍晚7時,紅四團趕到一個離瀘定橋55公裡的小林子。部隊一天都沒有吃上飯,本應停下來休息一下,但這時離軍委要求的次日早晨6時前趕到瀘定橋的時間已不到12個小時了。在下猛虎崗的時候,紅軍就已清楚地看見對岸的敵人也在匆匆急進。團領導首先向大家說明了眼前面臨的困難,號召每個指戰員在行進中嚼生米、喝涼水充飢,走不動的拄著拐杖走,一定要保證按時到達。誰料,此時的天公也不作美,突然下起傾盆大雨,天黑得伸手不見五指。在這樣的黑夜裡,如何走完這泥濘油滑的55公裡路呢?指戰員們的心裡像壓上了一塊千斤重石。

相關焦點

  • 大渡橋橫鐵索寒——瀘定橋上追憶紅軍壯舉
    位於四川省瀘定縣的瀘定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的艱難險阻正漸漸變成康莊通途。新華社記者 江宏景 攝  這是大渡河上的瀘定橋(資料照片)。新華社 發  「大渡橋橫鐵索寒」,大渡河因紅軍飛奪瀘定橋一戰名揚天下。現在,大渡河水依舊洶湧澎湃,穿過一座座巍峨挺拔的山峰,奔騰飛瀉。
  • 【方志四川•資治】紅軍飛奪瀘定橋什月坪「起飛」的思考與探索
    紅軍飛奪瀘定橋什月坪「起飛」的思考與探索中共雅安市委黨史研究室 編者按: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是紅軍長徵中的重要歷史事件,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大渡河以南的企圖毛澤東主席《七律·長徵》中的這句詩我們都很熟悉,其中「鐵索寒」指的就是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戰鬥。
  • 飛奪瀘定橋、突破臘子口是誰軍事指揮的傑作
    導讀: 王開湘是遵義會議之後第三任紅四團團長,紅四團在搶奪瀘定橋、突破臘子口方面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王開湘的戰鬥能力、指揮能力都非常強,奪佔瀘定橋、突破臘子口都是他軍事指揮的傑作。紅一軍團二師四團前身是北伐革命中的葉挺獨立團,就是井岡山時期的二十八團,是各個時期作戰中紅軍的頭等主力。王開湘是遵義會議之後第三任紅四團團長,紅四團在搶奪瀘定橋、突破臘子口方面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王開湘的戰鬥能力、指揮能力都非常強,奪佔瀘定橋、突破臘子口都是他軍事指揮的傑作。瀘定橋如果沒有被奪佔,按照毛澤東當時已經作出的打算,紅軍就要被分割。
  • 10個耳熟能詳的故事 譜寫紅軍長徵的壯美史詩
    從湘江戰役的慷慨悲壯,到遵義會議的偉大抉擇;從四渡赤水的出其不意,到飛奪瀘定橋的英勇無畏;從雲石山出發時的前路未卜,到勝利會師時的軍民同慶……中國工農紅軍一路走來,留下了無數讓人熱血沸騰的瞬間。會上,周恩來、王稼祥、張聞天積極發言,支持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從而確立了毛澤東在紅軍和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會議批判了第五次反「圍剿」和長徵以來秦邦憲(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關於紅軍作戰的基本原則,制訂了紅軍今後作戰的基本方針。  遵義會議,在中國革命的危急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我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 飛奪瀘定橋時,敵人為何只拆木板不炸橋?老川兵:傻瓜才炸
    壯士悲歌垂千古,新橋落成萬世歡—葉介吾前言:中國工農紅軍飛奪瀘定橋的故事大家都聽說過吧,在1934年第五次圍剿失敗,紅軍被迫將戰略轉移,退出了中央根據地,進行長徵。漫長的徵途中,經歷了很多令人敬佩,令人震撼的故事,其中就有一個今天我們所說的飛奪瀘定橋的故事,也正是經歷了飛奪瀘定橋的事件,我們的紅軍變得更加團結,這也給我們後續抗日戰爭儲存了強大的力量。
  • 長徵故地:赤水滔滔、金沙水拍、瀘定橋頭看巨變
    ――土城 (資料圖)     在幾十萬敵軍圍追堵截中四渡赤水、在洶湧的金沙江畔從容搶渡、在激流天險中飛奪瀘定橋……這是毛澤東在遵義會議後領導紅軍創造的一段戰爭奇蹟    當年1月28日至3月22日,紅軍來回四渡赤水,擺脫了數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徹底扭轉了戰略轉移中的被動局面,為長徵的勝利奠定了基礎。紅軍一渡、三渡赤水的渡口元厚渡、茅臺渡,分別在貴州的習水縣與仁懷市。紅軍二渡、四渡赤水的渡口---太平渡與二郎灘渡,均屬四川省的古藺縣。位於瀘州市東端的古藺縣是郎酒的故鄉。
  • 回憶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溯源
    表現紅二、四方面軍會師場景的油畫作品紅軍以二萬五千裡長徵的壯舉,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蹟。他說:"經過二萬多裡長徵,久經戰鬥、不畏艱苦的紅軍指戰員們,你們一定能以自己的英勇、頑強、靈活的戰略戰術,和以往的戰鬥經驗,來戰勝一切困難!"堅持記日記的紅1團團長鄧華、紅5團政委肖鋒、少共國際師政委肖華等人,聽了毛澤東的講話後,便在後來的日記中開始使用"長徵"這一新名詞。毛澤東的此次講話使"長徵"一詞深入到紅軍指戰員的腦海裡,並得到廣泛傳播。
  • 行軍路線:各路紅軍長徵都經過了哪些省份(組圖)
    作者:軍史專家、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研究員 姜廷玉按長徵時的行政區劃和習慣稱謂,紅軍長徵經過的省份為14個:江西、福建、廣東、湖南、廣西、貴州、雲南、四川、西康(原為四川一部分。1928年9月國民黨中央全會決議西康特別區正式建為行省。1935年7月成立西康建省委員會。
  • 長徵的故事是怎樣在全世界流傳的?真相原來是這樣
    當年紅軍剛到陝北的時候,就窮到這種地步。1936年7月,陝北突然來了一位客人,這就是大名鼎鼎的美國作家埃德加·斯諾。毛澤東希望斯諾能把紅軍的真實情況寫出來,告訴世界。於是,毛澤東就讓楊尚昆代表紅軍政治部、宣傳部,給紅軍將士們寫了一封徵稿信,號召大家把紅軍長徵的經歷寫出來,這樣可以給斯諾的採訪和寫作提供素材。
  • 106歲老將軍王茂全逝世 參與17勇士飛奪瀘定橋
    106歲老將軍王茂全逝世 參與17勇士飛奪瀘定橋 2016-10-公開資料顯示,王茂全是江西吉安人,1910年生,1930年參加紅軍,同年參加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王茂全任紅1軍團1團班長、排長、連長。參加了南雄水口、樂安宜黃戰役、中央革命根據地1至5次反圍剿,參加了長徵和直羅鎮、山城堡戰役。
  • 飛奪瀘定橋,紅四團一天行軍240裡,拿下紅軍生死存亡一戰
    能夠幫助紅軍扭轉敗局的只有一個地方,那就是瀘定橋。只要紅軍趕在國民黨追兵之前,奪取到瀘定橋,並且從這裡過河,那麼紅軍便能絕處逢生。換句話講,能否奪取瀘定橋,關乎著中央紅軍的生死存亡。而這項艱巨的任務,被交給了紅二師四團。紅二師四團是全軍有名的急先鋒,他們曾在奪道州的戰役中,創造了一晝夜行軍160多裡的紀錄。但這次擺在他們面前的不是160裡,而是240裡。
  • 雄關漫道真如鐵——重走紅軍長徵路紀行
    大渡河畔的紅軍飛奪瀘定橋紀念碑,如今瞻仰依碑石然能夠清晰感受到當年紅軍奪橋的英勇悲壯。   次日,小葉丹派遣4名彝族嚮導,帶領紅軍翻越大涼山行至大渡河畔的安順場,同行的還有一批志願加入紅軍的冕寧彝族青年——   通過施行民族平等的統一戰線政策,中央紅軍終於實現了和平穿越彝族控制區的戰略目的。   紅軍飛奪瀘定橋   「噫籲戲,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
  • 飛奪瀘定橋:紅四團一天行軍240裡,紅軍生死存亡一戰終於勝利
    當然,紅軍當時也有最壞的打算。左岸的紅軍主力由於無法過河而被殲滅,但至少還有一部分紅軍突圍出去了。但是,如果紅軍的主力全部被消滅,那剩下的少數幾個人還能在環境惡劣的川西地區打出多大的勝仗呢?因此,就當時的情況來看,中央紅軍實際上是幾乎處於絕境。唯一能幫紅軍扭轉頹勢的地方就是瀘定橋。
  • 紅軍飛奪瀘定橋,敵人為何只拆木板不炸橋?劉文輝:傻瓜才炸
    當時的共產黨和國軍在正面根本沒有一戰之力,為了讓紅色的火種播種在整個大地,於是才有了紅軍跋山涉水的長徵。但國軍可沒有準備放過共產黨,一直派人在後面追擊,甚至沿途也有人阻擊,飛奪瀘定橋就發生在長徵期間。這裡出現一個歷史遺留問題,紅軍飛奪瀘定橋,敵人為啥只拆木板不毀橋?
  • 周恩來評價楊得志、楊勇、楊成武:三楊開泰,長徵小菜
    長徵途中楊得志、楊勇、楊成武三位將軍指揮作戰出色,周恩來曾風趣地說道:三楊開泰,長徵小菜!在長徵中,楊得志曾擔任紅一軍團第一師第一團團長,多次承擔為全軍開路的重任。1935年5月,中央決定紅軍繼續北上,搶渡大渡河,進而與紅四方面軍會合。
  • 紅軍長徵的精神永遠激勵我們奮勇前進
    1934年10月開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進行了舉世聞名的長徵。紅軍首先從江西瑞金於都出發,縱橫11個省,長驅二萬五千裡,排除萬難,1936年10月最終勝利會師陝北。   光陰荏苒,一晃80年過去了。80年前的長徵,紅軍表現的英勇是史無前例的,那是中國共產黨及其所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壯舉,是一部氣吞山河的英雄史詩。
  • (壯麗70年 奮鬥新時代•記者再走長徵路)六盤山上,紅旗漫捲西風
    寧夏固原市六盤山紅軍長徵紀念碑上,鐫刻著毛澤東同志的詩詞名篇《清平樂·六盤山》。  詞中所描寫的六盤山,古稱為隴山、雞頭山,地處寧夏南部黃土高原,平均海拔超過2500米,是紅軍到達陝北革命根據地的必經之路,也是紅軍長徵時翻越的最後一座大山,因此被稱為「勝利之山」。  1935年8月15日,紅二十五軍到達寧夏西吉縣興隆鎮單家集一帶休整了3天。
  • 毛澤東在長徵中創作了哪些詩詞?
    中國工農紅軍的偉大長徵,被譽為「地球上的紅飄帶」。紅軍將士們在艱苦的行軍與作戰間隙創作的詩詞,則是鑲嵌在這條紅飄帶上的璀璨寶石。其中,毛澤東創作的長徵詩詞尤為光彩奪目。長徵時期,毛澤東主要創作了《十六字令三首》《憶秦娥·婁山關》《七律·長徵》《念奴嬌·崑崙》《清平樂·六盤山》《六言詩·給彭德懷同志》等多首詩詞。
  • 長徵故事:大渡尋英 (2)
    比起紅軍強行軍創造的奇蹟,22勇士飛奪瀘定橋更是奇蹟中的奇蹟。22勇士飛奪瀘定橋的故事早已為人們熟知,然而,在22個勇士中,如今只有5個人的名字被後人得知,其餘的大多數人,我們甚至連他們的名字是什麼都已不知道。  強渡大渡河17勇士的名字,是因為《戰士報》一八六期上的記載而被後人得知。然而,飛奪瀘定橋22勇士的名字,卻沒有得到這樣幸運的記載。
  • 解讀長徵(6):紅軍長徵二萬五千裡是如何統計的?
    央廣網8月24日消息 提到長徵,人們馬上聯想到的是「二萬五千裡長徵」。可是,紅軍走的「二萬五千裡」到底是怎麼算出來的呢?其實,現在大家說的紅軍「二萬五千裡長徵」,是以紅一方面軍的行程路線長度為代表的。紅一方面軍長徵的行程裡數統計和提法有一個發展過程。